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论文
  • 王渭泾;黄自强;耿明全;齐海龙
    人民黄河. 2006, 1(6): 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下游滩区是行洪、滞洪、沉沙和180余万人生活的重要场所,滩区治理模式受到人们广泛关注.通过分析一体化治理、分区治理两种典型模式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认为实行分区管理模式更有利于实现人水和谐共处、保证防洪安全、支持滩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有较强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 王玉梅
    人民黄河. 2006, 1(6): 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黄河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是:科学性、相对完备性、可比性、全面性、相对独立性、针对性等;黄河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基本指标包括:黄河水可持续供给能力、黄河水可持续利用能力、黄河水生态平衡能力、黄河水财富持续增长能力、黄河水安全持续保障能力、黄河水管理可持续发展能力、沿黄居民持续发展能力等7项.
  • 邱林;聂相田;杜爱忠;陈晓楠
    人民黄河. 2006, 1(6): 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模糊物元分析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协商定权和熵权的理论方法以及海明贴近度的概念,提出了基于主客观权重和海明贴近度的模糊物元分析方法.在对自然保护区生态进行综合评价时,把自然保护区生态质量的分类等级作为物元的事物,以它们的各项评价指标及其相应的模糊量值构造复合模糊物元,通过计算与理想模糊物元之间的海明贴近度,实现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等级的综合评价.以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综合评价为实例,取得了较好的评价效果.
  • 靳祥升;王琴;张永伟
    人民黄河. 2006, 1(6): 9-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黄河流域的特点,提出了把黄河流域传统的测绘产品转化为GIS产品的思路与方法;把现代数字化产品进行规范化、系统化,采用统一程序或能兼容的程序,使内外业成果直接入库,减少再建库的中间环节,使GIS数据库成为新老测绘产品统一,内外业成果统一,资源共享的现代化数据库.
  • 秦泗阳;吴颂华;常云昆
    人民黄河. 2006, 1(6): 1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明清时期黄河流域的水使用权的基本制度环境、水使用权取得的基本制度的论述,认为明清时期水使用权取得的原则包括:有限度的岸渠权利原则、兴夫使水原则、均平原则、水随地移原则、水权交易原则等.研究明清时期水使用权的基本原则,对现代水权制度的建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武会先;吕洪予
    人民黄河. 2006, 1(6): 12-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确定河流生态需水量的方法有多种,主要介绍了南非科学家采用的"建块法"和澳大利亚科学家采用的"基准测量法".该两种方法通过使水流接近平均天然水流过程的途径来保证所确定的河流生态目标,它们与 "环境流量"、"最小生态流量"、"生态基流"等方法有一定的区别.
  • 郝金之
    人民黄河. 2006, 1(6): 14-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东平湖滞洪区的历史运用情况,针对东平湖滞洪区存在的北排入黄不畅、二级湖堤防风浪能力不足、南排流路不通和金山坝的安全等问题,提出了以下建议:①扩建庞口闸;②对二级湖堤进行加高加固;③尽快研究解决南排流路不通问题;④将金山坝改建成具有分水、挡水双重功能的建筑物.
  • 刘筠;张圣敏;李永强
    人民黄河. 2006, 1(6): 16-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减轻"二级悬河"对下游防洪带来的威胁,根据黄河下游的实际地形和来水来沙情况,指出以自流方式引洪放淤治理"二级悬河"的可行性表现在:①有适合引洪放淤的地形条件;②有大面积的受"二级悬河"威胁的滩区需要治理;③有合适的水沙条件;④滩区存在巨大的沉沙空间.因此,根据滩区的实际地形,充分利用黄河洪水泥沙的特点采取引洪放淤治理"二级悬河"是可行的.
  • 侯成波
    人民黄河. 2006, 1(6): 17-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总结以往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指出黄河下游河床演变遵循着溯源冲刷与溯源淤积、沿程冲刷与沿程淤积两类基本的矛盾运动规律,演绎出河道淤积、河道冲刷以及冲淤动态平衡3类结果;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抬升的根源在于溯源淤积和沿程淤积的共同作用.据此,提出了沿程冲刷和溯源冲刷对接的基本原理,并以艾山断面为例,对对接冲刷动力注入点的布局及其动力源进行了系统分析.
