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1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论文
  • 潘家铮
    人民黄河. 2009, 1(11): 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的复杂性在于泥沙,治黄的关键在于科学认识和处理泥沙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的治理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应制订一个以长治久安为目标、能统揽全局的长期(百年以上)规划.并在实施中动态调整完善,具体措施包括:坚持不懈地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和沟壑治理,减少入黄泥沙;尽快修建古贤等骨干水利枢纽,拦淤放淤;科学调水调沙,塑造好下游河道;充分利用采沙、挖沙、疏浚手段,解决泥沙平衡问题.
  • 李国英
    人民黄河. 2009, 1(11): 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黄河、印度河等流域人类发展与河流关系的阐述,论证了河流孕育和繁衍了人类文明.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进展,人类对河流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前规模,导致了河流的生存危机,出现了河源衰退、河床萎缩、河道断流、湿地退化、水质污染、尾闾消失等情况.在此背景下,提出了河流伦理概念;指出了河流伦理的基本内涵,即河流是有生命、有价值、有权利的;主张给河流以道德关怀.
  • 费祥俊;傅旭东;张仁
    人民黄河. 2009, 1(11): 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小浪底水库拦沙后期运用为前提条件,根据黄河下游历次洪水的场次水沙资料,提出了下游河段全段及分段的排沙比关系式,分析表明黄河下游上段河道冲淤幅度较下段大,所以河床演变迅速且不稳定;下段河道断面窄深,经上段对水沙调节后,下段冲淤幅度小,河床平稳,但是输沙入海的瓶颈河段.水库调节对下游的减淤效果不大,相反会使入海沙量减少,水库淤积加快及输沙用水增加,水库如何适度拦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程玉菲;张新民;胡想全;王军德
    人民黄河. 2009, 1(11): 9-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甘肃省民勤县为研究区,采用GIS技术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1986~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运用Costanza等提出的生态服务价值系数以及敏感度分析方法,探讨民勤县生态服务价值总量的空间特征及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民勤县1986~2000年生态服务价值从8 010万美元,增加到8 130万美元,净增加了120万美元;生态服务敏感度最小的是林地,为0.077~0.078;生态服务敏感度最大的是草地,为0.620~0.626,生态服务价值总量的变化相对于生态服务系数是稳定的,对草地生态服务价值系数在原值的基础上调整10%,重新赋值为208.8美元/hm2比较合理.
  • 高永胜;王淑英;于松林;闫彦;殷俊贤
    人民黄河. 2009, 1(11): 12-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水库现行运行方式对下游河道生态和环境的负面影响出发,分析了水库生态调度的理论基础,提出了水库生态调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满足人类基本需求为前提,以河流的生态需水为基础,生活、生态和生产用水共享,以实现河流健康为最终目标.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要求,构建了考虑下游生态和环境要求的水库下泄流量生态调度体系框架,以及考虑下游生活、生态和生产条件的水库生态调度准则.
  • 张丽丽;殷峻暹
    人民黄河. 2009, 1(11): 14-15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库生态调度的核心是将生态因子纳入到现行的水库调度中来,以缓解流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局面.在综述了国内外水库生态调度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水库生态调度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水库生态调度保护目标的识别与量化、水库生态调度参数的定量描述、生态调水价值定量评价方法、流域级水库湖泊群的联合调度等.认为水库生态调度正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需要继续深入探索.
  • 陈君君;马生鹏;蔡华
    人民黄河. 2009, 1(11): 16-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采用总资产贡献率、资产负债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产品销售率等5个指标,对不同产权制度下的水务产业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99~2007年,我国外资水务企业的经营绩效要比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好,并且两者的差距较大,其主要原因是公有产权利益排他性不足、在某些情况下无法产生内在利益的激励作用等,但公有产权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 李永乐;李艳丽;李朋鲁
    人民黄河. 2009, 1(11): 18-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现状条件下黄河大堤处于饱和-非饱和状态的事实,利用饱和-非饱和土系统的二维渗流模型对黄河大堤进行了渗流分析,结果表明:①浸润线瞬变位置在水位变化初期变化较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慢;②等势线从饱和区向非饱和区扩展,说明在等势线间的水头差作用下,饱和区和非饱和区内都有水的流动;③由堤防顶部到底部,压力水头逐渐由正值变到负值,坝中央等压线几乎与浸润线平行;④流速矢量开始时垂直于地面,逐渐向堤内偏转,在坝中央部分平行于浸润线,在坝趾位置几乎垂直于坝趾.且浸润线上、下皆存在流速矢量.
