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1卷, 第7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论文
  • 李云驹;刘学工;马浩录;韩琳;刘道芳
    人民黄河. 2006, 1(7):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口尾闾的变化是由黄河口海岸侵蚀机制与堆积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利用遥感技术对河口尾闾进行监测,可直观反映调水调沙对河口段河道冲淤变化的影响程度,也是调水调沙试验在河口影响的平面形态的最好展现.结果表明:调水调沙期间,河口口门附近不管是河道延伸,还是造陆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调水调沙对河口的冲淤平衡有重大的作用.
  • 邓红霞;李存军;张少文;张学成;丁晶
    人民黄河. 2006, 1(7): 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集对分析(SPA)是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的一种新理念,认为在一个系统中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互联系、影响、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用联系度来描述系统的各种不确定性,由此实现对系统的决策.为了改进水文计算中选择相似流域的经验性方法,首次提出了水文计算中相似流域选择的集对分析方法,用联系度来描述设计流域与参证流域的同异反程度.与其他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概念明确、计算简便和实用的特点.
  • 张天桥;张占哲
    人民黄河. 2006, 1(7): 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基于数据仓库的SLDSS相关技术包括数据仓库、联机分析技术、数据挖掘等.水利决策支持系统主要包括:防汛决策支持系统、抗旱决策支持系统、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水土保持决策支持系统、水利综合会商系统等.这些组成部分之间有许多交互,需要一种具有主动的行为机制、灵活的行为模式和独立的控制机制的计算实体,来建立更复杂的模型,设计和实现功能更强大的应用系统,使水利决策支持系统更好地为决策服务.
  • 张成;王西超;许苏秦;陈涛;庞慧;朱禹渠
    人民黄河. 2006, 1(7): 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渭河2003年8月、2005年10月两场洪水的实地调查和对历次较大漫滩洪水实测资料的分析,探讨了渭河洪灾的主要成因,从洪水演进特性、河床冲淤演变、三门峡水库运用与潼关高程变化等几个方面论证了洪水灾害的形成机理.结合渭河下游现状,提出了防汛对策:①将南山支流的管理纳入渭河管理体系;②加强滩区综合治理,增大滩地过流能力;③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潼关高程;④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⑤调水调沙;⑥加强非工程措施建设.
  • 丁秀英;李梅华;王萍
    人民黄河. 2006, 1(7): 1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开封市黄河滩区的自然概况和社会现状,从渠(沟)、建筑物、避水台、道路和移民安置等方面拟定了水利建设方案.同时指出,恢复和建设渠系工程、上避水台和堤外安置是解决黄河滩区人民生活、生产问题的根本措施.
  • 金双彦;徐建华;田中岳;毛利强
    人民黄河. 2006, 1(7): 12-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绘制多年均值和天然年径流量过程线以及模比系数差积曲线,得出三门峡站1919~2002年系列中存在1922~1932年和1990~2002年两个连续枯水段,并对这两个连续枯水段在长系列中的重现期做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连续11年枯水段重现期为70~80年,连续13年枯水段重现期为130~140年.
  • 叶春生;侯志军;李泽刚
    人民黄河. 2006, 1(7): 14-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口的泥沙通量时空区段划分的基本原则是依据径流量的大小,并充分考虑不同季节海水的物理化学特性.时空划分的意义在于弄清楚不同水动力因素组成的形式之后,可以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从而通过数值模拟完成泥沙通量的研究.同时,黄河口泥沙通量的研究最终仍将通过数学模型给出数值解答,并通过对挟沙力、动床阻力等的研究逐步加以完善.
  • 刘玮祎;石辉
    人民黄河. 2006, 1(7): 17-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三角坐标对黄河中游5条支流悬移质颗粒级配资料进行了分析,发现黄河中游的高含沙水流粒径组成大致在如下范围之内:<0.005 mm的粒径占5%~25%,0.005~0.010 mm的粒径占2%~16%,>0.010 mm的粒径占60%~90%.因各支流所在流域差异,使其高含沙水流的粒度组成也有所差异,但均集中于一定的粒径配比范围内.
  • 王道席;张梦宇;张正斌
    人民黄河. 2006, 1(7): 19-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实测径流量和降水量资料,采用统计对比方法全面分析了沁河河川径流近年连续偏枯的成因,结果表明:沁河流域近十几年河川径流的衰减与降水连续偏枯有着直接的关系,且降水偏枯起着主导作用,传统"还原"方法仍旧适用于水资源评价.
