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1卷, 第5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论文
  • 蔡文晓;张建伟;李悦;冯娟
    人民黄河. 2006, 1(5):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确保黄河河道不断流,是国家为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黄河提出的新要求和新课题.枯季径流条件下断流防治技术是极其复杂的、影响因子众多的、高度非线性映射(因果)关系的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方面,神经网络具有很强的处理大规模复杂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的能力.将神经网络理论用于河道断流防治的研究,以期识别水流运动变化过程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复杂非线性关系,为河道断流防治技术的研究提供解决方案.
  • 何逢标;唐德善
    人民黄河. 2006, 1(5): 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参与的塔里木河流域水权管理研究课题,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阐述了塔里木河流域当前生态环境恶化的症状,认为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深层次原因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环境保护的意识和生态用水的保障.从思想观念、水权制度、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四方面讨论了修复流域生态环境的途径.
  • 林丽蓉;靳孟贵
    人民黄河. 2006, 1(5): 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土地开发和农业发展改变了焉耆盆地天然条件下有序的水盐运移模式,导致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博斯腾湖水环境恶化.在分析该区水文循环系统的基础上探讨了水文循环模式、天然条件下盐分迁移与人类活动影响下区域、剖面源到汇的盐分迁移规律以及盆地内不同层次的盐分均衡,并提出了该区土壤盐渍化治理、博斯腾湖湖水环境改善归根结底是调控盆地内的盐分时空分布,认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实现盐分区域调控的主要途径.
  • 杨涛;李向阳
    人民黄河. 2006, 1(5): 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移民可持续生计内涵的探讨,认为移民可持续生计的特点是延续性、发展性和正义性.指出构建移民可持续生计应做到:尊重农民的土地财产权,设计合理的补偿机制,健全移民社会保障机制,启动移民就业培训及开展移民创业援助等.
  • 谭万春;金同轨;梅胜;李冬梅
    人民黄河. 2006, 1(5): 1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黄河泥沙高浓度悬浊液中投加阳型高分子聚合物进行沉降试验时,借助电镜观察、图像分析技术与"分维"特征参数,探讨了不同絮凝阶段含沙高浊水絮凝形态学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分形絮体的粒径呈广义的正态分布;絮体自由沉速的变化规律不能用传统的Stokes定律解释;不同泥沙浓度对应的絮凝形态学特性的发展变化规律相似;理想絮体分形结构出现在絮凝过程的中间时段,此时,絮体粒度分布集中、密实程度高、孔隙率小、沉速快、分维值最大.
  • 赵太想;王文圣;周秀平
    人民黄河. 2006, 1(5): 12-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白龙江三磊坝站月径流资料为例,采用投影寻踪分类模型对其径流进行了丰枯分类.研究表明,投影寻踪分类模型既反映了年径流的大小,又兼顾了径流的时间分配,是一种较为客观的丰枯分类方法.
  • 胡庆和;邱林;王华;张玉顺
    人民黄河. 2006, 1(5): 14-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分析水文序列自身演变规律的角度出发,分别引入灰色系统理论、频谱分析法和自回归模型来分离趋势项、周期项和随机项,建立了GSAAR综合预报模型.实例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预报精度.
  • 王如宾;柴军瑞;陈兴周;丁红瑞;张超
    人民黄河. 2006, 1(5): 17-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描述单裂隙内渗流对温度分布影响机理的数学模型进行了初步探讨和分析,认为:①在假定裂隙水流为常物性、稳定二维层流、不可压牛顿型流体的前提下,得出的单裂隙水流稳定温度场表达式表明水流速度场分布与温度场没有关系,由数学模型得出的温度场可叠加到渗流场上,但不影响该渗流场,而且结果具有普遍性;②温度场中的温度是渗流场中渗流流速的函数,渗流速度变化越大,温度场的分布变化也越大;③对单裂隙水流稳定温度影响的研究,有利于裂隙水流温度场和非连续性裂隙岩体渗流与温度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④在稳定温度场下,推导出的单裂隙水流温度不再变化时裂隙的变化长度与裂隙宽度的关系式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 原立峰;周启刚
    人民黄河. 2006, 1(5): 2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GIS软件ArcGIS,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为例,探讨了从数字高程模型(DEM)中提取流域水文特征的详细过程,包括:DEM的生成和预处理、水流方向的确定、流域汇流能力分析、河网的提取、流域边界的确定和子流域的划分.提出了基于DEM自动生成数字流域的一种方法,并将自动提取的流域与从地形图和遥感影像相结合手工提取的流域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提取的流域与利用手工方法提取的流域基本一致,平均误差为4.3%,从而证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
  • 宫兴龙;杨国范
    人民黄河. 2006, 1(5): 22-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圣维南方程以及非恒定泥沙连续方程建立了非恒定非均匀泥沙的计算公式,并根据沙量平衡方程和河床变形方程推求出了三门峡库区河底高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计算结果与实际资料符合良好,表明此模型在非恒定输移计算方面具有较好的精度;②模型不仅能够模拟上、下游的流量、水位、沙量过程线,还可以计算各时段河底高程的变化;③模型还需要在应用中不断利用实际资料进行检验和修正.