  • 周灵杰;樊好奇;樊好河;李留刚
    人民黄河. 2009, 1(11): 2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近年来黄河下游控导工程土工布长管袋铅丝笼潜坝结构、施工工艺、出险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土工褥垫铺设过浅、施工工艺和技术达不到设计要求是潜坝出险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抢险对策:建立抢险指挥部,科学制定抢险方案;大型抢险设备与人工有机配合;抛石、抛笼恢复坝身.
  • 崔秀娥;杨玲丁;李宁华;孙天宝
    人民黄河. 2009, 1(11): 23-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人工盘条操作误差大、盘条不规则、效率低等问题,利用传感技术、切割技术、数字控制技术、预置报警技术等研制了自计式铅丝笼快速盘条机.应用表明:该机具集自动放丝、自动盘条、盘圈计量与声控报警功能于一身,实现了铅丝盘条的自动化作业,可节约材料成本10.5%,较人工提高效率8~10倍,制造成本低、操作简便、经久耐用.
  • 李伟珮;闫观清;李保国;宋伟华;高治定
    人民黄河. 2009, 1(11): 25-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黄河流域近300年来水文情势及其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径流的长期演变处于长周期持续偏枯时段的低谷阶段,因此目前还不能过分夸大气候回暖对径流减少的影响;20世纪不同时段径流、暴雨与洪水等水文现象的极值事件时有出现,虽然与18~19世纪情况有所不同,但是仍未超过过去所见的变化范围;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对水文情势变化的影响逐步加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径流的演变规律.
  • 孙东坡;靳高阳;李向阳;陈建
    人民黄河. 2009, 1(11): 27-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MIKE21河流模拟系统,建立了黄河下游夹河滩一高村河段的水动力学数学模型.实测水位与模拟水位的对比表明,该模型能正确模拟洪水演进过程.通过对黄河下游滩区在"92·8"和"96·8"典型洪水情况下水流运动过程进行的数值模拟,确定在洪水期蓄滞洪区的淹没情况,以及利用蓄滞洪区进行分滞洪水的效果,结果表明:规划滞洪堤方案能减少洪水进入滩区的水量.削峰滞洪作用比较明显.
  • 王雄世
    人民黄河. 2009, 1(11): 29-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黄河水沙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的建设目标与系统架构,对系统数据仓库进行了设计.数据仓库的数据结构从技术角度分为数据集市、基础数据仓库、分段存储区三部分;水沙数据在线分析与知识发现系统框架采用4层结构,分别为数据获取层、数据存储层、数据挖掘层和用户接口层.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包括异构数据库的转换和数据集成、主题的确定和数据的抽取、转换与加载等.
  • 黄晓林
    人民黄河. 2009, 1(11): 3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1960年11月~1962年10月三门峡水库下泄清水期和1999年11月~2004年10月小浪底水库下泄清水期黄河下游的冲刷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三门峡与小浪底水库下泄清水期,进入下游河道的总水量差别不大,利津站输沙率的差别也不大;②小浪底水库下泄清水期的相对冲刷效果优于三门峡水库下泄清水期的相对冲刷效果,这与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和河口演变引起的溯源冲刷关系密切;③艾山以上花园口、夹河滩、高村和孙口站两个下泄清水期的水位下降值差别不大,泺口和利津站在小浪底水库下泄清水期的水位下降值明显大于三门峡水库下泄清水期的水位下降值.
  • 吉俊峰
    人民黄河. 2009, 1(11): 33-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现行粒度分析的技术特点,说明了天然泥沙粒径范围较宽和粒度分析方法测试粒度范围有限的矛盾,针对只用一种方法完成全样泥沙粒度分析、用几种方法接序完成全样泥沙粒度分析但无"分级交混"现象和用几种方法接续完成全样泥沙粒度分析且出现"分级交混"现象等情况,提出了泥沙粒度分析的全样级配计算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分析.
