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1卷, 第7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论文
  • 张再厚;黄峰
    人民黄河. 2008, 1(7): -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齐璞;孙赞盈
    人民黄河. 2008, 1(7):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讨论了黄河下游调水调沙、束水输沙及河道整治问题,认为:充分利用黄河窄深河槽在洪水期具有的输沙潜力和泄洪能力这一天然特性,将成为治理下游河道的主攻方向;在"拦、排、调、放、挖"各项措施中,"调"是核心,是关键;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的主要任务是把泥沙尽量调节到丰水年洪水期输送,河道整治的任务是通过双岸整治,防止清水冲刷河槽展宽,稳定主槽,控导河势,提高游荡型河道的输沙效率,形成顺直、归顺的排洪输沙通道;洪水输沙、水库多年调沙与束水输沙相互配合,是实现黄河下游河槽不抬高的必要条件.
  • 王九大
    人民黄河. 2008, 1(7): 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调查研究,确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采用总体评估和典型评估相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评估了19项治淮骨干工程的实施效果.评估内容包括规划符合性、建设与运行、效果与影响、经济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研究成果对分析水利工程项目群的效益、作用,提高已建项目的管理水平、指导今后流域综合治理,具有参考价值.
  • 褚俊英;秦大庸;杨柄
    人民黄河. 2008, 1(7): 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当前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制度制定的过程不科学、执行力度较差、效果无从衡量等.指出我国节水型社会制度评估所存在的问题是:评估主体单一使结果缺乏可信度、评估手段落后、未引起各方面足够的重视等.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制度评估的发展方向是:应构建多元化主体参与制度评估的机制和规范化的制度评估技术体系、建立节水型社会建设制度评估基准等.
  • 马晓;王家耀
    人民黄河. 2008, 1(7): 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GIS的发展趋势:科学研究方面表现在多维GIS研究、地理信息建模系统研究;在技术应用方面表现在WebGIS、多媒体技术、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与GIS结合等将更广泛;GIS将通过各种数字终端服务于社会公众.GIS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重点:水利GIS应用服务平台建设、水利地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各项业务(防汛抗旱指挥、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监测、水质监测与评价、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等)应用.
  • 盛海洋;王飞跃
    人民黄河. 2008, 1(7): 9-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野外路线调查、地质图填绘与室内遥感解译相结合的方法,在综合以往资料的基础上,确立了若尔盖盆地的断裂系统,按其组合特征展布及其方向和在区域地质构造中的作用,将断裂系统分为北西向、北东向和北西西向3组.盆地形成及其演化是在青藏高原强烈隆升的背景下,以印支褶皱带之中间地块为基础,以喜马拉雅运动的棋盘格式断裂为格架,在挽近断裂活动的制约下,3组方向断裂系统的交叉和联合作用形成了盆地的构造模型,同时也是盆地沉降中心偏移于北东角的根本原因.
  • 刘富刚
    人民黄河. 2008, 1(7): 12-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对鲁西北德州、聊城2市不同微地貌区和主要农田表层0~20 cm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根据区域环境特点对沉积物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区域表层沉积物颗粒与区域河流泥沙颗粒组成相似,以粉沙为主;②沉积物表层空间分异受区域微地貌及气候等自然要素控制,也受人类引黄灌溉等社会因素影响.
  • 乔兰;赵宇坤;李庆安
    人民黄河. 2008, 1(7): 14-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黄河下游堤防土样进行浸泡后的强度试验,探讨了堤防土质在浸水后强度指标的变化规律及堤防稳定情况,并对洪水长时间浸泡后堤防的各项指标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黄河下游堤防堤身土被洪水浸泡120 h后,黏土的黏聚力降低72.6%,粉土的黏聚力降低62.8%,而两种土的内摩擦角均变化不大,堤防稳定安全系数降低58.2%;堤防土体被洪水浸泡480 h后.黏土压缩系数、压缩模量与浸泡120 h时相当,稳定安全系数降低73.4%.
