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论文
  • 韩其为
    人民黄河. 2009, 1(6):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调水调沙在防洪治河、减淤方面已发挥了很大作用,仍有巨大潜力:①塑造洪峰加大输沙能力,特别是扩大河槽;如果水量稍多,还有适当扩充的余地.②减少中小流量,避免冲刷后的回淤及"冲河南、淤山东",但800~2000m3/s尚有减少的空间.③保证必要的平滩流量,不能单靠冲刷,要维持一定的洪峰;蓄水量稍丰时,适当扩大平滩流量是有可能的.④尽管黄河下游河道有多来多排及多淤的特性,但平衡输沙才是输沙能力最大的.当然,全部都按平衡输沙是不可能的,如何安排,是值得具体研究的.
  • 韩其为
    人民黄河. 2009, 1(6): 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黄河输沙和变形复杂,加之调水调沙和清水冲刷改变了原来河道的一些规律,从而使调水调沙一些深刻的机理难以被理解,因此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看法,这是完全正常的.但是有不少看法,是认识上的误区.对这些误区进行了讨论,力求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对第一个误区"小浪底水库造成下游河道冲刷基本是清水下泄作用,与三门峡水库初期运用并无差别",指出从冲刷总量、冲淤部位、利津含沙量、洪水位降低、滩槽冲淤差别分析,小浪底运用结果均较三门峡为优,显现出调水调沙的效果;对第二个误区"小浪底水库初期运用坝前水位超高太多,对水库淤积与下游河道冲刷均有不利影响",指出在以人为本的要求下,尽可能不淹滩地,是小浪底水库调整运用方式的根本原因;对第三个误区"调水调沙作用很小,冲刷2.764亿t,只占总冲刷的20.9%",从泥沙搬家的角度分析了调水调沙的冲刷量是可以增值的,从主槽冲刷、洪水位降低以及平滩流量加大等进行了分析,认为调水调沙的作用远不止冲刷总量的20.9%.
  • 赵云云;赵其华
    人民黄河. 2009, 1(6): 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源头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属中纬度高山多年冻土带.利用多年气温、钻探及冻土观测资料等,对气候变化、降水、地下径流、植被覆盖程度以及人类活动等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多年冻土退化的影响因素,并分析了冻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气温的升高是导致黄河源区多年冻土退化的根本原因,地下径流、植被覆盖程度、冻土自身结构以及人类活动是其退化的影响因素;局部多年冻土层厚度减薄乃至消失,多年冻土上界下降、下界上升,分布范围缩小是多年冻土退化的趋势.
  • 励效杰
    人民黄河. 2009, 1(6): 13-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扩展的委托一代理模型对城市水业特许经营有效性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信息对称条件下,城市水业市场化运作模式能够实现帕累托效率,最优合同是政府与水业企业签订固定报酬合同;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城市水业市场化运作模式只能实现帕累托次优效率,次优合同是政府与水业企业签订分成报酬合同;政府对水业企业进行有效 的激励和监督,能够提高水业运作效率.
  • 赵洪伟;梅凤乔
    人民黄河. 2009, 1(6): 16-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特拉华河流域实行协调式综合管理体制,能够协调各签约方利益,其特点是:拥有专门的流域立法、设置了议会式的机构、建立了流域管理委员会与其他相关流域管理机构之间的管理机制等.针对我国现行的流域管理体制存在的缺陷,借鉴特拉华河流域管理委员会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修订和完善流域相关法律和改革流域管理机构的建议.
  • 万云霞;周长勇
    人民黄河. 2009, 1(6): 18-19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水和谐发展的近期目标是实现水安全、水自身的良性循环和水利事业的良性循环,远期目标是建成和谐社会.人水和谐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有水资源承载能力下降、水环境承载能力减弱、水安全影响社会发展等.提出了人水和谐的对策:做好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区域水利发展、城乡水利发展、水资源统一管理、水利信息化与现代化建设等工作.