  • 窦青柏;蒋建辉;赵杰
    人民黄河. 2009, 1(11): 35-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Kendall趋势检验法、R/S分析法和Markov过程分析法时黄河源区玛曲以上和玛曲-唐乃亥区间1956~2000年的降水量系列变化的趋势性、持续性和丰枯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玛曲以上年降水量呈微弱增加趋势,玛曲-唐乃亥区间年降水量呈微弱减小趋势;②玛曲以上和玛由-唐乃亥区间的年降水量时序变化均存在极其微弱的正持续性;③玛曲以上年降水量枯水状态的自保守性最强,丰水状态的自保守性次之,平水状态的自保守性最弱,而玛曲-唐乃亥区间的年降水量平水状态的自保守性最强,枯水状态的自保守性次之,丰水状态的自保守性最弱;④无论降水处于何种初始状态,玛曲以上和玛曲-唐乃亥区间的年降水量都是向丰水状态转移的概率最小;⑤在黄河源区年降水量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平水状态的出现几率占有优势,丰水状态和枯水状态的出现几率相差不大,玛曲以上枯水状态的出现几率略大于丰水状态的出现几率,玛曲-唐乃亥区间则反之.
  • 王莉;陈雄波;程冀
    人民黄河. 2009, 1(11): 38-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分析了宁蒙河段冲淤量和平滩流量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进行宁蒙河段冲淤规律分析时,汛期或年度因变量可选择冲淤量和平滩流量的变化值,自变量可选择下河沿站来水量和来沙量、区间来水量和来沙量、流量分级以及当年汛期是否漫滩的判别数.
  • 任玉苗;王磊;郅小丽;王红献
    人民黄河. 2009, 1(11): 4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水位资料整编中人工绘制水位过程线和相关图繁琐且易出错的弊端,对Excel与CAD配合绘图方法进行了探索.实际应用情况表明:在水位资料整编中利用Excel与CAD配合绘图,方法简单,易于掌握,绘制的水位过程线直观、明了、易于修改、坐标精度高,而且还可以随意移动和缩放,有利于掌握水位变化过程和打印输出,提高了工作效率.
  • 任艳粉;姚棣;李远发;郭慧敏;陈俊杰
    人民黄河. 2009, 1(11): 42-43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确定实体模型中拟焦沙的有关相似条件,通过水槽试验对其阻力特性及水流挟沙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拟焦沙的糙率为0.012~0.019;含沙量小于10 kg/m3时,水流挟沙力拟合公式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
  • 熊波;陈学华;刘艳峰
    人民黄河. 2009, 1(11): 44-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线性地物常用的分维计算方法有量规法和网格法.为适应水文分析的需要,提出了一种类似量规法的新方法来计算河网的分维,即基于水文分析基本原理和DEN数据,首先通过取不同的汇流阑值(标度)得到不同的沟谷长度,然后分析不同汇流阈值与相应沟谷长度的关系来计算河网的分雏.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9.2环境下,以四川省汶川县为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沟谷标度(汇流值)与长度对数关系显著,即沟谷空间分形结构特征客观存在,汶川县沟谷分维值为1.489.沟谷水系分形机制,沟谷分维与空间尺度、河网密度、制图综合的关系,各种分维计算方法、不同标度设定方法的异同和内在联系等,均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 范玉;王鹏涛;张杨;刘彧
    人民黄河. 2009, 1(11): 46-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白洋淀的历史、现状出发,分析了导致白洋淀生态恶化的原因:上游水土严重流失,淀区湖盆淤积变浅;水资源严重匮乏,入淀河流多数断流;淀区水质受到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提出实现生态白洋淀的途径:将生态水利的观点贯穿白洋淀水环境治理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实现淀区的人水和谐及可持续发展.
  • 曾献奎;卢文喜;王伟卓;孙忠芳
    人民黄河. 2009, 1(11): 47-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下水与地表水耦合模拟模型可以合理地反映水文循环过程,为水资源规划管理提供可靠依据.地下水与地表水耦合模拟模型按求解方法可分为水均衡法模型、解析法模型和数值法模型,按耦合方式可分为边界条件耦合模型、交换通量耦合模型、整体边界模合模型,目前各类模型存在问题主要有数值求解不稳定、失真、适应性差、参数率定困难等,"3S"及其他新技术的应用是今后的发展热点.
