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1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论文
  • 翟家瑞
    人民黄河. 2006, 1(10):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黄河上非防洪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的审查经验,分析总结了黄河上桥梁建设应把握的几个防洪技术问题,包括:桥梁的密度、桥梁的跨度、主河槽宽度、桥孔跨度、河道的冲刷与淤积、壅水高度和影响长度、桥梁下弦高程等.提出了黄河上不同河段的浮桥建设应掌握的原则,旨在确保不同河段的防洪安全.
  • 赵勇
    人民黄河. 2006, 1(10): 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回顾总结河南治黄60年特别是"十五"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基础上,说明了贯彻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新理念的意义,进一步明确了"十一五"河南黄河治理开发的总体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提出要进一步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和非工程措施,强化水资源管理,确保防洪安全和供水安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初步实现传统治河向现代治河的转变;实施人才强局战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执政建设,构建和谐河南治黄新局面.
  • 牛玉国
    人民黄河. 2006, 1(10): 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简要回顾了黄河水文的发展历史,介绍了黄河水文业务技术发展现状,分析了黄河水文面临的问题,展望了黄河水文发展方向,提出了黄河水文"十一五"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建设"黄河流域基于水循环的水文水资源监测预报体系"新理念.
  • 刘晓岩;席江
    人民黄河. 2006, 1(10): 9-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务院第472号令批准施行的<黄河水量调度条例>,在授权黄委统一调度黄河干流水量的同时,授权黄委统一调配支流水量,这对实现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优化配置十分有利.但是,黄河支流甚多,供、用、耗、排关系复杂,目前调度尚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应进行支流水量分配,详细了解各支流重要取水口和控制性工程,划定省际控制断面,加大支流水文径流预报方案、方法以及规律性等基础研究.
  • 杜云岭;孙喜娥;刘云虎
    人民黄河. 2006, 1(10): 1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黄河下游河道治理中水资源调度管理、泥沙处理与利用、"二级悬河"治理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水资源的管理应从加强水量调度管理、减少水资源浪费、增加黄河可调控水量等方面入手;泥沙处理与利用应从在黄河滩区及两岸低洼地实施引黄(洪)放淤、积极尝试借助引黄涵闸实施引黄放淤、借助调水调沙实施重点河段的疏浚治理等方面入手;"二级悬河"的治理应从上游拦沙与下游处理泥沙结合、破除生产堤、加快防洪工程建设等多方面入手.
  • 韩巧兰;张双艳;高际平;王敏;齐璞
    人民黄河. 2006, 1(10): 13-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游荡型河段主流宽浅散乱、河床极不稳定的特点,在黄河花园口-夹河滩河段两岸布置了对口丁坝整治工程,利用黄河下游水动力学泥沙数学模型,采用小浪底水库15 a设计水沙系列,对黄河下游各河段的冲淤、典型断面的平滩流量变化进行了计算,分析了对艾山以下窄河段带来的影响,并与现状工程方案进行了比较,结论认为:①花园口-夹河滩河段布设双岸整治工程比现状工程条件下,15 a间铁谢-利津河段多冲刷泥沙2.33亿t,冲刷量主要分布在花园口-高村段;②双岸整治工程方案和现状工程方案相比较,高村以下河段各站平滩流量减小,但和2002年汛前相比,山东河道仍具有较强的过洪能力;③在游荡型河段进行双岸整治工程布置,可以减少小浪底排沙期间河道的淤积,提高河南河段的输沙能力,而对山东河段的影响不是太明显.
  • 王汉忠;李明星;刘志强;郭利敏;张小铭
    人民黄河. 2006, 1(10): 15-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振冲防渗板墙在鄄城县黄河大堤堤防加固截渗墙工程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①墙体质量均达到或超过设计指标,满足设计要求;②振冲防渗板墙可达到有效提高堤防抗渗稳定性的目的,防渗效果明显;③施工管理简单,速度快;④施工期能确保堤坡与堤基稳定;⑤工程竣工后堤防整体稳定性得到加强.