  • 李恩宽
    人民黄河. 2009, 1(6): 20-21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河流系统及其功能的概念,把黄河河流系统功能分成了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两大类.正向功能包括生态环境、服务、文化娱乐功能3个亚类,具体功能包括河流输送、提供生境、调节气候、地貌塑造、水文调节和防洪排涝、纳污及水质净化、初级生产力、供水、水能发电、航运、提供产品、文化、休闲娱乐等;负向功能就是灾害性,包括水污染灾害、洪水和冰凌灾害.
  • 张军献;张学峰;李昊
    人民黄河. 2009, 1(6): 22-23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突发水污染事件处置中水利工程的应急运用方式主要有"拦"水、"排"水、"截"污或"引"污、"引"水等,可以采取单个或多个既有工程的运用,也可建设临时工程.应急运用时,要考虑防汛、用水、抗旱和水利工程的基本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对水利工程的运用,应确定合理的启用条件和限制条件,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 宋莉萱;陈俊杰;朱超;郭慧敏;任艳粉
    人民黄河. 2009, 1(6): 24-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黄河下游河道特征和进入下游河道的水沙条件,对下游河道冲淤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冲淤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下游河道冲淤量与花园口水文站的来沙系数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当进入下游河道的水沙条件与河道挟沙能力不相适应时,河道会自动迅速调整,调整速率沿程逐渐变小,进入艾山以下河段后河道冲淤时空分布规律趋于一致;根据推求的经验公式计算了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下游河道冲淤量和冲淤强度的沿程分布,结果与实测值基本一致.
  • 王海胜;杨克君;刘兴年;乔昌凯
    人民黄河. 2009, 1(6): 26-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水槽试验探讨了不同植株参数情况下滩地植物对复式河槽流速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缓流和紊流充分发展时,植物产生的阻力与植株参数、水流参数有关;②滩地种树后主槽流速分布复杂,以植物高度为界上下流速分布明显不同,滩区流速总体上服从S形分布;③滩地种植植物后,相对紊动强度曲线出现拐点,其位置与植物高度和柔性有关,整体趋近S形分布.
  • 王普庆;姜乃迁;王国栋
    人民黄河. 2009, 1(6): 28-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北洛河改道入黄口依托牛毛湾工程,由于入流角与干流河槽流路夹角较大,再加上黄河本身游荡、多变,因此北洛河改道后对小北干流及北洛河入黄口河段河势流路演变、渭河口河段冲淤演变产生一定影响是必然的.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了北洛河改道直接入黄对渭河河口河段冲淤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无论是在不利的水沙条件下渭河口河段发生淤积,还是在有利的水沙条件下河道发生冲刷,与现状线路相比,改道后对渭河口河段的减淤或冲刷是有利的.
  • 陈雄波;杜远;安催花;钱裕
    人民黄河. 2009, 1(6): 3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清8汊河的流路情况,阐述了清8汊河概化河长方案设定的原则,并采用泥沙数学模型预测了各方案达到改道标准的时间和西河口以下河长,得到了防洪规划时应选择方案的冲淤量和设计洪水水面线.结果表明,本次计算成果是比较合理的,可作为黄河口防洪工程可行性研究的设计依据.
  • 李凌云;吴保生
    人民黄河. 2009, 1(6): 32-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以往关于平滩流量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黄河下游沿程主要测站平滩流量的估算方法,即在已知小浪底、黑石关、小董3站设计水沙条件的情况下,首先根据设计沿程引水量得到下游沿程各站的汛期水量,然后计算沿程各站的汛期输沙量,进而利用滑动平均法或滞后响应模型计算下游沿程各站的平滩流量.该方法简单实用,计算结果与数学模型计算结果基本一致.
