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1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论文
  • 人民黄河. 2008, 1(10):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刘晓燕
    人民黄河. 2008, 1(10):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健康的河流是指在相应时期其社会功能与自然功能能够均衡发挥的河流,其标志是:具有通畅稳定的河床、良好的水质、可持续的河流生态系统和适量的河川径流.河流健康指标应能够基本反映河流自然功能,但种类和数量因河而异;健康标准的确定要充分考虑河流自然功能和社会功能均衡发挥的需要和河流背景条件的变化.人类过多抽取河川径流和开发水电、不当地调控洪水和泥沙、过多向河流排污和改变关键物种栖息地环境的活动,均会对河流健康造成伤害.
  • 王国安
    人民黄河. 2008, 1(10): 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1998年颁布的国家标准<水文基本术语和符号标准>(GB/T50095-98)的条文说明及2004年出版的中国水利百科全书<防洪分册>中关于可能最大洪水估算方法仍采用数理统计法的错误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是早已过时的一种具有概念性错误的认识,在1993年修订颁布的行业标准<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93)和1994年颁布的国家标准<防洪标准>(GB50201-94)中已得到了纠正.
  • 褚俊英;秦大庸;杨柄
    人民黄河. 2008, 1(10): 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节水型社会建设是我国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关键环节.基于我国当前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的实践,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水资源条件等,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区域模式划分四大类型,即经济发达丰水类、经济发达缺水类、经济欠发达丰水类以及经济欠发达缺水类,相对应的战略思路可分别概括为稳步型、优先型、伺机型、扶持型,对各类模式的基本特点、建设重点、融资方式及可能的动态演进路径进行了分析.
  • 邹君;杨玉蓉;毛德华
    人民黄河. 2008, 1(10): 9-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虚拟水战略背景下,我国水资源安全形势将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一是水资源安全的对外依赖性增强,但仍将以立足国内为主;二是水资源安全将面临更大的国际压力;三是水资源安全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将更为紧密;四是国内水资源安全形势将会存在新的区域差异.为确保我国水资源安全,需要采取的对策是:提高国内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利用国外水资源和降低对外依存度相结合;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协调人水关系;统筹考虑水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以及加强虚拟水战略背景下的水资源安全研究等.
  • 胡新辉;王慧敏
    人民黄河. 2008, 1(10): 12-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防洪工程建设与管理存在防洪工程标准偏低、质量不高、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管理维护薄弱等问题.探讨了防洪工程中公私合作的必要性以及存在的障碍,分析了4种基于公私合作的防洪工程建设与管理模式的优劣.指出防洪工程建设与管理公私合作的5方面原则:理念、治理、执行、公众参与以及效率与公平并重.
  • 王瑞玲;黄锦辉;韩艳丽;王新功;葛雷;娄广艳;黄文海
    人民黄河. 2008, 1(10): 14-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基于不同年代的遥感数据,系统分析了1993~2004年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演变情况.结果表明:①湿地面积总体上变化不大,景观破碎化水平相对较低,湿地景观保持着一定的自然状态;②随着人类干扰强度的增强,斑块数量急剧增加,破碎化指数、斑块密度显著增大,景观破碎化程度提高;③湿地结构和组成发生了变化,人工湿地面积急剧增加,自然湿地面积减少;④芦苇湿地斑块急剧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减少,说明芦苇湿地生态功能降低,湿地质量下降.⑤黄河水沙资源变化、人类活动干扰是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的根本动力和主导因素.
  • 郭潇;裴宏志;曹淑敏;方国华
    人民黄河. 2008, 1(10): 18-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界定了城市水管理的主体和客体:主体包括国务院领导下的各级政府、代表政府从事行政管理的各级涉水行政主管部门、从事水管理业务的各类企事业单位和公众监督机构;客体包括水资源、水工程及公众.在明确城市水管理主、客体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现状管理体制下我国城市水管理的分工协作管理模式的构成、运作方式及优缺点,提出了我国远期理想化的城市水管理模式--以城市水务管理局为核心的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模式.