  • 连惠萍;连惠瑶;周森
    人民黄河. 2006, 1(6): 2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黄河下游近堤隐患进行的调查分析表明,近堤隐患的主要类型有临河坑塘、临河堤根河、近堤洼地、近堤渠道、近堤水井等.近堤的坑塘极易造成堤基渗漏和管涌,临河堤根河极易导致顺堤行洪和滚河险情,近堤水井极易形成透水通道.根据"先近后远、先深后浅、先背河后临河、先重点后一般"及"先急后缓、量力而行"的原则,按照调研、编报、排序、处理隐患险点的程序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隐患险点处理的先后问题.
  • 程义吉;高菁
    人民黄河. 2006, 1(6): 22-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孤东海域1979~2002年前缘岸坡演变进行的分析表明:①浅水区呈蚀退状态,时段最大蚀退速率为314 m/a;②深水区为持续淤进,23 a累计淤进6 516~7 925 m;③侵蚀最大厚度在浅水区,时段最大侵蚀速率为0.272 m/a,23 a累计侵蚀3.625 m,深水区淤积厚度为3~5 m;④各等深线间的坡度均由陡变缓,用理论分析和图解法求得海堤坡脚处40 a后侵蚀极限深度在7.6 m左右.同时,指出波浪掀沙和潮流输送是海岸侵蚀的主要动力因素.
  • 周惠成;刘艳丽
    人民黄河. 2006, 1(6): 24-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半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TOPMODEL)是以计算地形指数ln(a/tanβ)及其分布为基础的.目前常用的计算地形指数的方法为多流向法,在现行的多流向法的计算中,当网格单元没有入流(即计算单元网格比周围单元地势高)时,公式中出现分母为零的情况,这给通过格网DEM自动计算地形指数带来了困难.笔者把栅格单元径流的流入与流出各自看成独立事件,提出了一种栅格流入与流出方向各自权重归一化的方法,并对多流向法进行了改进.
  • 张阳;包为民;李金晶
    人民黄河. 2006, 1(6): 27-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求了流域多年平均径流系数、同期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与蒸发皿观测值的比值在干旱(半干旱)及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共同规律,结合二层蒸发模式构建了一个基于径流系数的简化产流模型.实例验证表明,该模型不仅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还有较好的通用性,是一种能够对各种流域进行径流模拟的有效方法.
  • 陈启新
    人民黄河. 2006, 1(6): 29-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国<暴雨径流查算图表>完成于1984年,已历时22年.目前,原有水文、雨量测站资料系列增加了20余年,有些地区还增加了新的测站.如果加入这些新的资料,同时吸取20余年来编制与使用获得的经验,更新原<暴雨径流查算图表>,将对我国无资料地区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提供更加可靠的成果.为更好地编制新的<暴雨径流查算图表>,在设计暴雨参数、水文气象分区、产流模式的选择、"雨洪法"的适用面积等6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 赵晓慎;蒋丽;刘宪亮
    人民黄河. 2006, 1(6): 3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库容曲线及蓄泄曲线解析化,采用数值解法通过计算机编程直接求解水库水量平衡方程与蓄泄关系,从而求得水库下泄流量过程线及其他防洪特征值.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简捷、精度高、收敛快,在水库防洪计算中具有较大的使用价值.
  • 畅明琦;刘俊萍;黄强
    人民黄河. 2006, 1(6): 32-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度分析方法,按曲线间的几何形状来分析曲线间的相关性,波谱理论严格上用于分析时间序列的频域特征,将灰关联度引入波谱分析中,可用于非平稳时间序列的波谱分析.以黄河干流上、中、下游径流序列为例,分析了其主要周期.
  • 陶晓燕;朱九龙;严家明
    人民黄河. 2006, 1(6): 35-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目前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一项重大的基础设施项目,该工程的水资源配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水资源配置理论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所以需要引入新的管理理念来进行南水北调工程的水资源配置与管理.提出了在南水北调工程水资源配置与调度中引入供应链管理的思想,从供应链的结构设计,各节点之间供水契约的订立,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内涵的界定等方面论述了供应链管理的思路和框架.
