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论文
  • 王国安;王军良;李保国
    人民黄河. 2006, 1(2): 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世界最大洪水及其外包线公式有助于人们分析和认识世界洪水极值的地区分布规律,能为洪水频率分析成果和可能最大洪水(PMF)成果的合理性检查提供重要标尺,还为某些短缺暴雨/洪水资料的地区粗略估算PMF提供方便.根据世界范围内大量的洪水极值,求得世界已知最大洪水洪峰流量外包线的新公式:Qm=154A0.738(用于A<300km2的情况);Qm=1 830A0.316(用于A=300~3000 000km2的情况).对世界最大洪水的地区分布特点和洪水成因作了简要的分析.
  • 周海燕;马晓;高双强
    人民黄河. 2006, 1(2): 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黄河"工程建设是黄河治理信息化应用的一个里程碑.数据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资源,数据的管理是每一个信息化项目必须做好的课题.通过对目前应用较多的数据管理技术的分析,结合"数字黄河"工程的具体需求,提出了针对业务应用数据大量增加、新的规律和知识需要发掘的管理设想;认为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系统的技术方案应包括:数据抽取和集成、元数据的建立和管理、数据仓库的体系结构、数据仓库模型的建立等.
  • 佟金萍;王慧敏;仇蕾;朱九龙
    人民黄河. 2006, 1(2): 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是黄河治理的新理念.在诠释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基础上,探讨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依据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管理中的不确定性及其对管理的反馈作用,强调适应性管理是实现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有效管理方法,建立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科学管理框架;同时指出在适应性管理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黄河健康的标准、黄河健康生命的评价、不确定性定量研究和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管理绩效评估等问题.
  • 吴春华;牛卫华
    人民黄河. 2006, 1(2): 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河流生态系统特点及其健康研究进展的介绍,指出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理论框架体系包括两部分:一是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标准的理论基础;二是干扰、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态系统健康.认为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指标主要有生态特征、水资源状况、河流基本状况、功能整合、社会政治环境及社会经济指标等.
  • 高永胜
    人民黄河. 2006, 1(2): 13-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恢复尺度是河流恢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正确选择,将有利于河流恢复的研究范围及相应措施的确定.在总结国外河流尺度划分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国情,提出了河流恢复应考虑的尺度,即概念性尺度、空间尺度、时间尺度、技术尺度、公众意识尺度,并对这些尺度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河流恢复工作还处于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探讨阶段,既要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研究成果和经验,又要结合我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切实加强河流的保护和管理,强化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改变传统治河理念,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 李祚谟;张世伟;谷志生;陈海峰
    人民黄河. 2006, 1(2): 16-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1986~2002年黄河下游花园口站来水来沙条件与山东段河道的冲淤概况,结果表明在长期中小水作用下,黄河山东段河势演变显示了"小水坐弯、上提"的特点.分河段叙述了河势演变要点与整治工程以及东坝头以下两岸工程分布状况,阐明了河道自然情况下的演变与有工程约束情况下的河势演变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同时指出,为达到稳定河势、控导主流的目的,仍需要增建一定规模的整治工程.
  • 荆旭春;王俊;张效青
    人民黄河. 2006, 1(2): 18-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连续截渗墙、土工膜、减压沟(井)等防渗方案进行了比较,指出防渗方案的选择主要取决于黄河堤防堤基的地层结构.对于不同的地层形式,在堤防防渗措施上有明显的不同:①对于堤基透水性土层厚度不大(10 m左右)的情况,采用心墙防渗是有效和可靠的;②对于透水性土层比较深的地基,心墙达不到不透水土层,故只能形成"悬挂式"的防渗结构,但当防渗墙进入地层的深度小于地层总厚度的80%时,应采用土工膜斜墙加铺盖或者其他防渗结构.
  • 蔡治国;王光谦;夏军强;贺莉
    人民黄河. 2006, 1(2): 2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干流非汛期流量演进问题是黄河水量调度工作的难点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采用水文学和水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基于水量调度的黄河下游非汛期流量演进混合模型.模型采用基于水文学的水量平衡方程,并用一维水力学方法对方程中的传播时间、槽蓄量两项关键参数进行了率定.采用2003、2004两水文年的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流量传播过程.
