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论文
  • 韩其为
    人民黄河. 2006, 1(1):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潼关高程控制及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研究项目组的研究成果和三门峡水库2002年11月至2005年10月改变运用方式的原型试验,对潼关高程提出了几点看法.首先指出三门峡水库在1974~1985年12年内曾经处于淤积平衡,并强调了其相应的来水来沙及坝前水位的条件;后来平衡被破坏,主要是来水来沙变化所致.对近三年来三门峡水库汛期敞泄排沙的试验结果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指出三门峡水库经过一定流量冲刷后,即令再来大流量也难以冲刷的事实,充分说明了水库冲刷与淤积并不是完全可逆的.这个情况在研究三门峡运用方式时应引起注意.最后提及了数学模型对潼关高程研究的一点看法和对研究结果的一些见解.
  • 张红武;徐向舟;吴腾
    人民黄河. 2006, 1(1): 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根据天然小流域特点概化出原型条件,然后按照黄土高原沟道坝系模型设计方法,设计和制作出几何比尺分别为240及960的两座模型,并通过原型资料及预备试验修正了产沙量比尺.最后,利用较大模型的试验结果对较小模型进行验证,表明提出的黄土高原沟道坝系模型设计思路及以原型和模型的产沙量之比作为产沙量比尺的方法是合理的.
  • 李远发;张俊华;马怀宝;郭慧敏;蒋思奇
    人民黄河. 2006, 1(1): 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口局部模型是黄河口大模型前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所采用的生潮装置和控制系统在将要建设的黄河口大模型上的适应性、所选模型沙能否适应黄河口模型试验的需要、黄河口口门泥沙淤积变化与原型的相似程度等.根据黄河口泥沙输移特点和场地条件确定了模型模拟的范围是:河道部分起点在清4断面,超出了感潮段20 km的要求,海区宽度控制在15 km左右.参考以往黄河河道模型设计经验及国内外河口模型的比尺情况,经论证,黄河口局部模型初选水平比尺600,垂直比尺60,考虑到河口泥沙运动相对于河道具有特殊性,同时也具有一般性,确定黄河口局部模型主要应满足水流重力、阻力等一系列相似条件.通过对郑州热电厂粉煤灰和拟焦沙的特性分析,选用了能较好地模拟黄河口泥沙运动及冲淤规律的拟焦沙做模型沙.
  • 吴春华;王晓峰;牛卫华
    人民黄河. 2006, 1(1): 9-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水北调西线第一期工程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项目区人口稀少,人为开发扰动程度较轻,属高寒脆弱生态系统.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实施后对该区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态敏感区域产生的影响包括:对生物群落的完整性影响;对湿地、自然保护区及干旱河谷等生态敏感区的影响.主要结论是:工程建设对项目区区域生态完整性产生一定影响,需要相应的生态恢复措施做保障;对湿地和自然保护区的影响不会导致植物种类之间的演替变化和某些珍稀植物种类的灭绝;不会导致干旱河谷区区域气候发生明显改变.
  • 王德智;耿明全;张汝印
    人民黄河. 2006, 1(1): 12-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黄河防总进行开封王庵河段切滩导流的决策,河南黄河河务局在进行合理的引河设计、准确开挖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已有的人工扰沙设备和力量,依据引河演变情况,创造性地及时在进口上游滩嘴进行快速人工扰沙切滩,改善引河分流条件,从而实现了黄河下游切滩导流的首次成功.这次成功启示人们:①引河进水口上游滩嘴的快速、持续人工扰动是成功的关键;②强有力的人工扰沙机械设备和技术是成功的坚实保障;③理想的引河设计是成功的基础;④切滩导流是归顺黄河下游畸形河势的有效手段;⑤应尽快组建人工扰沙、切滩导流的专业施工队伍;⑥应将切滩导流纳入正常年度黄河治理预算.
  • 申胜斌;刘培勋;李振国
    人民黄河. 2006, 1(1): 14-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多头小直径深层搅拌截渗墙施工技术的成墙原理、设备的构成及技术指标,对施工准备、施工工艺流程、施工技术指标控制、单元间搭接工艺和特殊工艺处理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指出:应按监理工程师批准的施工质量控制内容和控制办法,质检人员依工序进行跟班检测;成墙质量检测主要分为开挖检测和室内检测两部分.
