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1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论文
  • 董保华
    人民黄河. 2006, 1(11):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回顾黄河水资源保护30年发展历程,总结"十五"成就基础上,分析了面临的形势和存在问题,明确"十一五"总体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提出以治水新思路和治河新理念为指导,依法履行水资源保护职能,准确判断形势、找准自身定位、依法行政.要进一步加快能力建设、法规建设、队伍建设步伐,全面提高水质监测与信息支撑能力、科技攻关能力、依法行政和宏观管理能力,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作出新贡献.
  • 杨希刚;李向阳
    人民黄河. 2006, 1(11): 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黄河干流已建和在建水库的有效库容已超过361亿m3,占多年平均河道径流量的62.2%,使得河道径流、泥沙受水库运用影响显著.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环保意识增强,以往确定的水库开发任务已不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生态效益矛盾日趋突出.在回顾以往水库开发任务论证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水库开发任务论证必须体现系统性,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做到开发任务近期与远期相统筹,在水库运用中通过对水库开发任务动态优化,使水库适时运用能够与治黄当前需要紧密地结合,实现水库近期与远期开发任务的顺利过渡.
  • 汪强;周莉;王原
    人民黄河. 2006, 1(11): 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黄河"工程复杂而庞大,其项目验收工作是项目实施建设的重要阶段.通过分析"数字黄河"工程项目验收类型,结合"数字黄河"工程验收实施经历,提出了"数字黄河"工程验收工作有关验收依据、职责、工程质量检测和遗留问题处理等关键环节的处理措施.
  • 王煜
    人民黄河. 2006, 1(11): 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提出了河流健康的子系统和健康因子,再应用耗散结构理论、系统论和信息论的有关概念和理论,提出了基于系统有序度熵的河流健康评价方法,导出了综合考虑河流系统多子系统(序参量组)的河流健康指数的数学表达.以黄河为例,分析提出了黄河健康因子,研究了各健康因子的阈值范围,评价了黄河健康状况,从计算结果来看,现状黄河处于非健康状态.河流健康生命理论是一个新理论,健康因子选择和综合评价方法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 李希宁;刘洪才;姜明星;王静
    人民黄河. 2006, 1(11): 9-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黄河山东段滩区生产堤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生产堤的不利和有利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述,最后建议:①要明确对待生产堤的态度,当前条件下保留现状生产堤;②黄河下游滩区应作为"蓄滞洪区"运用与管理,争取享受补偿政策,加快滩区安全建设,为生产堤的全面废除创造条件;③从防洪保安全的大局出发,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堤对黄河下游防洪及滩槽水沙交换造成的不利影响;④采取多种措施,尽快塑造出中水河槽;⑤对滩区可根据不同高程实行分区管理;⑥加强对黄河滩区行洪障碍的监管,做到提前预防和制止.
  • 黄淑阁;耿明全;杨正卿
    人民黄河. 2006, 1(11): 1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黄河下游宽河道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应采取"宽河固堤,窄河弱防,整治中水河槽"方略治理黄河下游宽河道,在强力推进标准化堤防和完善现有河道整治工程前提下,进一步缩窄河道,修建抵御8 000 m3/s流量的滩区堤防;利用模型试验、移动组合式导流坝和超低潜坝技术,探索和进行小水河槽整治,提高滩区安全保障能力和控导工程对于中、小水的约束与控制作用,提高中、小水流的河道输沙能力,构建以堤防和河道整治工程为主体的排洪输沙体系,实现黄河下游河道的长期相对稳定和长治久安.
  • 曹金刚;张文林;卢伟
    人民黄河. 2006, 1(11): 14-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缺乏系统采砂规划,黄(沁)河下游河道内进行砂石资源开采已对防汛、河道整治、水行政管理等造成影响.在论证黄(沁)河下游河道采砂规划必要性的同时,提出采砂规划的关键环节:①立足防汛,把握重点;②严格遵循河道整治规划;③制订采砂规划内容;④分期分区开采;⑤加大执法力度等.
  • 张羽;洪建;李远发;吴腾
    人民黄河. 2006, 1(11): 16-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评述已有水流挟沙力公式验证资料选取方法的基础上,从河床变形的基本概念出发,提出了天然河道强烈冲淤的判别指标.采用该指标选取水流挟沙力公式验证资料,对各家公式验证结果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6组代表性水流挟沙力公式中,张红武公式的计算值与验证资料最为接近,因此建议分析河床演变和数值模拟时选用该水流挟沙力公式.
