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1卷, 第8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论文
  • 李文学
    人民黄河. 2006, 1(8): 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上的勘测、规划、设计工作随着人民治黄事业的发展而发展.1956年黄河勘测设计院成立前后,参与编制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黄河下游综合利用、三门峡以上干支流水库、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等黄河"三大规划"等.1964年后,开展了泾河、渭河、沁河等黄河支流查勘,设计建成了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天桥水电站等.1978~2002年,牵头完成了<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纲要>修订,<治黄重大问题及对策>和<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编制,全面完成了以小浪底工程为重点的治黄勘察设计任务等.2003年改为公司后,先后完成了渭河、黑河、塔里木河规划;连续五年制定调水调沙方案,成功地支持了五次黄河调水调沙,参与了"数字黄河"、"模型黄河"的建设等.
  • 白世强;张春梅;卢升高
    人民黄河. 2006, 1(8): 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直接对城市河流造成了剧烈影响,如人们在城市河道整治中采用截弯取直、硬化河底及护岸等措施,使得城市河流中原有的自然水生态系统逐步退化,河水污染、河道淤积现象日趋严重.通过对河流健康生命内涵的阐述,分析了当前城市河道整治现状,提出了城市河道形态及河床、河床护坡和水体、河堤的生态修复方法等.
  • 聂相田;王志良;邱林
    人民黄河. 2006, 1(8): 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讨论了区域用水水平指标体系建立的指导思想和构建原则,尤其是对综合评价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综合评价方法DGRA,该方法除用于灌区用水水平的评价外,对于城市用水水平的评价、小康社会的评价等都具有实用价值.
  • 樊安顺
    人民黄河. 2006, 1(8): 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就项目法人如何做好水利工程施工期环境管理工作,从合理构建环境管理机构、完善项目环境管理制度及施工合同中的环保要求、有效使用环境监理工程师、开展环境监测及时掌握项目环保现状、充分利用环境咨询专家系统资源、建立和完善环境管理报告系统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
  • 罗怀新;杨根有;彭虹帆;魏淑华
    人民黄河. 2006, 1(8): 9-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的复杂性以及泥沙问题、滩区众多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问题、二级悬河问题等的存在,使得黄河治理成为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滩区治理方面,不应限于工程方面,还应在政策方面找出路;对生产堤应加强管理,使之有序合理;对控导工程的结构形式要加强研究,使其发挥更好作用.
  • 刘纯义;陈诚;孙小艺
    人民黄河. 2006, 1(8): 1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堤防安全评价概率分析的原理,把影响堤防安全的各种基本事件加以综合考虑,并根据各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综合了各种基本事件对堤防安全的影响程度,分析了堤防溃决的概率及堤防安全保证率,克服了过去用单一指标反映堤防安全程度的缺陷.
  • 梁建林;樊万辉
    人民黄河. 2006, 1(8): 13-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下游基层河务局数字化防汛决策系统采用B/S结构,服务器端使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MapInfoXtreme for Windows,向客户端提供数据和地图信息;客户端采用浏览器,提供远程流量和视频监控.该系统的功能主要有:当洪水达到一定警戒线时,服务器自动启动相应地点和流量的防守预案,实现工作找人,减轻工作负荷;以堤坝工程为主线,按照流量和险情分类,提供相应的包括人员、物料、撤退方案等防守预案,操作线索清晰,易于使用;提供远程数据查询,现场工作人员可通过手持计算机设备或手机使用无线网络连接县局服务器,查看现场相关数据、汇报现场数据等,加快决策流程.
  • 茹玉英;朱岐武;王升荣;高际平
    人民黄河. 2006, 1(8): 15-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黄河口实测水文及潮汐资料分析计算了海向来沙情况.结果表明:海向来沙量与陆向来水来沙条件有关,两者表现出此强彼弱的特性,并且当陆向来水来沙较小时,海向来沙量较大;海向来沙量的大小除了与陆向来水来沙条件有关外,还与口门的边界条件等有关.同时指出,如果未来陆向来水来沙量持续偏枯或特枯,那么海向来沙量的变化及其对河口治理的影响还有待详细观测和进一步研究.
  • 刘厚凤
    人民黄河. 2006, 1(8): 17-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形指数模型的计算方程是建立在动力波方程基础上的,有较好的物理基础.根据现有白沙河流域水文资料和降水资料,选择地形指数模型对白沙河流域逐日流量过程进行模拟,并根据实测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用地形指数模型法模拟山丘区流量是可行的,可以为流域非点源污染通量模拟提供合适的水文模型和流量模拟结果.
