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论文
  • 人民黄河. 2008, 1(1):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传奇
    人民黄河. 2008, 1(1):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大黄铺洼蓄滞洪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为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并进行了货币化评估.结果表明:大黄铺洼蓄滞洪区的直接使用价值,包括物质生产、休闲娱乐等功能计4.48亿元;间接使用价值,包括洪水调节、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水质净化、大气调节等功能计2.72亿元,其中洪水调节价值2.16亿元.
  • 任松长;李勇;田凯
    人民黄河. 2008, 1(1): 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促进黄河治理基础研究,2002年黄委启动了黄河治理年度咨询及跟踪研究工作,5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部分研究成果已应用于黄河治理规划和治黄实践,并加强了治黄基础研究工作、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治黄基础研究队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研究工作的针对性、整体性、前瞻性需要进一步提高,研究手段较为单一,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一些专项研究的后续研究工作没有及时跟上.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建议:对5年黄河变化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细化研究内容,加强领导、联合攻关等.
  • 曹天一;吴学明;高庆方
    人民黄河. 2008, 1(1): 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促进"数字黄河"工程标准化建设,规范黄河基础地理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系统开发,推动基础地理信息应用服务和数据共享,从分类、存储、表达3个方面编制了黄河基础地理信息系列标准.内容主要有:黄河基础地理要素分类与代码、黄河基础地理要素分层与数据库表结构、黄河水利专题要素地图图式等.
  • 李远发;田治宗;宋莉萱;郭慧敏;陈俊杰
    人民黄河. 2008, 1(1): 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实体模型对透水桩坝导流冲淤情况及桩坝前后水力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入流角的增大,透水桩坝的导流能力逐渐减弱;②在透水率分别为27%、33%、43%条件下,不管入流角度大小,透水桩坝前冲刷达到稳定后,桩坝前、后水位差一般在0.05~0.15 m之间;③入流角分别为30°、60°和90°时,透水桩坝前、后最大垂线平均流速比值分别为3.5、2.0 和1.3;④透水桩后滩地淤积部位、范围和淤积量与来流含沙量、入流角和桩坝透水率有关;⑤透水桩坝前的冲刷坑形状为一近乎平行于桩坝的长条状冲坑,当入流角分别为30°、60°和90°时,透水桩坝前最大冲刷坑深度分别为18.0~19.0、19.5~19.9 m和19.9~20.7 m.
  • 颜世强;王彦俊;刘桂义;尤孝才
    人民黄河. 2008, 1(1): 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影响悬河稳定性的因素,确定了构造、堤基、河道地质地貌3类共14个评价因子,建立了模糊评判模型,选取96个模糊计算评价点,对黄河山东段悬河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悬河稳定性进行了分区.通过对各河段可能出现的失稳或决口险点及其可能造成的危害性进行分析和预测,初步确定了需要重点防御的10处地质险段.
  • 赵宇坤;李庆安;任丽元
    人民黄河. 2008, 1(1): 13-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不同浸水时间的黄河下游堤防堤身土体的强度指标进行了直接快剪和不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结果表明:①土体的黏聚力随浸泡时间的增长大幅度下降,浸泡5 d后,壤土的最大降幅为72.6%,沙壤土的最大降幅为62.8%,而土体的内摩擦角变化较小;②在经过洪水的长时间浸泡之后,堤防的稳定性大大降低,且浸泡时间越长降幅越大,洪水浸泡1 d后堤防稳定安全系数降低36.2%,浸泡5 d后稳定安全系数降低58.2%.
  • 杨继红;刘汉东;秦四清;路新景;王媛媛;孙强
    人民黄河. 2008, 1(1): 15-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Levenberg-Marquardt优化算法,结合正交试验设计理论,建立了堤防边坡稳定性的多因素敏感性分析模型,并以黄河开封段大堤为例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①把神经网络和正交试验结合起来是边坡稳定性多因素敏感性分析的一种有效途径;②影响边坡稳定性因素的敏感性大小依次为洪水位、黏聚力、地震加速度、内摩擦角、堤身隐患和容重.