  • 王庆中;陈富安;王秀清;王兵
    人民黄河. 2006, 1(2): 23-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水库异重流测量的精度,减轻劳动强度,缩短测量时间,抓住水库"蓄清排浑"运用的最佳时机,开发研制出了光电式清浑水界面探测器.该仪器由水下探头和船上音频报警信号无线接收装置两部分组成,2004年黄河第三次调水调沙试验中的应用表明,该仪器的使用明显提高了测验精度,测量效率至少提高10倍,成为异重流测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理想仪器,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郑玉成;王宗波
    人民黄河. 2006, 1(2): 24-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前3次调水调沙试验期间河口区段河道河势、水情的变化进行分析,表明调水调沙使河势发展趋向理想化,河道过洪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建议:①调水调沙的时间应不少于20d;②对调水调沙试验的效果分析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数据要一致,以便于掌握和对外宣传调水调沙的作用;③2005年调水调沙转入正常运行,对于运行期间的有关指标也要进行统一观测;④对西河口控导工程未建坝岸进行完善;⑤加强对小浪底水库运用后下游河道变化的研究.
  • 叶爱中;夏军;王纲胜
    人民黄河. 2006, 1(2): 26-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传统的运动波汇流模型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动力网络的分布式运动波汇流模型.该模型将分布式水文模型中的产流单元与河网组合建立成无尺度网络模型,汇流计算分成节点汇流与网络汇流两阶段完成,根据积水面积的不同分成坡面汇流与河道汇流.应用结果表明:所建模型的汇流计算更加接近流域的实际汇流过程,理论更合理,并充分利用了DEM所提供的地形地貌信息,模拟效果较好.
  • 刘天;王中峰
    人民黄河. 2006, 1(2): 29-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在黄河河南段水量调度中强化实时调度的必要性,指出了采取的主要水调措施:①利用农业气象信息实时调整引水指标;②实施用水实时调整申报制度;③将重要的滩区引水口门纳入水量调度日常管理;④利用农作物灌溉制度轮流灌水;⑤实施滚动订单制度,进行日实时调度;⑥采取措施处理突发事件.同时建议:①对旬调度指标进行细化;②理由充分情况下应准许实时调整引水指标;③加强供水单位和用水户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 李富根;熊祥忠;赵明;杨铁笙
    人民黄河. 2006, 1(2): 3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液氮冷冻升华方法制备黏性泥沙絮凝体标本.实验分析指出:采用体视镜观察絮凝体的图像具有较好的立体感;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可以获得絮凝体水平分层断面图像;引用分形集的横切面理论,可以得到黏性泥沙在三维空间的分形维数.
  • 段新奇;王桂娥;高德松
    人民黄河. 2006, 1(2): 33-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3年11月~2004年10月,在三门峡水库进行非汛期控制水位318 m原型试验条件下,分析了来水来沙、水库冲淤情况及潼关高程的变化,指出:①运用年入库水量为208.5亿m3,沙量为3.168亿t,是典型的枯水枯沙年份;②2004年桃汛来水条件优于2003年,桃汛前后潼关高程下降值分别为0.15 m和0.21 m,主要是因为2003年桃汛期在潼关河段上段进行清淤疏浚,增大了桃汛洪水的冲刷作用;③2003年、2004年三门峡水库进行非汛期控制水位318 m原型试验,回水影响范围控制在黄淤33断面以下,该断面以上河道完全处于自然状态,其冲淤变化由该河段比降、断面形态随来水来沙条件进行自动调整,水库运用已不对潼关河段的冲淤产生不利影响;④在有利的水沙条件冲刷和清淤的共同作用下,2003年汛期潼关高程下降0.83 m,经过非汛期的冲淤变化,2004年汛前潼关高程较2003年汛后上升0.30 m,汛末潼关高程较汛初下降0.27m,由于汛期水沙条件不利,加上没有进行清淤疏浚,因此汛期潼关高程冲刷下降的幅度小于非汛期淤积上升的幅度.
  • 郝伏勤;王新功;刘海涛;闫莉;何智娟;徐晓琳
    人民黄河. 2006, 1(2): 35-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1999年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至2004年,在流域来水持续偏枯的情况下,取得了黄河连续5年不断流的斐然成绩,初步实现了人水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意义.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对下游河流生态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具体体现在:初步扼制下游频繁断流的局面,维持了河流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和"廊道"作用;促进了下游水功能的实现;部分修复了作为重要水禽栖息地的河道湿地,保护并丰富了河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促进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的生态恢复,维持了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完整;保证黄河非汛期输送一定的营养盐入海,对河口及近海水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有利影响.