  • 王国安
    人民黄河. 2006, 1(11): 18-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国际上现行估算可能最大降水(PMP)的途径概括为水文气象途径和统计概化途径.水文气象途径估算PMP的方法,又概括为间接型和直接型两类方法;对统计概化途径,介绍了赫希费尔德(Hershfield D.M.)法.对两种途径的基本理念和每种方法的基本框架及优缺点作了简要的论述.
  • 戚晓明;陆桂华;金君良
    人民黄河. 2006, 1(11): 2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水文多尺度仿真的概念、基本构成要素、研究方法与技术等问题,并以江西雨量站网实验研究区为研究对象,初步建立了一个多尺度仿真系统.结果表明:在水文多尺度系统仿真系统的科研平台下,可以很好地实现多模型族对雨量站网布设密度的优化、水文空间数据的展布、多模型洪水预报比较等功能,有效提高科研效率.
  • 徐留兴;梁川;王上辅
    人民黄河. 2006, 1(11): 24-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Elman递归神经网络具有上下层,它将隐含层前一时刻的输出反馈到当前时刻的输入,这种反馈连接使Elman网络能够检测随时间变化的序列信息;径流是一种受时间变化影响比较大的信息.因此,采用Elman神经网络理论进行径流预测比较符合径流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利用黄河青铜峡水文站数百年的天然年径流时间序列,采用Elman递归神经网络对黄河青铜峡的天然年径流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应用在黄河上游的长期预测中是合理、可行的.
  • 李群;穆伊舟;周艳丽;温慧娜;樊引琴
    人民黄河. 2006, 1(11): 26-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河流水化学的变化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根据近10年来黄河流域的水化学监测资料,分析了河川径流矿化度、总硬度和水化学类型的地区分布,统计了黄河干流沿程变化及主要支流水化学变化情况,并与20世纪80年代初第一次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表明:除个别站点外,大多数测站的矿化度和总硬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个别站点水化学类型有所改变,显示水质变差.
  • 曾永;周艳丽;李群;姜胜利
    人民黄河. 2006, 1(11): 28-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泥沙对水质有着显著的影响,给黄河水资源保护工作带来一系列不同于其他河流的特有的问题和困难.在黄河多沙水体监测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黄河水体中重金属、耗氧有机物、有毒有机污染物、营养性污染物等的迁移、转化和归宿.科学研究黄河水环境问题,必须结合水环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水化学和水利工程科学(主要是水力学、泥沙运动力学)等多门学科,充分研究黄河泥沙的特点、理化特性和黄河泥沙与污染物间的作用,确立科学系统的多沙水体前处理方法和监测技术,才能对黄河水质污染状况作出科学的判断.
  • 杨崇豪;张川云;吴文学
    人民黄河. 2006, 1(11): 3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郑州市过去9年生活用水量的统计资料,分别采用用水量指标法、GM(1,1)灰色系统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郑州市2010年、2015年、2020年城市需水量进行预测,并对各种方法的预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确定郑州市2010年、2015年、2020年城市需水量分别为123万、158万、198万m3/d.
  • 张莉;王慧敏;王璐
    人民黄河. 2006, 1(11): 33-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水北调形成了一个水商品的供应链.为了满足南水北调东线跨流域调水的水资源系统配置的主体需求,从供应链角度结合现有水利管理体制提出了按湖泊组建法人公司的设想,将南四湖供水公司作为联结现有东线2个法人单位的桥梁,构建了3层供应链结构,指出了东线调水运营过程中的资金流与水流截然不同的结构流程、节点企业多重职能并存的特点.
  • 张俊华;李斌
    人民黄河. 2006, 1(11): 35-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淄博市是一座经济比较发达的现代化工业城市,但水资源短缺一直是该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黄河是该市惟一的客水资源,因此"引黄济淄"成为该市解决水问题的重要举措."引黄济淄"一期工程2001年竣工通水,有效地缓解了淄博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发挥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但随着该市的发展和用水量的增加,现有25万t/d的供水规模将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迫切需要尽快对"引黄济淄"二期工程进行决策建设.