  • 刘永良;周卫;潘国营;轩吉善
    人民黄河. 2009, 1(11): 50-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查明新乡市地下水硬度升高的原因,在对其水文地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污染河水、地下水和蒸馏水分别对污染土、农田土和清洁土进行淋溶试验和浸溶试验,结果表明:在淋溶初期,地下水总硬度快速升高,主要影响机制为易溶盐溶解作用和碳酸溶滤作用;淋溶后期,总硬度升高速度缓慢,主要影响机制为阳离子交换作用和盐效应.
  • 闫莉;郝岩彬;徐晓琳;杨玉霞;程伟
    人民黄河. 2009, 1(11): 52-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水环境承载能力、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水域纳污能力等的概念、联系与区别等,认为:水域纳污能力属于资源管理和资源配置范畴;水环境容量属于可利用资源管理范畴;水域纳污能力包含水环境容量;水环境承载力是与水资源承载能力并存的重要资源.
  • 董胜男;孙秀玲;徐晓儒
    人民黄河. 2009, 1(11): 54-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工程可变模糊集理论为基础,利用模糊可变评价模型,选取有代表性、可定量性、独立性和简易性的评价指标,建立了评价标准,选取两组权重,对济南市水资源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济南市水资源价值属中等偏高,尚有很大提升空间;模糊可变评价模型克服了通常的水资源价值评价标准硬性分级的缺点,评价结果符合实际.
  • 薛亚莉
    人民黄河. 2009, 1(11): 56-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陕西省渭河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供用水量的变化趋势以及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对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形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考虑跨流域调水时,2020年缺水量为24.96亿m3,2030年缺水量为31.09亿m3;考虑跨流域调水时,2020年缺水量为1.14亿m3;2030年缺水量为5.84亿m3.认为实施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渭河流域缺水问题的根本途径,而流域远期经济社会的发展还需要国家西线调水工程的支撑.
  • 吴云涛;宋晓明;董秉直;杨健
    人民黄河. 2009, 1(11): 58-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UG集CAD、CAM、CAE功能于一体,具有强大的实体造型、曲面造型、虚拟装配和工程图设计等功能,可以非常便利地对模型进行编辑和修改操作,大大减少重复劳动.将UC三维建模应用于水解酸化池系统的设计,发现UG建立的三维模型有直观性、可变性、省钱、易管理的优势.
  • 邵坚;翟鸿飞;刘彧
    人民黄河. 2009, 1(11): 60-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考察了pH值、催化剂用量、酸性大红(GR)染料初始浓度、曝气量对染料去除率的影响,确定了GR染料去除的较佳反应条件:pH值为3,催化剂投加量为0.6 mg/L,GR染料进水浓度为20mg/L,曝气量为60mL/min.在较佳反应条件下,对光催化工艺、好氧生物降解工艺和光催化-好氧生物降解组合工艺处理单一染料废水效果进行了比较,并考察了组合工艺处理混合染料废水的效果,结果表明:反应5 h时,组合工艺对单一染料废水中活性墨绿(B-4BLN)和GR染料的去除率分别为85.66%和76.93%,去除效果明显高于单一工艺;组合工艺对混合染料废水中B-4BLN和GR染料的去除率分别为83.76%和71.84%.
  • 宋智香;周润清;马晓宇;杨志虹;郭博书
    人民黄河. 2009, 1(11): 62-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改进的Ruttenberg连续萃取法对黄河中下游表层沉积物进行磷形态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中下游表层沉积物中总磷以无机磷为主;弱吸附态磷和Fe结合态磷的含量不高,自生磷和碎屑磷合占总磷含量的89.41%~96.11%;难溶有机磷含量变化不大,与有机质的变化趋势相同;弱吸附态磷、Fe结合态磷、无机磷3种较易被生物利用的形态磷虽然只占总磷的9%左右,但这部分磷参与生态循环,对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
  • 王枫叶;刘普幸;徐左军
    人民黄河. 2009, 1(11): 64-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了民勤绿洲农业结构近57年来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粮食作物总产量变化最大;绿洲耕地面积呈增加趋势,从各因子间的相关系数来看,人口快速增加是主要原因;粮食作物总产量与粮食作物单产呈正相关,与播种面积呈负相关.提出了农业发展对策:调整农业结构,限制高耗水型作物播种面积,发展以舍饲圈养为主的草畜产业;加强水资源管理,以水定地,封井退耕,努力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控制人口数量.
