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论文
  • 人民黄河. 2007, 1(2): -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金良;练继建;万毅
    人民黄河. 2007, 1(2):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2004年开始,黄委在小浪底水库进行大规模的人工塑造异重流排沙的原型试验,取得了宝贵的原始资料.2006年6月调水调沙运行后期,黄委防汛调度部门面对复杂的条件,利用多库联合调度和水流衔接技术,优化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3座水库的调度运行,最终在小浪底成功塑造了人工异重流并排沙出库.此次异重流的排沙比为历次人工异重流的最大值,实际观测到的异重流过程有其独特的特点,证明了调度的科学性.
  • 王玉峰;贺顺德;贾新平;刘洪波
    人民黄河. 2007, 1(2): 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长江、淮河和黄河的来水丰枯遭遇规律,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的工程基础,重点研究了东线工程向黄河相机补水的可能性及补水潜力.认为东线工程无论是水源还是工程运用条件均有能力向黄河相机补水,补水不仅对黄河下游河道减淤有利,而且对黄河下游及河口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
  • 鲁小新;王育红;王丽伟;樊引琴
    人民黄河. 2007, 1(2): 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际情况和工程环境特点,分析了其水质监测站网的组成与功能,认为:水质信息采集应采用人工采集、自动采集与移动采集相结合的方式;站网布设应遵循统一、高效,功能可靠、信息完整,水量、水质相结合,突出重点、服务工程管理,采用先进技术、多种监测方式相结合,统筹兼顾、经济实用等原则;站网布设应包括固定监测站网、自动监测站网、动态监测站网.
  • 张金萍;裴源生
    人民黄河. 2007, 1(2): 8-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未来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会置换出一部分黄河水量,这部分水量在流域上中游的再分配将会对整个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根据黄河流域上中游各省(区)实际情况,在保证经济社会用水和必要的生态环境用水的前提下,运用层次分析和模糊决策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对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工程不同水平年、不同调水规模情况下,黄河可置换水量在流域上中游的再分配问题进行了探讨.
  • 胡宝柱;赵静;孙少楠
    人民黄河. 2007, 1(2): 1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确处理移民与环境的矛盾,妥善安置工程移民,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移民安置环境容量的主要指标包括人口密度、资源人均占有量、人均粮食产量、人均纯收入等.从土地人口承载力的角度分析认为,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库区涉淹的5个县(市、区)可安置农村移民62 813人.
  • 高辉巧;何冰
    人民黄河. 2007, 1(2): 13-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城市生态水利规划中,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包括:①生态水利与资源水利相统一;②城市水安全;③水质污染防控与生态修复相结合;④景观亲水;⑤水利工程、水文化与城市文化相协调;⑥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等.应正确处理好水资源、水工程、水文化、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水经济和水管理的关系,以保障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张文鸽;管新建;杨文丽
    人民黄河. 2007, 1(2): 15-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足迹分析法是一种定量度量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方法.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研究对象,以2003年为研究时间段,对其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度量.结果表明:①宁夏生态经济系统2003年人均生态赤字为1.700 7 hm2/人,表明人类活动对该系统的影响超出了其生态承载力的阈值,为不可持续发展;②宁夏人均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的供需结构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其供给以耕地为主,需求以化石燃料用地为主,可用于人类消费的生态空间类型结构较为单一;③人均生态赤字的存在,进一步揭示了宁夏当前人地关系紧张的现状.
  • 郝金之
    人民黄河. 2007, 1(2): 17-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黄河山东段滩区社会经济、灾害损失等情况的调查及滩区作用的分析,认为滩区享受蓄滞洪区补偿政策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建议:①要按照防洪需要划分河道行洪区和滞洪区;②滩区内的安全建设要统一规划;③应有计划地分批分期破除生产堤.
  • 汪自力;岳瑜素;崔建中
    人民黄河. 2007, 1(2): 19-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堤防已建纵向排水沟在修建和运行中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从设计、建设、管理运行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指出堤顶排水沟形式要因地制宜,在堤顶较宽、堤身较高的堤段可以修建堤顶纵向排水沟.修建纵向排水沟时,要合理布局、规范设计、确保质量、及时维护,做到经济实用、美观大方.纵向排水沟修建应纳入主体工程投资项目,其管理也应列入维修养护项目.
