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9卷, 第7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论文
  • 邵养涛
    人民黄河. 2007, 29(7): 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黄河下游地质构造格局方面来看,影响黄河悬河稳定性的地质因素主要有:近代和现代沉降中心决定黄河行河范围;黄河下游穿黄与临黄断裂影响堤防安全;构造单元影响河道的输沙和淤积等.活动性断裂与黄河的交汇处、构造单元的交接部位,往往是地质活动较频繁部位,应是黄河防洪的重点地段.
  • 石标钦;李世印;南银芳
    人民黄河. 2007, 29(7): 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黄河下游滩区移民安全和意愿调查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移民在搬迁过程中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重点剖析了移民过程受被动行为的影响、移民历史的原因、移民思想文化根源和移民现实情况等影响非自愿性的因素.提出解决黄河下游移民非自愿性问题的措施是:认真做好移民前期工作、加强政府的管理、加大宣传力度等.
  • 冯峰;许士国;周志琦
    人民黄河. 2007, 29(7): 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发展起来的耗散结构理论,对黄河健康生命的内涵进行了分析,认为:黄河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具有非平衡有序结构、内部子系统之间存在非线性作用、通过结构与功能之间的涨落可达到有序和谐,因而满足耗散结构的4个条件.增大负熵流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根本途径,应根据不同子系统的特点采取相应措施,确保黄河向有序的方向发展,成为一种自组织的时间、空间和功能的有序耗散结构.
  • 盛海洋;谭建领
    人民黄河. 2007, 29(7): 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黄河第一弯唐克黄土的粒度组分、石英沙的表面结构以及其他地质现象的综合研究,对唐克黄土成因进行了探讨,发现该种黄土反映了气流搬运的特点,以发育碟形坑为其主要标志,具有风成环境的表面特征组合;黄土中孢粉稀少,并在邻区黄土层中发现有冰楔构造.根据上述特征推断,唐克黄土应为冰原风成黄土.
  • 成洪凯;申黎明;许路林;董体英;耿少昌;白桂艳
    人民黄河. 2007, 29(7): 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适应"数字黄河"工程建设的需要,开发了基于GSM网络的即时汛情采集传输系统,该系统具有以下特点:①超远距离传输,信息传递速度快;②数据智能化采集,运行参数可灵活设置;③具有现场信息查询和系统故障报警功能;④方便实用,价格低廉.
  • 娄洪富;徐立猛;高清平
    人民黄河. 2007, 29(7): 1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GPS RTK技术用于黄河防洪工程竣工验收测量的精度进行了试验,认为:①GPS RTK技术成熟,接收机性能稳定,观测点位精度满足《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的要求;②可利用RTK的放样功能使施测断面线完全垂直于堤防工程,避免人为穿线引起的误差;③GPS RTK测量精度高、速度快,其定位可以替代四等水准测量和图根导线测量,避免累计误差.
  • 徐建华;金双彦;王玉明;王志勇
    人民黄河. 2007, 29(7): 12-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黄河中游皇甫川2006年7月27日出现的洪峰流量1 650 m3/s、含沙量1 110 kg/m3的中常洪水进行了分析,认为该次洪水的形成原因,一是暴雨中心在上游治理程度较低的砒砂岩地区,二是沟道有较多泥沙使洪水期出现"揭河底"冲刷.同时指出,这种高含沙洪水在皇甫川流域出现的几率仍然较大.
  • 高航;齐璞;彭红
    人民黄河. 2007, 29(7): 14-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冲积河道的水力几何形态在不同流量时的变化,是床面形态由沙纹逐渐进入高输沙动平整床面,引起的动床阻力变化的结果.当床面形态处于不稳定状态时,河床阻力的变化使水流处于不稳定状态,形成假潮.床面处于高输沙动平整状态时,床面上存在着强烈的底沙运动,较床沙细得多的悬沙不会在河床上落淤, 故形成了悬沙"多来多排"的输沙特性.因此,床面进入高输沙动平整的水流条件是控制河床不淤的临界条件.在黄河下游床沙组成的条件下,其流速1.8~2.0 m/s可作为不淤设计参数,在比降一定的条件下,可设计出不同输沙流量时的河槽宽度.