  • 孙赞盈;齐璞;彭红;陈海潮
    人民黄河. 2006, 1(1): 16-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黄河下游"04·8"洪水的输沙特性与冲淤情况进行了分析,并与2004年各场洪水的水位流量和平均河底高程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①"04·8"洪水进入下游的沙量为1.4亿t,它在黄河下游河道的总淤积量在0.06亿~0.14亿t之间,河道排沙比达91%~96%,河道输沙能力很强,对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影响很小;②比较"04·8"洪水和2004年前几场洪水的同流量水位,除了孙口站的同流量水位和2004年调水调沙时的第一场洪水相近外,其他水文站的同流量水位均显著低于前几次洪水的同流量水位,说明"04·8"洪水对黄河下游河道的过流能力没有产生不利影响;③"04·8"洪水沙峰附近同流量水位表现低的原因,主要是高含沙洪水期间河槽发生了剧烈冲刷;④在平均流量2 000 m3/s左右,黄河下游河道对小浪底水库异重流排沙具有很高的输沙能力.
  • 马建华;楚纯洁;宫少燕
    人民黄河. 2006, 1(1): 18-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黄河花园口断面1953~2002年年平均径流量为时间序列资料,在G-P算法的基础上,用最小二乘法分别计算了关联维和Kolmogorov熵的稳定估计值.结果表明:①花园口年平均径流量变化存在着内在动力学机制,是由周期性和非周期性影响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明显的混沌特性;②相空间吸引子的关联维为5.09,饱和嵌入维数为14,这说明要建立花园口年平均径流系统的数学模型,至少需要6个独立变量,重构相空间所需要的饱和嵌入维数为14;③Kolmogorov熵的稳定估计为0.14,说明花园口年平均径流量变化的平均可预报时间大约为7年;④用非线性确定性的混沌模型比完全的随机模型更适于描述黄河花园口年平均径流量的变化.
  • 张学真
    人民黄河. 2006, 1(1): 2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西安地区降水序列为参照,利用累积滤波器和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检验了西安主要供水河流黑河、沣河、灞河年径流序列的趋势性,并利用有序聚类分析法推估了城市用水和郊区农业、城镇用水对各序列的显著影响干扰年份.结果表明:城市化对西安主要河流年径流序列的影响强度由大到小依次是灞河、黑河、沣河;1965年以前,城市河流山口以上年径流序列影响相对较大,1971~1980年,城市河流山口以下年径流序列影响较大;突变性分析表明,灞河山口以上年径流序列干扰年份出现在1948年,灞河入渭河年径流序列干扰点年份出现在1981年,黑河出现在1979年.黑河、灞河出山年径流序列与入渭河年径流序列突变点的移动表明,就城市化对河流年径流序列的影响程度而言,山口以上河段小于山口以下至入渭河段.
  • 左书华;李九发;陈沈良
    人民黄河. 2006, 1(1): 23-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我国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海岸线的侵蚀现状,分析了我国海岸线侵蚀主要因素:河流泥沙的减少;海平面的上升或海洋动力因素的增强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对目前我国所采用的海岸防护措施进行了分析,指出应根据海岸侵蚀的具体特点采用不同的措施或多种形式组合,因势利导,使工程达到最好的防护效果.
  • 屠新武;王烨;丁宪宝;朱英明;于建设
    人民黄河. 2006, 1(1): 26-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60年以来,渭河下游共淤积泥沙13.28亿m3,其中1990~2003年下游河槽淤积加重,淤积量为3.073亿m3.渭河下游各水文站同流量水位抬高,华阴、吊桥、华县三站水位分别上升3.14、2.91、2.93 m;华县平滩流量逐渐减小,2003年汛前减为历史最小的1 000 m3/s,比1958年小4 000 m3/s;渭河下游洪水特征发生了变化,洪水过程线由尖瘦型变成矮胖型,峰现时刻明显推后,峰量关系发生变化,洪水历时显著增加,小洪水、高水位、大灾害的现象极易出现.建议采用跨流域引水的方式治理渭河,从秦岭开凿隧洞引汉江或其他支流补充渭河水源,尤其应该尽快制定渭河综合治理规划,协调渭河水沙关系,维持渭河的健康生命.
  • 蔡治国;王光谦;魏加华;何宇;张学仁
    人民黄河. 2006, 1(1): 29-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适应塔里木河流域水量调度工作要求,研究并提出了现行调度法和自适应调度法两种水量调度方法.现行调度法适用于近期综合治理完成前水调现状,通过用水限额进行总量控制,以逐年达到节水目标;自适应调度法从自动控制系统角度入手,以保证生态水量的下泄为目标,兼顾农业需水要求,实时跟踪调度系统各状态参数,动态修正后期调度方案,从而能够克服因来水预报偏差、超额引水等扰动因素给水调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
  • 刘晓岩;席江
    人民黄河. 2006, 1(1): 32-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3年以来,黄委为解决制约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缺水这个"瓶颈"问题,在宁夏、内蒙古自治区率先开展了水权转换试点工作,颁布实施了<黄河水权转换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并审查通过了宁蒙两区水权转换规划,批复的水权转换试点项目业已铺开建设.但是,随着工作的逐步深入,还存在初始水权分配不具体、水权转换前期工作尚待改进、水权转换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基础工作尚待深入等问题.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初始水权分配、建立健全水权制度、编制总体可行性研究报告、严格控制水权转换额度以及加强基础工作研究等建议.