  • 于国荣;崔广柏;周怀东;张留柱
    人民黄河. 2006, 1(6): 37-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黄河潼关-三门峡河段有机污染的突出特点,确定了河段水体功能及水质目标.根据水质模型,计算了河段在不同设计流量、设计含沙量条件下各断面的BOD5和CODMn的浓度值.根据水环境容量模型计算出在不同设计流量、设计含沙量条件下该河段的污染物削减量.指出加大上游来水污染物治理力度是提高该河段水环境容量,改善水环境质量的有效措施和途径.
  • 钱云平;王双合;高亚军;蒋秀华;王志勇
    人民黄河. 2006, 1(6): 4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石羊河流域位于河西内陆干旱区,受地质构造条件和自然地理环境所制约,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转换频繁.近几十年来,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干扰,改变了天然水循环状态,使流域水循环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以前的地表水-地下水-地表水的复杂转换模式逐渐向地表水-地下水的单一模式转变.流域水循环模式的改变,引起整个流域生态环境平衡失调和水资源危机,严重影响流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林满意;冯亿年;吴文君
    人民黄河. 2006, 1(6): 42-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文地质测井曲线中的视电阻率与地下水矿化度存在相关性.根据对大量钻孔水文测井资料与水样分析资料的分析,建立起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模型.模型的应用对供水管井成井前选择利用含水砂层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能使供水管井成井后水的矿化度达到预期值.
  • 许轶;董增川
    人民黄河. 2006, 1(6): 44-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比较供水调度中绝对缺水深度、相对缺水深度两种方法的优缺点,综合农作物自然生长特点,重点考虑作物水分临界期的用水需求,引入需水重要程度参数的概念,推导出包含需水重要程度参数的"改进型相对缺水深度"目标函数.
  • 李玉平;汪志农;尚虎君
    人民黄河. 2006, 1(6): 46-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XF6.1专家系统开发平台,并与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相集成,汇集节水灌溉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开发出节水灌溉农业专家系统.该系统由知识库、数据库、推理机、解释器和人机接口等组成,能按给定的条件进行推理和判断,并以人机对话的形式, 迅速作出节水灌溉预报与灌溉决策方案,提出最佳的灌水方法和灌水技术参数.根据该系统在实际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注重多种技术综合应用和推广应用方式的对策等.
  • 李彦彬;徐建新
    人民黄河. 2006, 1(6): 49-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引黄工程区生态经济系统优化发展问题,运用模糊数学的有关知识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引黄工程区生态经济系统规划的数学模型,对设定的各种方案进行优劣性评价,为解决引黄工程区复杂的生态经济规划提供决策依据.以郑东新区龙湖引水工程为例进行研究,结果较为合理.
  • 李永乐;张红芬;佘小光;侯进凯;崔翔宇
    人民黄河. 2006, 1(6): 5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特制的非饱和土三轴仪对非饱和土强度进行了试验研究,指出:非饱和土体的抗剪强度随着含水量的不同而不同,含水量越小,土体的基质吸力就越大,抗剪强度亦越大;非饱和土的抗剪强度均高于饱和土的抗剪强度.利用简化的Bishop法对非饱和土进行了边坡稳定分析,结果表明:基质吸力影响非饱和土的强度,进而影响边坡的稳定.
  • 刘纯义;梁建林;刘家仆
    人民黄河. 2006, 1(6): 53-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霞院反调节水库主体工程的垂直防渗采用混凝土防渗墙.对薄壁混凝土防渗墙施工的可行性进行了试验,从施工的工效、进度、成本及工艺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西霞院工程防渗采用40 cm厚的薄墙不是最佳方案,建议墙厚在60 cm以上.
  • 张天航;李清富
    人民黄河. 2006, 1(6): 55-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目前中小跨径桥梁广泛采用的预应力桥面空心板截面形式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双拱门截面形式,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比计算,该截面与传统的圆孔和大孔空心板截面形式相比自重轻、恒载小,造价更低,受力更合理,值得推广使用.
  • 李九苏;李梦成;龚建清
    人民黄河. 2006, 1(6): 56-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支护工程中钢纤维喷射混凝土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钢纤维用量的增加,喷射钢纤维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抗折强度和弯曲韧性指数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抗压强度没有明显的改善.根据试验结果,提出硅灰的适宜掺量范围在5%~7%之间.探讨了硅灰和钢纤维的增强、增韧机理,建立了喷射钢纤维混凝土的密实-骨架模型.