  • 李书霞;张俊华;陈书奎;石标钦;蒋思奇
    人民黄河. 2007, 29(7): 17-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小浪底水库下闸蓄水至2005年的运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将运用效果与设计成果进行了对比,结论认为:①水库自投入运用至今均处于拦沙初期运用阶段;②水库运用以来,干流淤积三角洲顶点位置随着库水位的变化逐步向下游推进;③库区淤积形态与设计淤积形态相比,总体看来淤积部位偏上游,但未侵占长期有效库容;④库区泥沙主要以异重流形式输移,排沙比与设计成果基本一致;⑤从目前支流纵剖面形态看,各支流均未形成明显的拦门沙坎,随着库区淤积量的不断增加及运用方式的调整,拦门沙将逐渐显现.建议今后加强对支流纵剖面、异重流倒灌和水库冲刷的观测,对支流拦门沙的形成及发展演变机理进行专题研究.
  • 杨庆娥;丁光彬;杨正瓴;李彦军
    人民黄河. 2007, 29(7): 2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应用于中长期水文预报的混沌预报方法,对水文时间序列进行周期性和混沌特性分析.利用傅立叶级数展开法分离出时间序列中的主要周期项,对时间序列与主要周期项的差值部分进行差分;利用相空间重构理论对此差分序列进行混沌预测,得到预报结果.实例计算表明此方法是可靠的.
  • 王平;姜乃迁;侯素珍;楚卫斌
    人民黄河. 2007, 29(7): 22-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2003~2005年三门峡水库原型试验期间的实测资料,分析了2003~2005年来水来沙、水库运用、非汛期淤积分布变化的特点、汛期排沙规律以及潼关高程的变化.结论认为:2003~2005年三门峡水库原型试验排沙效果显著,潼关高程大幅度下降.同时建议:应尝试来水特殊年份的特殊运用和加强对小流量敞泄效果的分析研究.
  • 李向阳;楚永伟;任立新
    人民黄河. 2007, 29(7): 25-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黑河主要产流区在上游的祈连山区,干流河道宽浅散乱,水量蒸发、渗漏损失极为严重,小流量向下游调水时损失率可达35%.为确保正义峡断面按分水指标下泄和中游灌溉用水,提高向下游输水的效率,保障额济纳绿洲的生态用水,迫切需要建设干流水量调蓄骨干工程.
  • 郭德伟;张士杰;秦飞;薛建国
    人民黄河. 2007, 29(7): 27-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黄河万家寨水库及其上游黄河干流重要站点1972~2005年实测水质资料调查、分析基础上,对万家寨水库及其上游水质历史变化规律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水平年青铜峡-万家寨河段水质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在石嘴山、三湖河口、包头分别出现污染峰值,主要污染物为COD和氨氮,COD浓度主要受上游来水影响,氨氮浓度主要受入黄排污量影响,万家寨水库对污染物有较强的稀释降解作用.
  • 李宝萍;张增安;韩建伟;宋晓光
    人民黄河. 2007, 29(7): 29-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泰安抽水蓄能电站占用大河水库农业灌溉水源的情况,依据有关法律条文,论证了补偿的必要性,提出了3种补偿方案.通过分析比较,推荐节水替代工程方案:对大河水库灌区尚未衬砌的21 km西干渠进行浆砌石防渗衬砌,对原有的22条、长21.27 km土质支渠进行浆砌石防渗衬砌,并建设田间节水工程示范区1 466.67 hm2.
  • 王海青;张勃;张华
    人民黄河. 2007, 29(7): 3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水质、水量、人口密度、国民收入4个指标,建立了张掖市水资源价值模糊评价模型,采用半梯形函数确定了水资源价值模糊评价关系,对张掖市的水资源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结论认为:张掖市生活用水的价格估值为1.804 1元/m3;建议适当提高水价,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缓解当前水资源的短缺形势.
  • 王新功;徐志修;黄锦辉;王瑞玲;娄广艳;葛雷
    人民黄河. 2007, 29(7): 33-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及功能要求,提出了黄河河口湿地生态需水的概念及内涵,介绍了河口湿地生态需水研究的思路及计算方法,对湿地合理保护规模、湿地指示性物种及不同生态用水配置的生境适宜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同时,指出了研究中需要加强的一些问题:①如何合理确定湿地的保护规模、状态,达到生态保护与经济的协调发展;②如何针对不同的河口生态系统状况及保护功能要求,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③湿地生态需水量的配置方式、可行性及其实现的有效措施与方法.
  • 蔡明;李怀恩;刘晓军
    人民黄河. 2007, 29(7): 36-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非点源污染负荷定量化比较困难的问题,对其估算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适合我国资料条件和特点的城区非点源及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法,其中流域非点源方法有污染分割法、降雨量差值法、输出系数法、相关关系法,并指出了各种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条件.
