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1卷, 第9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论文
  • 殷鶴仙
    人民黄河. 2009, 1(9):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胡宝柱;刘欣然;左丽娟;常文哲
    人民黄河. 2009, 1(9): 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确定评价指标集,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构建了评语集和因素评判矩阵,建立了多层次多目标开发性水库移民安置绩效评估体系.将其用于宝泉水库移民安置绩效评估,计算结果与现实情况基本吻合,说明开发性水库移民安置绩效评估体系可行.
  • 胡良明;胡彩虹;李中刚
    人民黄河. 2009, 1(9): 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综合分析洛阳市供用水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对洛阳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及节水潜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和2020年洛阳市节水潜力分别为32 617万m3和42 030万m3.针对洛阳市的实际情况,从体制保障、法规保障、机制保障和文化保障方面提出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保障措施;建立了由水资源、水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环境及中水回用4个子系统、20个指标组成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 李燕
    人民黄河. 2009, 1(9): 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ArcGIS平台,结合J2EE编程技术,设计和开发了黄河河道内建设项目信息系统,其关键技术是采用分布式数据交换中间件.该系统具有建设项目类型、项目建设状态、建设单位等的统计分析功能,以及建设项目属性数据和基于GIS的图形查询等功能.通过系统权限管理,可实现对各管理单位项目数据的实时录入与管理.
  • 毛涛
    人民黄河. 2009, 1(9): 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流域生态补偿主体是流域生态补偿金的支付者,该主体范围的明确,有助于流域生态补偿金的征收.目前,我国关于流域生态补偿的法律规定,存在着制度化程度不高和系统性不强的缺陷,流域生态补偿主体范围不清,补偿法律责任不明确,致使流域生态补偿运作效果较差.为了保障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顺利实施,对流域生态补偿主体进行法律分析和梳理尤为重要.
  • 张瑞怡;戴其祥;张跃军
    人民黄河. 2009, 1(9): 9-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堤防堤身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指出了堤防土体评价的主要因素:堤身土体填筑质量、堤身隐患发育状况及堤身土体的渗透性.通过对其代表性指标进行量化分级,认为黄河下游堤身土体质量可分为较好、较差、差三类.
  • 张成才;马玉荣;马细霞;陈继祖
    人民黄河. 2009, 1(9): 1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郑州城市防洪系统建设的信息流进行了分析,设计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基于ArcGIS平台,采用Visual Basic和MapObjects进行了集成二次开发.介绍了河道断面图的绘制、流量和水位的鼠标提示以及自定义符号的旋转和按规定比例缩放等系统研制的关键技术:河道断面图采用Tee Chart控件绘制;鼠标提示流量和水位通过对MopObjects的鼠标提示功能进行改进来实现;专业符号库采用Font Creator软件制作,符号的旋转通过Rotation Symbol模块来实现.
  • 朱业玉;顾万龙;王记芳;李凤秀
    人民黄河. 2009, 1(9): 14-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三花间21个气象站1961~2007年降水量资料,采用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等指标分析了该地区的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降水分布很大程度上与该地区的地形特点有关,西南部明显多于东北部,同时降水有两个相对高值区;②年内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均存在南北差异,北部的降水较南部更为集中;③气候旱涝与降水集中度有明显关系.
  • 冀健红;高传昌;刘新阳
    人民黄河. 2009, 1(9): 16-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雷诺应力模型和颗粒随机轨道模型,对水力旋流器内的颗粒浓度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水力旋流器的柱体空间和锥体空间沿径向分为高浓度捕集区和低浓度分离区;在环形空间,采用厚壁可有效抵制短路流量,但在溢流管进口和顶盖附近浓度较大;当颗粒从进口区域的下侧进入旋流器时,分离效果最好.
  • 戴清
    人民黄河. 2009, 1(9): 19-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粗化层条件下水沙运动及泥沙交换规律的成果较多,而研究粗化层内部结构及组成变化特性的成果较少,粗化层试验及观测资料缺乏,认识和研究仍不深入.引用有关学者的水槽试验资料,利用级配拟合方程,深入论述和分析了临界粗化层现象及其形成过程、结构和组成特征.对比临界粗化层与缺乏中等粒径粗化层之间的特性差异,结合生产实际问题和需要,提出应深入开展粗化层形成、发展和稳定等相关问题研究的建议.