  • 王恺忱;王开荣;陈孝田;茹玉英
    人民黄河. 2008, 1(1): 18-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花园口河段和利津椨嫱莺佣挝对黄河河口给下游河道带来的反馈影响进行了研究,认为:花园口河段短时段的冲淤主要与来水来沙条件有关,而利津至改道点河段短时段的冲淤则主要受制于河口基准面的状况;黄河下游同流量水位、河段冲淤量和尾闾河段河长3方面演变发展过程的转折点均位于与河口改道相关的1953年、1975年和1996年;河口河段和下游河道的冲淤及水位升降均与河口尾闾入海流路的长度相应,只有当尾闾入海流路的长度超过改道前流路长度时,河口河段和下游河道水位方出现不再下降的稳定升高.同时证实了河口尾闾入海流路的绝对长度是河口河段及下游河道冲淤幅度和发展趋势的制约因素;黄河下游宏观的淤积趋势属于溯源淤积性质,河口基准面的影响波及整个黄河下游冲积性河段.
  • 马文进;慕明清;陈鸿;陈三俊;苏念良;杨涛
    人民黄河. 2008, 1(1): 22-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资料审查和洪水调查入手,对窟野河水沙特性以及相应降水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认为:窟野河温家川站实测最大含沙量1 700 kg/m3、5站次发生1 600 kg/m3以上高含沙量窟野河神木-温家川区间最大年输沙模数10.0万t/km2,与窟野河水文特性密切相关,符合该河流特性;实测1 700 kg/m3含沙量的"19580710"洪水区别于一般高含沙洪水,有它自身的特点,其在神木-温家川区间传播时间明显比类似洪水时间长,沙峰超前洪峰,水面比降变化反常,是在"浆河"的特殊水情条件下发生的;神木-温家川区间出现10.0万t/km2的年最大输沙模数的雨、水、沙是相应的,主要是降水量大、洪水多和有利的产沙自然条件形成的.
  • 杨新华;马建立;苏军希;王关平
    人民黄河. 2008, 1(1): 25-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反馈Elman网络对黄河唐乃亥及玛曲两站1959~2003年年降水量及径流量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基于反馈神经网络的黄河源区枯季径流预报模型.利用matlab7神经网络工具箱对黄河源区唐乃亥站枯季径流量进行了预报.结果表明,所建立的ANN(7,7,15,7)模型预报结果精度高,容错能力强,是枯季径流预报的有效手段.
  • 殷峻暹;蒋云钟;鲁帆
    人民黄河. 2008, 1(1): 28-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丹江口水库为例,先通过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分别对入库径流进行了预测,在此基础上又构建组合预测模型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结果中最大相对误差为46.64%,平均误差为22.76%;人工神经网络预测结果中最大相对误差为33.21%,平均误差为23.91%;组合预测模型预测结果中最大相对误差为20.50%,平均误差为12.06%,组合预测技术不仅提高了整体预测水平,而且还有效避免了单一预测模型个别年份预测效果明显不达标的问题.
  • 侯志军;王开荣;杨晓阳
    人民黄河. 2008, 1(1): 33-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不同形式的阻力公式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利用Manning-Strickler综合阻力公式及Einstein H A单元阻力公式对黄河河口区阻力进行了求算.结果表明:将阻力分解为沙粒阻力和沙波阻力后合成计算,求得的黄河河口动床阻力比较符合实际.
  • 刘秉涛;李瑞涛;刘海员
    人民黄河. 2008, 1(1): 35-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的混凝处理过程中,絮凝体的结构具有分形构造特征,直接影响着水处理的固液分离效果,若絮凝体较为密实,形态结构紧凑,则易于沉降.依据分形理论,以郑州段黄河原水为研究对象,借助电子显微镜和图像分析系统,考察了絮凝体分形维数与混凝剂投量、沉后水浊度、UV254、CODMn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絮体分形维数的变化能够很好地反映絮凝程度及处理效果,可作为自来水厂进行混凝控制的参数.
  • 严冬;周建中;夏军
    人民黄河. 2008, 1(1): 37-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水资源模型输出的蒸散发量,从虚拟水角度对黑河中游农作物初级产品的虚拟水含量、虚拟水贸易、水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发展代价分担等内容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该地区农作物初级产品虚拟水含量多年平均为1.18 m3/kg;虚拟水输出量在2000年相当于黑河莺落峡出山径流量的22.4%;1988~2000年农作物水资源利用率从20%提高到了30%;农业发展代价的约70%由下游地区承担.认为现阶段需要以节水灌溉和流域综合管理为主,来解决经济欠发达干旱区的水资源、流域整体协调发展问题.
  • 蔡明;史志平;李毅男;何冰
    人民黄河. 2008, 1(1): 4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郑州如意湖潜在的污染源进行了分析并计算了主要污染物的负荷量,结果表明:主要污染途径为河道补水、地表径流、湖面降水、湖面旅游等,主要污染物NH3-N、CODMn、BOD5、TP、TN的污染负荷分别为3 211、23 924、2 456、827、427 kg/a.基于实用性、景观性、生态性和统筹规划的原则,提出了污染防治措施.