  • 韩育林;程旭学;温秋生
    人民黄河. 2007, 29(7): 38-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甘肃省张掖市黑河滩张掖电厂水源地1989~2004年地下水位系列观测资料为基础,结合黑河莺落峡站径流量和草滩庄水利枢纽下泄水量、张掖市降水量,分析了312国道以南至草滩庄水利枢纽间地下水位动态变化规律和特征.结果表明,地下水位动态略滞后于黑河水文动态并呈周期性波状变化,反映了河水入渗、雨洪入渗补给变化的规律.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地下水位年变幅的大小除受黑河出山径流量的影响外,还与降水量、地下水位埋深及距黑河河床的距离有关.
  • 朱晓梅;臧春鑫;宋炳煜
    人民黄河. 2007, 29(7): 4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砒砂岩的可利用性,对皇甫川流域广泛分布的砒砂岩和以砒砂岩为母质发育的栗钙土的水分特征曲线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栗钙土具有较好的透水性和持水性;紫红色砒砂岩的透水性与持水性比栗钙土好;白色砒砂岩的透水性和持水性相对较差.大部分砒砂岩由白色砒砂岩和紫红色砒砂岩互层组成,紫红色砒砂岩层贮水多,白色砒砂岩层贮水少,两类岩层成为相对的隔水层和贮水层;紫红色砒砂岩质地疏松、黏粒含量较高,保水性能好,可为植物生长提供较好的水分条件,具有一定的可利用前景.
  • 程建萍;贾生海
    人民黄河. 2007, 29(7): 43-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兰州市北山设置水平沟覆盖不同厚度的无纺布处理和无覆盖对照处理,在树木生长期内,对土壤温度、湿度及刺槐生长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覆盖无纺布可以调节土壤温度,减小温度日较差,其中500 g/m2无纺布覆盖效果最好;覆盖无纺布可提高土壤含水量,其中400 g/m2无纺布覆盖与对照有显著差异,不同厚度无纺布覆盖之间差异不显著;400 g/m2和450 g/m2无纺布覆盖对刺槐叶片生长有极显著影响,覆盖处理的刺槐叶片含水量明显高于对照.
  • 李生潜
    人民黄河. 2007, 29(7): 46-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灰色模型预测精度的分析表明,其模型系数的选取存在缺陷.基于残差和为零准则,就模型系数C的选取,提出了新的方法,并按理想状态时的绝对误差对新方法做了进一步拓展.将这种改进模型应用到甘肃省灌溉用水量模拟的结果表明:改进灰色模型预测灌溉用水量与实际用水量更接近、精度更高.
  • 秦永果
    人民黄河. 2007, 29(7): 48-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6~1998年在山西省运城市鼓水灌区三泉村进行了棉花渗灌试验,研究了不同毛管间距条件下渗灌对棉花产量、品质及水分生产率等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棉花渗灌毛管间距愈大,其产量愈低,品质亦愈差,管距以不超过1.2 m为宜,以1.0 m为佳. 1.0 m管距渗灌较地面灌增产2.1%,较对照(未灌)增产123.4%,且棉花品质高于地面灌.渗灌较地面灌平均节水800 m3/hm2,节水率达61.5%.渗灌可明显提高棉花的水分生产率,1.0 m管距渗灌水分生产率平均较地面灌大0.044 kg/m3,是地面灌的1.26倍.
  • 刘小飞;孙景生;王景雷;刘祖贵
    人民黄河. 2007, 29(7): 50-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喷灌条件下冬小麦不同水分处理不同土层的土壤水分观测数据,运用半变异函数进行分析及拟配相对应的模型,对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变异受喷灌水量和风力、风向影响较大;40~6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等值线能够代表喷头在无风条件下的水量分布图.
  • 贺添;麻冰涓;张成才;董洪涛
    人民黄河. 2007, 29(7): 52-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白沙灌区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时,把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引入到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建设中,使灌区空间信息和属性数据库有机关联,为提高该灌区的管理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手段.基于Visual Basic和MapObjects组件的实现方法,保证了系统的先进性.
  • 李舒瑶;史传文
    人民黄河. 2007, 29(7): 54-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黄河下游黑岗口河段进行了微差爆破开槽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控制最大一次起爆药量,可以控制爆破的影响范围,爆破使土体液化的单向水平距离约为爆破深度的10倍,用爆破方法可以快速形成成型的引水槽;采用微差爆破开槽方法可以保证河道主流和引水闸门之间的引渠畅通.
  • 李广慧;刘晨宇;王用中;孟磊
    人民黄河. 2007, 29(7): 56-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上的桥梁建设应以防洪安全为前提,根据实际情况优先选用大跨径桥梁.针对连续梁桥对于大跨径的适用性及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配束方式在工程界存在的争论,以某特大黄河公路桥为例,进行了结构计算和分析,指出:在构造上能够解决大吨位纵向预应力钢束引起的应力集中问题时,应采用无下弯束和大吨位锚具的配束方式.