  • 罗全胜;史传文
    人民黄河. 2006, 1(8): 19-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河床演变理论,利用已有的基本公式,导出了冲积河流河床绝对稳定应满足的水沙床无量纲数(量)条件,由此建立了由水沙床因素构成的实用冲积河流稳定程度函数公式.基于该公式建立了冲积河流河床综合稳定性指标以及对应的河型判别准则,然后利用黄河下游11年资料和渭河部分资料进行了初步验证.计算表明,建立的冲积河流河床综合稳定性指标以及对应的河型判别准则是合理和有效的,可以利用该判别方法预测大型河流因水沙条件改变而导致的河型变化趋势.
  • 张涛;刘继军;刘恩建;汤建军;孙玉玲
    人民黄河. 2006, 1(8): 2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梁济运河引黄河水补南四湖泥沙淤积进行了试验研究,采用建立引黄水量与输沙量模比系数的方法分析了引黄泥沙自梁济运河入南四湖各要素的沿程变化情况及对南四湖的淤积影响,并与河道行洪泥沙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梁济运河引黄泥沙淤积对河道上游段具有一定影响,对河道下游及南四湖淤积影响较小.
  • 许新庆
    人民黄河. 2006, 1(8): 23-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实地微差爆破方法可知,爆破形成的引渠沟槽在时间顺序上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不符合起动流速公式和不平衡输沙方程,第三阶段原则上应该符合泥沙起动流速公式和不平衡输沙方程,但沟槽边壁的泥沙组成和级配与爆破前不同.基于耗能最小假说,从水流运动方程和边界切应力关系式两个角度分析可知,水流要求的过水断面具有半圆趋向性,河道过水断面的半圆趋向性能否实现受4个条件控制,引黄闸前大比降引渠冲刷的过水断面应是半圆或是非常接近于半圆的椭圆.
  • 王晓峰;刘光焰;刘均利;郭俊平
    人民黄河. 2006, 1(8): 25-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面总结和分析了降雨入渗与滑坡关系的研究现状,认为降雨入渗是导致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指出目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是如何准确求解降雨条件下边坡土体的水分分布场,并对在求解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归纳和具体分析.同时建议:①模型计算中尽量采用实际的降雨过程进行分析;②深入研究非饱和土的入渗过程;③研究边坡土体的裂隙成因;④重视验证工作,不断改进和完善计算模型和计算方法.
  • 窦明;李重荣;马军霞;侯丙亮
    人民黄河. 2006, 1(8): 28-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武水源地自投入使用以来,因缺乏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出现了地下水超采、水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在对大武水源地开发利用现状、地下水污染特征及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分析的基础上,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利用系统分析原理,建立了大武水源地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水源地复杂的水循环机理、水资源供需关系、地下水超采问题、石油类污染物运移规律等各方面限制因素,可为淄博市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 朱文忠;王和平
    人民黄河. 2006, 1(8): 3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地下水质量评价标准,利用相关资料,在甘肃省黄河流域不同水化学带选择代表性的水化学分析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同时对不同区域的地方病及地下水污染源进行分析.结论认为,甘南高原及六盘山区地下水质量较好;中部干旱区地下水矿化度、硬度高,水化学类型变化复杂,水质较差.
  • 高传昌;周文;刘新阳
    人民黄河. 2006, 1(8): 33-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城市发展和城市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相应的模型.根据郑州市的实际情况,选择非农业人口比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总产值和居民消费水平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指标,选择城市生活用水定额、城市取用水比重、一般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节水率和万元产值用水定额作为城市水资源利用的主要指标,并将这两类指标作为模型计算数据.计算表明,两类指标关系密切、代表性强,所建立的反映城市发展与城市水资源利用之间关系的灰色模型合理,数据吻合较好.
  • 吴纪宏
    人民黄河. 2006, 1(8): 36-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污染物降解系数进行灵敏度分析,在断面污染物监测浓度总相对误差一定的情况下,利用实测资料反算污染物降解系数,所取河段越长,计算确定的污染物降解系数误差越小.综合考虑其他因素认为,在利用实测资料计算污染物降解系数时,所选取的河段长度不宜太短,应有适当的长度.分析计算了包头、花园口河段的污染物降解系数.
  • 陈勇;杨改河
    人民黄河. 2006, 1(8): 38-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榆林市榆阳区的水资源状况和开发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各行业的水资源需水状况进行预测,进而进行供需平衡分析表明,榆阳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已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且这种缺水状况还有加剧的趋势,节水和开源是缓解榆阳区水资源短缺的根本措施.
  • 管新建;逯洪波;徐清山
    人民黄河. 2006, 1(8): 4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下水系统是一个高度复杂系统,地下水位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存在非线性映射关系,人工神经网络则是处理非线性问题的有效方法.把影响区域地下水位动态的5个主要因素作为网络输入向量,地下水位本身作为网络输出向量,采用快速BP算法构造地下水位动态预测的BP神经网络模型,最后将该模型应用于河套灌区义长灌域地下水位动态预测.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用于区域地下水位动态预测时有较高的精度.