  • 王占海;陈元芳;倪夏梅;魏琳;黄琴
    人民黄河. 2009, 1(9): 2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加入历史洪水等多种方案进行统计试验,较为全面地分析了遗传算法在P-Ⅲ型分布曲线参数估值中的应用问题.结果表明:基于绝对值准则的遗传算法具有良好的不偏性和有效性,统计性能优于矩法、适线法,且可以充分利用样本信息来优化参数,在设计值的不偏性上略优于线性矩法;基于遗传算法的适线求解中,绝对值准则优于平方和准则;遗传算法可以提高P-Ⅲ型分布曲线参数估值的精度,但尚需在实践中提高该方法的应用价值.
  • 秦海伟;朱利霞;付新峰
    人民黄河. 2009, 1(9): 24-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高速公路建设环保工作实践,明确了设置桥面径流收集系统的根本目的,介绍了当前公路桥面径流收集系统的基本构成并指出其不足,提出了基于实时监控的桥面径流选择性收集系统解决方案.与现有桥面径流收集系统进行的对比分析表明:该方案各子系统所需设备和技术均已成熟,可有效解决现有收集系统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差等问题;与该方案带来的便利相比,增加的造价尚可接受.
  • 林秀芝;刘琦;曲少军;彭红
    人民黄河. 2009, 1(9): 26-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黄河下游汛期平水期的水沙特点及其对河槽冲淤调整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汛期平水期进入黄河下游河道的平均含沙量小于15 kg/m3、水沙搭配系数小于0.012 kg·s/m6时,下游河道以冲刷为主,反之则以淤积为主;从长时段看,汛期平水期下游主河槽处于淤积状态;汛期平水期进入下游的水量、沙量较少,对下游河道的冲淤影响相对较小;虽然汛期平水期冲淤量绝对值相对较小,但是其冲淤调整均在主河槽内进行,会对黄河下游防洪产生一定影响.
  • 侯素珍;王平;侯志军;楚卫斌
    人民黄河. 2009, 1(9): 28-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实体模型试验,分析了北洛河下游改道后新河道的稳定性及对老河道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设计5年水沙系列作用下,新河槽发生溯源淤积,与干支流水沙过程相适应后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滩地淤积抬升,试验后断面形态变得宽浅,但河槽仍有一定过流能力;河床比降变缓,对改道口以上老河道的影响长度为7.5 km;新河道流路有向微弯发展的趋势,河势基本稳定,与原有河道的演变特征相近.
  • 倪志辉;吴立春;舒小红
    人民黄河. 2009, 1(9): 32-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爱因斯坦和钱宁的试验数据,基于分形理论计算和分析了掺混长度的分形维数,结果表明:①挟沙水流掺混长度分维值的取值范围为0.0175<1,且掺混长度分维数与含沙量呈正比关系;②建立的挟沙水流的掺混长度公式是合理的;③水流含沙量与掺混长度呈反比关系.
  • 范晓梅;刘高焕;束龙仓;王新功;许明一
    人民黄河. 2009, 1(9): 34-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黄河三角洲沿黄河两岸的7口观测井地下水位、电导率长期记录,配合同时期的河水位和降水蒸发数据,采用仿自相关分析的方法,对地下水动态和河水位变化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调水调沙会使沿河两岸的地下水位抬升,地下水位对调水调沙响应具有延迟效应,延迟时间随离河距离和河床渗透系数大小而变化;调水调沙使黄河南岸2.3 km范围内的地下水质得到改善,受地形坡度和地下水流向的影响,调水调沙对南岸地下水水质改善的效果较北岸显著.
  • 曹辉;黄强;白涛;金力新;吴超
    人民黄河. 2009, 1(9): 36-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实际算例分析比较了指数平滑法、灰色预测模型、小波分析法和人工神经网络径流预测方法,结果表明:指数平滑法、灰色预测模型预测结果的误差比较大且分布不均匀;小波分析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预测结果明显好于指数平滑法和灰色预测模型.