  • 谷胜利;徐磊;姚文华
    人民黄河. 2006, 1(6): 58-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钢管中浇注自应力混凝土不仅可以解决钢管混凝土的干缩问题,而且核心混凝土产生的自应力值在钢管的约束下还可以长期保持稳定.数值分析有助于深入认识钢管自应力混凝土短柱的工作机理.选用钢材与核心混凝土在三向受力状态下的应力-应变关系,根据平衡条件和变形协调条件,利用合成法建立了数值分析模型.模型较好地模拟了初始应力影响下钢管自应力混凝土短柱的破坏过程.
  • 李文家;杨含侠;杨希刚
    人民黄河. 2006, 1(6): 6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渭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不足,承载能力有限,加之流域管理薄弱,导致"上游水少,中游水黑,下游淤积"等一系列问题,急需制订流域治理规划,理顺各方面关系,搞好渭河流域治理.通过对渭河流域开发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认识到对渭河流域治理要充分考虑流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还要充分考虑渭河流域治理与黄河治理的关联性,并且要强化保障措施建设.
  • 王煜;张玫;龚华;张锁成
    人民黄河. 2006, 1(6): 63-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的任务与指导思想.从防洪减淤、水资源配置、水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四个方面,提出了通过10年的综合治理达到的目标,阐述了渭河流域重点治理的基本思路和总体布局.
  • 杨立彬;王煜;张玫;龚华
    人民黄河. 2006, 1(6): 65-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渭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用水量的持续增加,导致流域缺水形势严峻,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通过对渭河流域水资源状况、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及对水资源需求的分析预测,考虑节约用水、污水回用、可能的外流域调水等多种因素,研究流域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并提出近、远期缓解流域资源性缺水、维持河流基本生态需求的对策,认为在大力发展节约用水、充分挖掘当地资源潜力和合理配置水资源的基础上,远期必须实施外流域调水,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渭河的资源性缺水问题.
  • 李庆中;刘生云;牛贺道
    人民黄河. 2006, 1(6): 67-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渭河下游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近年来渭河水沙条件恶化、潼关高程居高不下、黄渭洛不利洪水遭遇等因素,导致渭河下游河道淤积严重、河床逐渐抬高,进而使下游河槽过洪能力降低、洪灾频次增加、灾害损失加重.提出应采取减少渭河下游河道淤积、加强河防工程建设等措施,以减轻渭河下游的洪涝灾害.
  • 彭勃;张建军;黄锦辉;郝伏勤
    人民黄河. 2006, 1(6): 69-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渭河流域水污染现状进行评价,分析了水污染存在的问题.根据渭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实际和保护要求,确定渭河水资源保护目标,划定水功能区,对渭河干流进行纳污能力计算,并按照国家有关环保政策,制定渭河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提出渭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对策措施.
  • 杨伟超;喻斌
    人民黄河. 2006, 1(6): 71-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渭河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及水土保持治理现状,通过合理的治理分区,开展预防保护、监督管理、监测网站建设等工作.在各治理分区措施配置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投入资金及区域的治理条件,从河道治理工程和坡面措施两方面提出渭河流域近期生态建设的措施安排.
  • 张学成;潘启民;杨向辉
    人民黄河. 2006, 1(6): 73-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90年代渭河入黄水量平均为44.78亿m3,与90年代以前平均水平86.56亿m3相比减少了41.78亿m3(减少48%).从降水量变化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分析研究了渭河90年代入黄水量减少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因降雨量偏少占49%,因国民经济耗水量不断增加占21%,因水土流失治理减水占4%,因流域非用水消耗水量增加、雨水利用、连续干旱和气温不断升高引起蒸发量增加等因素影响占26%.
  • 张翠萍;姜乃迁;侯素珍;伊晓燕
    人民黄河. 2006, 1(6): 75-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着重分析了1991年以来渭河下游淤积的影响因素,认为:渭河水量大幅减少,洪水场次减少,洪峰流量降低,高含沙小洪水场次增多,水沙搭配失衡,输沙水量严重不足,以及黄、洛、渭河不利洪水遭遇和不利的河床前期条件,是渭河下游河道淤积的主要原因.
  • 裴勇;沈平伟
    人民黄河. 2006, 1(6): 77-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述了渭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现状;分析了渭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明晰水权、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配置、全面落实取水许可制度和总量控制管理、加强地下水的管理、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步伐等水资源管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