  • 宋新桓;王晓;董潇;王强;徐德兰
    人民黄河. 2009, 1(11): 66-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集了骆马湖中有草区和无草区的上覆水和沉积物,分析其总磷(TP)含量,结果表明:①有草区水中TP含量通常低于无草区;②TP含量在沉积物表层为高峰,随沉积物深度增加而减少;③有草区沉积物TP在不同深度的含量均小于无草区.
  • 冯涛;高康宁;王石斌;纪淑娜;王亚芹
    人民黄河. 2009, 1(11): 68-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高正好低于水夹点的用水操作过程的进出口浓度,能抬高水央点,进一步节水减污.经实例计算,水夹点基础上过程改变较单纯水夹点技术多节水18.52%,效果显著.
  • 郭树龙;宰松梅;温季;李中生
    人民黄河. 2009, 1(11): 70-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人民胜利渠灌区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灌区水污染日益严重.对灌区水污染现状及其成因进行了调查分析.揭示了水资源保护所面临的问题,针对水污染的特点,提出了流域治理和工程措施等对策.
  • 曹昀;王国祥;黄齐
    人民黄河. 2009, 1(11): 72-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萌发一致的菹草幼苗盆栽后放置于50~160 em水深,观察其生长情况,测量植株的高度、叶片长度和宽度等,结果表明:①菹草在不同水深都能够生长,其高度、生长速率与水深呈明显的正相关;②菹草叶片数量、单株生物量都与植株高度有明显的相关性;③菹草单株生物量与水深关系密切,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
  • 朱灵峰;张玉萍;邓建绵;王哲;吴波;明海涛
    人民黄河. 2009, 1(11): 74-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曝气船技术与生物接触氧化法相结合的生物净化装置应用于郑州市东风渠富营养化河水净化试验,组合填料和弹性立体填料分别在不同溶解氧和水力负荷下对COD、NH3-N、TP的去除效果表明:组合填料在DO、水力负荷分别为3.8 Ing/L、2.29~3.21m3/(m2·d)条件下对河流修复的效果最佳,性能明显优于弹性立体填料.
  • 路振广;孟春红;王晓丽
    人民黄河. 2009, 1(11): 76-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时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中目标函数高度非线性的特点,建立了非充分灌溉条件下作物最优灌溉制度的非线性规划模型.利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提出了有条件的随机生成初始种群方式来处理线性约束条件的策略.对武嘉灌区冬小麦不同水文年的最优灌溉制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平水年冬小麦灌水2~3次为宜,总灌水量为900~1350m3/hm2;偏旱年灌水4~5次为宜,总灌水量为1 800~2 250 m3/hm2;特旱年灌水5~6次为宜.总灌水量为2 250~2 700m3/hm2.
  • 刘双喜
    人民黄河. 2009, 1(11): 79-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金沟河渠首泥沙淤积现状和引水防沙体系存在的问题,采取改造上游整治段、缩窄闸前引水弯道、抬高进水闸底板高度、改固定式溢流堰为自溃坝、延长输沙廊道、调整进水闸前拦石栅角度、增设涡管和漏斗等干渠排沙设施以及下游回收水设施,建立"费尔干式渠首-排沙涡管-排沙漏斗"三级防沙排沙集成体系及运行管理模式等措施,很好地处理了引水、防洪、排沙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排沙效果.
  • 卞世忠;郭芳;张帆;佀传胜
    人民黄河. 2009, 1(11): 81-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下游灌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引水工程老化失修、毁坏严重,引水渠道淤积、输水能力下降,水价偏低、水资源浪费严重,跨区域供水协调难度较大等,它们制约了引黄灌溉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对渠首引黄涵闸进行养护维修和灌区配套设施建设、建立稳定的引渠清淤投入保障机制和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兴建平原水库、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广节水技术、理顺体制、制定引黄补源工程规划等对策.
