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1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论文
  • 曹剑峰;李升;姜纪沂;冶雪艳;曹东平;苏玛莱
    人民黄河. 2007, 1(12):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水环境健康理论,探讨了地下水环境健康的概念,构建了包括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的地下水环境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根据指标层19个因子,建立了地下水环境健康评价标准.选取7个评价指标,采用灰色聚类法评价了黄河下游悬河段郑州、开封、新乡、濮阳4个地区的地下水环境健康状态.结果显示,郑州、濮阳地区地下水环境处于不健康状态,新乡、开封地区处于亚健康状态.
  • 盛海洋;翟秋敏;郭志永
    人民黄河. 2007, 1(12): 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野外地质调查、遥感解译与前人研究成果,分析、整理了四川省黄河流域第四纪地层资料.以岩石地层典型剖面为基础、以测年资料为依据、以生物化石种属与产出层位为参考,建立了研究区区域第四纪地层层序.
  • 张莉;王慧敏;王璐
    人民黄河. 2007, 1(12): 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满足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一体化运营的要求,以江苏段为例,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运营管理现存的矛盾出发,以水资源配置运营的主体需求为研究基础,提出了厂网分家的管理体制创新思路:构建三级水厂,即江苏水源、东线干线、南四湖三家有限责任公司为一级水厂,沿线地市成立二级水厂,以各地市剥离出来的抽水等资产为基础成立三级水厂;按区域成立省级、地市级和县级供水网络公司.
  • 邢会歌;王卓甫;宋会民
    人民黄河. 2007, 1(12): 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代建制作为建设管理领域的一种创新模式,为大型工程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管理提供了新思路.运用分工与专业化的方法对代建制出现与发展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并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对代建管理的定价机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共赢模式下代建费的合理设计机制.
  • 张锁成;王路平;刘立斌
    人民黄河. 2007, 1(12): 1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黄河下游二级悬河的形势,针对二级悬河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治理二级悬河应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远近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主要措施包括:①加快建设二级悬河严重河段堤防的加固和防护工程;②破除生产堤等行洪障碍,利用大洪水淤滩刷槽;③利用中常洪水引洪淤滩;④人工疏浚河槽,淤填堤河,淤堵串沟;⑤结合引黄沉沙淤填堤河洼地.近期应做好规划、开展试点、加强相关研究工作.
  • 宋绪忠;王成;彭镇华;杨华
    人民黄河. 2007, 1(12): 12-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黄河下游滩区面临的河床抬升、水旱灾害、水体污染、蝗虫危害及土地退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了以林为主综合开发黄河下游滩地的科学性.指出以林为主综合开发黄河下游滩地符合生态学规律,能有效地利用好小浪底水库建成后创造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森林提高生产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多重功能,推动黄河下游滩区协调发展.以林为主综合开发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科技支撑、综合协调和开发的整体性.
  • 张波;奥村运明;冷元宝;乐金朝
    人民黄河. 2007, 1(12): 13-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数字图像技术,提出了堤坝根石位移图像测量的方法并开发了相应的处理程序.室内模型试验表明:①数字图像测量方法具有设备简单、操作简便、数据采集和处理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无量程限制等优点;②由于光照不均匀,因此个别图像的处理存在误差,但仍然可以满足跟踪根石位移的要求;③数字图像测量方法在根石位移监测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刘建吾
    人民黄河. 2007, 1(12): 15-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黄河堤防粉土增湿变形特性进行了试验分析,认为:①土料试样在不同的压力下浸水,从膨胀转变为湿陷的界限压力值为330 kPa,当压力值小于25 kPa时,该土样的膨胀量较大;②击实土样的制备含水率对于增湿后膨胀变形的影响很大,在工程实际中应在大于或小于最优含水率时进行试验研究;③不同的粉土土质具有不同的增湿变形特性,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分别针对不同的土质进行增湿胀缩变形试验.