  • 刘广柱
    人民黄河. 2007, 1(2): 2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电动根石探测机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工作原理及使用范围,实际应用表明:电动根石探测机不仅适用于陆地探测,而且适用于靠水、不靠水工程的坝岸探测,是比较理想的根石和土质探测工具;电动根石探测机工作效率是人工探测根石的6倍多,费用开支减少74%,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 孙赞盈;路金镶;曲少军;李勇;魏向阳
    人民黄河. 2007, 1(2): 22-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尽可能准确地计算黄河下游各河段尤其是瓶颈河段的平滩流量,推求了河道大断面平滩流量计算的新方法.结论认为:①用曼宁公式等方法计算诸如黄河下游河道这样的河流大断面的平滩流量会带来很大的偏差;②用相对水位流量关系来反映断面与绝对高程无关的水位流量关系,认为相对水位流量关系沿程是逐渐变化的;③提出了在汛期利用经过分析取舍后的出水高度资料计算平滩流量的实时校正的方法,但这种方法计算的平滩流量多数情况下偏于保守;④新方法的计算结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观测资料的精度和可靠性,因此,在利用实测资料之前需要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 李红良;王玲;刘东旭
    人民黄河. 2007, 1(2): 24-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水量平衡原理,把花园口以下河段分相邻站和长河段,分别采用平衡差值过程线和累计平衡差值过程线,分析水量平衡差值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花园口以下河段水量平衡差值较大的时段集中在2~4月及6~8月,与黄河下游的主要引水期相对应,这两个时段的平衡差值占年平衡差值的72.9%~78.4%;水量平衡差值较大的河段集中在花园口-夹河滩、高村-孙口、艾山-泺口三个河段;各河段均以下游站水量偏小为主,区间间距越大,水量平衡差值越大.
  • 王万战;张华兴
    人民黄河. 2007, 1(2): 27-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观测资料,总结了在黄河水沙、波浪、海岸工程等因素作用下黄河口海岸的演变规律.研究发现:①黄河三角洲海岸演变不仅受黄河水沙、潮汐、潮流的影响,而且还明显受波浪、海岸工程等因素的影响;②黄河三角洲海岸演变的趋势是朝着垂直于东北强浪的方向发展;③刁口河停止行河后河口海岸蚀退的原因不仅是河流泥沙减少,而且还有海堤在波浪作用下引起的侵蚀.建议:①黄河三角洲社会、经济、生态等规划应给黄河口流路充分的空间,而且黄河口流路安排应遵循"先在三角洲两侧、后在中心"的顺序,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渤海容沙体积,减缓黄河口淤积延伸对黄河下游河道的反馈影响;②近期把清水沟尾闾河道改向莱州湾.
  • 梁钟元;贾仰文;李开杰;牛存稳;王浩
    人民黄河. 2007, 1(2): 29-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回顾洪水预报技术的发展及分布式水文模型在洪水预报中的应用情况的基础上,针对洪水预报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其改进方向:①明确模型的物理参数;②推广模型预评估机制;③正确使用预报校正方法;④加强水文过程机理研究;⑤研究无资料、少资料地区的预报方法;⑥针对不同流域的不同特点,研制开发新模型;⑦积极探索新方法、新理论.
  • 张敏;王卫红;侯志军;左为广;杨玲丁
    人民黄河. 2007, 1(2): 33-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主槽河宽、主槽断面面积和平滩流量作为描述横断面形态的新指标,分析了渭河下游水沙概况及河道横断面调整的特点,探讨了渭河下游华县站主槽河宽与水沙条件、前期河床边界条件的关系及平滩流量与水量的关系,并对其调整机理进行了探讨.认为:当年水沙的影响占80%、前期边界条件的影响占20%时,主槽河宽与水沙条件、前期河床边界条件的相关性较好;当年的水量对平滩流量起主要作用,往年的水量起次要作用;主槽河宽与流量及比降成正比关系,与含沙量成反比关系.
  • 亓修增;吕衍春;路民;耿立新;侯世文
    人民黄河. 2007, 1(2): 35-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大汶河流域自然地理概况、水利工程情况、暴雨洪水特性等,根据河道断面变化情况,系统分析了大清河的行洪能力,结论认为:大清河防洪能力可达11 300 m3/s;行洪能力达到7 000 m3/s是有可靠保证的.同时建议:①只要东平湖湖水在警戒水位以下,且黄河洪水与大汶河洪水不遭遇,当大汶河发生7 000 m3/s的大洪水时,可不动用滞洪区;②近年来,东平湖泄洪能力有所提高,但还远低于设计水平,汛期应根据实际情况保证湖内低水位运行.
  • 关铁生;薛坤
    人民黄河. 2007, 1(2): 37-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利用计算机技术编制暴雨统计参数图过程中暴雨数据的建立、暴雨特征数据质量控制、等值线图勾绘及合理性检查的方法,应用实践表明:计算机技术在编图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编图工作的效率和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为专家的介入、吸纳专家经验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为保证成果的质量和科学性、客观性、合理性提供了技术手段.