  • 王增红;李援农;朱崇辉;申太祥
    人民黄河. 2009, 1(11): 83-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膜缝沟灌和露地沟灌对夏玉米的生长发育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膜缝沟灌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耕层的土壤环境,抑制了棵间蒸发,提高了土壤温度,促进了夏玉米根系的生长发育;膜缝沟灌玉米叶面积指数增大,后期表现出较好的保绿性,叶面积指数维持在3.0以上;整个生育期内覆膜夏玉米干物质积累量比露地积累量大,从抽雄吐丝至乳熟期覆膜穗粒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露地.
  • 毕慈芬;郑新民;李欣;冉大川;王金花;王略
    人民黄河. 2009, 1(11): 85-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内蒙古东胜项目区淤地坝建设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实践的剖析.认为淤地坝建设可形成地下水库,调节区域水环境,为营造沟道人工湿地和促进当地农业生产创造条件,同时可减少入黄泥沙尤其是粗泥沙,节约黄河下游输沙水量,因此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核心,也是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张国华;谢崇宝;皮晓宇
    人民黄河. 2009, 1(11): 87-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赣北红壤丘陵区2000~2006年降雨资料,分析了其月平均降雨量和月平均降雨侵蚀力的分布,发现该地区降雨侵蚀力分布与降雨量分布不完全一致,且明显具有双锋特点.原有赣北红壤丘陵区降雨侵蚀力计算模型只考虑了降雨量因素,在降雨量与降雨侵蚀力分布不完全一致时,有一定局限性.考虑到降雨侵蚀力的传统计算方法繁琐、所需资料不易获取等实际问题,建立了赣北红壤丘陵区月降雨侵蚀力和次降雨侵蚀力的简化计算模型,并利用2000~2002年降雨资料对模型参数进行率定,利用2003~2006年降雨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简化模型达到了较高的精度,能够用于该地区降雨侵蚀力计算.
  • 闫晓玲
    人民黄河. 2009, 1(11): 89-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美国引进优良牧草牧场草(Bromus biekerstcinii),经10年栽培试验表明,牧场草在黄土高原地区的适应性强,根系发达,覆盖度高,可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改良天然草场,同时可作为牛羊等牲畜的饲草.
  • 于澎涛;王江涛;龚浩
    人民黄河. 2009, 1(11): 91-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盾构始发竖井深达48.5 m,地下水位高,施工区地层大部分为全砂层,预防基坑失稳是施工的关键.竖井施工采取"逆作法",即采用地下连续墙支护,持续排水降低地下水位,竖井底部提前采用高压旋喷桩封底,最后从上至下进行开挖及衬砌浇筑至底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王中要;周莉;崔梦阳
    人民黄河. 2009, 1(11): 93-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黄河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初步提出构建科学合理的工程管理现代化主要指标体系应包含以下要素:先进的管理理念,科学的管理体制,规范的运行机制,先进的技术手段,网络化的信息系统,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坚固的工程安全保障,完善的附属设施,完善的法制保障与应急处理机制.
  • 占艳平
    人民黄河. 2009, 1(11): 95-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寺坪水电站工程区工程地质条件,认为工程区的不良地质条件为基岩岩性软弱、岩体完整性差和断层破碎带物质松散软弱.从不良地质条件及建筑物的结构布置形式入手,列举工程实例进行验证,认为工程区主要地质问题有边坡不稳定、洞室围岩不稳定和地基不均匀沉降变形等.
  • 姜仁贵;马斌;解建仓;王春燕
    人民黄河. 2009, 1(11): 97-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南水北调中线某标段施工中,缺少壤土筑堤材料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墙后砂壤土式黏土斜墙、改性土斜墙及墙后砂土加筋式黏土斜墙3种替代方案,通过几种方案与原设计方案在原理、施工工艺、投资、施工难度等方面的综合比较表明,墙后砂土加筋式黏土斜墙方案投资少、需征地相对较少,能满足工期要求,是合理可行的方案.