  • 胡旭跃;徐立君;李彪;曾光明
    人民黄河. 2006, 1(5): 24-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生长有植物水道中的水流运动现象基础上,详细回顾了对有植被的河道水流特性问题的研究状况, 根据植被类型、植被在河道中的分布情况和对水流的影响程度,从水流阻力和水流结构两方面探讨了植物对水流运动的影响机理,指出已有研究虽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但大多数是水流和植物条件比较均匀和单一的情况,有必要对植物分布不均匀和不同相对位置的水流运动情况等问题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 李晓宇;郝振纯;王玲
    人民黄河. 2006, 1(5): 26-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黄河滩地内沉积的粉沙质土壤的蒸发状况进行了实体模拟,取得了实测数据系列,分析了实测蒸发量和蒸发理论在物理机制上的一些差异,为进一步研究做了必要的准备;对计算数据与实测数据进行了比较,对水面蒸发和潜水蒸发的规律进行了总结和验证,同时为后期计算提供了必要参数.同时,取得了土壤含水量的逐日变化数据,为后期研究中运用一维非饱和土壤水运动原理进行蒸发条件下的土壤水通量计算提供了条件.
  • 苏小四;吴晓芳;林学钰;廖资生;王金生
    人民黄河. 2006, 1(5): 29-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系统采集从黄河源头至入海口的17条河谷断面上的黄河水、地下水和地表水水样,并测定其主要化学组分含量和δ13C同位素组成的基础上,对黄河水主要化学组分含量及同位素组成沿程变化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黄河水具有从源头到入海口水化学变化大,δ13C比值波状下降的总体变化特点.研究认为,地表径流和岩溶地下水等水体对河水的补给以及灌溉回归水是导致河水水化学组成和同位素变化的最主要因素.
  • 刘和林;杨改河;张生军
    人民黄河. 2006, 1(5): 32-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水事活动的概念界定入手,针对北方农牧交错区农业水事活动和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农业灌溉排水为例,论述了农业灌溉排水对生态环境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最后,针对可能产生的负效应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认为要减轻灌溉排水对生态环境的负效应,应该采取如下对策:重新调整上、下游间水资源的比例关系;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控制灌区地下水位,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加强污水监测;农田排水实现资源化利用.
  • 单以红;唐德善
    人民黄河. 2006, 1(5): 35-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权市场是在明确初始水权的基础上对流域水资源的二次配置,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由于水资源的自然地理特点和社会经济属性,水权市场具有广泛性、区域性和层次性.构建塔里木河流域水权市场要依据水权市场的一般特征和塔里木河流域的具体特点确定市场主体、客体和市场管理者等组成要素.在具体构建措施方面,根据塔里木河流域的特点,应包括确立初始水权、完善蓄水输水设施、制定水权市场管理规章制度和保证生态水权、缩减农业水权等.
  • 杨苏才;南忠仁;牛亚萍;曾贤稷
    人民黄河. 2006, 1(5): 37-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2000~2004年黄河白银段水质监测数据,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因子分析方法对该河段水质现状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水体中污染物的来源.评价结果表明,除COD和总磷(TP)超标外,所选指标均不超标;从时间变化分析来看,丰水期污染最重,平水期次之,枯水期污染较轻;从空间变化分析看,五佛寺断面污染最重,靖远桥断面次之,青城桥断面污染较轻.由因子分析知,黄河白银段水体中污染物主要有3个来源,按贡献率大小依次为:工农业造成的面污染源占44.17%,工业废水源占20.90%,生活污水源占19.95%.
  • 任加锐;唐德善;洪娟;刘小刚
    人民黄河. 2006, 1(5): 4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塔里木河流域用水量持续增加,干流河道断流现象日趋严重.利用模糊综合决策、层次分析法等理论初步对该流域的水资源进行了配置研究,得出了不同保证率下水资源配置方案成果.认为,从未来的经济发展看,各地区分配水量指标与实际需要的水量差距很大,都面临艰巨的节水任务.