  • 陈雄波;杨丽丰;张厚军;李世滢
    人民黄河. 2009, 1(9): 38-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确定渭河下游输沙用水量,研究中开展了创新实践:①探讨了渭河下游场次洪水冲淤量的确定方法,采用资料系列插补延长、两次修正、综合平衡等步骤,使单场洪水的冲淤量计算定性准确、定量合理,进而得到非漫滩洪水的冲淤临界条件;②分析了汛期洪水期输沙用水量与来沙量、冲淤水平和河道边界条件的关系,建立了比较合理的输沙用水量计算公式,可得到不同水平年的输沙用水量;③应用模仿法、组合法、希望点列举法等创新思维方法,解决了渭河下游输沙用水量研究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成果可满足规划阶段工作的要求.
  • 王霞;郭正;宋庆国;周文娴
    人民黄河. 2009, 1(9): 4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的概念、功能、特点与发展,通过LIMS的引进、开发和应用,实现了黄河水环境监测从传统、手工、静态管理到自动化、标准化、动态控制的流程管理创新,提高了黄河水环境实验室自动化水平和管理水平,保证了水质监测数据发布的快速、可靠.
  • 李东;张学成;高亚军;蒋秀华;刘东旭
    人民黄河. 2009, 1(9): 43-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计算河道天然径流量时,需要还原人类活动消耗的地表径流量.分析了区域耗水量与流域耗水量的区别:区域耗水量指蒸发、引用等,不能回归到地表或地下的水量;流域耗水量指引水量中不能回归干支流的水量;区域耗水量以属地用水为统计对象,不考虑水的来源与去向;流域耗水量按河段统计,不考虑用水属地,只考虑是否从干支流引水.
  • 何宁;赵振兴;秦颖荣
    人民黄河. 2009, 1(9): 44-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水浮莲型生态河道净化效果进行室内模型试验,种植方式分为菱形、闸墩形、翼形3种,利用三维超声波多普勒测速仪(ADV)测量矩形水槽中水流的瞬时流场,分析水浮莲种植前后的流速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种植水浮莲后,流速符合正态分布,3向流速均有所增加,种植区的流速沿垂线分布由"J"形变为")"形.
  • 王继华;赵云章;郭功哲
    人民黄河. 2009, 1(9): 46-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河南省地热资源丰富,分为沉降盆地传导型和隆起山地对流型两种,以前者为主.黄淮海平原新近系明化镇组和馆陶组及古生界寒武-奥陶系热储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明化镇组热储资源埋藏浅、水质好、水量大,为目前主要开采层;馆陶组热储资源丰富,水温高,是今后主要的开发对象.寒武-奥陶系热储资源在黄淮海平原广布,埋藏深、开采条件复杂,今后研究的重点在凸起区.古近系热储资源埋藏较深,单井热水产量小,水质差,开发利用价值不大.
  • 徐建新;李亮;蒋晓辉;郝志斌
    人民黄河. 2009, 1(9): 48-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生态水文学原理,根据河流景观生态结构和功能与水资源的响应关系,确立了组成景观系统各成分的环境需水量计算方法,并结合各项景观环境需水量之间的整合方法,以黄河花园口水利风景区为例,对其景观环境需水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每年景观环境需水量为190.01亿m3.
  • 王荣彦;郭友琴;王继华
    人民黄河. 2009, 1(9): 50-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郑州东区中深层地下水的分布规律、赋存特征、开发利用现状简要介绍基础上,分析和总结了地温空调井在郑州东区的应用情况.1999年郑州东区引进地源热泵技术,目前已开发面积约150万m2,可分为三大类:①水源热泵异井回灌;②水源热泵同井回灌;③地源热泵地埋管工艺.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
  • 王现国
    人民黄河. 2009, 1(9): 52-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地下水源热泵技术的发展状况及其优缺点,分析了洛阳市的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资源状况,以及地下水源热泵的使用现状和应用前景等.提出应开展地下水源热泵的地下水开采与回灌的优化组合、回灌效果、建设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的调查和评价、地下水回灌对水井的化学堵塞机理和回灌井井管腐蚀、地下水开采过程中的控制沉降和地下水污染研究,以及地温空调井使用、回灌、含水层水位、水量、水质、水温等监测研究.
  • 霍金仙;郭永;刘文先
    人民黄河. 2009, 1(9): 54-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BP算法设计预测系统对1980年、1993年、1997~2003年全国生活用水量、农业用水量、工业用水量进行了预测,并与实际用水量数据比较,预测结果准确有效.用该系统预测了2010年、2030年、2050年全国用水量.结果表明,我国未来几十年用水总量不会有大的增长,在人口继续增加的情况下,将继续保持当前的水平.