  • 胡安焱;刘燕;郭生练;张学真;林凯荣
    人民黄河. 2007, 1(2): 39-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近50年来降水、水土保持措施、水利措施及工业生活用水等方面的资料,分析了降水和人类活动对渭河流域水沙变化的影响,指出: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渭河流域水沙呈现减少的趋势,其中90年代减少十分显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是影响渭河流域水沙变化的主要因素,今后还应加强微观尺度和机理的研究工作;2003年以后渭河流域降水量将呈现10年左右的偏多期,水沙量也将呈现10年左右增长的趋势,必须提前安排好应对措施.
  • 杨贵羽;周祖昊;秦大庸;姜乃迁;王国庆
    人民黄河. 2007, 1(2): 42-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揭示三川河流域降水、径流的演变规律和形成的动因,将传统检验序列趋势性、周期性的倾向率,趋势系数法、功率谱法和小波分析法结合起来,对1956~1986年降水、径流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川河降水和径流具有增加、缓慢减少和迅速减少3个阶段的年代趋势和总体下降的总趋势,且径流的下降量大于降水量;同时,在整个变化过程中又具有30 a、15 a以及不足5 a的准周期特性.通过对造成如此现象的动因进行分析,表明降水、径流的变化源于自然、人类的共同作用,且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更加明显,是径流变化的主要动因.
  • 曾永;樊引琴;王丽伟;刁立芳;李婳
    人民黄河. 2007, 1(2): 45-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黄河三门峡-花园口河段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对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单因子指数评价法的水质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模糊综合评价法体现各个评价因子对水质的综合影响,适用于各评价因子超标接近的情况;单因子指数评价法体现单因子否决权,适用于个别评价因子超标过大,严重影响水环境质量的情况.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的监测数据和评价目的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使评价结果满足管理需要,反映水体的实际情况.
  • 邢立亭
    人民黄河. 2007, 1(2): 46-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济南泉水自1972年以来几乎年年断流,导致泉水断流的主要原因是岩溶地下水开采布局不合理.通过建立MODFLOW数值模拟模型和模拟计算,提出:在保泉条件下,泉域内允许开采量为34.9万m3/d;必须减少岩溶地下水开采量,同时调整开采布局,尽快实施回灌补源.
  • 张婕;王济干;张萍
    人民黄河. 2007, 1(2): 48-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协调功能就是协调水资源管理各个目标的功能.以江苏省某地区水资源管理系统为例,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建立了水资源管理系统协调模型,计算机仿真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系统结构合理,对水资源管理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 吴林娜
    人民黄河. 2007, 1(2): 50-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山西省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的基本特征是连续下降,其形态有深埋稳定型、农业灌溉开采波动型、浅埋渗入波动型、超采下降型等4种类型.1981~2004年,地下水超采等,使全省地下水平均深埋由8.69 m加大至12.61 m,泉水减少甚至断流,多座城市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并造成地面沉降.
  • 易秀;李现勇
    人民黄河. 2007, 1(2): 52-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按功能区分类管理"的水环境管理原则,利用水质类别与污染物综合特征模型,对2003年西安市境内的10条主要河流的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西安市河流水质达到或好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Ⅳ类标准的断面占监测断面总数的16.7%,Ⅴ类标准的断面占12.5%,超过Ⅴ类标准的断面达到70.8%;与西安市河流功能区划对照,各河流水质达标率为0;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NH3-N、Hg、高锰酸盐指数、BOD5、挥发酚.该评价方法简单明了,避免了复杂的数学运算,对所有超标项目和超标倍数均可反映,可用于河流水质的分类管理.
  • 许文峰;王现国;刘记成;葛雁;龚晓凌
    人民黄河. 2007, 1(2): 54-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洛阳市开采浅层松散岩类孔隙水的长期监测资料,详细分析了在人类活动条件下地下水动力场的时空变化规律:1984~1998年,洛阳市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了3.37~6.61 m,局部达30 m,诱发了地面沉降,沉降中心最大沉降量达100 mm.洛阳市2000年以来建设的5级洛河水面工程,使浅层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态势得到了控制.
  • 刘建林;黄廷林;沈冰;徐锡用
    人民黄河. 2007, 1(2): 56-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灰色分析理论和方法,对西安市高校学生人数与用水量之间、学生人均校舍面积与人均用水量之间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部属高校学生人均校舍面积与人均用水量的关联度最大;省属高校学生人数与总用水量的关联度最大.所以,从学生人数层面上分析,省属高校的节水潜力最大;从学生人均占有校舍面积层面上来看,部属高校可节水量比较大.
  • 李宝萍;赵慧珍;陈海涛;周振民
    人民黄河. 2007, 1(2): 58-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各类农业水费征收制度的优缺点及农业水价制订方法进行了分析.以山西省神刘灌区和河南省人民胜利渠灌区为例,对农业水价改革与农民承受能力进行了典型调研,认为农民对水价承受能力的极限,神刘灌区一、二、三级提灌区分别为0.12、0.15、0.18元/m3,人民胜利渠灌区为水费占农民年收入的8%.提出了合理补偿农业成本水价的对策和措施:①尽快建立农业水价监控体系;②建立利益补偿机制;③加大农业供水、节水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④规范供水的成本核算等.
