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论文
  • 孙广生;石国安
    人民黄河. 2006, 1(4): 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鉴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理论和实践,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阐述了维持黑河健康生命的目标和总体思路.认为维持黑河健康生命的标志包括:河道不退缩,东居延海保持一定水面;地下水位不下降;污染不超标;天然绿洲不萎缩.维持黑河健康生命的途径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流域治理和水资源保护规划体系;健全和完善流域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水权制度;全面构筑有效的黑河水量调度综合保障体系,形成长效机制;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实施流域增水等.
  • 人民黄河. 2006, 1(4): 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乔西现;石国安
    人民黄河. 2006, 1(4): 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黑河流域生态系统严重恶化、水事矛盾突出的问题,国家决策实施黑河水量统一调度,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流域治理.针对6年来黑河水量统一调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①全面启动实施黑河"二期规划";②加快干流骨干工程和中游河道整治、口门合并等工程建设;③严格控制中游地区耗水总量;④健全并完善水量调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⑤尽快制定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经济补偿机制;⑥进一步完善水量调度技术措施等.
  • 黄自强
    人民黄河. 2006, 1(4): 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黄土高原小流域产水产沙实体模型的目标功能及主要影响因素入手进行分析,认为模型设计的主要物理量是降雨强度、降雨历时和地形相对高差;用因次分析法则,推导了侵蚀方程的一种基本形式;进而根据相似原理的相似条件,导出各主要物理量的模型比尺.沟道坝系的布局论证在该模型上开展,即可有较为可靠的试验平台.
  • 齐璞;高航
    人民黄河. 2006, 1(4): 7-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人们对黄河泥沙输移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治黄方略或主张也在不断地更新.微弯整治基于多年游荡河道的防洪抢险经验,其能达到减小游荡范围的治理目标,但主槽没有稳定;双岸整治方案是基于窄深河槽洪水期具有很强的输沙潜力与泄洪能力.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后,必须形成稳定的主槽才能保证防洪的安全,提高河道的输沙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减淤目的;洪水漫滩机会减小了,才能使黄河滩区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主张束水输沙,认为"稳定主槽、调水调沙"的治河方略符合当今黄河的实际.
  • 司毅铭
    人民黄河. 2006, 1(4): 1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河流纳污能力是水资源的基本属性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使用价值,因而它是一种资源.从河流纳污能力使用权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出发,分析了河流纳污能力的资源形态与价值形态以及其物权属性与市场实现;论述了建立河流纳污能力使用权制度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提出了建立河流纳污能力使用权制度的5项原则,认为河流纳污能力使用权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使用权有关概念界定,使用权的初始分配、流转和终止,使用权管理方式等.
  • 刘晓燕;张原锋;侯素珍
    人民黄河. 2006, 1(4): 13-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主槽断面的塑造过程是洪水动力克服河床阻力做功的过程,洪水对主槽的塑造作用来自洪水造床动力与河床阻力之对比.在非漫滩情况下,主槽的塑造机理可简化为断面变化量与洪水动力的关系.就塑造黄河下游一定断面的主槽而言,所需洪水动力特征值W0.32Q0.37是一定的,若流量较大,则需要的洪量可减少;要使某场洪水具有冲刷主槽的作用,其洪水动力特征值W0.32Q0.37应大于41.并非所有的漫滩洪水都具有淤滩刷槽作用,研究认为,对中低含沙洪水,只要当洪水流量达平滩流量的1.5倍以上,黄河主槽才出现明显冲刷.
  • 李荷香;高兴利;张建民
    人民黄河. 2006, 1(4): 16-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GIS、RS和VR技术,开发了在三维场景下模拟仿真,生动、直观地对防汛预案进行可视化编制与应用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防汛预案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交互式编制、管理和可视化的汇报演示和查询.
  • 李富中;靳武生;许发文
    人民黄河. 2006, 1(4): 18-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抢险现场管理混乱、保障困难等诸多难题,在黄河上首次对抢险现场管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抢险现场规范化管理运行系统.该系统包括抢险现场指挥部联络站、抢险现场工作流程图运行框架、抢险现场管理程序、抢险的快速反应机制、抢险现场布局及人员行为等.
  • 尹德文;汪雪英;费雷刚;王国臣
    人民黄河. 2006, 1(4): 2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高压喷射灌浆技术在东平湖围坝加固工程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解决了因堤防堤身、堤基土质差和采用开槽置换法施工混凝土防渗墙塌孔或无法成墙的难题.投资比混凝土截渗墙、搅拌桩等工艺单价低50元/m2左右,施工工期缩短近8个月,劳动强度降低25%左右.