  • 廖孟柯;王庆;高峰
    人民黄河. 2009, 1(11): 99-100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孔隙水压力将影响节理岩质边坡强度.基于中间主应力对边坡滑移的影响,运用极限平衡理论与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在不同内聚力下孔隙水压力的影响程度与滑移判别式.结果表明:考虑第二主应力时锚固力比不考虑第二主应力时大,且随着孔隙水压力的增加,两种情况下锚固力逐渐增加且两者比值增大;内聚力的增加将使两者锚固力比值越来越小;滑移判别式的值随着裂隙水压力的增加逐渐增加;无内聚力时节理边坡从上部滑移,有内聚力时则从下部滑移.
  • 赵静;徐梓矅;樊濬;娄梅;赵哲
    人民黄河. 2009, 1(11): 101-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口模型试验厅建筑面积45 090 m2,分河道部分与海域部分,主要用于布设黄河河口模型,模拟范围包括利津断面以下河道和相关的滨海区域,模型的垂直比尺为60,平面比尺为480,几何变率为8.建筑屋面为钢结构,最高32.5 m,最大跨度148 m.建筑物结构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网架、张弦桁架最大变形量满足整体刚度要求.
  • 张军;侍克斌;刘亮
    人民黄河. 2009, 1(11): 103-104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ZJ型应变控制式直剪仪与非散粒体摩擦角测定仪进行了苯板与土的界面摩擦特性试验,试验过程与结果表明:随正应力的增大,采用ZJ型应变控制式直剪仪测得的苯板水平变形、垂直变形增大产生的偏心作用增大,随着剪切位移增大苯板与细砂、黏土的接触面积减小,上下剪切盒的边界条件对结果影响也较大;采用非散粒体摩擦角测定仪所测苯板与细砂、黏土的界面摩擦角大小与竖向应力无关,只与它们之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苯板在滑动过程中与细砂、黏土完全接触并且没有产生变形.
  • 国茂华;侯建国;张长青
    人民黄河. 2009, 1(11): 105-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坝后背管的结构型式、受力特点及裂缝开展特征,在一些合理假定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推导了坝后背管外包混凝土的裂缝间距计算公式.与实测数据比较表明,提出的裂缝间距计算公式比一些基于梁板构件试验所得出的裂缝问距公式更为合理,且物理概念更加明确.
  • 陈宇;宋日英;黄志全;宋丽娟
    人民黄河. 2009, 1(11): 108-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三门峡地区黄土状粉土为试样,分别对重塑黄土状粉土试样进行动、静力学三轴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固结不排水及固结不排水条件下,试样的应力一应变曲线有不同的变化规律.动三轴试验表明:在相同密度及水分状态下,试样的动抗剪强度较静抗剪强度有较大幅度降低;在不同干密度状态下,试样的动力学特性明显不同,干密度大小对动抗剪强度有较大影响.黄土状粉土动力、静力特征试验表明,击实后黄土状粉土的动静力学性质良好,在岩土工程中能够替代普通土料作为建筑材料.
  • 尚军;郎毅;高莲
    人民黄河. 2009, 1(11): 111-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灾害链图集是一套承载洪灾、旱灾、雪灾、震灾等灾种信息的专题图集.介绍了利用MAPGIS数字制图技术编制黄、淮、海流域灾害链图集的方法与步骤,对数据输入、数据处理、误差校正、质量检查和图幅输出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
  • 刘远;余学芳;韦未
    人民黄河. 2009, 1(11): 112-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混凝土冻融破坏的特点,采用单轴受拉破坏模拟冻融破坏过程,推导了混凝土随机损伤本构关系,并结合冻融破坏的静水压假说,建立了冻融随机损伤预测模型.
  • 毛海涛;侍克斌;李建华;马铁城
    人民黄河. 2009, 1(11): 115-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北干旱地区平原水库周围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要成因是地下水位升高到了"临界深度"以上.为了控制水库区域地下水位,对上游采用坝基水平铺盖防渗、下游深挖竖井和排水渠的水库大坝进行渗流计算和分析时,可采用保角变换的方法,将水平铺盖计算和下游的排水井群的计算联合起来,确定水平铺盖长度与地下水临界深度的关系.实例计算表明:坝基采用水平铺盖防渗,坝体的透水性越差水头损失值越大,坝基承受的渗流量就越大,相应的水平铺盖长度就越长;当坝体的浸润线位置确定时,坝基水平铺盖长度会随着地下水临界深度的增大而增长.