  • 孟凡玲;范向军
    人民黄河. 2007, 29(7): 58-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使水电工程监理评标规范化、科学化,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并结合监理评标工作的特点,建立了监理评标BP网络模型.考虑到BP模型的误差反向传播算法容易陷入局部极小点,以及会出现收敛速度慢等问题,对模型训练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改进.将所建立的评标模型应用于实际,并对模型的学习能力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精度较高,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 王俊林;张天航;戚晓鸽;侯琳
    人民黄河. 2007, 29(7): 6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土粒的微观结构入手分析了在砂土与黏土中埋入土工织物后,土工织物抗拔力的作用机理.并在土工织物拉拔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拟摩擦系数与抗拔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拟摩擦系数随正应力的增大而减小,抗拔力与土工织物拉应变的关系可用幂函数来近似拟合.
  • 闫大鹏;刘红平;李福生
    人民黄河. 2007, 29(7): 63-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南水北调小江调水工程运行费高的问题和重庆电网对抽水蓄能电站的需求,考虑将小江调水工程与重庆市抽水蓄能发电工程相结合,以满足调水和蓄能发电双重需要.对小江调水工程与抽水蓄能电站结合的可能性进行了论证,认为两者结合是必要的和可能的,不仅能大大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为重庆电网提供一部分调峰容量,而且抽水蓄能取得的发电收益,可以补偿调水工程的一部分运行费用.
  • 张仙娥;蒋蒙宾;周孝德;冯民权
    人民黄河. 2007, 29(7): 65-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建立立面二维水动力学模型,模拟了Bakun水电站在不同叠梁高程、不同水位以及不设置叠梁时坝前库区流场分布,结果表明:在坝前设置叠梁,起到了获取表面温水层的效果,但叠梁高程对流场的影响并不明显.
  • 雷进生;张振华;王秀霞
    人民黄河. 2007, 29(7): 67-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熊家港水库大坝渗流现状进行分析,拟订了3个渗流控制方案:劈裂灌浆与排水棱体结合,塑性混凝土防渗墙与排水棱体结合,高压喷射灌浆与排水棱体结合.对这3个渗流控制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推荐采用劈裂灌浆与排水棱体结合方案,并对此方案渗流控制效果进行了有限元计算论证,结果表明,此方案能明显降低浸润线.
  • 刘培青;张进;李士军
    人民黄河. 2007, 29(7): 69-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鲁布革水电站发耐滑坡在库水位骤降条件下各剖面的稳定安全系数进行了计算,并对滑坡稳定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库水位骤降对古滑坡体中前部及靠下游部位的稳定性影响较大,对后部及靠上游部位的影响较小,对局部滑动的影响大于对整体滑动的影响.
  • 吴运霞
    人民黄河. 2007, 29(7): 70-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平湖水库的运用功能定位、库区行政管理体制以及针对库区移民的扶持政策对库区产业的发展形成比较劣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库区具有发展旅游、交通运输、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的比较优势.库区应充分利用优势,正视劣势,并设法将劣势转换为优势,实施库区一体化、培育主导产业、推进城镇化、劳务输出和农业产业化等战略,形成库区整体产业优势.
  • 范仲文
    人民黄河. 2007, 29(7): 73-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东平湖库区移民贫困问题的调查与分析,提出了解决水利移民贫困问题的战略构思:建立和完善水利移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移民基本生活,促进移民地区社会和谐、稳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水利移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的要点:做好水利移民后期扶持规划,建立水利移民"低保"管理组织,落实水利移民"低保"资金来源等.
  • 江东权
    人民黄河. 2007, 29(7): 75-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平湖库区移民社会经济发展除了受自然资源条件限制外,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是在水库开发和建设过程中的制度安排供给不足、结构失衡.从制度安排的内涵、功能以及对东平湖水库移民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入手,分析了当前有关制度安排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库区移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对策:提升制度安排的供给水平、提高制度安排的执行力和管理水平、体现制度安排的人文关怀、利用好山东省所享受的制度优惠等.
  • 刘琳;何鑫
    人民黄河. 2007, 29(7): 77-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平湖库区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人地矛盾突出、无地及少地移民数量众多,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现象严重,土地肥力退化,生态环境恶化加剧.土地可持续利用对策是: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提高耕地产量;发展多种经营,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山区土地利用率;因地制宜,综合开发利用土地后备资源;合理开发旅游用地,调整乡镇企业和农村居民点布局,集约利用城镇土地等.
  • 人民黄河. 2007, 29(7): 79-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