  • 蒋桂芹;吴泽宁
    人民黄河. 2009, 1(9): 57-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区域水资源利用的特点,采用水资源可利用量核算水资源承载力,改进了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郑州市1980年、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2005年的水资源生态足迹、承载力和生态赤字,表明郑州市水资源长期处于不可持续利用状态.
  • 李金燕
    人民黄河. 2009, 1(9): 59-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宁夏中电投青铜峡迈科铝业有限公司临河动力站工程设计年取黄河地表水量436万m3,经计算工程水权转换节水量应为523.2万m3.通过对宁夏青铜峡灌区唐西总干渠3.0 km渠道进行衬砌,年可节约黄河耗水量535.5万m3,满足工程用水要求.该水权转换总费用为3 890.53万元,单位水量转换费用为0.29元/(m3·a).
  • 刘增进;张敏;潘乐
    人民黄河. 2009, 1(9): 61-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引入灰色关联度和层次性系统分析理论,从气象、作物生理学特性和土壤因素3个方面考虑,建立了作物需水量计算模型优选的多层次灰色关联分析模型.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权重,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评价因素间的关联度.结果表明,6种作物需水量计算模型的优劣顺序为:Blaney-Criddel模型、Penman模型、Thornthwait模型、詹森-海斯模型、水面蒸发量模型、特克模型.
  • 申孝军;张寄阳;孙景生;刘祖贵;高阳;刘浩
    人民黄河. 2009, 1(9): 64-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膜下滴灌技术研究主要包括膜下滴灌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膜下滴灌条件下土壤水、热、盐运移规律和膜下滴灌对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等三方面.膜下滴灌技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有:如何制定合理的滴灌水肥施用制度和栽培模式,以调节棉花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协调生长;滴灌条件下的水、热、盐、根系吸水问题,以及膜下滴灌作物水肥科学合理配比等的研究较少.我国膜下滴灌技术未来几年的重点研究方向为土壤水、热、盐动态变化规律和作物的水肥耦合技术等.
  • 周建军;徐瑞春;杨火平
    人民黄河. 2009, 1(9): 67-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清江水布垭水利枢纽工程坝区环境地质条件复杂,多滑坡、危岩体和不利地质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形成一系列滑坡或变形体.通过原位力学试验、非饱和土试验、蠕变试验、降雨条件下非饱和渗流稳定性数值分析等,取得了水布垭坝区主要滑坡的地质边界条件、物质组成、地下水动态及物理力学参数,建立了一套考虑降雨及雾雨作用下的滑坡非饱和渗流稳定性分析方法,并对古树包、马岩湾、大岩淌滑坡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和评价,建立了滑坡的蠕变模型及稳定性预测方法.建议做好滑坡体地表排水和护坡措施、尽量降低边坡地下水位、对现有抗滑桩进行加固、加强监测和巡视.
  • 幸定武;高建恩;梁改革
    人民黄河. 2009, 1(9): 70-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黄土高原小流域降雨径流调控优化难以采用数学模型的情况,依据小流域模型试验资料,对WEPP2006流域版应用于黄土高原地区小流域产流、产沙模拟计算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WEPP流域版计算的流量和产沙量与原型观测值的相关性较显著,流量预测好于产沙量预测,WEPP模型与实体模型的结合是可能的;但计算值都比实测值偏大,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径流、产沙、输沙规律.
  • 柳金峰;欧国强;游勇;陈顺理;吕娟
    人民黄河. 2009, 1(9): 72-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沟道约束对泥石流扇形堆积形态的影响,开展了7组室内试验,结果表明:①有、无沟道条件下泥石流形成的扇状堆积在纵、横断面和平面形态上有明显差异,有沟道约束的扇状堆积宽度、厚度和纵断面平均坡度均小于无沟道约束的,而扇状堆积长度和中部横断面坡度大于无沟道约束的;②沟道深浅对泥石流扇状堆积形态有一定的影响,最大堆积长度宽浅型<窄深型,最大堆积宽度和最大堆积厚度宽浅型>窄深型;③可以用沟道的水力半径来反映对泥石流的排泄能力,水力半径越大,沟道对泥石流的排泄能力越强,其形成的扇状堆积体在平面形态上越长越窄.