  • 冯斌;郭新体;张西池
    人民黄河. 2006, 1(8): 42-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单孔非稳定流抽水试验水位恢复资料、多孔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资料、群孔干扰抽水试验资料等不同类型的抽水试验,对深层地下水含水层求解导水系数、弹性释水系数、压力传导系数等参数.结论认为,重视观测孔的布设,结合供水水源、供水井进行多孔组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合理求得水文地质参数,是深层地下水资源评价的重要步骤.
  • 封光寅;李身渝;林云发;周晓英;叶志雄
    人民黄河. 2006, 1(8): 44-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指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竣工后,作为水源地的丹江口水库,其库容、水面面积、正常蓄水位将发生较大的改变,水库调度也由年调节改为不完全多年调节.分析了丹江口水库变动回水区的河道演变趋势及库区水质、水源区气候的变化趋势.
  • 杨崇豪;高志永
    人民黄河. 2006, 1(8): 46-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膜生物反应技术是一种由膜分离单元与生物处理单元相结合的新型、高效的水污染控制治理技术,相对活性污泥法之不足, 膜生物反应器具有活性污泥浓度高、污泥龄长、占地面积小、投资省的特点,便于分散式﹑集约化﹑小型化污水处理,可就地处理﹑就地回用,在水资源保护工程中体现了膜生物反应器极强的社会潜力.
  • 王玮;钱会
    人民黄河. 2006, 1(8): 48-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三维有限差分法,建立了渗流模型,并采用水平径流障碍模块对黑河水库灌浆帷幕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应对现有的灌浆帷幕进行补灌,使未达标地段的地层单位吸水率降低至要求值,以确保单薄山梁在高水位作用下保持稳定.
  • 孟健;徐启龙
    人民黄河. 2006, 1(8): 50-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述了世界银行对小浪底移民项目的要求与项目执行情况,分析了项目实施效果,探讨了政府行为与移民意愿、外迁集中安置与后靠安置及后期扶持政策落实等问题.
  • 潘志新;张龙杰;杨晓萍
    人民黄河. 2006, 1(8): 52-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的设计方案及工程地质情况,指出隧洞方案与渡槽方案相比,避免了与黄河河势、黄河规划的矛盾,且盾构法施工技术国内外都有成功经验,因此选择了隧洞方案.详细介绍了盾构选型应注意的问题.
  • 朱太山
    人民黄河. 2006, 1(8): 53-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穿沁建筑物场区为黏砂多层地质结构,场区水文、工程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存在砂土地震液化等问题,工程施工难度较大.针对第②层细砂(alQ24),结合区域地质构造,采用标准贯入试验、相对密度及静探判别法,先后进行初判、复判,对砂土地震液化问题进行分析评价,查明该层属严重液化砂层,并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处理措施及建议.
  • 温中华;卢健;白新理
    人民黄河. 2006, 1(8): 55-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大型预应力U形薄壳渡槽结构优化设计的结构模型与数学模型,研制遗传算法结构优化设计程序,并利用优化程序实现U形薄壳渡槽的优化设计.以实例说明了结构优化设计经济效益较为显著.
  • 杨开云;何伟;白新理;何容
    人民黄河. 2006, 1(8): 57-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PSO与模糊优选人工神经网络进行融合,对重力坝混凝土裂缝进行智能预测,充分发挥PSO全局寻优的能力和梯度下降局部细致搜索优势.结果表明: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模糊优选人工神经网络的训练效率并且具有很好的推广能力,预估结果合理.
  • 孟旭央;陈军芳
    人民黄河. 2006, 1(8): 59-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霞院泄洪闸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结构受力条件复杂,各部位应力变幅较大.采用ANSYS三维有限元法对闸室进行了5种工况的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泄洪闸闸室结构设计合理,绝大部分结构应力满足设计强度要求.
  • 王心勇;辛全才;宋娟
    人民黄河. 2006, 1(8): 60-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ANSYS分析软件在引入混凝土多参数强度准则和非线性本构关系的基础上,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模块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对计算结果和规范计算值进行比较,认为ANSYS软件可用于计算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受力性能,也可用于模拟过程分析,但其计算精度不够理想.
  • 申来宾
    人民黄河. 2006, 1(8): 62-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闸墩混凝土的温控和防裂进行了研究,指出闸墩混凝土温度裂缝影响因素主要有混凝土材料性能、气温骤降、闸墩尺寸、浇筑层厚度、浇筑温度、间歇时间、拆模后混凝土表面保护措施、浇筑仓面保护方式、通水冷却方式等.从控制温度、改善约束条件、增强混凝土抗裂性能等方面,提出了防止闸墩混凝土裂缝、减小温度应力的措施.
