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1卷, 第9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论文
  • 胡春宏;陈建国;郭庆超;陈绪坚
    人民黄河. 2005, 1(9):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黄河流域来水来沙过程的大幅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加剧,黄河的健康状况日趋恶化.通过对黄河健康的内涵、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理论与技术支撑、流域水沙资源优化配置数学模型、大型水利枢纽联合运用对黄河下游河道的减淤作用、塑造黄河下游河道中水河槽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对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认识,并认为在目前实际的黄河水沙条件下,通过小浪底水库的调节,黄河下游河道经过5~8年的努力,是可以塑造出一个平滩流量为4 000 m3/s左右的中水河槽的.
  • 张仁
    人民黄河. 2005, 1(9): 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黄委的<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建设>报告,对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建设提出了几点看法:①小浪底水库的运用方式需要改变,即汛期要少蓄水,适当地排沙,增加排沙比;②依据目前黄河的来水量,黄河下游河道要达到4 000~5 000 m3/s的平滩流量的目标是有困难的;③应抓紧制定二级悬河的治理和滩区安全建设方案;④废除生产堤,使滩槽水沙充分交换,是黄河下游泥沙处理的根本途径;⑤开发黑山峡,修建大柳树水库,但水库不能以灌溉为主;⑥修建东庄水库能较好地减轻渭河下游的洪涝灾害;⑦三门峡水库非汛期的控制水位应该进一步降低.
  • 刘晓燕;张建中;常晓辉;张原锋
    人民黄河. 2005, 1(9): 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关键要控制河川径流的数量和质量不低于某一水平、进入下游的泥沙量不高于某一水平且水沙搭配基本协调.因此,需要通过严格控制人类用水、涵养黄河水源和实施调水补黄工程等增加黄河水量;严格执行国家排污标准,控制入黄排污量、改善支流入黄水质;以实现持续有效地减沙为目标,加大多沙粗沙区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努力减少入黄泥沙并改善泥沙级配;科学调控入黄的洪水泥沙,使之不仅兼顾进入下游的水沙搭配,而且兼顾小浪底水库拦沙库容的长期有效利用,并妥善安置入黄泥沙;推进黄河流域水沙一体化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环境.
  • 徐建新;李振全;刘增进;邹向涛;杜芙蓉
    人民黄河. 2005, 1(9): 9-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雨水的集蓄利用可以使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发生变化,应用改进层次分析法(AGA-CAHP)对各种设定方案进行优劣性评价,为解决雨水集蓄利用区复杂的生态经济规划提供了依据.应用实例表明,AGA-CAHP方法直观、简便、计算结构稳定、精度高,可在各种实际评价中应用.
  • 封光寅;段文超;魏运明
    人民黄河. 2005, 1(9): 12-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若满足调水水量和水质要求,则应具备良好的水环境.良好水环境的建立和保护,需要一定的湿地区做基础.水源区目前的湿地面积远不能满足调水的生态要求,湿地面积需要进一步的扩展.水源区湿地扩展的范围应涉及到水源区整个区域和周边地区,而扩展的重点应放在水源区蒸发量较大的北部和与水源区比邻的东南部.扩展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兴修水利、发展节约灌溉型稻田等手段,形成沟道湿地与平地湿地相结合的模式.
  • 李玉建;侍克斌;岳春芳
    人民黄河. 2005, 1(9): 15-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塔里木河流域的自然条件、人类活动情况、干流河道演变及河床形态特点,认为影响干流河床演变的因素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水文、气候条件和地质、地貌条件;人为因素包括流域开发、平原水库及引水口及桥渡工程.自然因素与流域特征之间以及河道特征与流域特征之间均存在反馈作用.
  • 张金良
    人民黄河. 2005, 1(9): 17-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以"多沙、善淤、善徙、善决"著称于世,究其原因主要是"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黄河又是国内乃至世界上开发程度较高的河流,大型水利枢纽的修建,不可避免地改变了天然水沙过程,使不协调的水沙关系增加了人为因素.在当前黄河中游水库群已经大部分投运的情况下,如何利用水库群的控制和调节,达到既能保持水库的有效库容,使枢纽的防洪、防凌、灌溉、供水、发电等效益得以充分发挥,又能塑造出合理的水沙过程,使下游河道河床淤积稳定在"允许淤积量"内甚或有所冲刷,保持河道的生命活力,是水沙联合调度的研究范畴.针对黄河泥沙的特点,从分析黄河的来水来沙特点开始,系统研究高含沙水流的运动规律、黄河水库的淤积和排沙规律,探求水库的异重流调度和多目标调度的优化方法、途径以及水沙联合调度对下游影响的评价方法等,将可能为黄河调水调沙调度提出一套可靠实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措施.