  • 凌敏华;左其亭
    人民黄河. 2006, 1(1): 34-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体质量是多因素影响的表现,水质评价是对水体质量多因素的综合评判.水质类型和分级标准存在模糊性,因而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水质进行综合评判比较可行.介绍了水质评价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及其步骤,并应用到塔里木河干流水质评价中.对塔里木河干流水质进行综合评价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该方法比较符合实际,效果较好.
  • 孙富行;郑垂勇;王志红
    人民黄河. 2006, 1(1): 37-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水资源承载力内涵的界定及分析,探讨了水资源承载力量化计算和指标评价的综合分析方法,反映了水资源承载力定性、定量相结合,简化、综合相结合的研究特点,有效地解决了水资源承载力的度量和评价问题.
  • 刘俊民;孙勇
    人民黄河. 2006, 1(1): 39-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关中地区水资源现状,对水资源特性进行分析,并结合现阶段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提出了如下措施:加大立法和执法力度,依法治水;综合规划,实现水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联合调度,统筹兼顾;保护水资源,控制水质污染,改善水环境;可以对一些小流域运用基金会方式进行管理.
  • 单以红;唐德善
    人民黄河. 2006, 1(1): 42-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资源的高效和可持续利用依赖于管理体制.塔里木河流域在水资源管理体制上存在着没有形成流域统一管理、相关管理职能分散和缺乏民主参与机制等问题.塔里木河干流与源流、上游与下游、地表水与地下水、水量与水质等都密切联系在一起,整个流域以水为纽带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因此实行全流域统一管理是必然的选择.塔里木河流域统一管理体制来源于对现有体制的继承和改造,由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源流和干流管理局、区域水管理机构,以及公众参与和协商机构--流域管理理事会组成.
  • 黄晓荣;张新海;裴源生;梁川
    人民黄河. 2006, 1(1): 44-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体最为敏感的限制性因子之一.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已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瓶颈".现代水资源规划内涵是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应保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用多目标优化与模拟耦合技术,系统地研究了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与水的关系,并以宁夏为例,探讨了区域经济与生态用水的合理配置.
  • 谷红梅;郭文献;徐建新;卢双宝
    人民黄河. 2006, 1(1): 47-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综合评价是一个由多指标组成的复杂系统.通过引入灰色关联理论,探讨了区域水资源利用程度的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综合评价模型.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用于评价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仅方法简单,而且具有较好的排序和分类功能,可广泛用于各种水资源问题的综合评价.
  • 张洪波;黄强;畅建霞;彭少明
    人民黄河. 2006, 1(1): 49-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国内外流域水资源分配经验,提出黄河水资源分配模型的研究必须以现状为基础,考虑水权、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等诸多因素,分析沿黄区域宏观经济投入与产出.在保证基本水量的同时,引入博弈论、多目标优化和大系统理论,并应用水权理论研究丰余水量的市场配置问题.确定兼具科学性和可操作行性的黄河水量调控分配方案,并对配水方案进行系统动力学分析,寻求最佳配置模式,以协调流域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建设,真正实现最优配置和可持续发展.
  • 田新志;赵林明
    人民黄河. 2006, 1(1): 52-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影响黄河下游引黄水量的诸多因素的基础上,对运用双并联前向人工神经网络建立黄河下游灌区引黄水量预测模型进行了研究,介绍了双并联前向神经网络模型的计算过程及其学习方法.通过编程用计算机对黄河下游引黄水量进行了预测,预测计算结果表明:与一般的多层前向神经网络相比,双并联前向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计算精度高、泛化能力强等特点,能够正确反映黄河下游的引黄水量.