  • 王广欣;孟杰
    人民黄河. 2008, 1(7): 16-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AutoCAD的接口功能,应用VB计算机语言开发出黄河根石加固自动化设计软件,实际应用表明,该软件自动生成AutoCAD文件格式根石加固设计断面图和施工总进度图,自动计算工程量,显著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设计产品质量.同时为解决根石信息管理与应用之间的矛盾,又编制开发了根石信息管理软件,二者可保持相对独立运行,亦可无缝整合成一个系统.
  • 樊万辉;务新超;李琦
    人民黄河. 2008, 1(7): 18-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影响河流裁弯取直效果的因素主要有裁弯比、入流角度、水沙条件、断面尺寸等,在黄河下游实施裁弯时,建议引河断面比取1/5~1/10,裁弯比按3~7来控制,引河入流角度按5°~25°来控制.黄河下游大宫至王庵河段是典型的游荡型河段,2005年畸形河势发展为倒Q形,危及王庵控导工程,因此在分析裁弯效果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了合理的裁弯方案,成功实施了裁弯取直工程,改变了危及王庵控导工程的不利河势.
  • 谭培根
    人民黄河. 2008, 1(7): 2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黄河二级悬河的成因,提出采用自排沙廊道技术来解决泥沙侵蚀基准面不合理和水沙关系不协调等问题.从该技术在东雷抽黄灌溉工程中的应用情况来看,其排沙效果领先于国内外现有排沙设施,成本仅相当于其他同功能排沙设施的1/3~1/9.
  • 郑伟;王利芳;浮怀辅;李晓芬
    人民黄河. 2008, 1(7): 22-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埋设黄河堤防工程混凝土边埂的挖槽工作中,一直采用人工挖槽的方法,既费工费力,又容易造成堤防道路损坏.分体式堤防工程挖槽机是利用农用旋耕机改装而成的,其成本低、工效高,一机多用,效益显著.
  • 张红武;李东风;张俊华
    人民黄河. 2008, 1(7): 23-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根据能量平衡原理得出了波浪挟沙力表达式,再将风暴和潮流对水流挟沙能力的影响一起计入水流挟沙能力,并考虑到河口水流所能挟带泥沙的含量是波浪、潮流、风暴同时叠加挟沙的结果,得出了潮波风暴水流挟沙能力计算公式.检验表明,计算值和实测值比较接近,可以用于实际工程中.
  • 胡宏昌;王根绪;李志;陈腊娇;李太兵;刘光生
    人民黄河. 2008, 1(7): 25-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40年来渭河流域降水量和产流量持续下降,20世纪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年均降水量减少了14.86%,年均径流深减少了42.4%.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的研究表明:气候波动对年均流量变化的贡献率约为85%,LUCC对年均流量变化的贡献率约为15%;非汛期流量的变化,气候波动的贡献率约为70%,LUCC的贡献率约为30%.
  • 高旭彪;刘斌;李宏伟;王云璋
    人民黄河. 2008, 1(7): 27-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1951~2007年水文、气象资料,在统计分析黄河中游降水时空分布和变化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比1986年前、后资料,分析近期降水较前期的变化,并根据潼关站年输沙量及其与中游不同站点、不同时段降水量的关系,建立了输沙量计算公式,计算分析了近期降水变化和其他因素对入黄泥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黄河中游近半个世纪降水量总体上呈前期多、后期少的特点;②1986年以来降水较前期普遍减少,其中南部减少10~30 mm,北中部主要产沙区减少量都超过25 mm;③降水量年内分配发生了很大变化,除12月~翌年3月和6月有所增多外,其余月份减少10%~30%;④降水变化对入黄泥沙的影响量相当于泥沙总变化量的30%~60%;④其他因素对入黄泥沙的影响量占总变化量的40%~70%,其作用具有越来越显著的特点.
  • 李小芹;李超;张泽中
    人民黄河. 2008, 1(7): 32-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三维水流运动方程为水流控制方程,采用RNG κ-ε模型来处理紊动项,建立了模拟丁坝绕流的湍流模型,并对单一丁坝的湍流场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水槽试验资料吻合较好,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丁坝绕流流场和丁坝的回流长度等水力特性的变化规律.