  • 格立民;王洪春;格菁;曹洁
    人民黄河. 2008, 1(10): 2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东平湖老湖"07·8"洪水的基本情况和庞口闸围堰破除与堵复过程,针对东平湖防洪运用中存在的北排流路不畅等问题,建议:①尽快扩建庞口闸,增强北排泄水和防淤控制手段;②全面开挖疏浚出湖河道;③尽快打通东平湖紧急南排流路;④加高加固二级湖堤,提高防风浪能力;⑤更新改造进、出湖闸及备用电厂机电设施;⑥更新改造东平湖水情测报设施;⑦统一出湖闸的调度运用.
  • 张宝森
    人民黄河. 2008, 1(10): 22-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不抢险PHC管桩丁坝的结构及其修建技术进行了介绍,认为:①PHC管桩丁坝的结构合理、强度高、抗冲刷能力强,施工工艺先进,周期较短、造价低,可达到不抢险、少维护的目的,经济效益可观;②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在工程造价、工期、质量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比其他桩型有着明显的优势;③急需引进或研制专业水上机动作业平台,另外还需要研究设计一套抢险施工导向装置.建议:对水上作业施工平台、振动静压预制桩接桩工艺、静压预制桩对现有工程抢险的适应性和三维实体单元结构稳定分析模型的建立及反分析验证等进行专项研究.
  • 乔惠忠;刘建伟;段彦超;冷元宝
    人民黄河. 2008, 1(10): 24-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检验黄河堤防隐患探测技术、方法和仪器设备在荷兰堤防隐患探测工作中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在荷兰进行了堤防隐患探测试验与技术交流活动.结果表明,黄河堤防隐患探测技术、方法和仪器设备应用于荷兰堤防隐患探测是有效的,并有较好的适用性.
  • 火传斌
    人民黄河. 2008, 1(10): 26-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黄河山东段沿黄河断裂带地震活动对黄河防洪工程的危害和对黄河防洪工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从以下几方面提出了防治对策:①震前成立黄河抗震抢险救灾机构;②制定<山东省黄河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③防御破坏性地震的应急措施;④通信保障措施;⑤抢险物料保障.
  • 张敏;张壮志;张辛
    人民黄河. 2008, 1(10): 28-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引入流量均匀系数的概念,系统地分析了流量、流量均匀系数、含沙量和比降对黄河下游河道横断面形态的定量影响,得到了黄河下游主槽河宽综合关系式,结果表明:比降的影响权重最大,当水沙条件相同时,比降越大,主槽河宽的调整越剧烈;主槽河宽综合关系式的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基本吻合.
  • 李景修;李黎;李英杰;赵荣
    人民黄河. 2008, 1(10): 3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核子测沙仪的特点、原理和含沙量计算方法,并用浑水搅拌器进行了标定试验,得到了含沙量随输出电压的变化曲线和拟合函数,确认核子测沙仪的主要指标为:测量范围,含沙量1~2 000 kg/m3,水深0~200 m,水温0~45℃;测量精度,1~3 kg/m3时>10%,3~10 kg/m3时<10%,10~100 kg/m3时5%100 kg/m3时<1%;信号长期稳定性,<0.03%;放射源安全性,使用活度1.85 GBq的241Am源是"十分安全"的.
  • 王卫红;李勇
    人民黄河. 2008, 1(10): 33-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试验和原型资料分析,结合二维水沙数学模型计算,对黄河下游二级悬河的控制阈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下游二级悬河的悬势程度可以用滩唇高程与临堤滩面平均高程之差来表征;在一定时期内,允许的二级悬河应以发生顺堤流速不大于堤防抗冲临界流速为控制条件,堤防临界抗冲流速约为0.8 m/s;二级悬河控制阈值与滩宽有较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 李向阳;陈沈良;李为华;陈小英;胡静
    人民黄河. 2008, 1(10): 35-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黄河三角洲孤东海域冲淤塑造营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孤东海域侵蚀态势加重,CS19剖面1985年后全剖面侵蚀,CS20剖面1993年后16 m等深线以下开始冲刷,呈现上下段冲刷、中段淤积的演变态势,1998年后海域横向呈冲刷态势;②孤东海域为正规全日潮汐、正规半日潮流,常浪有效波高为1 m,近岸是沉积物运移活跃地带;③1992年和1997年的风暴潮破坏力强于其他因素,引起剖面严重侵蚀,次年回淤量大于风暴潮侵蚀量,且CS19回淤量大于CS20.