  • 张晓华;尚红霞;郑艳爽
    人民黄河. 2006, 1(4): 22-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分析了小浪底水库运用5年来黄河下游河道的冲淤调整情况,结果表明:下游河道沿程冲刷,河道萎缩局面得以遏制;水文站同流量水位下降;河道排洪能力增大,平滩流量增大.但由于下游来水量偏少,河道冲刷量尤其是下游中段冲刷偏少,河道断面调整幅度较小.同时基于洪水造床作用远大于平水过程造床作用的认识,建议充分利用小浪底水库拦沙的有利时机增强河道的排洪输沙能力,及时加强针对枯水条件下的研究工作.
  • 史辅成
    人民黄河. 2006, 1(4): 24-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黄河河口镇-龙门区间20世纪70年代以来降雨径流关系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当中雨、小雨时,水土保持作用可能对入黄径流量的减小起一定作用,但当遭遇大雨、暴雨时,则水土保持的作用将很小或不起作用.而近期河口镇-龙门区间大雨出现几率较前期减小26.2%,暴雨出现几率较前期减小53.7%,因此近期径流量减小的原因,不应单纯是水土保持作用的影响,降雨量的变化是主要原因,故在进行降雨径流关系"一致性处理"时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 姜世中;张宏
    人民黄河. 2006, 1(4): 26-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黄河上游吉迈站年降水量、径流量和蒸发量实测资料,利用小波分析方法,探讨了黄河上游高寒地区年降水量、年蒸发量和年径流量的多时间尺度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高寒地区年降水量、年蒸发量和年径流量序列均具有多时间尺度特征;年径流量序列具有4 a、8 a左右的主周期;年降水量序列存在4 a、7 a、16 a左右的主周期;年蒸发量序列存在4 a、8 a、18 a左右的主周期.此外,给出了高寒地区雨水-冰雪融水类河流的水文情势:径流过程曲线呈双峰型;秋季径流递减速度大于春季递增速度;6月份径流量递增速度最快,9、10月份递减速度最快,在解冻期和冻结初期径流量增减速度仅次于6、9、10月份.
  • 陈俊杰;江恩惠;李远发;武彩萍;宋莉萱
    人民黄河. 2006, 1(4): 28-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保证模型与原型泥沙运动相似及河床变形相似,对黄河大型实体模型模型沙选择的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①特别轻的模型沙(容重小于1.4t/m3)不宜作为黄河实体模型的模型沙;②容重比粉煤灰更重的模型沙(如天然沙、陶粉、滑石粉、渠道淤泥等)不适合黄河下游实体模型采用;③若继续使用郑州热电厂粉煤灰作为模型沙,极细颗粒的适配问题将是下一步研究的关键;④造价较高的BZY、PS、电木粉及合成塑料沙不宜选用.初步建议除了对粉煤灰极细颗粒进行深入研究外,还要进一步寻找并研究开发能够满足黄河长模型要求的、成本低廉的新型的模型沙.
  • 李水艳;徐小明
    人民黄河. 2006, 1(4): 3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传统的自动优选方法、罗森布瑞克法和单纯形法对初值敏感性强,易陷入局部极值和标准二进制遗传算法精度较低的不足,从动态改变参数初值取值范围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遗传算法,用以解决降雨径流模型中的参数率定问题.以三水源新安江模型为例并结合密赛流域7年的降雨径流实测资料,用该方法得到了较优解,其率定期参数率定结果达到了《水文情报预报规范》的甲级标准.
  • 冉景江;赵燮京;梁川
    人民黄河. 2006, 1(4): 32-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加权马尔可夫链的预测方法与模型,以川中丘陵区简阳市为例,根据1974~2003年的降水量资料,采用均值-方差法对年降水量进行了状态分级,应用加权马尔可夫链对该地区的旱涝状态进行预测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客观、准确、可靠、简便,为区域降水的中短期预测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
  • 张曙光;刘昕宇;渠康;张宁;暴维英;徐建
    人民黄河. 2006, 1(4): 35-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痕量有毒有机物的监测意义重大,传统方法难以达到要求,迫切需要发展高效、经济、有选择性的采样技术,以及与之配套的样品前处理和分析方法.根据黄河联合基金项目的要求,在黄河兰州段有机污染物研究中应用了半透膜采样技术,通过多次试验对装置的设计和样品实地采集技术进行了初步探索.实验结果表明,半透膜采样技术在河流痕量有机物样品采集和预处理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在水质常规监测中推广使用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与改进.