  • 宋蕾;袁九毅;仝纪龙
    人民黄河. 2009, 1(9): 74-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青羊沟和黄土湾水电站周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荒漠植被进行现场取样,并用土石方开挖量代表工程规模,通过对样方植被盖度、高度、生物量、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对比,计算得出水电开发对荒漠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干扰强度与其群落各指标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电开发工程规模越大,对周边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越大,但对生物量的影响不一定越大.
  • 徐根海;花立峰;卢军;李万舒
    人民黄河. 2009, 1(9): 76-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沙湾水电站采用岸边取水、明渠+有压洞的输水方式,库小沙多,泥沙问题严重,引水防沙是该电站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通过模型试验对白龙江沙湾水电站枢纽布置进行了验证,对引水防沙设施进行了修改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电站枢纽布置合理,优化后的引水防沙设施效果理想,满足工程规划设计要求.
  • 郭院成;宋卫康;李峰
    人民黄河. 2009, 1(9): 77-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有限元软件对桩锚复合土钉支护结构的位移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土体的水平位移随距开挖面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小,近土钉侧土体的位移受到土钉的限制,位移曲线出现局部曲折;桩体和面板的水平位移能够协调一致,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支护形式均能发挥作用;基坑地表沉降曲线呈"勺"形向下弯曲,沉降量随着距基坑开挖面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坑底土体出现隆起现象,随着土钉逐渐发挥作用,隆起的高度趋于稳定.
  • 陈宇;宋日英;黄志全;李明霞;马丽娜
    人民黄河. 2009, 1(9): 80-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工程上广泛采用的土体本构模型为双曲线形式,但双曲线模型只适合应力硬化型曲线而不适合应力软化型曲线.通过对应力软化型曲线形态特征及试验数据的分析,提出建立应力软化型应力-应变本构模型的虚加刚性弹簧法,即软化阶段的曲线叠加一定弹性模量的直线,形成的曲线形态基本符合双曲线模型,据此推导了应力软化型应力-应变本构模型及其切线模量的计算公式,以豫西地区重塑黄土状粉土三轴试验为例验证了该法的可行性.
  • 马跃先;衣明星;张宏娜;李卫宾
    人民黄河. 2009, 1(9): 82-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简单圆筒式调压室不能很好地抑制调压室水位波动的缺点及常规阻抗式调压室因下部阻抗孔面积很小而不能充分反射水击波的缺点,提出上置阻抗式调压室形式,并利用特征线法计算不同阻抗孔口形式对水库-调压室-阀门引水系统的影响情况,通过实例进行对比计算,说明了上置阻抗式调压室既能有效抑制调压室内的水位波动,又能达到简单圆筒式调压室的反射效果.
  • 张贵金;梁经纬;杨松林;陈雄波
    人民黄河. 2009, 1(9): 84-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岩溶地区水利工程防渗材料的选择除满足工程要求、控制造价外,还要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根据拟建的托口水电站实际情况,对取自工程料场的黏土配制的固化防渗材料的力学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常配比范围内,最优配比28 d龄期的结石体无侧限抗压强度达到1.277 MPa;为满足水电站高水头下的帷幕强度要求,提高水泥用量,当黏土与水泥质量一致时,最优配比情况下的结石体28 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可达4.036 MPa,抗剪强度达到1.05MPa,19d塑性强度达到0.172 MPa;在岩溶坝区应用黏土固化浆液进行防渗帷幕灌浆时,调整配比可满足不同水文地质条件的要求,但在实际工程应用时应进行现场工程试验.
  • 严军;王鹏涛;刘艳芳;梁标;葛高岭
    人民黄河. 2009, 1(9): 86-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软土地基真空预压的加固机理,分析了真空预压工程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地下水位、有效加固深度和边界影响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等.结合真空预压工程的具体特点,提出了布设密封沟、联合堆载、开挖、打桩等减少环境不利影响的措施.
  • 杨培章;吴震宇;陈建康
    人民黄河. 2009, 1(9): 88-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现有的堆石坝坝坡稳定性可靠度分析方法,研究了堆石坝非线性强度坝坡稳定可靠度分析的有关方法,将简化毕肖普法和验算点法结合,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对某高堆石坝坝坡进行了非线性强度指标可靠度分析,结果表明,高堆石坝按可靠度理论进行非线性强度指标坝坡稳定性分析是合理可行的,是对传统安全系数法的有益补充.