  • 田勇;姜乃迁;林秀芝
    人民黄河. 2008, 1(10): 38-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实测水沙资料,系统分析了1950~2005年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河段、不同分布单元黄河泥沙分布的特点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干流泥沙分布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水沙条件和人类活动:上游地区人类活动对干流泥沙分布影响最明显的主要是引水引沙和水库调度,其影响机理都是减少了进入中下游的输沙水量,从而增加了河道淤积;中游地区对黄河干流泥沙分布影响最明显的人类活动是水土保持和水库调节,水库蓄水拦沙运用对黄河干流泥沙分布的影响是直接的、显著的,而水库正常运用期,水库调度只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时段对黄河干流泥沙分布产生影响;下游地区对黄河干流泥沙分布影响最明显的人类活动是引水引沙和滩区生产.
  • 邓宇;范术芳
    人民黄河. 2008, 1(10): 4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对活动式导流板的导流效果进行深入研究,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二维流函数-涡量数值模型,研究了不同长度垂直布置的单个导流板的流速场和涡量场.结果表明:导流板上游面流速逐渐增大,板头处最大,流向也逐渐改变;导流板后出现回流,旋涡区范围随导流板占河段宽度比例的加大而加大,涡量在导流板板头处较大.
  • 封光寅;李龙国;朗理民;郭焕林;董道琦;徐新雪
    人民黄河. 2008, 1(10): 43-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丹江口水库汉江库尾处于推移质强输移河段,推移质受水库回水的影响,平均运动速度沿程减小、分维特性沿程减弱;受坝前回水、上游来水来沙和库区边界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了4个不同的淤积分布段.充水冲刷与消落冲刷是推移质经过歇息后的再次运动和淤积分布的再分配过程,冲刷的结果使上游的推移质向下游输移和河槽发生粗化;库尾推移质淤积所引起的库容损失和沿程水位抬升应引起注意.
  • 马颖;赵连军;江恩惠
    人民黄河. 2008, 1(10): 46-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张红武、赵连军等人的含沙量沿垂线分布公式、悬沙平均粒径与中值粒径沿垂线分布公式及泥沙级配计算公式为基础,提出了悬移质泥沙分组合沙量沿垂线分布的计算方法,并对其合理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计算方法计算的悬移质分组合沙量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
  • 周红;秦嘉轮
    人民黄河. 2008, 1(10): 48-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库鲁克兰干、卡群、四十八团渡口3个水文站的水文资料,对叶尔羌河流域的水沙变化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①水量大沙量大,沙量变幅大于水量变幅;②输沙量集中在汛期;③多沙年多出现在丰水年,少沙年多出现在枯水年;④四十八团渡口与库鲁克兰干、卡群2站相比,水量的减少比例远远大于沙量的减少比例;⑤输沙量有逐年加大的趋势.
  • 聂相田;马建琴;邱林
    人民黄河. 2008, 1(10): 50-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区域水资源持续利用管理的谱系结构和按行政区划的水资源协调管理递阶结构,建立了以农业为主要用水户的区域水资源持续利用协调管理模型,并应用模糊二元对比模型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通过算例验证了模型和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 吴春华;刘昌明
    人民黄河. 2008, 1(10): 52-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需水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地球科学领域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雅砻江干流独特的生态环境与环境保护目标,采用包括水文和生物两方面信息的生态水力半径法,计算了雅砻江干流温波、甘孜、雅江3站各年河道内生态需水量,其结果基本上处于Tennant法所设定的最小和适宜生态需水量之间;设定的计算标准主要考虑当地水生生物生活习性及气候特点,符合当地河流生态与环境条件,因此应用生态水力半径法来计算河道内生态需水量是可行的.
  • 葛雁;王现国;冯琳
    人民黄河. 2008, 1(10): 55-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勘探资料和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灵宝盆地地热资源的赋存规律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灵宝盆地地热资源主要集中在灵宝城区和陕县温塘一带.陕县温塘地热埋藏较浅,水温20~61℃,取水位置为0~30 m,热储岩性为第四系松散层、第三系砂砾岩及寒武系灰岩,成因属隆起断裂型;灵宝城区地热埋藏较深,水温28.5~52℃,取水位置为266.60~1783.66 m,热储岩性为第三系砂岩、砾岩、砂砾岩和泥岩,成因属沉积盆地埋藏型.