  • 王万战;徐焱焱;陈孝田;董利瑾
    人民黄河. 2007, 1(12): 17-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Mike21对黄河口滨海区地形进行了模拟计算,发现滨海区潮水面不是水平的,各测验断面两端点的水位差平均为±0.3 m,最大误差为±0.6 m.提出了滨海区地形测量期间提高潮位测量精度的方法:①根据海边潮位和深水潮位,通过三角内插改正方法近似求得滨海区某点的潮位;②用Mike21插补、整编水文资料.
  • 张光义;夏军;张翔;张利平
    人民黄河. 2007, 1(12): 18-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下渗在流域上分布不均的现象和霍顿下渗公式,提出了具有空间分布的超渗产流模型.经检验,该模型对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小流域短历时降雨产流的计算效果良好;由于其模型参数的物理意义清晰,可通过试验来确定,因此有较强的适用性.
  • 杨德应;苏念良;卢乃霞
    人民黄河. 2007, 1(12): 2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2002年7月4~5日发生在陕北清涧河上游地区的2场特大暴雨的2个点暴雨量调查值,从调查情况及计算方法、对云图观测与实测降水量比较、降雨径流合理性等多方面进行了可靠性分析,认为调查点暴雨量的加入使降雨径流关系趋于合理.
  • 屠新武;蔡世林;刘社强
    人民黄河. 2007, 1(12): 23-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近10多年来渭河水沙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①渭河下游输沙量减少了27.7%,径流量减少了47.6%,来水减少比例远大于来沙减少比例;②平均含沙量相应增大了37.8%,高含沙小洪水发生的几率增大;③渭河下游大洪水出现几率变小,出现日平均流量为3000~7 000m3/s及500~3 000m3/s的天数分别减少83.33%、41.93%.
  • 李冬梅;谭万春;王云波;曾经;金同轨
    人民黄河. 2007, 1(12): 25-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黄河高浊度水絮凝过程的投药在线控制,利用光散射颗粒分析仪(PDA)对高分子投药量进行了研究,把平均透光强度(对应于PDA输出电压DC值)确定为原水特性的表征参数,并通过试验证明单位体积水中泥沙颗粒总表面积SP与DC值具有幂函数关系,建立了高分子絮凝剂投药量D与原水DC值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到了新的投药量公式.应用所得到的关系式,不需知道原水各项参数,只要用PDA检测进水DC值,就可实现自动投药控制,且无时间滞后,从而简化水厂自动投药控制系统.
  • 于涛;邓义祥;富国;郑炳辉
    人民黄河. 2007, 1(12): 27-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收集了黄河重要干流水文站和一些主要支流近50年的输沙量及径流量数据,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输沙量绝对值和相对径流量的多年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黄河干流除上游唐乃亥站输沙量相对径流量有升高趋势外,其他各站输沙量的绝对值和相对径流量的变化趋势为减少或基本保持不变,这主要是大量水库的拦沙作用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造成的;各支流输沙量的绝对值和相对径流量变化也以减少或不变为主,但黄河中游产沙区的几条主要支流在径流量下降的情况下输沙量相对径流量却没有显著变化,这主要是由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决定的.
  • 慕平;关红兵;夏燕青
    人民黄河. 2007, 1(12): 29-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较短实测洪水系列中的最大洪水属不稳定频率点据,尤其是特大值的重现期不易准确确定,若在频率适线时明显脱离多数实测洪水点据,按不确定、不稳定的特大洪水或实测最大洪水的频率点据定线,则由此推算的稀遇洪水偏差较大.当洪水系列达到一定长度、洪水系列中20年一遇以下的常遇洪水相对趋于稳定时,联动调整洪水系列的均值、CV、CS/CV,使理论频率曲线基本上通过较稳定的洪水频率点据,由此外延推估稀遇洪水,其稳定性、可靠性将增大.
  • 陶辉;毛炜峄;宋郁东;韩俊
    人民黄河. 2007, 1(12): 3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同位素技术的原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同位素技术应用在气候变化对内陆河流域水循环影响研究中的思路和重点,主要包括水汽来源分析、区域降水线与蒸发线特征分析、氘盈余的分布特征及古气候信息的提取等方面.通过创新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内陆河流域水循环变化的研究模式,可为盆地内水循环理论与大气水文学的建立提供依据.