  • 王万战;董利瑾;严以新
    人民黄河. 2009, 1(6): 34-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比较了在基于Roe型黎曼(Riemann)解算子的有限体积法求解过程中,时间离散高、低阶格式和空间重构高、低阶格式对渤海水流模拟结果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时间离散高、低阶格式对渤海潮波水位、流速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空间重构高、低阶格式对水位、流速模拟结果影响较大;高阶格式比低阶格式模拟的潮波潮差偏大约0.2 m、流速峰值偏大约0.05 m/s,但是总的来讲,空间重构高、低阶格式模拟结果的差别基本在渤海水文观测资料的精度范围内.
  • 王家会;李岩;袁月平;盖永岗
    人民黄河. 2009, 1(6): 36-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三维水流数学模型对挖入式港池内的水流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对自由水面位置、垂线平均流速的确定及各方程迭代求解时的不同步修正等方法进行了探讨,指出了改进方向及步骤.利用两种流量下港池内表面流场试验资料对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计算值与实测值比较一致;计算得到的中层、底层流场分布与理论分析结果比较符合.
  • 冉立山;王随继;范小黎;闵石头
    人民黄河. 2009, 1(6): 38-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黄河上游干流10个水文断面的多年实测资料,分析了黄河上游不同断面及不同河段的水面宽、水深、流速与流量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水力几何形态关系中各相关参数的沿程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整个上游河段,水面宽随流量的变化速率较小,其中上游上段的水力几何形态主要通过流量对水深和流速的共同影响来实现,上游下段则主要通过流量对流速的影响来实现;黄河上游水力几何形态关系与黄河下游及国内外其他河流相比,有相似也有差异,这与该河段的地貌及河道边界条件有关,也与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关.
  • 张翠萍;伊晓燕;胡恬;张超
    人民黄河. 2009, 1(6): 42-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以来库区非汛期蓄水淤积、汛期降低水位冲刷的特点,分析了水库的造床期与造床流量,结果表明:①三门峡水库汛期除滞洪期以外均为造床期,三门峡站多年平均第一造床流量小于潼关站,第二造床流量与潼关站相近,河宽调整与包括当年在内的前4~5年加权平均造床流量的相关性最好;②三门峡库区存在高滩、低滩和主槽河底3个层面的纵剖面,2006年汛后三者的比降分别为1.2‰、1.9‰和2.3‰.
  • 刘明堂;付立彬;李黎;江恩惠;刘雪梅
    人民黄河. 2009, 1(6): 44-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模型黄河"含沙量测量中存在的问题,采用改进的超声监测技术设计了"模型黄河"含沙量监测系统.该系统以PLC为硬件平台,利用多通道模拟量输入模块集中采集含沙量信息后传送到上位机进行处理,并能通过组态监控软件实时显示,系统性能稳定、操作方便.模拟试验和现场测量均表明,该系统可基本满足"模型黄河"含沙量监测的要求.
  • 冯普林;陈乃联;马雪妍;薛亚莉
    人民黄河. 2009, 1(6): 46-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河道一维水沙运动基本方程的差分求解和对渭河下游水沙运动相关问题的分析处理,建立了渭河下游一维洪水演进数学模型,基本解决了直接应用实测断面成果进行计算的断面修正、特征要素计算问题;基本解决了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和小流量计算的稳定性问题;提出了进行作业预报的实时洪水演算方案.同时指出,特殊断面的修正处理、落水过程水沙资料的预估、下边界水位流量关系的拟定等都会对模型的正常演算、成果的合理性及精度产生重要影响;水流挟沙力公式、悬沙计算、河床冲淤模式、滩槽床沙级配计算等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 郑艳爽;张晓华;尚红霞
    人民黄河. 2009, 1(6): 5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长系列实测资料为基础,对比分析了宁蒙河道不同时段的冲淤调整特点及其原因,认为:①宁蒙河道近期淤积量明显加大,河道萎缩;②河道排洪能力下降,同流量水位年均上升0.1 m,内蒙古河段不同水文站平滩流量减少了800~4 000 m3/s;③近期降水、天然径流量、河道引水、支流来水来沙以及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调节河道来水来沙过程等因素是宁蒙河道淤积加重的主要原因.为了减缓宁蒙河道淤积,建议加快多沙支流水土保持治理速度并增加汛期水量.