  • 程翠林;冯雁
    人民黄河. 2009, 1(11): 118-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隧洞内安装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PCCP)存在的空间狭小,钢筋绑扎、定位困难,混凝土密实、顶拱混凝土回填灌浆等问题,设计了专门的驮管车将PCCP管一次运输入洞,采用自密实混凝土技术及水平埋管顶管回填灌浆工艺解决密实和灌浆问题,实现了利用PCCP管作模板,PCCP管安装与混凝土衬砌的结合.
  • 杨宇杰;李昕;周晶
    人民黄河. 2009, 1(11): 119-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了贝叶斯网络在渍坝风险分析中的应用,将贝叶斯网络方法和传统的FAT法进行了比较,并根据土石坝的溃决机理建立了土石坝溃坝风险分析的贝叶斯网络模型.结果表明,基于事故树的贝叶斯网络能够更直观地表示大坝失效的因果关系,能够有效地进行大坝可靠性分析.
  • 凌霄;李斌;王新奇
    人民黄河. 2009, 1(11): 122-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穿黄工程南岸连接渠道为深挖方土质边坡明渠,土体为黄土状粉质壤土,渠道边坡最大坡高超过50 m,地下水位较高,合理的施工开挖和降排水措施是保证边坡稳定的基础.在现场和室内试验的基础上,确定抗剪强度指标cd=17.0 kPa、(埃簧赶凳×10-4 cm/s;综合给水度为0.027.对施工期、完建期和运行期的渗流进行了分析,提出排水管网自排+检修期临时强(抽)排方案为渠道及进口边坡降排水的优选方案.
  • 李斌;宋海亭;罗毅
    人民黄河. 2009, 1(11): 124-125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对南水北调中线一期穿黄工程南岸渠道高边坡在施工期、完建期、运行期和检修期的渗控方案提供依据,采用稳定渗流和非稳定渗流的三维有限元模拟技术,对其渗流状态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施工期应以深井降水为主、排水沟降水为辅;完建期、运行期设计的排水体系功能发挥良好;纵向排水管承压时,边坡出渗点显著抬升.因此必须保证坡底纵向排水的正常;在渠道边坡两侧设置排水洞,可以有效降低边坡的地下水位.
  • 宋志宇;李斌;宋海亭
    人民黄河. 2009, 1(11): 126-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映射特性,在渗流有限元计算的基础上,结合水头和流量等实测资料提出了边坡渗透参数的反演方法.对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高边坡渗流反演进行了分析,得到了边坡土体的渗透参数为3.97×10-4cm/s,综合给水度为0.027,并进行了渗流计算.结果表明,采用反演的渗透参数所计算的各观测井的水位值与实测值基本相同,误差较小.
  • 邹剑峰;台德伟;李振
    人民黄河. 2009, 1(11): 128-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保证南水北调中线一期穿黄工程南岸渠道边坡的稳定.确定合理的边坡坡度,对边坡黄土状壤土进行了室内常规土工试验、现场直剪试验和非饱和土三轴试验,得到了相应的抗剪强度指标.对于饱和土有效抗剪强度参数可取黏聚力cd=17.0 kPa、内摩擦角ψ=27.2~。作为稳定计算的依据.
  • 王新奇;罗毅;于澎涛
    人民黄河. 2009, 1(11): 130-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对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南岸连接渠的边坡稳定性进行验证,采用常规极限平衡法、非饱和土理论和可靠度理论,选择南岸渠道3+500、4+500两个典型剖面进行了稳定计算、分析.瑞典圆弧法和简化毕肖普法计算结果表明:在施工、运行、地震、水位骤降等工况下,边坡稳定安全系数满足规范要求.可靠度计算结果表明:边坡可靠度为99.670%~99.997%,可靠性较高.
  • 人民黄河. 2009, 1(11): 132-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