  • 张羽;李想;吴腾;洪建
    人民黄河. 2007, 1(12): 33-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已有的含沙量比尺的确定方法进行了评述,指出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推导含沙量比尺中选用了不能同时适用于原型和模型的水流挟沙力公式.为此,以适用性较好的张红武公式为基础,通过简化处理和模型资料率定,得出了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含沙量比尺计算公式.进一步分析和验证表明,该公式不仅能反映模型几何比尺和泥沙容重对含沙量比尺的影响,而且大量模型计算的含沙量比尺与实际采用的含沙量比尺较为接近,因而可以用于动床模型含沙量比尺的初步计算.
  • 张建兴;马孝义;屈金娜
    人民黄河. 2007, 1(12): 36-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累计距平分析和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分析等方法,对昕水河流域降水量、径流量和输沙量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径流系列进行了一致性分析,初步估算了水土保持措施对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昕水河流域降水量减少趋势不显著,径流量和输沙量减少趋势显著;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流域下垫面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发生显著变化;水土保持措施是径流量和输沙量减少的主要原因,降水变化次之.
  • 何平;王玲
    人民黄河. 2007, 1(12): 39-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沙坡头水库的入库水沙特性以及投运后的淤积情况,对"汛期来大水大沙时水库降低水位运行,同时打开各排沙底孔及泄洪闸适时排沙,若来水含沙量过大或洪水流量持续较大时可考虑停运全部机组、降低水位进行冲库拉沙"以及"汛期来大沙时水库降低水位运行并适时排沙,汛末申请调水制造人工洪峰进行冲库拉沙"两种减淤措施进行了比较,认为前一个措施效果较好;同时指出,沙坡头水库在今后的运行中若能调度得当,则有可能长期维持2 000万m3左右的库容.
  • 王强;赵春荣;朱厚华;秦大庸;周祖昊
    人民黄河. 2007, 1(12): 4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资源配置和谐度是度量水资源系统功能和水资源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关系的一个综合指标.基于和谐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系统科学的方法,提出了水资源合理配置和谐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某市为例,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水资源配置的和谐性进行了评价.
  • 邹振儒;张利;王会水;朱峰;吴修民
    人民黄河. 2007, 1(12): 43-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缓解水资源的不足,许多已建以农业灌溉为主的水库增加了城市或工业供水任务,水库由单目标服务转变为向农业、城市、工业等供水的多目标服务.以雪野水库为例,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构建出一种便于计算的水库动态多目标供水模型.
  • 王丽伟;樊引琴;王霞;李婳;谢晨
    人民黄河. 2007, 1(12): 45-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黄河三门峡坝下至高村河段入河排污口和主要支流的水质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河段污染物主要来自支流,以C0D、氨氮为主,枯水期污染物输入量较平水期和丰水期大;排污口入河废、污水及污染物主要来自大中型工业排污口,应进一步加强枯水期工业排污口的监督管理.
  • 朱发昇;董增川;田伟;史长莹
    人民黄河. 2007, 1(12): 47-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层次分析模型对石羊河流域各缺水影响因子的权重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决定性因素是需水量过大,而种植面积过大以及没有合理的水权制度是造成需水量过大的主要原因.
  • 李煜刚;梁川;黄晓荣
    人民黄河. 2007, 1(12): 49-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Visual Basic 6.0编程语言,开发了基于实码加速遗传算法、辅以物元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水资源多目标投影寻踪模型通用可视化界面计算软件.在黄河水资源配置方案选择中的应用表明,该通用软件可使评价分析直观方便,快速准确.
  • 胡建华;宋红霞
    人民黄河. 2007, 1(12): 5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额济纳绿洲水资源组成的基础上,研究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地下水埋深随地表径流量的增加而加大,地下水埋深的变化滞后于地表径流量的变化.根据绿洲生态需水的特点,从定性和定量上研究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关系,经回归分析提出了定量关系表达式.
  • 陶晓燕
    人民黄河. 2007, 1(12): 53-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供应链产品分配的角度,对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单节点湖泊的水资源分配行为进行了分析.指出:水资源分配应遵循可持续利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保证生态用水和居民基本生活用水、尽量提高湖泊收益和供水保证率等原则,生态环境用水应在分配前预留,居民生活用水应采取按人口分配的模式,其他用水可采取供应链产品分配方法按市场竞争机制进行分配.