  • 胡士辉;陈森林;李永鑫
    人民黄河. 2006, 1(4): 37-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简要论述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及内涵.通过分析荷载作用下的结构构件与承载人口及社会经济的水资源系统的相似性,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规模下水资源承载力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进而分析了水资源影响因素,并根据水资源承载力弹性区间的控制指标,探讨了通过提高弹性区间来增强水资源可持续承载力的对策.
  • 陈晓景
    人民黄河. 2006, 1(4): 39-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流域水污染防治监督管理的规定存在着诸多缺陷,表现在:法律法规间规定相互冲突,防治机构职能交叉、条块分割,公众监督机制不完善,缺乏规制政府的责任机制等.监督管理机制应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成立独立的权威的综合性流域管理机构;二是完善流域水污染防治司法审查制度;三是确立流域水污染防治的"自我治理"模式.
  • 彭祥;胡和平
    人民黄河. 2006, 1(4): 4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流域水量不同分配模式对相关利益群体的损益影响较大,因此在制度设计中必须考虑流域各省(区)的个体理性因素.运用博弈论和制度分析理论,将流域水资源配置概化为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问题.构建了黄河水资源配置博弈均衡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现有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缺乏实施效率,不是流域各省(区)用水主体能够自主接受且自我实施的制度选择.
  • 邓晓颖;贾杰华;宋会香;王志刚;王利;陈付申
    人民黄河. 2006, 1(4): 44-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太沙基(Terzaghi)一维固结理论及《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对位于黄河南岸的郑州北郊水源地范围内浅层地下水集中开采造成黄河大堤的沉降量进行了理论计算,结果与实测沉降量基本一致.分析表明:浅层地下水开采稳定流场的形成,是一个较长时间的渐变过程,所诱发的地面沉降量不大,不会对大堤造成危害;黄河大堤附近地下水位降低,提高了淤泥质土的强度,起到消除或减轻地震液化灾害的作用,对大堤稳定是有利的.
  • 张世坤;张建军;田依林;肖翔群;毛玉捷
    人民黄河. 2006, 1(4): 46-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花园口断面污染物自净降解室内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目前黄河水体污染的2个主要因子COD和氨氮的自净降解符合Sigmodial曲线规律,其降解状况与水温和污染物初始浓度有很大关系,但不完全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污染物所含组分不同,其自净降解程度也不同.要想提高水质预测结果的精度,必须针对废污水的组成调整预测模型,准确确定模型参数.
  • 丁春梅;王淑英;彭恢铭
    人民黄河. 2006, 1(4): 48-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鉴湖水质的现状出发,提出了水质评判的必要性.采用模糊评判的方法,综合了湖泊的多项水质指标,应用模糊数学原理,采用杭州市水文监测站提供的最新资料,对鉴湖的水质等级进行评判,该方法克服了以前采用的单因子极值方式的片面性,其结果更为合理.
  • 杜子龙;李援农;李方红
    人民黄河. 2006, 1(4): 50-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喷灌工程树状管网水力计算分析,将CAD、Excel、数字图形、工程布置与计算机操作相结合,探索了管网水力计算的计算机实现方式,分析了喷灌工程的水力计算的数据流程.管网水力计算要素数据的自动采集后,只要根据界面提示输入或调用自动采集的参数,计算机就可自动完成管网水力计算并输出用户需要的计算结果.
  • 吕桂军;康绍忠;张富仓;李志军;崔宁博
    人民黄河. 2006, 1(4): 52-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地下渗灌的特点,对盐渍化土壤中不同入渗条件下的水盐运动规律进行了室内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入渗水量、入渗流速、水分再分布都是影响水盐在土壤中分布的重要因素.入渗过程中,水分在土壤中的渗透流速越慢,压盐、排盐效果越好,渗透水量与单位水量排盐率呈显著幂函数关系;入渗结束后,水分再分布增强了压盐效果.
  • 卞俊威;孙雪梅;刘栋;席广平;姜海波
    人民黄河. 2006, 1(4): 55-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简介了黄河下游山东引黄灌区沉沙池由自流沉沙到"以挖待沉、弃土堆高"、沉沙池高地覆淤还耕的基本历程.设计了5种不同的覆淤土层结构,经过作物种植试验,并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引黄灌区沉沙池还耕的覆淤土层结构进行了优选,确定了3种覆淤还耕土层结构.