  • 徐晨光;李春静;赵麦换
    人民黄河. 2008, 1(7): 34-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串联水库洪水预报过程中不仅要考虑降水径流过程,还要考虑上游水库放水过程的影响.分析指出:串联水库洪水预报模型的影响因素包括降水过程、串联水库间的水力联系、区间洪水组成以及其他因素.探讨了串联水库洪水预报模型精度的评价方法.实例表明:建立了充分考虑串联水库水力联系和区间洪水组成的洪水预报模型能够满足实际工作的精度要求.
  • 可友国;雷宏军;王永高;徐建新
    人民黄河. 2008, 1(7): 36-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已有溃坝洪水数学模型的基础上,结合Infoworks RS河流网络模拟软件,对尖岗水库渍坝洪水向下游的演进过程进行了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校核水位条件下,溃坝洪水的淹没面积为17.56 km2,涉及13个行政村、25个自然村,受灾13 559人;水库溃坝时库水位急剧降低,水库两岸山体出现滑坡、崩塌的可能性极大.建议:①加强水文、地形、地质、建筑材料的调查分析与勘测勘探试验工作,做好水库上游雨情、汛情信息收集以及洪水演算预报工作,为决策、抢险赢得宝贵时间;②强化工程管理,优化水库洪水调度方案,充分发挥水库工程效益;③加强防汛抢险队伍建设和防汛抢险物资筹备;④不断完善水库抢险预案和人员转移预案,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
  • 潘俊;丁飞;王国强;何霖;张奇林
    人民黄河. 2008, 1(7): 38-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石佛寺水库为例,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协同调控解决蓄水带来的环境负效应.通过建立库区水环境统一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预测水库蓄水对环境的影响,并对解决水库蓄水产生的环境负效应进行方案的优化选择.最终提出该水库蓄水和地下水库供水的最优方案:蓄水位46.5m、开采量20.0万m3/d.
  • 赵建世;王忠静;王建华;李海红
    人民黄河. 2008, 1(7): 4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总结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涵盖水质和水量双要素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定义和计算模型体系.计算模型具有概念清晰、内涵丰富、操作灵活等特点.对中国西部12个省(区、市)2005年现状和未来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提高承载能力的途径:采取高节水措施、调整经济结构和种植结构等,将有利于改善区域水资源的承栽能力.
  • 王徐冬;马月坤
    人民黄河. 2008, 1(7): 43-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供水工程的特点,设计了自动化水平较高的水厂自动化监控系统.该系统可根据用水量自动调节加压泵变频控制柜从而自动完成供水量调节,实现恒压供水;同时,通过上位机管理软件和CIS地理信息系统,对供水机电设备工况和供水系统的主要指标进行远程监测,从而为水资源有效、合理和有计划地利用提供依据.
  • 刘增进;王松林;潘乐;尚立珍
    人民黄河. 2008, 1(7): 45-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价模糊数学模型由水资源价值评价模型和水资源价格计算模型两部分组成.以淠史杭灌区为例,选择水质、水资源量、国内生产总值、人们对现行水价的满足程度等4个因素进行水价计算.结果表明,测算的水价为0.480元/m3,与现行的水价O.056元/m3有较大差距,说明灌区的现行水价极不合理,应在考虑农民可承受能力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水价.
  • 邱林;余玉敏
    人民黄河. 2008, 1(7): 48-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资源系统管理决策是典型的非结构或半结构决策问题.决策者很难对每个因素和评价指标赋予一个确定数值.将区间数的多属性决策应用到水资源管理决策领域,提出了一种基于区间数的水资源决策方案评价方法.该方法首先把属性值从区间数转换成精确数,然后利用相离度的概念,采用熵值法计算其权重,从而获得最优方案.
  • 陈亚萍;康永祥
    人民黄河. 2008, 1(7): 50-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1991~2002年渭河陕西段水质监测资料,对主要污染因子CODMn、NH3-N进行了分析研究,揭示了渭河流域CODMn、NH3-N的污染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3个断面中,卧龙寺桥、虢镇和兴平NH3-N污染较为严重,成阳铁桥CODMn污染最严重;1995年之后渭河水质受到严重污染,其中以1995~1997年最为严重;不同水期NH3-N与CODMn平均含量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枯水期远高于丰水期.分析了污染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污染治理的对策.