  • 王勇;肖洪浪;王瑞芳
    人民黄河. 2007, 1(12): 54-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介绍了CGE模型的特点、发展与基本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水资源利用研究中应用该模型的基本思路和操作方法:水资源可作为生产要素内置于社会核算矩阵或作为部门产出的必要约束条件纳入到CGE模型.实际研究中可根据需要选取一种操作方法,用于水量供给或需求模拟以及水价调整或变动影响效应的研究和分析.
  • 李金荣;杨振放;邢永强;李金玲
    人民黄河. 2007, 1(12): 57-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室内土柱试验装置模拟饱水的渭河渗滤系统,研究了苯胺污水在饱水的RBF中的环境行为及净化机制.结果表明:饱水的RBF对苯胺污水有很大的净化作用,净化率达到100%,RBF可以防止污染河流对沿岸地下水的影响.同时RBF中反硝化作用也很强烈,使系统具有很大的脱氮功效.
  • 李经伟;杨路华;夏辉;高惠嫣;康国芳
    人民黄河. 2007, 1(12): 59-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地积累指数法对白洋淀底泥中的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评价分级,结果表明:淀内各取样点镉、铅污染较普遍,且多为几种重金属元素复合污染;各重金属污染程度排序为镉>铅>锌>铜,污染最严重的地区是梁庄、同口、安新大桥、南刘庄;有关部门应及时采取措施对其进行治理,防止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 马喜东
    人民黄河. 2007, 1(12): 6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人民胜利渠灌区多年来末级渠系管理经验,认为以农民用水户协会为管理主体的末级渠系管理存在的问题有:用水户协会组织需要完善、运行费用不足、末级渠系先天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投入机制、管理成本增加、用水户协会与政府的关系不明确、水费征收困难等.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是:地方政府应加大对用水户协会的支持力度、降低管理成本、建立有效可行的投入机制、做好宣传教育与用水户协会管理人员的培训、完善相关政策等.
  • 孙婷
    人民黄河. 2007, 1(12): 63-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马达加斯加用水户协会的落败成因,认为需要认真对待制度实践与法律文本之间的差异,简单的规则移植会导致制度的失败.从学理层面提出了用水户协会制度建设应该包含的基本内容:水权界定、用水户的权利、用水户的义务、用水户的责任、用水户协会的组织机构及治理结构、用水户协会的定位等.
  • 郭巧玲;冯起;杨云松
    人民黄河. 2007, 1(12): 65-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黑河中游灌区现状水价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水价的内涵,建立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水价模型并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保持灌区水管单位可持续发展的水价标准为0.12元/m3;考虑节约奖励、浪费惩罚的水价机制,具体价格可随着用水户的浪费和节约程度在供水成本水价上、下浮动;考虑黑河下游生态损失补偿,促进整个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水价水平为0.21 元/m3.
  • 景明;程献国;姜丙州;王军涛
    人民黄河. 2007, 1(12): 67-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山东省15个大型引黄灌区基本资料为基础,选取灌溉水利用系数、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分生产效率、人均粮食产量5个指标,构建主成分分析模型对影响灌区综合效益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灌溉水利用系数和水分生产率是影响灌区综合效益的2个主要方面;同时,灌区地理位置也影响着灌区综合效益的发挥.
  • 王飞;李锐;杨勤科;焦峰
    人民黄河. 2007, 1(12): 69-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坡度均一和坡面连续2个假定,提出了综合反映区域地貌特征的区域地貌参数计算方法.由于计算区域地貌参数所采用的地面坡度可以自动提取,而且对研究单元大小没有明确要求,因此可用于地形、地貌指标相关研究的尺度转换.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区域地貌参数平均值为10.89,其中: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最大,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与土石山区次之,风沙区最小.区域地貌参数与沟壑密度、林草覆盖率、水土流失面积比例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与坡耕地面积比例、年降水量和垦殖率等参数组合,可以很好地反映水土流失特征.