  • 焦超卫;赵牡丹;曹颖
    人民黄河. 2006, 1(4): 58-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土流失按其研究尺度划分,可以分为坡面、小流域和区域三类.目前,国内外关于水土流失的研究基本都是基于坡面和小流域的.分析和总结了水土流失研究的现状,并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进而提出了区域水土流失地形因子研究的方向与重点:可以以小流域水土流失因子及其格局与水土流失的相互作用机理为基础,根据小流域-区域尺度上水土流失地形因子的尺度转换特征来推测区域尺度上水土流失的现象和过程;在进行区域水土流失地形因子的研究时,应尽快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即建立不同尺度下的地形指标选取依据,不能所有的尺度下都采用相同的地形指标.
  • 刘卓颖;倪广恒;雷志栋;王玲
    人民黄河. 2006, 1(4): 6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改进后的小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THIHMs-SW),对相对天然状态下的岔巴沟流域进行了连续8年的水沙运动模拟计算,取得了较好的模拟结果,模型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为黄土高原地区开展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提供科学指导和帮助.同时,模型中预留了水土保持措施影响下的水沙调蓄计算模块,以便在今后进一步研究工作中分析人类活动(尤其是淤地坝建设)对水沙运动规律及特性的影响.
  • 侍克斌;牛景太;毛远辉
    人民黄河. 2006, 1(4): 63-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碾压混凝土的结构特性,在建立有限元等效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求解碾压混凝土坝层间软弱夹层应力的方法-夹层法,可以方便地模拟坝体层面的连续、滑移及开裂等状态.通过实际工程的计算,验证了此方法的可靠性.
  • 孙明权;常跃
    人民黄河. 2006, 1(4): 65-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某水库副坝混凝土防渗墙为例,采用二维非线性土石坝有限元计算程序,对其典型剖面进行了有限元计算,并分析了不同墙端约束形式、不同强度的基岩及不同的坝体材料参数对混凝土防渗墙墙体位移和应力的影响,指出:墙端约束不同时,对墙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墙体底部附近,对墙体其他部位的影响不明显;基岩强度较高时,选择墙体与基岩的约束形式要慎重;选用不同的材料参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非常大.
  • 李成;常向前;宋海亭
    人民黄河. 2006, 1(4): 67-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含圆孔的复合材料板在不同的荷载作用下进行了应力分析,指出:含圆孔的复合材料板最大应力的方向往往和纤维的方向一致,但是因纤维强度较高,使得最大应力往往并不直接导致材料发生破坏,破坏点常常出现在偏离纤维方向的位置.
  • 文畅平
    人民黄河. 2006, 1(4): 69-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指出在土方工程中,土的最大干密度与最优含水量是确保路基压实质量的两个关键指标,利用埃尔米特插值函数求得的干密度、含水量能更好地逼近试验得到的ρd-ω曲线,求解精度较高.
  • 张天航;李清富
    人民黄河. 2006, 1(4): 71-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构造特点和力学特性,从铺装体系的结构设计理论、黏结层性能、防水层的设置、温度敏感性及材料与施工工艺等方面入手,全面分析了桥面铺装层使用寿命的影响因素.
  • 杨春光;王正中;田江永
    人民黄河. 2006, 1(4): 73-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硅粉混凝土、普通混凝土及HF粉煤灰混凝土的抗压、抗冲磨等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对比,指出HF粉煤灰混凝土与硅粉混凝土的抗压、抗冲磨等性能相当,但HF粉煤灰混凝土具有干缩率小、施工和易性好、造价低等优点,推荐在水利工程中使用HF粉煤灰混凝土.
  • 曹青
    人民黄河. 2006, 1(4): 75-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有限元及弧门主框架自振频率理论计算方法,考虑流固耦合、弧门主横梁与支臂的单位刚度比、主框架材料用量及支臂的截面形式等因素的影响,对弧形闸门的自振特性进行了计算分析,指出:流固耦合对弧门自振特性的影响不容忽视,随水头的升高,不仅闸门的自振频率降低幅度较大,而且其相应的振型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采用不同的支臂截面形式及合理地改变支臂截面特性,可有效地改变闸门的自振频率.
  • 李爱国;袁宝远;陈艳国;赵燕容;任丽芳
    人民黄河. 2006, 1(4): 77-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灰色神经网络模型GNNM(1,1)应用于深基坑支护结构位移预测中,以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南汉桥南锚锭深基坑为例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GNNM(1,1)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拟合得很好,比GM(1,1)有更强的适应性,对基坑工程三类位移增长曲线能较好地模拟,可较准确地预测基坑支护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