  • 李文家;王文善
    人民黄河. 2006, 1(11): 37-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现行淤地坝规范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修改意见.主要包括:按照总库容划分淤地坝类型;按照淤积年限(骨干坝取20~30年,骨干坝控制面积以外的中型坝取10~20年)和经济效益比较两种方案,论证淤地坝规模;增加土地利用规划内容;在直接经济效益计算中增加减轻下游河道淤积、改善当地居民饮水和交通条件等内容.
  • 冉大川
    人民黄河. 2006, 1(11): 39-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措施减沙量进行了宏观分析,研究结果分为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措施减沙量、水利措施减沙量、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减沙量、"水保法"计算的水土保持综合减沙量和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减沙量等5个层次.结果表明,1970~1996年:①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沙3.2亿t,黄河中游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沙4.5亿t,"水保法"计算的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年均综合减沙量为4.2亿t,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沙3.5亿t,黄土高原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沙4.8亿t;②若扣除1970年以前的减沙量,则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措施年均新增减沙量2.1亿t,黄河中游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年均新增减沙量2.6亿t,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年均新增减沙量1.7亿t,黄土高原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年均新增减沙量2.2亿t.
  • 王二平;李舒瑶;张小虎;李树山;孙东坡
    人民黄河. 2006, 1(11): 42-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对我国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重大影响,指出:通过西线调水可以显著改善受水区水环境,明显增加植被覆盖率,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农业资源潜力,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为受水区乃至全国的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证;但是,西线工程可能导致调水区水质下降、诱发地震、库区岸坡变形与岸坡再造、高压涌水、高地温及岩爆、冻土、泥石流等不利影响.
  • 封光寅;杨波;张大平
    人民黄河. 2006, 1(11): 44-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工程的关键性和控制性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要实现持续、高质量调水,就必须对丹江口水库进行大坝加高扩容.大坝加高扩容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可观,远大于它本身所产生的负效应,且许多负效应可由大坝加高后在水源地产生的效益所抵偿.
  • 吴琦;张世平;王现国;牛波
    人民黄河. 2006, 1(11): 46-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大量地质勘探试验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万家寨水利枢纽区层间剪切带的空间分布,根据其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提出分类方案,总结其发育规律,最后确定其抗剪强度指标,提出抗剪强度指标的建议值.
  • 游龙飞;卢文波;吴庆鸣;孙晓勇
    人民黄河. 2006, 1(11): 48-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TBM施工隧洞中管片衬砌的渗漏水机理,总结了TBM施工隧洞管片衬砌防水的技术方法,主要包括管片接缝防水、管片自防水、管片二次衬砌防水.重点介绍了管片接缝止水的功能要求、材料种类及断面形式.并结合万家寨引黄工程南干洞段工程提出了防渗止水的具体措施.
  • 钱海涛;司富安;马平;李广诚
    人民黄河. 2006, 1(11): 5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九甸峡水利枢纽坝区近河流两岸存在地下水低凹带这一少见的现象,从坝址所处的地质环境出发,对可能影响坝区地下水流场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坝区不存在地下水渗流的集中通道,裂隙发育规律对地下水流场具有控制性作用,并且两岸岩体渗透性在垂向分层具有不对称的"V"形和"W"形特征,这两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地下水在近河流两岸形成低凹带并具有差异性.数值模拟进一步表明了此结论的正确性.
  • 蔡迎春;贺玉珍;王复明
    人民黄河. 2006, 1(11): 54-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闸墩后浇带温控措施,利用有限元中热-结构耦合方法进行施工期温度场和应力场仿真分析,对比仿真温度和实测温度,并对比是否设置后浇带的闸墩温度分布和温度应力变化,结果表明:仿真结果与实测结果符合较好;设置后浇带以后,温度和应力均有所降低;后浇带温控措施能有效地控制闸墩温度裂缝的产生.