  • 隋彩虹;徐宗学
    人民黄河. 2006, 1(7): 2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ANN模型和TANK模型两种方法进行渭河下游干流临潼-华县段的洪水预报,讨论了两种模型的结构及参数的率定,并以相关系数R、均方根误差RMSE和Nash-Sutcliffe系数(NSC)3个参数作为模型效果评定系数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ANN模型的预报效果明显优于TANK模型.分析了TANK模型应用中预报误差较大的原因,指出在不受气象资料、流域条件、模型尺度等限制条件下,ANN模型的应用更简便,而且更方便于洪水预报作业.
  • 蔡明;牛卫华;李文英
    人民黄河. 2006, 1(7): 24-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排放方式的不同,水体污染可以分为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两大类.鉴于产生机理、污染特性、污染范围等方面的不同,两类污染在区域内各自所占比重、防治方法等亦有所区别.在现实环境保护工作中,为了使污染防治措施更有针对性,有必要了解区域内两类污染各自所占的份额.以渭河流域陕西段为实例,分别运用径流分割法、降雨量差值法对流域内1991~1999年污染负荷进行了分割,并进行相互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分别对流域污染负荷进行分割,且两者分割结果相近,可以为流域污染防治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流域内两类污染负荷所占比重大体相当,枯水年点源污染比重略高,而丰水年非点源污染比重较大.
  • 李金荣;孙丽云;杨振放
    人民黄河. 2006, 1(7): 27-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自行设计的室内土柱实验装置模拟渭河渗滤系统,研究了受氨氮污染的河水在渗滤系统中的环境行为及净化机制,其环境行为包括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结果表明:河流渗滤系统对氨氮污水有一定的净化作用,其净化程度与该渗滤系统的环境条件有关,如果为氧化环境,则对氨氮污水净化程度较高;若为还原环境,则净化程度较低.
  • 孙秀玲;马惠群;曹升乐
    人民黄河. 2006, 1(7): 3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可拓学是一门利用事物的可拓性解决矛盾问题的学科,它利用物元理论和可拓集合理论,对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进行定量化的描述.将元素与区间的关系由属于和不属于扩展为元素到区间的距离,并由此产生关联函数,用(-∞,∞)之间的数值定性定量地描述元素与区间的关系,较完整地反映事物的综合水平.但当待评物元值超过节域时,可拓学无法应用,因而将各个经典域归一化,并利用距代替关联函数,从而得到改进后的关联度计算方法.
  • 侯世文;亓修增;李振苓;张旭;亓玉峰
    人民黄河. 2006, 1(7): 32-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平湖是大汶河水系的客水汇集中心、黄河的滞洪水库,也是东线"南水北调"及山东省"西水东送"的枢纽工程.在分析了大汶河流域水环境现状、水质污染成因及东平湖水资源量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东平湖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认为,在加强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治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并扩大湿地面积的同时,应做好新时期的水资源评价工作,开发利用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加强流域水资源一体化管理.
  • 邵坚;刘雅莉;金栋;常亮
    人民黄河. 2006, 1(7): 34-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黄河为样本,研究了不同的絮凝剂﹑pH值﹑加氯量﹑接触时间﹑反应温度对饮用水中氯仿生成量的影响,并讨论了各种因素与氯仿生成量的关系.结果显示,氯化铝为较理想的絮凝剂,氯化消毒过程应尽量控制在较低的pH值下进行,应适当控制加氯量,并严格控制反应时间,以减少三氯甲烷的产生;还应注意的是,氯仿的浓度在冬季和春季浓度较低、夏季和秋季较高.
  • 邢广彦;胡长春
    人民黄河. 2006, 1(7): 36-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动力条件对水体内藻类生长速率有不可忽略的重要影响.根据不同的流动水域,可在充分利用自然状态下水域的水动力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工程措施改善水动力特性,利用水利设施的多目标优化调度改善水环境,以加快水体更换速度,从而防治水体富营养化.
  • 王国重;齐学斌
    人民黄河. 2006, 1(7): 38-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商丘试区水资源稀缺,随着试区经济发展和人口剧增,必然会加剧水资源的紧张形势.根据河南省用水定额、试区规划和人口增长趋势,对试区各行业不同水平年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条相关的建议: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科学规划机井布局、防治水土流失,积极推广引黄水与地下水联合调控技术和污水资源化技术.