  • 王有乐;高康宁;蒲生彦
    人民黄河. 2008, 1(10): 57-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兰州市城市面源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对COD和氨氮的贡献进行分析,表明农业面源污染对黄河水质影响重大,2003年仅农田径流中COD负荷就是工业点源污染负荷的5.57倍.提出了防治面源污染的非工程和工程技术对策.
  • 王琴;邓铭江;董新光;王智;穆振侠
    人民黄河. 2008, 1(10): 59-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下水库的蓄水能力是地下水库调蓄能力的现实基础,它包括极限蓄水能力和实时蓄水能力.以台兰河流域为例,介绍了山前凹陷带地下水库的水文地质特征和地质构造,利用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其极限蓄水能力及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库最大调蓄空间理论值为174亿m3,而现状利用的空间理论值为70亿m3,调蓄潜力理论值为104亿m3,具有很大的调蓄利用空间.
  • 付新峰;谷晓伟;刘晓岩;何宏谋
    人民黄河. 2008, 1(10): 6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乌梁素海对维护世界性生态平衡、保护物种的多样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影响到区域粮食安全,并威胁到黄河宁蒙河段水资源安全.根据乌梁素海所处的位置,从生态修复的角度,明确了乌梁素海的生态定位:湿地生态功能、防洪防凌功能、黄河水资源安全功能、生态与环境保护功能、景观生态功能与生态服务功能.
  • 赵超;洪华生;张珞平
    人民黄河. 2008, 1(10): 63-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复合系统和协调发展理论与方法,提出同步协调方程,构建了流域各用水子系统间的协调发展评价方法,并将其运用于福建九龙江流域.结果表明:九龙江流域在过去5年中,用水系统协调发展程度较高,同时存在波动.
  • 李金荣;杨振放;邢永强;李金玲
    人民黄河. 2008, 1(10): 65-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模拟研究了不同含水介质的河岸渗滤系统对硝态氮污水的净化作用及净化机制.结果表明:含有黏土的渗滤系统其净化作用为反硝化作用,其净化率达100%;若含水介质为粗粒的渗滤系统,其净化能力很低,到后期净化率基本为零.
  • 张保华;张金萍;汤庆新;黄爱民;董杰
    人民黄河. 2008, 1(10): 67-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山东省聊城市引黄灌溉形成的天然试验场,2007年采集土壤样品与1987年土壤普查数据对比,分析了几十年内引黄灌溉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层土壤肥力整体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黄河泥沙携带的养分对引黄灌区土壤肥力的影响不明显.
  • 成诚;王金霞
    人民黄河. 2008, 1(10): 69-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2001年和2005年黄河流域的卫宁、青铜峡、人民胜利渠、柳园口4个灌区数据,对灌溉管理改革与灌溉延误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其他控制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改革后的用水协会管理、承包管理灌溉延误发生比例减少约10%.这说明实施灌溉管理制度改革后,水资源管理者的权责更加明确,管理更为认真负责、服务更加到位.
  • 李方红;李铎;李援农;侯吉鹰
    人民黄河. 2008, 1(10): 71-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膜孔沟灌技术的特点,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表设计试验方案,分析研究了膜孔沟灌技术要素对田间入渗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宽流量对单位时间累计入渗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开孔率、地面坡度和膜孔直径.
  • 梁运江;许广波;依艳丽
    人民黄河. 2008, 1(10): 73-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通过试验建立了灌水定额、氮肥和磷肥影响辣椒Vc含量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灌水、施氮和施磷对辣椒果实Vc含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施磷>施氮>灌水,施磷和施氮的影响大小相近;灌水或施肥过多过少都会引起辣椒果实Vc含量减少;灌水、施氮和施磷三因素中,某一因素均以其他二因素代码值为零水平时Vc含量最高.辣椒果实Vc含量≥750 mg/kg的综合水肥管理措施为:每次灌水为145.1~152.6 m3/hm2,施纯氮314.5~343.3 kg/hm2、施纯磷158.1~173.7 kg/hm2.