  • 张婕;王济干
    人民黄河. 2006, 1(11): 56-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水利工程投资的多目标性、不确定性等特点,研究了不确定多目标群决策模型在水利工程投资方案选择中的应用,并结合实例分析,表明不确定多目标群决策模型可以有效解决水利工程投资决策中面临的半结构化问题,能够为水利工程投资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 郝金之;李希宁
    人民黄河. 2006, 1(11): 58-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7~1998年、2001~2002年和2004年,在河口河段分3次实施了挖河固堤工程,涉及河道总长度为53.6 km,共挖泥沙1 057万m3,加固堤防24.8 km.研究分析表明,挖河工程减淤作用明显,在挖河段上下游河段引起了溯源和沿程冲刷,其影响程度为越靠近挖河段越强;挖河之后,观测河段相同流量级的水位均有大幅度降低,平滩流量明显增大;挖河工程的实施,使得观测河段的河道宽深比减小、断面形态向着有利方向变化;挖河工程在减少河道淤积作用方面的时效性约为2 a.
  • 李希宁;郝金之;李宏伟
    人民黄河. 2006, 1(11): 60-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国内外挖河疏浚情况,对历史上黄河疏浚概况和现状进行了论述,认为:由于历史上的黄河人工疏浚措施简单,动力不足,因此其作用极其有限,只在一定水力条件相配合下对解决局部短河段淤积有一定的效果;纵观国内外对河口疏浚的研究,在控河疏浚的同时,必须采取一定的治导工程措施,整治与疏浚相结合是治理潮汐河口的有效途径,在这方面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 贾振余;李士国;刘航东;石怀伦
    人民黄河. 2006, 1(11): 62-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观测资料分析和数学模型计算,认为挖河位置在河口段最好,将开挖河段选择在下游窄河段的过渡段应列为其次.同时建议继续实施河口挖河工程,尽快进行口门疏浚,以保持良好的水沙通道,尽可能延长现行入海流路使用年限.
  • 王宗波;韦直林;李士国
    人民黄河. 2006, 1(11): 64-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选取丰水丰沙(1983年)、中水枯沙(1986年)、枯水枯沙(1987年)和枯水丰沙(1991年)4个典型水文年的水沙条件,对12种挖河方案和不挖河方案进行了对比模拟计算,结论认为:①在几种典型年的水沙条件下,所考虑的挖河方案的减淤比均小于0.87,即都有减淤效果;②在考虑的3种开挖河段位置方案中,越靠近下游,减淤效果越好,但差别并不是很大;③所讨论的4种开挖断面方案中,以窄深的方案4减淤效果最好,以较浅的方案3稍差,但同等条件下4种断面减淤比的最大差异仅为0.09.
  • 由宝宏;王宗波;阎永新;霍瑞敬
    人民黄河. 2006, 1(11): 66-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监测河段与边界条件相近河段、水沙条件相近年份以及长时段监测河段与上游河段冲淤变化比较,对2004年黄河河口第三次挖河固堤工程的减淤效果进行了分析,结论认为:此次挖河固堤的减淤比约为0.70,挖河对研究河段具有明显的减淤作用.
  • 由宝宏;李敬义;孙玉勤
    人民黄河. 2006, 1(11): 68-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原型资料分析和数学模型计算表明,3次挖河固堤工程共加固大堤长度24.8 km,工程的实施提高了大堤防渗能力、整体稳定性和抗震能力;从1997年汛后至2005年汛前,利津-清6河段由挖河引起的减淤量为442万~527万m3.同时建议:①坚持不懈地开展挖河固堤工程;②挖河疏浚应首选在河口段实施;③开挖断面应适应小水水流条件.
  • 郭慧敏;杨晓阳;周丹;王维文
    人民黄河. 2006, 1(11): 70-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总结经验,减少挖河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对黄河山东段前两次挖河固堤工程进行了环境影响观测.结论认为:①挖河固堤旱挖施工易造成风沙污染,造成农作物减产,风沙还给当地居民的其他生产生活设施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不推荐旱挖施工方式;②水挖施工不会对淤区外地质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不会引起淤区外潜水位的持续上升,淤筑区施工排水侧渗对潜水起到稀释作用,随着距淤筑区距离的逐渐增大而变弱,且影响范围较小;③淤区应尽快覆盖植被,避免沙化危害.