  • 卫国峰
    人民黄河. 2006, 1(1): 54-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济源黄河河务局辖区内的引沁、广利灌区的实际情况,借鉴以往用水经验,针对现有供水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沁河实际来水量,建立了新的自建自管工程供水管理模式.两年的改革实践证明,自建自管工程供水管理模式的改革实现了"以水养水"的目的,建立了良好的供水管理秩序,降低了管理成本,增加了水费收入,促进灌区供水多元化发展,从而实现了水资源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 陶飞飞;卞艺杰;朱嘉伟;刘冬顺;林晖
    人民黄河. 2006, 1(1): 56-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各地水库移民信息统计系统运行在非网络环境下,这种单机数据库的模式可能导致上下级之间存在移民信息共享不一致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一种基于windows注册表技术的实现方案,通过授权密文在上下级之间的传输来对各级用户的数据操作权限进行控制,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方案进行进一步优化,使之尽可能满足当前系统的需要,最终实现非网络环境下对各地移民信息的集中管理.
  • 张毅
    人民黄河. 2006, 1(1): 58-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沙漠地区的独特工程地基特性,提出利用筛网式消力井解决地形坡度变化大的问题.针对筛网式消力井的使用条件,结合已有资料,进行了初步水力计算及结构尺寸设计,并采用水工模型试验研究的方法作了进一步论证.实践证明:筛网式消力井能够满足设计上的要求,消能效果好,而且节省投资,运行安全可靠.
  • 王洪庆;把多铎;马振海;赵荣飞
    人民黄河. 2006, 1(1): 60-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模型试验对三道湾水电站泄洪洞的相关物理量进行了计算,从设计和校核两种工况分析得出:该泄洪洞设计方案的泄流能力能够满足要求;泄洪洞底板上各测点的空化数都大于0.3,且各测点均无负压,故无空蚀危害.下游冲涮试验得出,冲坑对左岸坡脚有一定的冲刷淘空作用,建议对左岸山坡采取防冲措施.
  • 吴美安;孙勇;李启涛
    人民黄河. 2006, 1(1): 62-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荷兰、德国等国家近20年来对混凝土砌块护面层稳定厚度计算的研究成果及淮河水利委员会948课题"混凝土砌块护堤技术"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指出了各公式的适用范围和参数的取值,同时指出:砌块护坡属渗透性护坡,波生浮托力是砌块护坡破坏的主要因素,因此增加护坡的渗透性可有效减小护坡厚度.另外,块体之间互相连锁可增加护面层的整体性,同样可有效减小护面层厚度.
  • 李彦彬;徐建新
    人民黄河. 2006, 1(1): 65-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我国常用各种类型闸门的结构、类型、特点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叠梁闸门设计的新思路.新型叠梁结构形式和传统的叠梁相比,止水效果好,容易起吊,运行方便,工作效率高;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平面闸门、弧形闸门相比,工程造价低.对于含沙量大的黄河而言,当引黄灌溉或给城市供水时,该闸门优先保证取水流的上层清水,从而保证了引水质量.
  • 于鹏;顾冲时
    人民黄河. 2006, 1(1): 67-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传统数学模型和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在大坝安全监测应用中存在着预测精度较低的问题,分析了灰色预测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和统计预测模型的建立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组合预测模型,结合实测数据对此组合预测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此组合模型不仅提高了预测精度,而且避免了预测模型选择的难度,在大坝安全监测中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 高峰;董晓峰;李丁;李小英
    人民黄河. 2006, 1(1): 69-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参与式监测评估和传统的监测评估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国内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二期项目静宁县分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参与式监测评估,得出相应的监评结果;并针对该方法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讨论,认为参与式监测评估获取的信息更加真实,突出了对当地农户能力的培养,提高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也促进了当地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
  • 李发源;龙毅;葛珊珊
    人民黄河. 2006, 1(1): 73-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随着国家多比例尺尺度DEM(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及基于DEM的数字地形分析方法的完善,给黄土高原研究带来了崭新的思路和方法.在简要回顾黄土高原研究历史的基础上,指出研究方法和数据源是限制黄土高原研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分析DEM在黄土高原研究中的应用的几个阶段,特别是近年来提出的黄土高原地面坡谱方法,认为地面坡谱在空间上呈有规律的变异,能反映不同地貌类型及发育特征,坡谱分析法可作为黄土高原"高分辨率"地貌认识和划分的切入点.
  • 盛海洋
    人民黄河. 2006, 1(1): 76-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但从地质构造来看,多为第三纪或中生代晚期形成的一些构造盆地,早期接受堆积,第四纪地壳运动上升而成为受侵蚀地区.岩性决定着地表的抗蚀性和对水分的保蓄能力,新构造运动为流水侵蚀提供了潜能,二者共同作用,构成影响水土流失的地质背景及内力地质作用的地位.由地质环境的分析表明,水土保持应主要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改变地表的抗蚀能力和对水分的保蓄能力;二是改变地表的坡度,减小水流的能量.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