  • 饶素秋;高治定;霍世青;邬虹霞;薛建国
    人民黄河. 2006, 1(10): 16-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总结刘家峡水库用于宁蒙河段防凌的经验与问题的基础上,通过预测大柳树水库下泄水温对宁蒙河段冰情的影响,分析了宁蒙河段近年来河道淤积、过流能力变化的情况,并通过近年来刘家峡水库冬季防凌运用的下泄流量和防凌效果分析,初步拟定了黑山峡水利枢纽冰期设计下泄流量过程,经合理性论证后认为:①可避免发生封河后遇冬灌退水造成严重冰塞壅水的情况,还可避免发生小流量封河;②有利于减小稳封期河道槽蓄水增量,并且基本上不超过内蒙古河段的最小保证水位;③进一步加大了开河期控泄力度;④可有效减小河道槽蓄水量.
  • 胡俊玲;陈学剑;张翠萍
    人民黄河. 2006, 1(10): 18-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黄河下游防洪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审查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为了进一步提高水利工程质量,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可靠性,保证国家利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水利行业建立和推行施工图设计审查制度势在必行;对其审查主要内容提出了基本思路和研究方向,并以黄河河道整治续建工程为例,拟定了审查技术要点.应加快对施工图技术性审查的研究步伐,按照不同项目类别,对工程安全、功能影响大的专业制定相关的审查要点.
  • 尹德文;费雷刚;王国臣
    人民黄河. 2006, 1(10): 2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水泥土搅拌桩截渗墙技术在东平湖围坝加固截渗墙工程第三标段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表明水泥土截渗墙具有连续造墙、工效高、造价低、施工方便等优点,可避免开槽工艺造成的塌孔问题,对不宜成槽的堤防防渗工程更具优越性;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无弃土、无污染,对周围环境无不良影响;具有较高的经济实用价值,造价仅为混凝土墙的1/3、高喷灌浆的1/3~1/4.因此,水泥土截渗墙是堤防加固的一种经济合理、行之有效的方法,可在黄河堤防建设中大力推广应用.
  • 周丽艳;安催花;鲁俊
    人民黄河. 2006, 1(10): 23-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龙门断面近20年的实测水文、泥沙及龙门-潼关河段的冲淤量资料,分析研究小北干流有坝放淤的引水引沙条件、引水时机及引水规模.研究成果表明:当龙门断面流量大于400 m3/s、含沙量大于40 kg/m3、泥沙中值粒径大于0.025 mm时,开始引水,淤区引粗泥沙较多.根据设计的来水来沙条件,满足上述引水引沙条件,并考虑引水闸规模投资等,确定引水规模为800 m3/s,则年平均引沙量为1.22亿t,粗、中、细沙的引沙量分别为0.27亿、0.35亿、0.60亿t.
  • 王西超;彭世想;郭相秦;孙品丽;李晓伟
    人民黄河. 2006, 1(10): 25-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渭河"05·10"洪水实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论认为:①此次洪水主要来源于渭河干流和南山支流,具有水大沙小、水位偏高、传播历时长等特点;②本次洪水和"03·8"洪水相比,洪水未对渭河下游造成明显灾害;③本次洪水,潼关高程由洪水前的328.18 m降低至327.89 m,比汛前降低了0.36 m;④滩区治理要常抓不懈,严禁在滩区种植高秆作物和片林,是保证渭河下游不出现灾情的有效措施.
  • 蔺建军;向立云
    人民黄河. 2006, 1(10): 28-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渭河下游 "05·10"洪水灾害减轻的原因,结论认为:①河道条件发生有利变化,减轻了防洪压力;②工程抗洪能力逐步提高,为减轻洪水灾害创造了有利条件;③防汛工作扎实细致,为夺取抗洪抢险胜利提供了有力保证.同时指出:①防洪工程抗洪能力依然较低,不可产生盲目乐观思想,加快防洪工程建设步伐仍是当务之急;②适度承担风险,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减轻渭河下游洪水灾害.