  • 倪志辉;吴立春
    人民黄河. 2009, 1(6): 53-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总结了潮流摩阻流速的确定方法,并根据对江苏岸外西洋海域的实测资料进行了流速剖面参数的计算和相位分析,结果表明:①浅海潮流的摩阻流速要早于平均流速达到最大值;②受潮流海底紊动切应力的影响,底层最大流速到达时间要比上层及表层最大流速稍微提前;③在一个潮周期中,达到最大值的首先是摩阻流速及粗糙长度,然后是流速,最后才是水深.
  • 颜亦琪;陶新;杨晋芳;陈妍
    人民黄河. 2009, 1(6): 56-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ArcGIS9.2的水文分析原理,利用其水文分析工具对黄河三门峡-花园口区间的DEM数据进行了提取河网、河网分级、确定出水口、生成流域边界等水文分析工作,结果表明:①从三花间DEM数据中提取的河网水系、流域边界是合理的,其数据格式可被调用于各类分布式水文、水质模型中;②基于DEM的水文分析过程得到的河网及流域与真实地形并不完全吻合,原因是获取的DEM地形资料可能存在误差,在进行水文分析过程中也存在方法误差和人为判断误差.
  • 王传武
    人民黄河. 2009, 1(6): 58-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考察讨论水资源承载力的各种不同类型界定和考察讨论这些概念来源的基础上,提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新界定,即:水资源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现有技术和人口素质的基础上,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的可用水资源,在保证人类生物学用水需要、生态良性发展和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生活水平下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 刘金鹏;尹亚坤;费良军
    人民黄河. 2009, 1(6): 60-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多目标优化软件,充分考虑水资源系统、经济社会系统、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制约关系,以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为依据,对2020年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生态目标组合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模拟评价,结果表明:实施引洮工程是解决该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 刘存东;何太蓉;庄红娟
    人民黄河. 2009, 1(6): 62-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生态系统学与生态经济学的方法,对南四湖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南四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总额为61.7亿元.其中:调蓄洪水的价值为31.7亿元,占总价值的51.4%;有机质生产价值为17.4亿元,占总价值的28.1%.在制定南四湖开发利用政策时应综合考虑其生态效益,避免生态环境破坏,实现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黄亮;樊引琴;郭正
    人民黄河. 2009, 1(6): 64-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是以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为支撑的复杂系统,该系统的构建是基于系统控制技术.系统控制技术的应用体现在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设计和集成,不仅包括了系统控制单元整体结构的设计,也包括软硬件部分的设计.
  • 李道西;杨宝中;雷宏军;徐建新
    人民黄河. 2009, 1(6): 66-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国家防总<干旱评估标准>(试行),在郑州市干旱分区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提出了符合当地实际的区域性旱情综合评估指标和方法,即通过考虑降水量、受旱面积比率和人畜饮水困难比率来综合衡量区域性旱情.该方法简单易行,评估指标易于获取,可作为郑州市抗旱预案的制定依据.
  • 李恒太;吴琼;王金贵;杜新艳;逄立辉
    人民黄河. 2009, 1(6): 68-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黑龙洞泉域1960~1999年共40年降水量资料的分析,计算出每10年的平均降水量用以建立GM(1,1)灰色预测模型,预测2000~2009年平均年降水量.然后根据降水量周期性特点,采用长系列变化趋势拟合法对GM(1,1)模型计算结果进行修正,利用AQuA3D软件,以30 d为计算步长,对2010年不同降水保证率下的泉流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2010年降水保证率为20%、50%、75%的泉流量最大值分别为10.62、7.23、5.17 m3/s.