  • 赵军;付金霞
    人民黄河. 2006, 1(2): 38-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虚拟水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虚拟水战略是指缺水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富水国家或地区购买水密集型农产品(尤其是粮食)或高耗水工业产品来获得水和粮食的安全.虚拟水战略为创新水资源管理机制和解决水资源间题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在总结了虚拟水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甘肃省河西走廊的实际情况和资料的可获得性,计算了河西走廊2000年主要农作物产品虚拟水的含量,提出了虚拟水战略对河西走廊解决水资源危机和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些有益启示,认为虚拟水战略可以更好地协调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河西走廊的生态建设和恢复.
  • 王玉敏;冯民权;周孝德;唐允吉
    人民黄河. 2006, 1(2): 4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河流是重要的地表水资源,对于维护流域生态环境的功能质量意义重大.近年来多条河流出现的断流问题严重影响了沿河人民的生活质量、破坏了流域的生态环境.以渭河干流(陕西段)为例,研究了渭河的生态需水量,考虑到渭河是一条多沙河流,而且渭河沿岸有许多傍河水源地,认为生态需水量包括挟沙需水量和地下水回补量两部分,得出渭河的生态需水量约为62亿m3的结论.
  • 杨向辉;陈洪转;郑垂勇
    人民黄河. 2006, 1(2): 43-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参照美国、澳大利亚、智利等国家成熟的水市场运作及其交易模式,根据我国水权制度的现状以及水市场发展的特点,构建了我国三级水市场的框架:一级水市场即水资源原料市场;二级水市场即水商品市场;三级水市场即消费市场.探讨了各级水市场的交易主体、客体和定价等运作模式以及水权交易模式,以期对我国水市场的构建和培育有所帮助.同时认为,我国水市场的建立应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并应加强管理,确保水市场的有效运作.
  • 马军霞;王琦;刘培勋
    人民黄河. 2006, 1(2): 45-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了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并介绍了具有实用意义的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模型.可以采用数值计算方法或计算机模拟技术对该模型进行求解,进而得到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计算结果.以郑州市为实例,建立了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模型,得到郑州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结果:①近期郑州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将依然存在,仍属于严重超载;②到2010年,郑州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将有很大改观;③到2020年、2030年,在郑州市实施南水北调、增强污水处理的前提下,水资源承载能力会有很大提高.
  • 胡习英;陈南祥
    人民黄河. 2006, 1(2): 48-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是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进行城市生态环境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现有的生态需水量的计算方法中存在很多问题,为了更趋科学合理地计算城市生态需水量,提出了城市生态需水量的计算范围应包括城市河道、湖泊、绿地的生态需水量等,从水量和水质的角度讨论了各自的计算方法,并以郑州市为例,进行了城市生态需水量的计算.
  • 严军;苗卉;柴洪敏;张晓亮;张晓松
    人民黄河. 2006, 1(2): 5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沙河流生态需水量中最为重要的是输沙需水量,通过分析河道输沙的实际过程,提出了输沙需水量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而计算、分析了永定河下游河道的输沙需水量.指出输沙用水调控原则为:优先选用临界单位输沙需水量;在水流强度较大时集中输沙,保证下游河道维持相对稳定的流量.
  • 温季;郭树龙;卢闻航
    人民黄河. 2006, 1(2): 54-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灌区灌溉采用井灌井排,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不但能有效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还可以通过井渠互补,使农作物得到适时灌溉.针对目前井灌工程效率低下的问题,通过抽水试验,经过理论分析,推导出了井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的最优出水量、最佳扬程和经济管径计算方法,从而可提高机井灌溉效率.
  • 蔺明华;薛小丁;马宁
    人民黄河. 2006, 1(2): 57-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天然降雨、人工降雨、放水冲刷等试验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典型区域开发建设新增土壤流失分析的研究成果,以降雨侵蚀力、土壤抗冲性和地面坡度为主要因子,建立了用年降雨资料和次降雨资料计算土壤侵蚀模数的数学模型和开发建设新增土壤流失量的计算方法.所建模型和方法不仅适用于典型研究区域,而且也适用于黄河中游地区.