  • 胡安焱
    人民黄河. 2006, 1(10): 3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Mann-kendall检验趋势分析方法和线性趋势回归检验方法,对塔里木河源流和干流8个水文站44 a的年径流量进行了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塔里木河源流阿克苏流域出山口站沙里桂兰克站和协合拉站、叶尔羌河流域出山口站卡群站的年径流量呈现增加趋势,和田河流域出山口站乌鲁瓦提站和通古孜洛克站的年径流量没有明显的趋势;干流阿拉尔站、英巴扎站、卡拉站的年径流量均为减少趋势.从趋势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塔里木河干流水量的减少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同时建议稳定源流区灌溉面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增加源流下泄塔里木河干流的水量.
  • 李世举;周建伟;白领群
    人民黄河. 2006, 1(10): 33-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感潮河段径流和潮流的3种混合方式,提出了利用相关法计算潮洪组合水位和潮水频率与洪水频率组合的计算方法.在山东沾化电厂扩建工程取水口设计中,运用该方法计算了该河段的潮洪组合设计水位,结果表明计算结果合理,精度较高.
  • 高英;来光;侯法文
    人民黄河. 2006, 1(10): 35-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永城电场水源地地质条件物理模型的概化,确定适合该区的数学模型,对原始状态及不同开采量情况下地下水位进行了模拟,从而确定了该区裂隙岩溶水的允许开采量.
  • 温丽叶;王春青;张荣刚;赵蕾;朱丽华
    人民黄河. 2006, 1(10): 37-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2005年9月27日~10月2日渭河秋汛的气象成因进行了分析,结论认为:①贝加尔湖地区附近存在深厚的低压槽,西太平洋副高西伸脊点在98°E~106°E之间,脊线位置在25°N~27°N之间,渭河中下游地区处于低压槽前和副高西北部边缘,两大系统的稳定少动为连续降雨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②影响渭河中下游地区降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有低涡、切变线、西南风急流以及地面冷锋、地面冷高压等,高、中、低层天气系统的有利配置为降雨提供了良好的动力和热力条件.
  • 朱春江;唐德善
    人民黄河. 2006, 1(10): 39-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GMBPDS综合模型有效地将灰色理论的弱化数据波动性优点和神经网络非线性特点结合起来,而且证据理论又能使神经网络融合的不稳定性得到改善.用来水量实测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预测模型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
  • 石俊营;周艳丽;穆伊舟;张宁
    人民黄河. 2006, 1(10): 4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小浪底库区及下游小浪底-花园口区间,是河南省沿黄地区和城市供水的主要水源地.通过对2002年以来小浪底库区及其下游小花区间水质监测资料的统计,从水质方面分析了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对下游河道水环境的影响;结合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运用方式,对调水调沙期间库区及下游河道水质变化、泥沙对污染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水调沙对小浪底库区水质的改善有利于优化下游河道的水体质量.
  • 毛劲乔;陈永灿;刘昭伟;朱德军
    人民黄河. 2006, 1(10): 43-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深入探讨我国湖泊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特点的基础上,依据大量实测数据的回归分析得出了水体中叶绿素与营养盐的响应关系公式.通过太湖、滇池及部分水库数据的实际验证表明,该公式能较准确地反映国内该类水体富营养化进程.鉴于地理人文环境对水体富营养化的显著影响,以水体富营养进程应把握当前水体富营养化特征及潜在水体富营养化进程为指导思想,通过对EPA的Nutrient Criteria数据库分析,建议将水体所处不同区域划分为贫营养区、山区、滨海区、内陆平原、旱区5类,进而提出了基于地理分区的大陆湖泊水库水体富营养化判别标准,对国内30个湖泊的验证表明,该标准简单、实用,且具有较高的精度.
  • 邵坚;李海华;金栋;常亮;刘雅莉
    人民黄河. 2006, 1(10): 46-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合成阳离子型壳聚糖衍生物通过镉离子的吸附试验,进行了改性壳聚糖动力吸附性能试验.经分析比较,结论认为:①改性的壳聚糖的吸附性能要好于壳聚糖.②在pH值较低时,改性壳聚糖的吸附量很小;随着pH值的增大,对镉离子的吸附量也逐渐增大;在pH值为7时,对镉离子的吸附最大,达到吸附平衡.