  • 杨丽丽;刘建刚;刘昕;田向勤;王庆永;刘晓峰
    人民黄河. 2006, 1(7): 4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在银南灌区进行的为期5个月的控制排水大田试验收集到的数据,分析典型周期内的排水量和水盐平衡情况,发现试验期内控制排水减少排水量的效果较为明显:在整个观测期内,控制排水区的地下水位比常规排水区平均水位抬高1.8 cm,以单位面积的日排水量为指标进行比较,控制排水区减少49.5%的总排水量,减少的地下排水量是常规排水的45.9%.通过对控制排水区试验期内的水盐平衡分析发现引盐量略小于排盐量,控制试验区满足水盐平衡.
  • 付玉娟;蔡焕杰;张旭东;王建
    人民黄河. 2006, 1(7): 42-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树状灌溉管网的特点,应用基于整数编码的遗传算法进行了重力和泵站加压的树状灌溉管网的优化设计.该方法操作简单、实用,易于实现,有较高的可行性.在计算机实现过程中采用VB和MATLAB混合编程,软件可脱离MATLAB独立运行.
  • 靖娟;秦大庸;张占庞
    人民黄河. 2006, 1(7): 45-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解决灌溉水资源短缺的传统方式往往是借助于工程与灌溉节水技术手段,但随着工程建设的难度不断加大,工程技术手段解决灌溉水资源短缺的问题遇到了挑战.当前应以制度创新为重点,以灌区制度改革为对象,联系我国灌区管理体制改革中提倡的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灌区管理新模式与确保灌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水价制度改革理论,从苗城灌区具体实例出发,提出了适合苗城灌区的"灌区专管机构+用水者协会+农民"的分级管理模式,以及相应的配套改革建议等.
  • 聂义田;席丁民
    人民黄河. 2006, 1(7): 47-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能量法,研究了变截面圆形薄壁压杆的弹性稳定问题,推导了重力与集中力联合作用下的临界力、杆件长细比的计算公式及在仅有重力与仅有集中力作用下的临界长度的计算公式.该方法简单实用,可用于工程实际.
  • 陈璐;李莉红
    人民黄河. 2006, 1(7): 49-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代表性水面曲线的实验研究表明,逐段差分法计算结果与实测的水面曲线较为吻合,因此在实践中运用逐段差分法计算水面曲线是合理的.对差分步长、流量、粗糙系数、底坡取值对差分计算结果的影响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减小差分步长可提高差分计算结果精度,但计算量也会相对增大;流量的改变对差分计算结果基本无影响;粗糙系数与底坡的改变对差分计算结果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显著.
  • 赵玉青;王丽梅;王静;邢振贤
    人民黄河. 2006, 1(7): 5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碾压混凝土坝体内部温度预测的原理及方法,并引用工程实例,利用多变量灰色系统原理建立MGM(1,N)模型,预测出大体积混凝土坝体的内部温度.指出:此模型精度高、误差小,较好地反映了坝体混凝土温度变化规律.
  • 谌磊;王正中;庞金城
    人民黄河. 2006, 1(7): 53-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引起弧形闸门振动和破坏的原因,指出低水头弧形闸门在动水压力荷载作用下的失事往往由支臂杆的动力失稳引起,应该特别注意弧形闸门支臂杆的动力稳定性问题.给出了支臂杆的计算模型,讨论了其简化模型的合理性.以斜支臂框架为例,对两端铰结、一端作用有弯矩的斜杆进行了动力稳定分析.
  • 武辉龙;毕生;赵圣立;鲁立三
    人民黄河. 2006, 1(7): 55-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聚合物砂浆作为一种新型的修补、防渗、防腐材料,其抗渗特性及主要施工工艺在回龙电站廊道渗漏修补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地解决了砂浆边缘收缩起皮现象;利用乳液的减水性,有效地降低了聚合物砂浆收缩.
  • 张利新;肖强
    人民黄河. 2006, 1(7): 57-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减少西霞院电站厂房基坑的渗水量和防止基坑临黄河侧砂砾石高边坡因渗水而引起坍塌,原设计在基坑临河侧和上、下游设置单排高压旋喷防渗墙.在高喷灌浆试验中发现塌孔、卡钻、埋管严重,工效较低,材料消耗严重.经过慎重论证,决定临河侧改为混凝土防渗墙,上、下游维持高喷墙方案.根据高喷灌浆试验成果,保留的上、下游高喷墙选用二管法施工,高喷孔距为1.0 m,分成三序,逐渐加密.