  • 张修宇;徐建新;李斌;雷宏军
    人民黄河. 2008, 1(1): 42-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城市作为一个典型人工生态系统,论述了城市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概念与内涵,分别从生活需水量、生产需水量和自然环境需水量3个方面分析了城市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方法.以郑州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预测各水平年(2010年、2015年、2020年)城市生态环境需水量分别为6.01亿、7.24亿、8.40亿m3,根据郑州市不同水平年可供水量进行了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 杨丽丽;谢新民;张继伟;李学敏;朱书全
    人民黄河. 2008, 1(1): 44-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淄博市地下水的径、补、排条件及地下水水位动态特征和地下水水位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建立了地下水位与开采量、降水量的二元非线性回归模型,并进行了模拟精度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用于地下水水位与地下水开采量、降水量之间定量关系的分析,符合实际,适用性好,可作为对淄博市地下水多年动态进行预测的一种方法.
  • 朱铁群;谢经磊;孙蕾;李文亮
    人民黄河. 2008, 1(1): 46-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考察黄河水中和黄河底质中的细菌对氯基酚的降解过程及其差异,以黄河花园口段的黄河水和黄河底质为试验样品,分别将其接种进以2-氯酚为唯一碳源的液体培养基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①黄河水和黄河底质中的细菌对2-氯酚的降解过程符合二项式方程;②接种黄河底质的试验瓶,经过204 h培养,对2-氯酚的降解率达到91.14%;接种黄河水的试验瓶,经过300 h培养,对2-氯酚的降解率达到94.20%;黄河底质中的细菌对2-氯酚的降解速率是水中的1.32倍.
  • 侯艳红;王慧敏
    人民黄河. 2008, 1(1): 47-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供应链理论,按照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和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两种情景,分别建立了基于供水能力约束的南水北调工程供水商与引黄工程供水商联合定价博弈模型,并给出了最优均衡解.通过对两种情景的比较,指出南水北调工程供水商和引黄工程供水商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一个必要条件,即双方在竞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信息共享平台,保证主要信息的共享,形成"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的局面,最终实现"双赢"的目标.
  • 徐康;唐德善;田元
    人民黄河. 2008, 1(1): 49-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黑河中游地区农业节水与农业水价的现状,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过低的水价会造成水量浪费严重,不利于节约用水;过高的水价将会导致用水量的急剧下降,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水利工程效益的发挥.阐述了调整农业水价对促进农业节水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推算出有利于农业节水发展的节水水价区间为0.07~0.21元/m3,对应的农业用水量为6 000~7 500 m3/hm2.
  • 张芳;李永鑫;张玉顺;崔浩朋
    人民黄河. 2008, 1(1): 5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水资源、土壤类型、水文气象及行政区划等因素,将河南省灌溉类型划分为4个二级区及8个三级区,从中选择了72个典型样点灌区,依据已有的灌溉用水管理资料、灌溉试验与观测资料等,得出典型灌区现状灌溉水利用率为41.3%~82.6%,按不同类型灌区灌溉用水量进行加权平均,推算出河南省现状平均灌溉水利用率为55.4%.
  • 刘兵;何新林;蒲胜海;张伟
    人民黄河. 2008, 1(1): 53-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GIS、组件技术,在Internet平台上建立了灌溉决策支持系统.系统具备的主要功能有:灌区基本信息查询、土壤墒情测报、实时监控与自动控制、配水调度、报表处理、数据库管理和系统管理等.
  • 田福荣
    人民黄河. 2008, 1(1): 55-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确保固海扬水工程高效运行,通过探索与实践,提出了保持泵站高效运行的4条措施,即加强日常维护、注意设备检修、进行技术改造及解决级间匹配问题.实践证明,这4条措施的实施,有效地降低了固海扬水工程的能源单耗.
  • 傅伯仁
    人民黄河. 2008, 1(1): 56-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导致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质量和效率难以提高的症结是制度缺失,土地产权主体模糊、使用期限偏短,造成了滥垦、滥牧、滥樵和对耕地的"虐待式经营"等"公地悲剧"现象.所以,土地制度创新是提高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质量和效率的切入点:①农村土地实行国有农用制;②农民使用土地100年不变;③存量林地使用期限100年、林木股份化,增量林地使用期限永久、林草私有化;④建立土地"户口"档案;⑤努力建设黄土高原绿色城市.