  • 顾孝同
    人民黄河. 2006, 1(10): 49-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确保沿黄长期开采地下水条件下黄河大堤和城市供水的安全,在开采区的石桥进行了大型干扰抽水试验,结果表明:修正后的降深干扰系数在井距300 m时为12%,井距500 m时为6%;黄河大堤下的土体最终压密量是13.50~22.23 cm,开采沿黄浅层地下水所诱发的地面缓慢沉降不会对黄河大堤造成危害.
  • 陈克森;逄勇;史波
    人民黄河. 2006, 1(10): 5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集雨灌溉工程的特点,建立了由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集雨灌溉工程规划方案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型,并结合工程实例说明了二级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和步骤,应用表明该模型是可行、有效的.
  • 赵云翔
    人民黄河. 2006, 1(10): 53-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试验资料分析了渭北旱源不同灌溉水平下的花椒耗水量、产量、水分生产效率;建立了耗水量与产量、水分生产效率的关系;指出耗水量在390 mm左右花椒的产量最高.在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保证花椒需水临界期的用水量,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花椒栽植与管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 杨洪文
    人民黄河. 2006, 1(10): 55-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冻胀是造成衬砌渠道破坏的主要因素,同时抗冻胀问题处理也是渠道工程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简要说明了渠道冻胀破坏机理,通过具体的应用和试验,分析了适宜黑河流域渠道抗冻胀的基土置换垫层、隔热保温、透水衬砌、优化结构等几种模型的优缺点,认为聚苯乙烯保温板抗冻胀措施宜全面推广.
  • 陈智汉;张鉴;杜守君;魏明
    人民黄河. 2006, 1(10): 57-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沟道淤地坝系不能完全对各主要产沙支流天然雨洪在时空上实施全程调控和优化集用等问题,提出了坝库联蓄系统.该系统以人为建坝目的与天然雨洪产输特性相协调为特点,可实现有效分离、分贮、分用水沙,并充分发挥淤地坝、蓄水库各自功能,大幅度提高坝地利用率、坝水利用效率及水量适时调度能力.该系统已在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中得到尝试性应用.
  • 王俊林;胡彩虹;周成
    人民黄河. 2006, 1(10): 59-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等生态问题已经成为水利良性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做好水土保持等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就要解决水土流失等技术难题,协调好"工程水利"与"资源水利"这一对矛盾.利用本构模型理论和解析方法对淤地坝的变形进行了算例分析,结果表明,边坡的黏滞性参数和各向异性参数是影响边坡的主要参数,边坡的变形随着黏滞性的增大或各向异性参数的减小而增大.
  • 魏清顺;刘在伦;刘艳红
    人民黄河. 2006, 1(10): 6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要求,在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用水影响理论的基础上,对水利工程建设中因未充分考虑生态用水而造成的河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这一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 张仁贡
    人民黄河. 2006, 1(10): 63-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目前先进的C/S体系结构,使用Microsoft Visual Basic 6.0可视化开发平台,结合Microsoft Access 2000数据库,开发了水电站厂内经济运行系统Ecorun2.0.应用实践表明,该软件具有通用性好、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功能齐全等特点,水电站采用该软件在厂内经济运行可增发电能,节约耗水,提高发电效益.
  • 张少宏;骆亚生;郭敏霞
    人民黄河. 2006, 1(10): 66-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非饱和黏性土的三轴拉伸试验,分析了三轴拉伸应力随周围压力的变化规律,并对拉伸破坏强度准则进行了探讨,发现现有的强度理论对于三轴拉伸情况都不能完整的表述,仅与黄土的断裂破坏准则比较接近,Mohr-Coulomb准则仅对围压比较大时合适,Griffith-Mohr联合准则在较低围压时有大的误差.同时,对非饱和黏性土三轴拉伸的极限应变和孔隙压力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
  • 杨聃
    人民黄河. 2006, 1(10): 68-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爆破振动对岩质高边坡的作用机理,总结了边坡施工过程中的减震控制措施,根据岩质高边坡稳定的影响因素及爆破震动对岩质高边坡的作用机理,讨论了边坡工程的控制爆破技术.结合三峡工程实例,探讨了减震措施的应用.结果表明,采取一定的减震措施,可以降低爆破震动对边坡的影响,保证边坡的安全.