  • 朱九龙
    人民黄河. 2008, 1(7): 52-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复杂性科学的研究现状和原理,分析了南水北调水资源供应链系统复杂性特征,指出南水北调供应链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提出采用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的思想来解决南水北调水资源供应链系统的问题,为南水北调工程运行管理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 夏宏生;蔡明;向欣
    人民黄河. 2008, 1(7): 54-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水力学角度系统地分析了人工湿地的表面积、潜流湿地的横截面面积、长宽比、深度和水力停留时间等设计参数,从水力学、微生物学和生态学角度推导了人工湿地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水流流动数学模型和生态动力学模型.
  • 秦金虎;杨岚;何雨江;秦金学;李志萍;许志荣
    人民黄河. 2008, 1(7): 57-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河南省南水北调受水区主要包括南阳、漯河、郑州等11座城市.为了明确受水区的水量供需情况,以2004年为现状年进行水量评价,在此基础上对2015年水量进行预测及水量均衡分析.分析结果为:受水区现状年总供水量21.35亿m3,2015年水量将出现负均衡,缺水9.36亿m3.
  • 刘燕
    人民黄河. 2008, 1(7): 59-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水资源开发利用适应性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并通过对常规的灰色关联度进行改进,提出了对其进行定量评价的方法--加权灰色欧几里德关联度评价模型.同时,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以渭河流域关中地区近期和中长期水资源开发利用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关中地区近期水资源开发利用适应性整体不强,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将有所提高;由于水资源缺乏,其开发利用对社会经济的支撑作用十分有限,因此只有通过对现有经济发展结构、规模进行合理调整和对现有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才能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 李莉;刘佳莉
    人民黄河. 2008, 1(7): 62-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与方法,对甘肃省近年来建设的节水增效示范工程经济效益和作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节水灌溉增效示范工程实施后,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内部收益率高于社会基准收益率(12%),效益费用比大于1.
  • 石萍;张运鑫;张丽;吴琼
    人民黄河. 2008, 1(7): 64-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研究黑河流域水循环特点的基础上,认为黑河中游渠井结合灌区真实节水量由直接节水量、间接节水量、袭夺潜水蒸发量等3部分构成,计算得出这3部分分别占总节水量的58%、13%、29%,表明黑河中游灌区节水量主要由直接节水量和袭夺潜水蒸发量构成;友联灌区真实节水量占毛节水量的比例约为46%,说明衡量黑河中游灌区的节水效果宜用真实节水量.
  • 冉大川;王昌高;董飞飞;黄静;李莉
    人民黄河. 2008, 1(7): 66-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简称河龙区间)及粗泥沙集中来源区规划的2010年水土保持措施的蓄水量进行了计算,并分析了其产生的水文水资源效应.结果表明:①2010年河龙区间水土保持措施蓄水总量约为15.2亿m3,其中坝地蓄水量占71.9%;2010年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水土保持措施蓄水总量为2.76亿m3.②2010年河龙区间水土保持措施产生的水文水资源效应为地表截流能力提高12.8亿m3、潜水蒸发量增加1.9亿m3、降水入渗量增加0.9亿m3、广义水资源量增加43.5亿m3、不重复水资源量增加1.9亿m3、狭义水资源量减少14.2亿m3.③2010年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水土保持措施产生的水文水资源效应为地表截流能力提高2.3亿m3、潜水蒸发量增加0.3亿m3、降水入渗量增加0.2亿m3'、广义水资源量增加7.9亿m3、不重复水资源量增加0.3亿m3、狭义水资源量减少2.6亿m3.
  • 郝伯瑾;常向前;王爱萍
    人民黄河. 2008, 1(7): 68-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有限元方法,对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某坝高为25 m的淤地坝上、下游坝体加高2种加高方式的渗流、下游边坡稳定性及坝体变形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下游坝体坡比对加高方式有决定作用,当老坝下游边坡的坡度过陡时,必须采取坝后加高的方式;淤地坝加高在坝体内引起较大的变形,而在老坝体地基中(卧管或竖井放水洞位置)引起的变形不大,所以,老坝体的放水设施可以通过改造加以利用.