  • 张玲;赵华玮
    人民黄河. 2009, 1(9): 91-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特别是受基础约束较强的墩墙类结构,温度应力控制不当容易导致混凝土开裂.通过现场实测资料的计算与有限元模拟结果对比,分析了某泵送混凝土闸墩裂缝的成因与机理,对墩墙类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应降低温度应力,以限制混凝土开裂.
  • 姜振波;彭雪辉;杨正华
    人民黄河. 2009, 1(9): 93-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门楼水库工程的具体情况,通过渗流观测资料分析和渗流有限元计算分析,全面评价了门楼水库大坝的渗流安全状况.结果表明:主坝防渗体系较好,坝基砾质粗砂和砾石层渗透稳定性满足安全要求;但幸福渠副坝渗漏严重,大理岩溶洞可能成为管涌土的渗流通道;溢洪闸及幸福渠基础虽经治理,但目前仍存在严重渗漏隐患.大坝渗流安全评价为C级,建议采取相应加固处理措施,并完善渗流监测设施.
  • 谢理洲;卜海磊;刘英
    人民黄河. 2009, 1(9): 96-98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郑州官渡黄河公路大桥桥渡设计实例,对目前黄河下游桥渡冲刷及壅水计算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为解决现行规范公式参量选取人为性大、受断面形态影响过大、对水沙条件反映迟钝等缺陷,计算采用了黄河相应方法.结果表明,运用输沙平衡原理由张红武挟沙力公式导出的黄河桥渡一般冲刷公式,物理概念清晰,反映因子齐全;黄河常用的桥渡冲刷公式考虑了一般冲刷和局部冲刷的相互影响、相互关联,计算结果与实际符合,而且还能计算滩地不同部位桥墩的冲刷深度.壅水计算表明:规范推荐的壅水简化公式计算值偏低较多,需将反映工程阻挡流量与桥址断面流量的比值系数增至0.28;黄河桥前壅水公式可反映出水力泥沙因子的影响,计算结果符合实际.
  • 王娟玲;田玲
    人民黄河. 2009, 1(9): 99-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电站工程中月牙肋岔管表面交线形状的确定常采用简便、直观的图解法,缺乏相应的解析法.通过解析几何法证明了满足不同相交条件时锥管表面交线的空间形状,建立了图解法与解析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岔管的锥面交线形状取决于锥管角和相交锥面的夹角.
  • 刘斌;邓军;刚立;刘军
    人民黄河. 2009, 1(9): 102-103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揭示掺气对明渠流速分布的影响,采用针式掺气流速仪对3种不同掺气形式的水流分布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掺气发展区无论自掺气水流还是强迫掺气水流,其断面垂线流速最大值都在水面以下;各断面相同位置处,强迫掺气水流流速都大于自掺气水流对应的流速;无量纲垂线流速分布曲线都保持类似指数分布规律,在近槽底附近,指数介于6~6.5,而曲线后半支较指数分布平缓.
  • 徐向东
    人民黄河. 2009, 1(9): 104-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永定桥混凝土重力坝工程规模较大,需全年施工,温度应力较大成为制约整个工程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的一个关键因素.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了永定桥碾压混凝土在自然和温控条件下的温度场和碾压混凝土大坝在埋设冷却水管情况下典型季节的温度情况,结果表明高温季节和次高温季节混凝土的温度控制是重点,提出了温度控制方法和温控中应注意的问题.
  • 吕乐;向衍
    人民黄河. 2009, 1(9): 107-109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坝体与坝基之间的接触面在不同荷载组合下,经历由弹性状态转向弹塑性状态,最后可能进入全塑性状态的过程,研究了混凝土重力坝与坝基相互作用的转异特征,即挖掘坝体与坝基系统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出现的突变现象,建立了基于突变判据的屈服区连通判据和位移突变判据,其中屈服区连通判据适用于动力分析情况,位移突变判据具有普遍意义.
  • 孙海洲;路金喜;赵红云;张会敏;张克平
    人民黄河. 2009, 1(9): 110-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Markov随机过程预测模型,可准确预测水源工程所需设计参数.实例预测结果表明:Markov预测参数的准确性较高,避免了人为推断的主观性.对于工程中无后效性的随机变量,可作长期、中期、短期不同情况预测、尤其在长期预测中比其他方法具有明显优越性,计算结果为统计意义下的最优解.