  • 徐越群;刘秉涛
    人民黄河. 2009, 1(6): 70-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活性炭纤维(ACF)对含苯胺废水进行了静态和动态吸附试验,研究了pH值、盐效应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对动态条件下苯胺浓度和流速对吸附效果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绘制了吸附等温线、动力学曲线和动态吸附穿透曲线.结果表明:活性炭纤维对苯胺吸附效果良好,当溶液pH值接近中性时吸附率较高,溶液中的含盐量会影响吸附效果,在苯胺浓度一定的情况下,100 mL废水最佳吸附时间为4 min;动态条件下,苯胺浓度增加、流速增大都会使初始穿透点提前.
  • 杨奇儒
    人民黄河. 2009, 1(6): 72-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70~90年代黄河断流的深层根源在于黄河水权制度存在明显缺陷,提出的黄河水权制度创新路径有:建立健全黄河法律法规;加强地表水权与地下水权联合管理;地权与水权分开,加强水权的资产性管理;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激发农民参与水权管理的积极性;明晰初始水权,实现水权多样化.
  • 史瑞兰;孙照东;刘永峰;郑建国;李锐
    人民黄河. 2009, 1(6): 75-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把水资源需求管理的源头从建设项目向前推进至规划阶段,是我国水资源管理的必然方向.从水资源管理的客观要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教训、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的局限性及成功实施的经验、水资源论证相关研究成果、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出台等视角,分析了我国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规划水资源论证管理与实施,应从规章、标准的制定与资质管理、技术审查、审批管理等方面开展.
  • 刘俊民;赵旭;胡晓蕾
    人民黄河. 2009, 1(6): 77-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咸阳地区28个观测井的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运用图论中基于Prim算法的Fuzzy最优树理论对地下水动态类型进行聚类.在此基础上,根据半偏R2检验确定最优阈值λ,并结合地下水动态轮廓图和水文地质条件对聚类结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λ=0.971 7时,确定地下水动态类型最优分类数为5,所得分类结果与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相符合,直观地反映了研究区地下水的时空变化规律.
  • 路洪海;陈诗越;张重阳
    人民黄河. 2009, 1(6): 80-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地下水监测资料,分析了济南泉域排泄区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泉域地下水位的动态变化取决于降水量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后,人工开采成为影响地下水位、泉水是否喷涌和泉水流量大小的重要因素;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泉域排泄区水质总体恶化趋势明显.合理确定地下水开采量,减少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的污染,是岩溶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对济南"泉城"景观的保护有重要意义.
  • 佟金萍;仇蕾;马剑锋
    人民黄河. 2009, 1(6): 81-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流域水资源配置机制是以水权制度变迁为轨迹、以市场化改革为取向的调整、创新和适应过程,现阶段流域水资源适应性配置机制是行政配置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二元机制,具有合理、可行和可操作性.
  • 韩宇平
    人民黄河. 2009, 1(6): 83-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宁夏青铜峡灌区引黄灌溉的基本特点是大引大排,该用水模式不仅对黄河水资源造成浪费,而且对黄河水质也产生较大影响.以青铜峡灌区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引黄水盐资料,以及青铜峡和石嘴山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为基础,定量分析、计算了黄河流经青铜峡灌区后的盐分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离子总量、有害离子总量、各类阳离子、有害阳离子、各类阴离子、有害阴离子浓度都明显上升;加世纪60~90年代的40年间,黄河从该灌区获得有害盐量为5 254.9万t.
  • 刘洪建;刘婧然;马英杰;王喆
    人民黄河. 2009, 1(6): 85-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MATLAB工具箱,以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平均风速为输入变量,建立了新疆石河子地区棉花耗水量的RBF人工神经网络预测系统,通过2008年实测数据的检验表明,此预测系统网络模型的绝对误差最大为0.096 7 mm/d、最小为0.002 5 mm/d、平均为0.041 9 mm/d,相对误差最大为2.649 1%、最小为0.034 1%、平均为0.878 0%.可见,网络模型预测的准确度较高,较以往的线性模型更合理,并且此网络训练花费的时间仅需0.0780 s,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 张兴玲;胡夏嵩;毛小青;梁通;陈桂琛
    人民黄河. 2009, 1(6): 88-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国内外主要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介绍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根系固坡机理的力学模型、根系和土壤-根系复合体的力学性能、边坡稳定的有限元数值模拟以及根系的分布特征,并探讨了植被护坡研究的发展趋势.