  • 徐瑞兰;刘英豪;吴春澍;乔友刚
    人民黄河. 2006, 1(8): 65-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引黄济青棘洪滩水库泄水洞加固改造为例,对现状泄水洞巧妙利用,对泄水洞洞身进行检测,强度进行复核,确定是否补强加固.在保留其原设计泄水功能基础上,对其洞身和出口进行加固改造后,新增有压供水功能.此措施有效地增加了平原水库供水规模.
  • 王二平;张玉华;张小虎;关靖;金辉
    人民黄河. 2006, 1(8): 67-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溢流堰整体水工模型试验显示,水流通过堰面时,与堰面分离,形成大面积低压气囊,堰面负压严重,水流流态不稳定.通过试验观测与研究,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经过调整堰顶平台与下游堰面连接段的体型,分别采用WES型曲面连接段及较大半径的圆弧曲面连接段,均消除了堰面低压气囊,降低了堰面真空度,改善了流态.两种修改方案相比,以WES型曲面连接段方案为优.
  • 顾孝同
    人民黄河. 2006, 1(8): 70-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黄河郑州段"九五"滩地下水工程实例,介绍了气举反循环钻井的施工技术、成井工艺,从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对比情况看,泵吸反循环钻进共完成15眼井,成井进尺1 024.38 m,平均时效4.92 m;气举反循环钻进共完成5眼井,成井进尺525.23 m,平均时效4.27 m.与正循环钻进相比,气举反循环时效提高0.78~1.04倍,综合成井效率提高1.5~2.0倍,其技术经济效果十分显著.建议在黄河下游开采沿黄地下水时应优先采用气举反循环钻井施工技术.
  • 赵安成;李怀有;郭锐
    人民黄河. 2006, 1(8): 72-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使造林树种与造林地合理配置,在高塬沟壑区的阴坡和阳坡分别采用集水造林、普通造林和荒山3种处理,对0~200 cm土层水分分布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阴坡各层土壤含水率比阳坡高1.65~4.14个百分点,平均高2.58个百分点;在春季造林时,栽植营养钵苗深度为20 cm和栽植大苗深度为40 cm的土壤含水率,集水造林最高,荒山次之,普通造林最低,阴坡土壤含水率都高于15.19%,阳坡都低于11.51%.
  • 郭锐;李怀有;张西宁
    人民黄河. 2006, 1(8): 74-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齐家川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崔沟村作为研究区,对治理前后水资源利用率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表水资源平均利用率由治理前的2.27%提高到治理后的18.89%,地下水资源平均利用率由治理前的5.39%提高到治理后的24.8%,治理前后土壤水利用率变化不大.
  • 白文瑷;王志雄;陈大兴
    人民黄河. 2006, 1(8): 76-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把雨洪拦蓄、调控利用作为突破口,对清水沟小流域雨洪资源利用进行了规划与实施.经过5年的实施,不仅使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水土流失得到综合防治,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而且为高塬沟壑区雨洪资源的高效利用树立了样板.
  • 李怀有;郭锐;王斌
    人民黄河. 2006, 1(8): 78-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高塬沟壑区崔沟村为研究对象,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以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为目标、以径流收集体系和径流高效利用体系为核心的示范村建设思路.经过5年的实施,崔沟村地表水利用率从治理前的2.27%提高到治理后的18.89%,地下水利用率从治理前的5.39%提高到治理后的24.8%,对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和美化生产生活环境起到了较大作用,同时发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 张西宁;吴永红;赵安成;李怀有
    人民黄河. 2006, 1(8): 80-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QuickBird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数据,采用"3S"技术方法,在Erdas、 ArcGIS等软件的支持下,对崔沟村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获得的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具有较高精度和实用性.介绍了研究的技术路线、影像处理技术、影像判读模式、土地利用状况数据库建立方法等.
  • 闫晓玲;杨莉;刘黎红;慕志龙;张丽娟
    人民黄河. 2006, 1(8): 82-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美国豆科牧草多年生香豌豆、犹他甜苕子、美丽鹧鸪豆在黄土高塬沟壑区的适应性及种子处理、育苗、栽培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多年生香豌豆的适应性强,具有抗旱、抗盐碱、生长迅速、产草量大、营养价值高等优点,可在本区大面积推广;美丽鹧鸪豆、犹他甜苕子在黄土高塬沟壑区适应性较差,难以推广种植.
  • 王志雄;白文瑷;李垚林
    人民黄河. 2006, 1(8): 84-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黄土高塬沟壑区油松、侧柏造林中,采取保水剂、ABT3号生根粉、磷酸二氢钾、覆草4种处理,对土壤含水率、造林成活率、树高生长量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几种处理均可明显提高土壤含水率、增强植株的抗旱能力、提高苗木栽植成活率和树高生长量,各种处理效果依次为保水剂>ABT3号生根粉>覆草>磷酸二氢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