  • 李曼;孙强
    人民黄河. 2009, 1(9): 112-113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流变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在较低恒定应力水平作用下,上层为弹脆性岩体、下层为软弱岩体组成的岩质斜坡中应力的变化及传递规律,提出一种流变模型,得到斜坡系统演化过程中应力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上层脆性岩体中的应力σ1随时间线性增长,直至脆性岩体发生破坏;下层软弱岩体中的应力σ2在开始一段时间内随时间呈指数形式增长,随后保持常量不变;当σ1达到上层脆性岩体的强度时,σ1迅速降低,σ2通过蠕变将应力传递给σ1,使σ1再次增长;若σ1仍未达到脆性岩体的强度,则新一轮的应力孕育过程开始,这样反复进行,直至脆性岩体完全破坏.
  • 张士辰;孙玮玮;王东
    人民黄河. 2009, 1(9): 114-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应力应变观测资料,对黄河万家寨水利枢纽混凝土重力坝电站坝段坝体混凝土、压力钢管及坝后机组厂房应力应变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压力钢管、机组厂房和厂坝结合部位应力应变规律基本正常,测值基本处于设计范围内,但局部坝体混凝土应力、钢板应力存在超限情况.建议对局部测值超限情况做进一步考证,并加强日常安全监测.
  • 冶雪艳;杜新强
    人民黄河. 2009, 1(9): 116-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水库坝区渗流场的三维特征,利用FeFlow软件对红兴水库各种防渗方案的效果进行了模拟预测,给出了各种渗控方案下的剖面渗流场、渗漏量以及渗透比降,在安全、经济、合理的基础上确定了最终渗控设计方案.结果表明,FeFlow软件可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 张美政;刘传孝
    人民黄河. 2009, 1(9): 118-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SAW-2000型电液伺服微机控制岩石力学试验系统,进行了混凝土试件单轴压缩试验、常规三轴压缩试验,研究了围压在0 MPa和1 MPa时的应力应变曲线,得到了该混凝土试件的峰值强度、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等参数,随围压的增加,混凝土试件的抗压强度将提高21.6%,验证了低围压下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的五阶段特征.
  • 席广永;岳建平;张坤军
    人民黄河. 2009, 1(9): 120-121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软岩基础的防渗处理和提高地基承载力是工程设计的关键,处理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水库建成后能否正常运行.根据西霞院反调节水库工程的特征,重点讨论了厂房坝段软岩基础的安全监测设计,对各监测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和综合分析,探讨了软岩基础的稳定性,利用遗传算法-神经网络对计算参数进行反演,所得结果与实测数据符合较好.
  • 徐跃增;吕剑栋
    人民黄河. 2009, 1(9): 122-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船闸运行管理的要求,设计了高效、可靠及现地自动化控制的远程监控系统;在现地控制中心实现船闸设备的全计算机自动化控制和视频监控;在闸区管理中心实现远程计算机监控和视频监控的访问和管理;将计算机监控数据和视频监控数据在网络中高效传输,从而实现船闸工程及船闸运行过程的远程监控管理.
  • 赵雪萍;赵玉良;李松平
    人民黄河. 2009, 1(9): 124-125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燕山水库整体水工模型试验,对溢洪道和泄洪洞进出口体型、泄流能力、水流流态、流速分布、压力分布、消能防冲、空化气蚀等进行了系统研究,验证了水库各特征水位下泄水建筑物的泄流能力,校核挡墙的设计高度,分析了泄水建筑物产生气蚀的可能性,提出了优化的进口体型,并根据下游消能、冲刷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工程保护措施.
  • 沈细中;王德智;陈银太;张留柱;刘振红;孙国勋;高兴利;李富忠
    人民黄河. 2009, 1(9): 126-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汶川大地震后,四川灯煌水库大坝坝顶开裂,险情严重,对下游造成严重的威胁.根据水利部下达的灯煌水库抢险任务,确定采用抽水法降低库水位,并采用爆破法与液压碎石法相结合的技术方案开挖岩石溢洪道,经过14 d的紧张施工,至2008年6月3日,灯煌水库库水位降低了2.5 m,溢洪道高程降低了2.01 m,水库险情得以解除.
  • 董保华
    人民黄河. 2009, 1(9): 128-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