  • 常雄;马斌;张宗孝;张福成
    人民黄河. 2008, 1(1): 58-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宁夏南部山区农牧业生产、矿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及乡镇企业建设等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为此加强了封山禁牧、人工植被建设,推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加大水保宣传力度,强化监督执法,努力控制人为水土流失的进一步发展.
  • 刘汉东;曹杰
    人民黄河. 2008, 1(1): 59-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LY-C拉压真三轴仪对完整岩体和节理岩体模型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σ1随着中间主应力的增大有所提高.在中间主应力较低时,岩石呈现出延性,但随着中间主应力的增加,岩石特征向脆性转变.岩石破坏不仅取决于应力差(σ1-σ3),而且与中间主应力关系密切.主应力方向对节理岩体的极限强度有较大影响.
  • 张雷顺;王小静
    人民黄河. 2008, 1(1): 6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侧面粘贴碳纤维布加固的钢筋混凝土梁进行了抗弯性能试验,分析加固量以及加固形式对加固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侧面粘贴碳纤维布进行加固的构件承载力有明显的提高,随着加固量的增大,侧面粘贴的构件较底面粘贴的构件具有更好的加固效果,并表现出较好的延性.
  • 谢志伟;雒天峰;李翔
    人民黄河. 2008, 1(1): 63-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助梯形渠道试验,利用对数公式分别对过水断面内的实测流速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数公式可以很好地表示梯形渠道横向流速分布规律、中垂线流速分布规律.结合推导出的流速公式,探索出了梯形渠道流量计算公式,经实例验证,该公式误差较小.
  • 温随群;张运凤;刘利娜;丁占稳
    人民黄河. 2008, 1(1): 65-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导致水窖窖体变形或移动的主要因素是周围土体的剪切作用和挠曲作用.黄土地区应尽量在不具湿陷性的老黄土区(层)建设水窖,避开湿陷性的新黄土层.水窖开挖形成的压力拱应能承受上部土压力,若不能,则要采取加固措施.根据黄土的物理力学指标计算了我国典型地区新老黄土层水窖的矢跨比,分沙性土和黏性土两种情况分析了窖壁的受力情况.
  • 韩涛;逄勇;李一平;朱桂娥;张同亮;王克云
    人民黄河. 2008, 1(1): 67-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给出了间断迦疗金有限元(DG)法在求解三维NS水流方程中的理论推导过程.指出:其求解某单元时只需使用相邻单元的模板,就可使该方法具有高度的并行性;其本质具有局部特征,因此很容易通过提高插值多项式的阶数来提高模拟精度;间断有限元保证了每个单元的通量守恒,因此可以结合上风数值通量来模拟高流动梯度问题.
  • 侯精明;刘韩生
    人民黄河. 2008, 1(1): 70-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速水流流经突体发生边界层分离,并在突体后产生分离涡时,涡心为压强最低区域,该处最先发生空化.据此理论导出了用边壁压强和突体高度处流速来判断是否发生空化的公式:计算的涡心压强小于对应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强时,将发生空化.采用实测资料对该公式的参数进行了率定.
  • 石守亮
    人民黄河. 2008, 1(1): 72-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引水隧洞为例,依据工程区地应力的现场实测及地应力场模拟与反演,综合分析评价了隧洞工程区地应力和隧洞沿线围岩应力的分布规律,并在分析岩爆发生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工程区地应力、岩性等特征,采用多种岩爆判别方法,对引水隧洞围岩发生岩爆的可能性及岩爆级别进行了综合预测.
  • 张勇;赵云云
    人民黄河. 2008, 1(1): 75-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基坑降水过程中周围地下水的动态变化情况,根据地下水动力学的稳定流和非稳定流原理,介绍了干扰群井基坑降水设计中基坑及周围地下水位实时预测方法,并编制了相关程序.实例分析表明:降水井的布置位置对降水结果影响较大;预测基坑最终地下水位降深,可按稳定井流和非稳定井流2种方法计算,但降水过程的地下水位实时预报必须采用非稳定流的方法.
  • 吉中亮;吕宏兴
    人民黄河. 2008, 1(1): 77-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试验测得的矩形渠道在不同流量、不同闸门开度情况下的闸前流速、水深、流量数据和计算的闸前各断面的动能修正系数,对闸前流速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闸门开度、同一流量下,随着距闸前距离的增大,动能修正系数减小,即流速分布越来越均匀;在同一闸门开度、同一断面下,随着流量的增大,动能修正系数增大,即流速分布越来越不均匀;在同一断面、同一流量下,随着闸门开度的变大,动能修正系数变小,即流速分布越来越均匀.
  • 人民黄河. 2008, 1(1): 79-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