  • 臧丽花;吴普特;牛文全
    人民黄河. 2006, 1(5): 43-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滴灌系统通过压力调节装置使压力稳定,保证滴灌系统正常运行.新型压力调节产品主要包括:变频恒压控制系统、电磁压力自动调节阀、组合式压力调节器、弹簧-活塞压力调节器等.通过分析比较传统压力控制方式和现有压力调节器产品,说明了它们各自的特点,指出研发造价低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易于管理等性能的压力调节器在我国现阶段农业生产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周晓熙;郑旭荣;雷雨
    人民黄河. 2006, 1(5): 45-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取水优先权问题是灌区管理中常遇到的问题,怎样选择优先取水方法对解决灌区矛盾至关重要.建立了绝对与相对优先取水模型,通过灌溉系统实例应用说明在效益优先情况下何时选择绝对优先取水权进行管理、何时选择相对优先取水权进行管理,将该方法运用到灌区管理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 吴建兵;王民
    人民黄河. 2006, 1(5): 48-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化渠系平台建设与精准灌溉管理决策需要大量灌区数据,基于GPRS的灌区数据传输系统以嵌入式PC模块为核心,采用客户端/服务器模式,将测点的GPS数据和键盘输入的其他仪器的观测值通过无线GPRS发送到因特网的FTP服务器上,可以灵活、方便、可靠、实时地进行灌区数据的远程传输.该系统硬件包括可移动客户端和FTP服务器,软件由数据接收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数据发送模块三部分组成.
  • 庞玲;张科利;朱明;徐宪利
    人民黄河. 2006, 1(5): 5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总结回顾国内外泥沙沉降速度测量方法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两种可以应用于土壤侵蚀过程模型的实验方法:Griffith沉降管法和BWT沉降管法,并根据我国水土流失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在研究我国侵蚀泥沙沉降规律时需要解决的问题.
  • 段喜明;吴普特;陈晓兵;刘晋联
    人民黄河. 2006, 1(5): 53-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1969年以前的地面代表自然状态,作为对比研究的基准,通过实测数据的回归分析,发现:①从20世纪70、80年代至90年代前6年,三川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逐年增加且气候日趋干旱,对减轻当地水土流失起了很大的作用;②就气候干旱和人类活动影响所占的比例来看,从20世纪70、80年代至90年代前6年,在年均径流量和年输沙量的减少中,人类活动的影响大于气候干旱的影响;③造成三川河流域水沙减少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干旱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其中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占到60.56%~74.72%,且最大比例均出现在80年代.
  • 荆旭春;罗全胜;罗丽丽;许新勇
    人民黄河. 2006, 1(5): 56-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宝泉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浆砌石重力坝的改造工程,对其加高改造进行仿真模拟和三维有限元动力分析, 研究了浆砌石重力坝的动力特性和地震动力响应,并得出地震动应力和动位移的分布规律.
  • 方红;冯卫民;吕俊贤
    人民黄河. 2006, 1(5): 57-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通过k-ε湍流模型对有压管道双孔板过流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结合GAMBIT物理造型和Fluent模拟计算,得到管道内压力、速度、流线分布图及沿程压力、速度变化曲线,同时获得消能系数与孔径比的关系曲线,计算结果与经验值符合良好.
  • 王晶;刘光临;刘志勇
    人民黄河. 2006, 1(5): 59-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水锤防护的计算分析,结合唐山市曹妃甸工业区供水泵站工程,对单向调压塔的设计和优化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水锤防护效果和经济效果.
  • 李新;侍克斌;詹新武
    人民黄河. 2006, 1(5): 6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碾压混凝土热力学特性和坝体内外约束机制,对碾压混凝土坝裂缝的产生机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较为简便实用的经验解法--以截面中心最高温度降温曲线代替平均降温曲线,求解偏于安全,可为工程防裂设计提供参考.
  • 田江永;王正中;杨春光
    人民黄河. 2006, 1(5): 63-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分析比较了混凝土的本构关系及破坏理论,建立了混凝土弹塑性本构模型,并利用统一强度理论推导出其弹塑性本构矩阵,在弹塑性计算中解决了角点奇异性问题,可以方便地应用于工程问题的分析.
  • 赵寿刚;兰雁;沈细中;常向前
    人民黄河. 2006, 1(5): 65-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蒙特卡罗法评价边坡可靠度,其收敛性与状态方程的非线性、变量分布的非正态性等因素无关,适应性强,计算简便,为大型复杂边坡工程的可靠性分析提供了一种实用有效的解决方法.结合经典的极限平衡法编制了边坡稳定分析计算程序,并进行了工程实例计算,得出边坡失效概率及可靠指标,使边坡的稳定分析更能反映工程实际情况.