  • 王维文;管春城;郭慧敏
    人民黄河. 2006, 1(11): 72-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挖泥船在黄河河口河道挖河施工技术的观测,总结了适宜河口河道的挖河方式、施工机械、最佳施工条件、施工布置以及绞吸式挖泥船的效率等,认为:①应选择在春季施工;②加强施工技术观测研究,寻求更先进的施工机械和组合,研究更好的施工方式;③施工机械布置均匀,机械组合合理,尽量缩短输沙距离,以提高挖河机械效率;④加强挖河监督与管理,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和施工程序施工,保质保量完成挖河任务.
  • 周丹;赵文妍;郭慧敏;姚玉平
    人民黄河. 2006, 1(11): 74-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2001~2002年河口第二次挖河固堤疏浚试验工程带来的河口河道冲淤、断面形态变化等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水力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相比冲刷量少236.9万m3,相对误差为22.2%,水力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比较接近,也验证了实测资料分析的可靠性.
  • 王春华;杨丽霞;李长芳
    人民黄河. 2006, 1(11): 76-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黄河河口实施的挖河疏浚工程,结合当地防洪和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指出挖河疏浚在河口防洪与经济建设中具有减淤河道、降低同流量水位、塑造中水河槽、改善水流挟沙能力、调整河势、加固堤防、改良土壤、保护生态、维护海岸、提供建筑材料等作用.同时,提出了加大河口挖河疏浚力度、开展挖河泥沙输导的相关技术专题研究、做好泥沙作为污染物或污染物载体的处理,力求使工程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建议.
  • 刘强;张明增;陈萍;聂根华
    人民黄河. 2006, 1(11): 78-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适应动水条件下挖河固堤工程河道挖沙的需要,总结1998年和2001年两次挖河固堤工程施工经验,结合简易吸泥船的优点,研制了承压移动式挖沙平台.2004年第三次挖河固堤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情况表明:该平台适用于不同流量下的动水挖沙施工,是一种效率高、成本低的挖沙设备,运行安全可靠,产量稳定,效果良好,不仅能在黄河上使用,而且可用于水库清淤、滩涂开发.
  • 周丹;王维文;姚玉平;赵文妍
    人民黄河. 2006, 1(11): 79-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利津站2001年10月~2002年7月的水沙实测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对挖河固堤前后入海口区水沙通量的变化和河口河道观测范围内河床冲淤变化的关系,探讨了黄河入海水沙通量的变化对挖河固堤工程效果的影响,认为:①就挖河段本身来讲,即使在小水的状态下,挖河段河底平均高程的降低对其上下游河段也有一定的减淤影响;②尽管调水调沙的过程比较短,水量也不是很大,但持续仅20 d的中水流量对挖河后的河床的塑造作用是显著的;③如果黄河枯水少沙的状况长期维持下去,在时间及河段的选择上进行有规律的挖河固堤是有必要的;④结合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应用,在河口地区选择河段、挖河设备以及确定其他各项挖河参数,可以达到冲刷河口的目的.
  • 徐洪增;丁彦君;李敬义;李芳
    人民黄河. 2006, 1(11): 81-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2001~2002年黄河挖河固堤工程船挖施工情况和回淤问题的具体分析,提出了改进船挖施工工艺的方案:①选择合适的挖泥船型号以及与大河来水情况相适应的开挖方式;②积极改进挖泥船的绞刀头和吸泥系统;③采用挖泥船与泥浆泵直接对接的施工方案.同时指出,只要黄河来水满足船挖施工要求,使用挖泥船进行大规模挖河疏浚是完全可行的.
  • 王维文;周丹;王鲁民
    人民黄河. 2006, 1(11): 82-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竹节式分段挖河的技术原理和优点进行了叙述,并分析了分段挖河对整个开挖河段及其上下游产生的影响,认为竹节式分段挖河施工技术从理论上具有传统挖河的作用和效果,在直接减淤和固堤方面效果更好,在施工布置、施工机械组合、施工管理和验收等方面还具有很多优点和很强的可操作性.
  • 王宗文;韦直林;李士国
    人民黄河. 2006, 1(11): 84-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经过补充和完善的复合一维水沙数学模型,对黄河河口挖河减淤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计算与实测结果大体上是一致的,差异在观测误差范围之内,说明模型各项参数选择基本准确,有一定的可信度;采用的复合一维(准二维)水沙数学模型有待进一步修正和完善,并逐步向二维和三维模型发展,以求取得更为准确的计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