  • 范小玲;范亚娜
    人民黄河. 2006, 1(2): 59-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初选试验和区域性试验的基础上,对从美国引进的多年生香豌豆、美丽鹧鸪豆、犹他甜苕子、牧场草、黄兰沙梗草、康巴早熟禾等6种植物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多年生香豌豆和牧场草的营养价值明显高于当地主栽牧草品种紫花苜蓿和黑麦草,且适口性好,是黄土高原地区十分理想的牧草资源,在畜牧业、水土保持等领域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 王庆阳;王英顺;胡建军;吴为禄
    人民黄河. 2006, 1(2): 6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坝系规划必须充分利用日益完善的地理信息系统,提高管理的效率.设计的坝系规划系统,将利用遥感技术对流域基础数据进行采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图形技术等对数据进行处理;同时基于Windows平台,将常规的二维数据模型推广到三维空间,研发如何通过在地形图上进行工程布设或断面切割,以获取坝系规划所必须的坝高与库容、淤地面积、坝体工程量以及各坝之间的空间关系识别等,从而大大提高坝系规划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决策水平.
  • 刘云;陈丕华
    人民黄河. 2006, 1(2): 63-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弥河倒虹为例,通过水工模型试验,研究了引黄济青工程倒虹进口的水流流态、水头损失、挡冰性能等问题,并论述了倒虹吸设计中进口布置对水流条件的影响.指出:平原地区倒虹的水头损失不大;形成冰坝的决定性因素是水面流态;为消除通气槽中的水面震荡现象,应将通气槽改为通气孔;为避免发生水跃,应取消设置沉沙池.
  • 沈细中;张伟;兰雁;赵寿刚
    人民黄河. 2006, 1(2): 64-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广义径向基函数兼备模糊系统及神经网络的优良性能,精度较高,能满足围堰安全监控的要求.在系统分析围堰防渗墙变形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广义径向基函数的围堰防渗墙变形预测模型.通过长江三峡二期围堰实例分析表明:此预测模型计算简便,适用性强,精度高,为围堰防渗墙变形预报提供了新思路.
  • 文辉;李风玲;黄寿生
    人民黄河. 2006, 1(2): 67-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总结了前人对圆管均匀流水力计算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运用拟合的方法得到了新的圆管明渠均匀流近似计算公式.此公式计算误差较小,特别是在β<0.2时,公式计算精确度较高.在工程的常用范围内,即0.33<β<0.8时,此公式为线性方程,表达形式最为简洁.
  • 孙民伟;王宝成;杜建中;李志敏
    人民黄河. 2006, 1(2): 69-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近年来国内外岩体三维变形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介绍了最大正应力准则、Mohr-Coulomb准则、Tresca准则、冯一米塞斯准则等目前常用的本构关系,并对三维变形计算模型的建立及计算程序进行了简要说明.
  • 张绍民;路新景;张一;范淑玲
    人民黄河. 2006, 1(2): 71-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基坑开挖后进行的大量试验研究工作,对西霞院电站厂房地基上第三系地层的承载力的取值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该区上第三系地层的岩性复杂,相变大,强度跨度大,性质十分特殊;对承载力的取值应首先建立科学的分类基础.提出了承载力的确定方法和取值原则,在对比分析不同试验成果后,较为科学地提出了不同类别地层的承载力参数.
  • 张天航;马跃先;谷胜利
    人民黄河. 2006, 1(2): 74-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指出中小型水闸的建设因工程资金投入较少,在多数情况下,往往只能实施几种甚至单一的温控措施,闸墩结构出现裂缝的问题普遍存在.通过对几种适合于中小型闸墩施工使用的温控和防裂措施效果的分析表明,只要重视温控,综合设计,精心组织施工,较经济的投入同样可以取得满意的防裂效果.
  • 王波;张建梅;鞠小明;李新军
    人民黄河. 2006, 1(2): 77-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气垫式调压室水力过渡过程计算的数学模型,给出了具体水电站的数值计算实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气体多变指数m值的增加,调压室内的水位波动幅值将减小,气体压力变化幅值将增大;初始水深恒定时,随着初始气压的增加,水位波动幅值将减小,气室内气压变化幅值将增大;初始气压恒定时,随着初始水位的增加,水位波动幅值将减小,气室内气压变化幅值将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