  • 林伟华;伍永刚;毛典辉;余艳
    人民黄河. 2007, 1(12): 71-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已有水土流失评价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朴素贝叶斯的区域水土流失评价方法:把降水量、土壤可蚀性、坡度、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作为主要指标,以径流场小区观测数据为样本,计算各指标的贝叶斯概率表,然后利用遥感、GIS等技术提取基本评价单元的评价指标参数,根据贝叶斯概率表确定水土流失强度等级.以鄂东大别山区为例进行了水土流失评价,其结果与专家规则法评价结果进行了比较,认为基于朴素贝叶斯的水土流失评价方法更合理、结果更准确.
  • 常向前;潘恕;赵寿刚;乔惠忠
    人民黄河. 2007, 1(12): 74-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数值模拟、室内动光弹试验、仪器设备组合改进与研制及现场试验,对混凝土截渗墙质量无损检测声波相控技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声波相控法能使弹性波能量在某一方向上聚集和增强,并能有效地削减和压制面波及直达波的干扰,凸显反射信号,这些优点为数值模拟和动光弹试验所证实.声波相控技术作为一项检测截渗墙等隐蔽工程质量的检测新技术,具有较大的开发应用价值.
  • 罗辉;郭殿祥;顾红鹰
    人民黄河. 2007, 1(12): 76-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水北调济平干渠工程中为防止地下水浮托作用破坏衬砌体,全线普遍布置了暗管排水系统与暗管内排+盲沟排水系统,通过降水试验观测资料分析和设计工况条件下的验算表明:渠内外水位日降幅小于0.4 m时,一般不会出现扬压力破坏;在严格控制渠道内外水位差和水位降落速度的情况下,该工程防扬压措施是基本可靠的.
  • 姚文秀
    人民黄河. 2007, 1(12): 79-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压喷射灌浆具有设备简单、施工方便、容易掌握、工程可靠等优点,在大梁水库坝基砂卵石层防渗处理中的应用较为成功,介绍了其施工过程、施工工艺、施工设备、施工要求等.该技术还没有统一规程和规范,因此如何回收利用回浆、节省水泥、降低工程造价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赵洪岭;潘家铨
    人民黄河. 2007, 1(12): 81-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小浪底水利枢纽泄水建筑物泄流条件的阐述,利用水工模型试验对设计糙率进行验证复核,并对设计采用糙率的合理性和后期糙率增大后对泄流能力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评价.同时通过与已建工程进行对比分析,最终得出了设计糙率满足有关规范规定的结论.
  • 刘晓黎;宋智香;宫继昌;赵伟峰;李瑞品
    人民黄河. 2007, 1(12): 83-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料的分散性是决定土料能否用于工程的重要因素,是土坝稳定性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对小浪底、西霞院等工程的土料进行分散性试验,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整理出一套较为完整的土料分散性试验方法,包括交换性钠离子试验、饱和浸提液试验、双比重计试验、针孔试验及土块试验.
  • 唐新军;杨京
    人民黄河. 2007, 1(12): 84-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溢流面板堆石坝叠瓦式构造底板的特殊结构形式,在分析其受力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于该结构形式底板的抗滑稳定计算公式,研究了在相同泄槽底坡情况下、不同位置底板的抗滑稳定性,分析了脉动压力、拖曳力对底板稳定性的影响及不同底板加固措施的作用及效果,结果表明:设置适当长度的阻滑板和增加一定数目的锚拉筋可大幅提高底板的抗滑稳定性;泄槽下端板块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较上部的小,应注重对其稳定性的复核.
  • 王志杰;陈能远;曹亚阁;习志雄
    人民黄河. 2007, 1(12): 87-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饱和黄土进行了三轴渗透试验,结果表明:①饱和黄土的渗透系数随干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原状饱和黄土渗透系数大于重塑饱和黄土渗透系数,原状饱和黄土垂直渗透系数大于水平渗透系数;②饱和黄土的渗透系数随周围压力的增大而减小,在同一周围压力下原状饱和黄土渗透系数大于重塑饱和黄土渗透系数;③初始干密度越小,重塑饱和黄土水平渗透系数越小.
  • 人民黄河. 2007, 1(12): 89-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