  • 杨军虎;谢玲丽;赵延红;付义东
    人民黄河. 2008, 1(7): 70-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模型试验法对某水利枢纽工程非溢流重力坝横断面上的应力和位移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坝体上游面出现了显著的拉应力集中现象,最大值出现在坝踵处,同时下游面出现了较大的竖直压应力,最大值出现在坝趾处,但应力值均小于坝体混凝土和地基的抗拉及抗压强度;坝体位移处于弹性状态,大坝运行状态较为正常.
  • 陈钢
    人民黄河. 2008, 1(7): 72-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对水利工程代建制的委托-代理激励机制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多任务委托-代理情况下的工程代建方具有不同于单任务委托-代理情况下的激励机制;工程代建单位承担任务被观测的难易程度和任务间努力成本的相互依存性是影响激励强度系数的重要因素;为防止对代建单位激励效能的弱化,激励机制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这两种因素的影响.
  • 马朝运;袁群;李宗坤;唐伟东;袁宾
    人民黄河. 2008, 1(7): 74-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混凝土冷缝的抗冻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冷缝的抗冻性比本体混凝土的要差;冷缝面的抗冻性能受混凝土浇筑时季节温度的影响很大,秋季冷缝面的抗冻性能最好,夏季次之,冬季最差;随着混凝土浇筑时间间隔的增大,冷缝面的抗冻性能逐渐降低,破坏的评定标准也由质量损失率转化为冷缝面被冻断时的冻融循环次数.
  • 郭院成;李峰;杨文
    人民黄河. 2008, 1(7): 76-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有限元程序,建立空间计算模型,分析了水泥土连拱支护结构中拱跨、拱高、拱长以及拱脚桩桩径、桩长变化时,支护结构变形及控制内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新型支护结构在控制基坑侧移及地面沉降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基于变形协调条件进行性能优化设计,可有效改善支护结构的受力变形状态.
  • 李付长
    人民黄河. 2008, 1(7): 78-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白龟山水库地理信息、工程建设信息、运行管理信息及监测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了一套能够二维、三维展示水库地理形态、水工建筑物结构及规划建设信息的可视化管理系统,并以此为平台,实现了库区辅助规划分析、洪水淹没分析、监测数据管理、库容淤积计算分析、河床断面分析、水文泥沙分析等防洪及运行管理工作的数字化管理.
  • 刘治国;王俊林
    人民黄河. 2008, 1(7): 80-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大坝变形监测中利用全站仪进行边角交会,建立求变形点的三维坐标模型,并对监测点的精度进行评定,建立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该系统具备以下功能:野外数据自动采集;超限数据及各类错误或有效信息报警;数据处理全自动化,可随时显示或打印计算成果;灰色模拟系统预计位移量与实测结果对比,超限报警.
  • 郭二旺
    人民黄河. 2008, 1(7): 82-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引丹供水工程净水厂场区边坡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开挖边坡所揭露的地质情况,提出应对其西、北、东侧开挖边坡进行全面防护,采用浆砌石护面墙防护、锚喷支护和植生基质生态防护等综合措施,并对场区南部堆积边坡采取工程及生物措施防护,以保证边坡的安全可靠性.
  • 钟汉华;桂剑平;冷涛
    人民黄河. 2008, 1(7): 84-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黄龙滩水电站尾水渠导墙基础的处理分二期施工:一期工程用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直接回填冲坑;二期工程刻槽修筑混凝土防冲墙.指出:在获得同等混凝土强度的情况下,使用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所要求的配制强度大幅度降低,节省水泥;渗水和槽壁垮塌对施工开挖的影响较大,应采取适当的预加固措施;深槽施工中,要避免扰动围岩,必须采用减震爆破技术,减少单响药量.
  • 毕宪珍;麻永涛;张永波
    人民黄河. 2008, 1(7): 86-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传统薄型冲击钻用于建设堤坝防渗墙时施工受限且造孔较大、墙体较厚、投资浪费等问题,对薄型防渗墙入岩施工机具和施工工艺进行了改进.将冲击钻圆形锤体改造为扁形锤体后,与液压开槽机配合施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陈亮亮;李永;侍克斌
    人民黄河. 2008, 1(7): 88-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了建在无限深透水地基上带水平铺盖的土石坝斜墙式防渗体渗透稳定时的计算模型,通过理论分析,简化复杂的边界条件,利用边界点法对其建立了数学模型.指出,边界点法仅需对边界进行剖分,不需对整个区域进行剖分,可代替传统的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等.