  • 刘喜峰;张巍巍;张泽中
    人民黄河. 2007, 1(2): 60-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供水安全压力的变化,呈现为一条似自由度k>5的x2分布曲线.在人口密集型国家,保障供水安全的城市化战略,需要满足两个条件:①节水开源技术进步而获得的供水能力的提高率要大于同期城市化推进中需水增长率;②城市化应当选择节水型生态城市化道路.根据我国人口、水资源、城市化水平及发展速度等基本国情,走节水开源、生态和谐型城市化道路,城市供水安全是可以得到保证的.
  • 史学建;刘宇梁;黄静;彭红;王昌高;董飞飞
    人民黄河. 2007, 1(2): 62-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择黄河中游多沙粗沙来源较为集中的皇甫川、孤山川、窟野河、秃尾河、佳芦河、无定河等流域,对比分析了河流粗泥沙含量和平均粒径年内变化规律及其空间差异.结果表明:软弱砂岩出露区的皇甫川流域,河流携带的粗泥沙含量及平均粒径与径流量年内变化趋势一致,软弱易蚀岩层出露面积比例越大,这一趋势就越明显;风沙区分布面积较大的秃尾河和无定河等流域,随着夏季水流侵蚀能力的增强,悬移质平均粒径并未明显增大,甚至降水集中和多暴雨的7~8月的平均粒径和粗泥沙含量小于冬季的,这些流域内基岩产沙对河流泥沙贡献不大,悬移质中的粗泥沙应主要来源于风沙.
  • 左仲国;陈鸿;王笑冰;徐建华
    人民黄河. 2007, 1(2): 64-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坝地钻探取样资料,对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坝地淤积泥沙粒径的空间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淤地坝对泥沙具有分选作用,坝前泥沙粒径小于坝尾泥沙粒径;泥沙颗粒越粗,这种分选作用越明显.从而认为,在粗泥沙产沙区淤地坝能够起到一定的淤粗排细作用.
  • 全宗国;顾耀民
    人民黄河. 2007, 1(2): 66-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现有大坝基岩物理力学参数反演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反演分析方法,即用展开的二阶泰勒多项式结合有限单元法进行求解.应用实例表明:某水利枢纽电站坝段不同部位在固结灌浆后强度均有所提高.
  • 韩菊红;李登华;张雷顺
    人民黄河. 2007, 1(2): 67-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柠檬酸与硫酸对混凝土腐蚀的试验,探讨不同改性混凝土的耐酸腐蚀机理.试验结果表明:改性混凝土较普通混凝土的耐腐蚀性能要好,同时发现在相同的pH值下,柠檬酸比硫酸对混凝土的腐蚀性更强.
  • 孟春红;赵冰
    人民黄河. 2007, 1(2): 70-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水泥中的碱与其活性骨料发生化学反应时,会引起混凝土的不均匀膨胀,导致开裂破坏.碱活性反应具有缓慢、持续时间长的特征,在选用骨料时,必须严格控制活性骨料的使用.鉴于碱-骨料反应的复杂性,为了确保混凝土的耐久性和使用安全,需要严格控制水泥的含碱量.
  • 金永强;包腾飞
    人民黄河. 2007, 1(2): 72-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处理大坝监测信息,挖掘各影响因素对大坝安全的影响效应和规律,可提高处理监测信息的能力.建立决策树的一般流程:数据离散化-计算信息熵-计算信息增益率-建立决策树并剪枝-抽取规则信息.应用实例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 王艳艳;张永光
    人民黄河. 2007, 1(2): 74-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灰色系统理论的相关知识,建立了小浪底大坝坝顶视准线监测点沉降变形的GM(1,1)模型,并用该模型对大坝沉降变形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灰色模型可以较准确地预测大坝的沉降变形量.在实际预测过程中,应不断代入新测的沉降值,调整或更新GM(1,1)模型,以提高预测精度.
  • 杨正华;彭雪辉;盛金保
    人民黄河. 2007, 1(2): 76-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沐浴水库工程的具体情况,通过渗流监测资料分析和渗流有限元计算分析,全面评价了沐浴水库大坝的渗流安全状况.结果认为:心墙下部防渗效果良好,渗透稳定性满足要求,但大坝心墙顶高程不满足规范要求;左坝端废弃卧管接触渗流异常,右放水洞与坝体间已发生接触渗流破坏,大坝渗流安全评价为C级.建议采取相应加固处理措施,并完善渗流监测设施.
  • 人民黄河. 2007, 1(2): 79-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