  • 郑新民
    人民黄河. 2008, 1(10): 75-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为主体的宽谷丘陵区,地貌特征是平梁大峁,有山间盆地,年降水量为300~500mm,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从生态整治、农村经济发展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等方面,分析了开展宽谷丘陵区农牧综合开发模式研究与示范的必要性.提出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关键技术:半干旱区灌草优化配置技术,降雨汇集与径流高效开发利用技术,庭园经济开发模式,宽谷丘陵区农牧综合开发模式.
  • 李怀有
    人民黄河. 2008, 1(10): 77-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述了黄土高塬沟壑区水沙时空分布、功能和效益上的差异性.采取"以水换沙"是构建黄土高塬沟壑区水沙调控体系的技术关键.基于径流调控利用的多元综合治理模式具有径流的主导性、多因子、多单元、多手段、多效益和多目标的特点.根据黄土高塬沟壑区塬、坡、沟、川四大地貌单元的特点,总结出的20种径流泥沙调控利用范式.
  • 闫晓玲
    人民黄河. 2008, 1(10): 80-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康巴早熟禾根系发达、高度适中、覆盖度高.引种试验表明,其在黄土高塬沟壑区适应性强、生态经济利用价值较高,可作为治理水土流失、建造草坪的优良草种.并介绍了栽培康巴早熟禾的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技术方法.
  • 唐丽云;杨更社;龚霞;唐华明
    人民黄河. 2008, 1(10): 82-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非稳态温度场控制方程,结合冻土桩基的特点,考虑边界条件和冻融相变过程,建立伴有相变的桩基非稳态温度场有限元计算模型.实例计算结果表明,在冻土区浇筑混凝土桩,对桩周围冻土的地温场将产生较长时间的影响.
  • 王二平;丁泽霖;王婧
    人民黄河. 2008, 1(10): 84-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新密电厂循环水流道初步设计中存在的引水段相对较短、边界收缩、弯折变幅过大等问题,进行了类比分析与数值模拟计算,提出了流道体型优化方案,对体型优化方案进行二维数值模拟水力计算与模型试验,结果表明,优化方案流道水流流态稳定、流速分布均匀,各流段水流衔接适顺,吸水池水流条件好,能够满足水泵正常运行要求.
  • 李立青;袁群;李宗坤;朱翠民
    人民黄河. 2008, 1(10): 86-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3根端部带有冷缝的钢筋混凝土梁及1根对比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剪性能试验,分析了形成冷缝的两部分混凝土浇筑时间间隔对试验梁的开裂荷载、极限荷载、裂缝发展以及挠度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剪跨区存在冷缝,降低了梁的抗剪承载能力,影响了初始裂缝的位置,增加了梁的挠度,改善了梁的延性.
  • 钟汉华;罗岚;张荣
    人民黄河. 2008, 1(10): 88-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Visual Basic和数据库技术开发了穿黄隧洞盾构施工进度仿真系统软件,可进行3种情况的仿真模拟:①模拟施工全过程;②对设计方案中某一时段的施工情况进行模拟;③根据现场施工的实际情况及计划数据的变化,模拟未来施工进度和面貌.仿真成果可为隧洞施工组织设计提供科学有力的分析工具,可作为现场参数调整的依据,对保障穿黄隧洞黄河段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穿黄工程的科学化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 孙大伟;金祎民
    人民黄河. 2008, 1(10): 89-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现场调研及对大量监测数据进行整理,认为小浪底出口边坡大多数测点变形数值呈增大趋势,其原因与地质B区坡脚附近爆破施工有关.
  • 孙民伟;于立新;房后国
    人民黄河. 2008, 1(10): 91-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三维计算模型,模拟分析了西霞院软岩力学特性,对3种约束条件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固定约束情况下中心柱作用面的竖向应力和竖向位移与不加约束情况下中心柱作用面的竖向应力和竖向位移接近;刚壳约束条件下中心柱作用面的竖向应力稍大.因此,在建立更复杂的计算模型时,可以用固定约束代替其他两种约束方式.
  • 杨耀红;张俊华;赵楠
    人民黄河. 2008, 1(10): 92-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讨论了施工时间和质量的关系,并在考虑时间和成本的关系以及业主资金约束的基础上,建立了业主和承包方之间的博弈模型,来优化施工承包合同的工期和激励措施,设计了包含染色体定向随机扰动修复策略的双层嵌套遗传算法,来求该模型的均衡解,通过算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算法的可行性.