  • 霍洪丽;吴飞
    人民黄河. 2006, 1(7): 59-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基于多目标模糊数学和优选理论进行坝基防渗方案的评价和选择方法,介绍了该方法的原理、模型及其应用步骤,并进行了实例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值得在工程中推广使用.
  • 赵文兰;赵军
    人民黄河. 2006, 1(7): 6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自密实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了自密实混凝土在受压过程中的变形,指出其与普通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基本相似,只是各个特征点的位置和取值有所变化.
  • 郭友琴;强山峰;务宗伟;王现国
    人民黄河. 2006, 1(7): 63-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大量的水文地质勘探资料,论述了洛阳市浅层地下水的分布、埋藏特征,认为地下水动态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大气降水、河水径流、人工开采等.利用长系列地下水观测资料,建立了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对区内地下水水源地的动态特征进行了分析,该模型可用于地下水动态预报.
  • 刘志国;吴青松;周运兴;刘丕新;刘新红
    人民黄河. 2006, 1(7): 65-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黄河中下游(河南段)千米地热井施工技术20多年的发展过程,重点强调了设备机具的配套、钻井参数的合理选择及后期成井技术的保障措施,指出虽然该区地热资源开发深度已达3 000 m,但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相比技术仍有差距,须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经验.
  • 王现国;梁龙豹;冯劼东;刘志国;刘学善
    人民黄河. 2006, 1(7): 67-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工回灌试验使洛阳盆地大范围内地下水位升高,影响范围内供水井的采水量有不同程度增加,同时大大节省了提水用电.回灌试验监测资料分析表明,洛阳盆地是建设地下水库的良好场所,在洛河宽浅河道(部分切穿含水层)建设人工补给工程,增大河水补给地下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对确保洛阳盆地长远供水具有重要意义.
  • 郭会荣;靳孟贵;林丽蓉;刘延锋;王现国
    人民黄河. 2006, 1(7): 69-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数值模拟法定量研究了三门峡库区上游地下水和黄河水的转化关系.在分析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了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模型,预测了沿黄河扩大开采条件下渗流场和水位的动态变化,并采用达西断面法和Modflow软件中的River模块计算了现状条件和扩大开采条件下黄河与傍河地下水的转化量.计算结果表明,扩大开采10年后,黄河补给增量占增加开采量的84.8%,黄河排泄减量占增加开采量的8.7%.
  • 王现国;鲁增峰;周运兴;刘记成;杨德金
    人民黄河. 2006, 1(7): 72-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初步探明了黄河滩地及河床浅层地下水资源的分布规律,揭示了浅层地下水主要接受黄河渗透补给,评价分析了地下水资源量.在研究已有水文地质勘察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可供规划利用的水源地,规划的地下水源地可开采量为达195.2万m3/d,并对各个水源地的远景开采提出了建议.
  • 唐书平;赵目军;邓晓颖;王关杰;王金山;焦红军;杨利国
    人民黄河. 2006, 1(7): 74-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黄河下游影响带河南段土壤盐渍化监测资料为依据,对土壤盐碱化程度进行了评价,分析了土壤盐渍化影响因素.指出小浪底水库运行后河床侵蚀下切、河水位下降引起黄河影响带地下水位下降,这对消除土地盐碱化有利,而黄河下游不断流和引黄灌区引水的增加会导致土壤盐渍化的产生.建议加强引黄用水与地下水开发的统一管理,以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土地盐碱化.
  • 龚晓凌;侯怀仁;邓晓颖
    人民黄河. 2006, 1(7): 76-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伊洛河流域内洛河的上游一般未污染,中下游一般为轻微~中等污染;伊河一般未污染,只在个别河段轻微污染;洛河的下游、伊洛河、涧河、廛河等河流及其支流均已污染.主要污染因子为三氮、磷、锰、铁、氟、汞、镉、化学耗氧量.洛河上游水系、伊河水系水质较好,为Ⅱ~Ⅲ类;洛河中下游、伊洛河、涧河、廛河等水系水质为Ⅳ~Ⅴ类和超Ⅴ类.
  • 邓晓颖;贾杰华;牛树敏;龚晓凌;陈付申
    人民黄河. 2006, 1(7): 78-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郑州沿黄区长系列浅层地下水水质监测成果,对地下水水质演化趋势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水源地开采井水化学动态稳定;水源地外围浅层地下水中TDS值出现在大于1 100 mg/L区间上的概率呈上升趋势,浅层地下水地球化学环境有恶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