  • 杨杰;陈德平;王建春
    人民黄河. 2006, 1(5): 67-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李家峡拱坝与坝肩基础垂线系统自水库蓄水以来的监测资料,分别对其顺河向变位及坝体挠度变形进行时空分析和物理成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坝体和坝肩岩体的变形状况与安全性作出相应评价.综合分析认为,李家峡拱坝及其坝肩基础在整个蓄水期的挠度变位基本正常,目前已呈现出一定的收敛稳定趋势,但左坝肩部位存在朝上游方向的轻微变形,建议加强对该部位的监测.
  • 李婷婷;顾冲时;周红
    人民黄河. 2006, 1(5): 69-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创建合理的数据库结构为基础,并依据模块化设计思想,实现了对大坝群安全监控管理系统中监测点的动态管理,同时提高了系统整体适用性和可移植性,避免软件的重复开发.
  • 王小永
    人民黄河. 2006, 1(5): 71-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简述了2000年黄河焦作段堤防左堤69+000~78+100堤段背河堤肩和堤坡纵向裂缝的情况,采用测量、开挖勘探、地质雷达探测等方法,揭示了裂缝的形态特征.分析表明堤防背河侧进行的淤背工程是堤防产生纵向裂缝的直接原因,提出了采用锥探灌浆充填的处理措施.
  • 陈俊杰;陈孝田;郭慧敏;罗立群;赵阳
    人民黄河. 2006, 1(5): 72-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择桑庄险工-孙口断面河段,对维持黄河下游河槽排洪输沙基本功能的水沙过程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从河势及漫滩情况看,洪峰流量为2 600 m3/s的方案1、洪峰流量为4 000 m3/s的方案2 效果最好,但方案1由于流量较小,因此难以发挥河槽排洪输沙的功能,方案2的河槽排洪输沙功能有所增强;②洪峰流量为6 000 m3/s的方案4的水沙过程将形成工程难以控制的复杂河势;③维持黄河下游河槽排洪输沙基本功能的水沙过程以流量不超过5 000 m3/s、含沙量为50 kg/m3的方案3为宜.
  • 陈孝田;陈书奎;罗立群;赵阳;夏修杰
    人民黄河. 2006, 1(5): 74-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桑庄险工到孙口断面为研究对象,对黄河下游4种方案的水沙过程(洪峰流量分别为2 600、4 000、5 000、6 000 m3/s)平滩流量的调整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流量增大,各断面平滩流量均明显增大,而平滩流量的增幅均逐渐减小,其中方案1与初始相比,平滩流量增大13%,而方案4仅比方案3增大2%;②从平滩流量考虑,洪峰流量控制在4 000 m3/s左右、不超过5 000 m3/s,对维持黄河下游河槽排洪输沙的基本功能最为有利.
  • 陈孝田;董年虎;马怀宝;陈俊杰;罗立群
    人民黄河. 2006, 1(5): 75-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实体模型试验,研究了不同水沙过程中桑庄险工-孙口断面河道形态的变化,探求了对于维持黄河下游河槽排洪输沙基本功能有利的水沙过程.试验表明:①与初始断面相比,各方案断面形态均向刷深、展宽的方向变化,洪峰流量为2 600~4 000 m3/s时,断面刷深比较显著,河相系数较小,洪峰流量超过4 000 m3/s时断面持续刷深效果则不明显,河相系数也相应增大;②随着流量增大,断面面积逐渐增大,而增幅却逐渐减小,与初始断面相比,各方案河相系数总体上有所减小.
  • 董年虎;陈孝田;侯志军;陈俊杰;罗立群
    人民黄河. 2006, 1(5): 77-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基本相同的水量条件下,设计了4种出库洪水方案,其洪峰流量分别为2 600、4 000、5 000、6 000 m3/s,利用实体模型试验研究了小浪底水库相同水量不同调控洪水过程中黄河下游特定河段水位的变化情况,比较了各方案洪水前后相应平峰流量的水位降幅.结果表明:①各方案均表现出随着历时的增加沿程各断面同流量水位降低;②总来水量和来沙量基本相同时,不同设计洪水前后同流量下水位降幅与设计洪水洪峰流量成正比;③总来水量和来沙量基本相同,设计洪水洪峰流量超过5 000 m3/s时,同流量下水位降幅不明显;④漫滩水量增大时,洪峰前后水位降幅减小.
  • 陈孝田;罗立群;王开荣;陈俊杰;郭慧敏
    人民黄河. 2006, 1(5): 78-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实体模型试验,研究了黄河下游孙口以上河段含沙量的沿程变化,结果表明:①各级流量、含沙量过程中,含沙量沿程总体是增大的,不同水沙组合下的含沙量在各个时期沿程变化差别较大;②洪峰流量控制在4 000 m3/s左右(不超过5 000 m3/s)、含沙量为50 kg/m3左右对于维持黄河下游河槽排洪输沙的基本功能最为有利.
  • 人民黄河. 2006, 1(5): 80-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