  • 杜玉海;高峰;李洪书
    人民黄河. 2008, 1(10): 96-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东平湖分洪闸的基本情况及分洪运用的基本限制条件,对其运用调度进行了分析,结论认为:①分洪闸的运用应遵循"先老湖、后新湖"的原则,凡是仅靠老湖即能满足防洪需要的,坚持不用新湖;②分洪闸的运用应充分考虑和利用八里湾闸这一条件,保证二级湖堤安全,避免对其实施破除;③当需要向新湖分洪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水情以及给湖区造成的损失,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淹没损失;④运用调度中应考虑分洪闸的校核流量,在一定条件下使用分洪闸的校核流量可以减少经济损失.
  • 高峰;李洪书;杨淑梅
    人民黄河. 2008, 1(10): 98-98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东平湖二级湖堤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实际运用中存在的堤顶高度偏低及石护坡强度不足等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并针对二级湖堤运用的风险提出:在实际运用中,如果预报老湖水位将超过安全运用水位44.73 m时,可提前在二级湖堤堤顶修建防风浪的子堰,并加大备料和防守抢险力度;在高水位运行时,除了加强防守以外,还可以通过八里湾闸向新湖泄水,以降低老湖水位,减轻防洪压力;如果预报老湖水位将迭到或超过46.00 m时,应有计划地运用新湖,以确保工程安全.
  • 杨春林;杨丽红;解新勇
    人民黄河. 2008, 1(10): 99-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金山坝的基本情况,对东平湖蓄滞汶河洪水时金山坝的破除时机进行了分析,认为:①完全破除金山坝与在一定条件下破除相比,老湖最高水位并不是单向的降低;②完全破除金山坝与一定条件下破除相比,对降低老湖最高水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老湖44.5 m水位以下的情况下,在老湖水位总体较高时,反而会抬高老湖的最高水位;③只要确定了破除金山坝,则破除时机的早晚对防洪的影响并不明显.
  • 杨丽红;王春艳;解新勇
    人民黄河. 2008, 1(10): 101-101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东平湖老湖生产堤对防洪的影响,认为:①闸前生产堤的存在直接影响东平湖老湖的排水能力,从而严重影响老湖的调蓄能力;②金山坝对东平湖的整体防洪存在不利影响,但该生产堤在汶河来水量较小时客观上起到了保护老湖西区的作用;③为确保东平湖防洪安全,同时兼顾湖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建议对金山坝进行规范管理,彻底破除出湖闸前的生产堤,同时做好相关群众的安置工作.
  • 潘玉琴;杨丽红;姜英焕
    人民黄河. 2008, 1(10): 102-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八里湾闸的基本情况,对其在分滞黄河洪水中的主要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①对于一定的洪水组合,联合调度分洪闸和八里湾闸可以保证不破除二级湖堤,有利于减少湖区的经济损失;②时于黄河1 000年一遇洪水组合汶河来水10亿m3的情况,向新湖分洪应使用石洼闸6 000 m3/s的校核流量,再加上八里湾闸的配合,可以保证不破除二级湖堤;③在联合调度中,最为重要的是控制八里湾闸的最迟起排水位和最小流量,一旦确定了使用八里湾闸,则应该尽早开启,以便争取防洪主动.
  • 杜玉海;李洪书;高峰;杜瑞香
    人民黄河. 2008, 1(10): 104-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东平湖新湖区的基本情况,从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讨论了新湖的分区运用,认为:东平湖新湖分区运用具有十分显著的减灾效益;新湖分区以后,新湖全区运用的几率将进一步减小,基本可以使黄河100年一遇洪水不再对新湖东区人民生命财产、区域生态环境安全构成威胁.
  • 李洪书;姜英焕;姜志伟
    人民黄河. 2008, 1(10): 106-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庞口防倒灌围堰的基本情况,分析了破除围堰对老湖水位的影响,并选取黄河2001年、1996年、1964年洪水分别作为不顶托、中度顶托、严重顶托的典型洪水,对围堰破除的时机进行了分析,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围堰的破除要慎重;遇到汶河、黄河交替来水时,围堰的破除和堵复将变得复杂,极易形成出湖河道的淤积,给防洪带来被动;为争取防洪主动,建议将围堰改为防倒灌闸.
  • 人民黄河. 2008, 1(10): 108-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