  • 聂新山;花永辉;韩俊
    人民黄河. 2009, 1(6): 91-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期定位观测是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我国水土保持长期定位观测试验起步于20世纪20~40年代,50年代以来得到迅速发展,趋势是由定性描述向定量化研究发展,由单一静态研究向动态研究发展,由单站向网络化发展,数据采集向规范化、标准化、自动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站网布局不合理、手段落后、经费不足,对策是规范观测方法、加强交流与合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拓宽资金来源、提高技术含量.
  • 郭维东;刘健;韩冬
    人民黄河. 2009, 1(6): 93-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平底有机玻璃水槽进行概化模型试验,分析了弯道及取水口附近三维水力特性,对弯道自由水面形态、纵向流速分布、横向环流强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同时重点分析了设置取水口后,分流对弯道水流流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流使弯道水流水面形态发生改变,最终导致弯道断面出现横向环流,弯道取水口口门下游段凸岸侧存在明显的回流区;在取水口上游河段,主流线在弯道中轴线附近摆动,并逐渐向取水口中轴线靠拢,纵向流速总体变化为表层最大、底层最小.
  • 熊朝坤;余波;任桂英
    人民黄河. 2009, 1(6): 95-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工程实际需要,设计了一种不需外加电源的新流体混合装置,重点对涡轮机部分进行了设计研究.在涡壳和进出水管等限制条件下,首先采用一元理论和数值积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涡轮机转轮水力设计,然后利用UG和FLUENT等软件对涡轮机建立三维几何模型和多工况全流道流场的数值模拟及性能预测,最后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并给出了推荐方案:转速为1 200 r/min,流量为3.47×10-3m3/s,水头为8.1 m.
  • 谷任国;房营光;梁建伟
    人民黄河. 2009, 1(6): 97-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土体三轴流变试验机和改进的直剪蠕变仪,在相同试验条件下,对软黏土流变性质与膨润土含量的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膨润土所含蒙脱石是影响软黏土流变性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土体的黏滞系数随膨润土含量或蒙脱石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即流变变形阻力随膨润土含量的增加而减小.
  • 童星;把多铎;杨京广
    人民黄河. 2009, 1(6): 100-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轴流转桨式水轮机复杂的非线性特性以及水力机组过渡过程仿真计算所需的水轮机流量与力矩特性难以准确描述的情况,介绍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轴流转桨式水轮机特性建模方法:利用BP神经网络强大的非线性数值逼近功能,由已知的综合特性曲线、定桨特性曲线、飞逸特性曲线得到离散数据以及边界约束条件,建立轴流转桨式水轮机流量和力矩特性模型,对导叶小开度区、低转速区和高转速区等未知区域进行三维曲面延拓.建立导叶桨叶三维协联特性模型,以提高水轮机特性曲线数据处理的精度.
  • 杨进忠;王璟玉;张立勇;王勇威;刘玉琨
    人民黄河. 2009, 1(6): 102-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掺加硅粉和高效减水剂配制的高性能混凝土的抗冲磨性能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高性能混凝土具有很高的抗压强度和优异的抗冲磨性能,建议结合使用高效减水剂,采用粉煤灰、硅粉双掺的方法,来改良混凝土的和易性及流动性,减少混凝土单位水泥用量,减轻施工及温控负担.
  • 郭凤台;张晓峰;蔡晓磊
    人民黄河. 2009, 1(6): 104-105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使用AutoCAD中内嵌的VBA编程工具对水闸设计系统进行二次开发,分析了消力池深度与过闸流量的关系,编写出相应可视化程序,使用户在设计过程中,只需输入相关参数,将Excel表格通过添加的方法作为一个控件来使用,便可自动输出计算表格及两者的关系曲线.消力池深度与过闸流量关系曲线表明,随着过闸流量增加,消力池深度先逐渐增加,然后逐渐减小.