  • 文辉;李风玲;李霞
    人民黄河. 2008, 1(7): 89-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指出目前水深计算常用的查图表法、迭代试算法等存在着计算过程繁琐且计算精度差的缺陷.应用拟合法提出了标准Ⅰ型马蹄形断面正常水深的近似计算公式,其形式简捷,在工程常用范围内最大误差小于0.15%.
  • 赵玉青;霍洪媛;邢振贤;王丽梅
    人民黄河. 2008, 1(7): 91-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差分法在大体积碾压混凝土导温系数反演分析中的应用,并以江垭碾压混凝土温度实测资料为基础,利用差分原理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得到碾压混凝土的导温系数为0.0036 m2/h,而室内实验测得的混凝土导温系数为0.003 8 m2/h,二者比较接近,说明差分法的计算结果是可信的,可用于验证设计理论.
  • 李宗坤;李彩芳;王建有
    人民黄河. 2008, 1(7): 92-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燕山水库土石坝地质条件和渗流控制措施的特点,建立了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模拟不同工况下燕山水库土石坝的渗流场,并分析计算了混凝土防渗墙顶与黏土斜墙结合部位、墙体和防渗帷幕内的渗透比降,结果表明:在各种运行工况下,混凝土防渗墙顶与黏土结合部位、混凝土防渗、防渗帷幕和下游坝坡逸出面的渗透比降均在其允许范围内,不会发生渗透破坏.
  • 周志琦;茹正波
    人民黄河. 2008, 1(7): 95-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体现抽水蓄能电站的合理价值,提出了按"可避免成本法"和"个别成本法"测算抽水蓄能电站两部制电价的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说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 高航;王普庆;李婷;高际萍;郭慧敏
    人民黄河. 2008, 1(7): 97-97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小浪底水库运用方式,建议增建排沙底孔设施,利用压力管道输送小浪底高含沙水流至大海,形成黄河下游"一河一管网"格局,使清浑分流,以解决泥沙在黄河下游河道的淤积问题.同时,对管道系统设计及水力计算、总体布局、水沙配备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 陈俊杰;高航;江恩惠;宋莉萱;勾兆莉
    人民黄河. 2008, 1(7): 98-98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简要分析小浪底管道排沙系统的基础上,对管道配沙可利用的沙量、管道含沙量、管道泥浆输移强度进行了分析,认为运用管道排沙系统配沙进行清淤,输沙率可达到80t/s.
  • 吴国英;高航;张俊华;武彩萍;宋莉萱
    人民黄河. 2008, 1(7): 99-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各种经验公式及沿程水头损失的计算理论,初步计算了小浪底水库自吸式管道排沙系统的管道临界不淤流速及沿程水头损失.结果表明,在汛限水位下,当主管道铺设高程为145 m时,清淤的距离可达坝前24 710 m,基本可以将小浪底坝前20 km库区范围、高程145~175 m的细泥沙排出库外.
  • 朱超;高航;江恩惠;陈俊杰;郭慧敏
    人民黄河. 2008, 1(7): 101-101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小浪底水库自吸式管道排沙系统的管道材料选取、管道连接方式、铺设施工工艺和管道过坝施工技术等进行了研究,认为:U-PVC缠绕管材可满足排沙管道要求;在目前的设备技术条件下,管道施工有成熟的实施条件.同时,对管道铺设方式和与过坝隧洞连接等施工关键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 李远发;陈俊杰;高航;江恩惠;武彩萍
    人民黄河. 2008, 1(7): 102-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小浪底库区管道排沙大范围清淤、高强度输沙清淤及坝前小范围清淤3种主要方式,认为:坝前小范围清淤方式技术难度低、可行性高,可以长期保持坝前5 km内不产生泥沙淤积;合理地进行系统操作,提高管道排沙系统效率,将会进一步降低清淤单价.
  • 人民黄河. 2008, 1(7): 104-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