  • 朱赵辉;顾冲时;潘建波
    人民黄河. 2006, 1(10): 70-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大坝安全监测量突变值、趋势性和异常值的识别原理与方法,以及误差初分析程序结构及设计方法.以C/S结构的大坝安全监控系统应用程序为例,介绍了用Delphi7系统开发语言编制误差初分析程序的方法及代码编写方法.
  • 刘炜;牛占;陈涛
    人民黄河. 2006, 1(10): 72-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断面法水库库容计算模型中,基于容积体边界变化规律的两种认定,导出了两种计算公式:截锥公式和梯形公式.通过对它们所对应的两种几何模型的形状及公式推导过程的分析指出:针对目前生产实际对水库库容计算结果的形式要求,两种几何模型及计算公式联合使用有助于解决库容分层计算和整体计算间的自洽性问题.
  • 韩铁马
    人民黄河. 2006, 1(10): 74-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某闸墩混凝土温度应力和温度裂缝宽度的计算,分析了闸墩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出现裂缝的原因,指出水泥水化热过高、养护措施不力及早期遭遇气温骤降等是引起裂缝的主要原因.对该裂缝采取化学灌浆进行处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李传顺
    人民黄河. 2006, 1(10): 76-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回顾了黄河济南段标准化堤防的建设过程,指出:①营造良好的氛围是完成建设任务的前提;②千方百计推进迁占工作是完成建设任务的关键;③多措并举、科学调度是完成建设任务的基础;④严格程序、及时协调是完成建设任务的保障;⑤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是完成建设任务的重要手段.
  • 李传顺;李明;张需东
    人民黄河. 2006, 1(10): 78-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决济南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远距离输沙(5 000~11 000 m)问题,并且在超远距离施工的情况下能够保证较高的含沙量,济南黄河河务局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①在输沙管道上增接加力泵站,逐级传递;②使用了冲吸全喂入式笼头;③首次引进使用了改进型渣浆泵;④架设临时浮桥,实施跨河取沙;⑤应用大直径加厚输沙管道.
  • 李明;陈汴生;唐丽娟
    人民黄河. 2006, 1(10): 79-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济南标准化堤防建设的情况,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①现有控导工程较为薄弱;②部分堤段堤沟河问题突出;③部分堤防堤顶高度高于设计高程,造成大堤堤顶宽度不足12 m;④堤段不均匀沉陷;⑤堤防道路标准偏低;⑥第一期工程是右岸施工,左岸险工控导工程相对薄弱.为解决这些问题,建议:①加快控导工程的整治,以完善标准化堤防的工程措施;②加快堤沟河的淤填治理;③统一堤顶设计高度;④在今后的大堤帮宽设计与施工时采取部分旧堤削顶回填新堤的施工方式;⑤提高堤防道路的设计标准;⑥施工安排上应充分考虑左右岸同步施工问题.
  • 杨洪祥;陈汴生
    人民黄河. 2006, 1(10): 81-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强力推进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了工程前期准备工作时间短和工程设计标准偏低等问题,建议:①工程建设划分拆迁和施工两个工期;②适当提高拆迁标准;③提高堤防道路设计标准;④增加绿化项目和投资;⑤堤防沉陷稳定后再修筑堤防道路.
  • 孙喜娥;孙继红;刘云虎
    人民黄河. 2006, 1(10): 82-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黄河山东段标准化堤防建设第一期工程中工程建设速度、建设标准、工期管理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①应加快工程建设速度,发挥工程整体效能;②应提高河道整治工程、防汛道路等的建设标准;③强化工期管理.
  • 侯涛;杨洪祥
    人民黄河. 2006, 1(10): 84-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工程施工及质量控制,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的应用等方面,对槐荫标准化堤防道路施工技术进行了总结和探讨,指出了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建议:①在堤防帮宽工程完工,经过一定的自然沉陷后再进行堤防道路工程的施工;②堤防道路工程年初开工,汛前完成;③在机淤固堤、包边盖顶等工程完成以后进行堤防道路工程施工;④避免交叉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