  • 王全海;陈振伟;黄伟洪;石明强;李亮
    人民黄河. 2009, 1(6): 106-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鉴和声搜索算法中新解产生的方式来实现模拟退火算法中的扰动过程,把和声库中的最坏解视为模拟退火算法的初始最优解,形成的和声退火算法具有较强的全局搜索能力;用修复策略替换惩罚策略,修复搜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合理滑动面,可以更有效地搜索解空间.均质土坡和非均质边坡最小安全系数实例计算结果表明,和声退火算法取得了较基本和声搜索算法及模拟退火算法均好的结果,可以用于土坡稳定分析计算.
  • 肇承琴;张玉福;董岚
    人民黄河. 2009, 1(6): 109-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施工组织设计是水利建设中初设、招标、投标、施工等阶段的重要技术文件,其图表制作工作量大,反复性强.运用CAD软件创建时标样图的步骤为创建绘图环境、绘制时标图、保存为样板文件等.在样板图上进行绘制,具有快速准确、易于修改,重复使用、智能化操作的优点,可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质量、降低设计成本等.
  • 谢明勇;何玉春
    人民黄河. 2009, 1(6): 111-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效减水剂与水泥的适应性直接影响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能,结合工程实践分析水泥的化学成分对减水剂适应性的影响,指出:应尽量选择使用二水石膏做调凝剂和碱含量低、C3A含量低的水泥,优先选择旋窑生产的水泥.
  • 周训华;姜海萍
    人民黄河. 2009, 1(6): 112-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平面二维浅水方程为基础,建立二维温度场和水动力场耦合模型,对南沙热电厂冷却系统在不同取、排水方案及不同设计水文条件下的温排水影响进行了模拟,以此确定热电厂的选址:电厂采用直流供水的冷却系统时,建议选择小虎岛北端厂址,温水排向沙仔沥.在选择推荐厂址时建议采用二次循环的冷却水供水系统.
  • 高丹盈;付超云;赵利梅
    人民黄河. 2009, 1(6): 115-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不同配合比的塑性混凝土在不同加载速度下的试验,探讨加载速度对塑性混凝土抗压强度、变形和破坏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一定强度的塑性混凝土,存在着一个加载速度范围,在这个速度范围内,塑性混凝土强度受加载速度的影响比较明显,并随着加载速度的增加而增大.
  • 付奎;刘韩生;杨顺玉
    人民黄河. 2009, 1(6): 117-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台阶看作渠道壁面粗糙,根据蔡克士大等的明槽试验研究结果,推导了台阶坝面滑掠水流水深计算公式.在给定台阶高度和单宽流量的情况下,根据该公式,可以得出台阶式溢洪道的沿程水深.
  • 季小兵;王志坚;魏光辉
    人民黄河. 2009, 1(6): 119-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室内模拟条件下,对新疆希尼尔水库坝基塑性混凝土防渗墙和水泥土防渗墙进行了渗透溶蚀试验.结果表明,塑性混凝土和水泥土在渗漏情况下会产生CaO溶蚀,且具有相似的溶蚀规律.对溶蚀前后试样的微观结构和差热分析表明,塑性混凝土、水泥土经溶蚀后均出现水化产物分解、结构疏松、密实度下降的情况.塑性混凝土和水泥土防渗墙耐久性的评价结果为,水泥土的抗溶蚀耐久性优于塑性混凝土,估算的安全使用年限均在100年以上.
  • 雷蕾;娄宗科
    人民黄河. 2009, 1(6): 122-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别从不同矿渣掺量及矿渣比表面积两方面进行了矿渣对混凝土碱-硅酸反应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掺入40%的矿渣后,混凝土的碱-硅酸反应可以得到很好的抑制,试件28 d的膨胀率小于0.1%,抑制效果达到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