  • 邓绍云
    人民黄河. 2005, 1(9): 2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地介绍了浮泥研究的进展情况,对长期以来众多学者对浮泥的定义与界定,形成的机理与条件,浮泥在水流、波浪作用下的运动特性以及海岸或河口浮泥在风浪与水流等因素综合作用下的运动特性所做的研究工作与成果进行了综述,指出浮泥对港口、河口航道的回淤及港口环境污染影响深远;研究浮泥的运动规律具有深刻的意义;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进行浮泥运动的相似模拟实验是非常困难的;对浮泥的运动规律的相似模拟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加强与提高.
  • 侯素珍;王平
    人民黄河. 2005, 1(9): 24-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平滩流量是表征黄河宁蒙河道排洪输沙功能的重要指标.根据防洪形势需求,以历年实测资料分析为依据,初步确定了黄河内蒙河道排洪指标在2 500 m3/s左右.达到和维持该指标的径流条件为年水量170亿m3、汛期水量70亿m3,并需要洪峰流量大于1 500 m3/s、洪量大于25亿m3的洪水过程.同时分析指出,未来一般年份的径流条件基本能满足实现这一目标的要求.
  • 胡军华;唐德善;胡庆和
    人民黄河. 2005, 1(9): 26-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模型,并阐述了BP模型算法.通过Matlab6.5中的Neural Network Toolbox编写程序,根据塔里木河源流叶尔羌河卡群控制水文站历年的气象资料和水文资料,对径流量进行了预报,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和分析,结果表明:1968~1997年间预报合格的有25年,合格率为83%;1998~2002年的合格率为100%,从而说明神经网络在水文预报方面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 赵新生;赵杰;吉俊峰
    人民黄河. 2005, 1(9): 28-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据挖掘技术可从大量数据中发现潜在的、有价值的及未知的关系、模式和趋势,并以易被理解的方式表示出来.要想真正做好数据挖掘,数据挖掘工具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成功进行数据挖掘要求对期望解决问题的领域(如水文领域)有深刻的了解,理解该领域要素数据的属性,了解其采集的过程,需要对该领域的业务有足够的数据分析经验.水文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体现在建设较高标准的水文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上,包括水文气象信息采集、预报及监测系统、信息传输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同时指出:水文数据挖掘是进行精确水文预报和水文数据分析的重要基础,应对其加以足够重视,并积极开展工作.
  • 高治定;张尧旺;雷鸣;宋伟华
    人民黄河. 2005, 1(9): 3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借鉴朱巴-道孚站不同丰、枯年段资料,按不同方法建立年、月径流相关关系对插补成果影响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引水地区3个专用水文站与下游参证站近期3~5年同期实测的月径流资料,建立了不同的相关方案,就各方法对插补成果的影响情况和差异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据此,当上、下游站径流变化具有一定成因联系且相关关系密切的相关分析中,应首先用最小二乘法定线,这样可借助雨量分析,在对插补的年径流量均值偏离真值的情况作出定性判断后,再用目估定线来作适当修正,以求得较合理的年径流量均值及月径流过程.
  • 张泽中;徐建新;李彦宾;刘尊黎;刘发
    人民黄河. 2005, 1(9): 32-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龙湖引黄河道供水方案与管涵供水方案经济效益的对比分析可知,河道引水方案比管涵引水方案节省投资4 155.10万元、年运行费可节省178.97万元、引水的成本价低0.065元/m3.在社会效益方面,河道供水方案具有使城市土地增值和增加旅游景点的效益.因而,河道供水方案更加符合郑州市"水域靓城"的发展目标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环境与经济生活协调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是提高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 张绍峰;王先锋;牛永生;张颖;赵会林;张豫
    人民黄河. 2005, 1(9): 34-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决策支持体系是"数字黄河"工程在水资源保护领域的具体体现,主要由信息采集、信息传输、数据存储、业务应用以及专家决策支持和信息服务等部分组成.在对其构成及主要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在体系建设中运用结构化的应用系统解决技术框架;采用多层结构、组件技术及MIS与GIS相结合的开发模式、B/S与C/S相融和的实现模式;建立模型库,以支持决策支持体系建设.该体系的建设运用对黄河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优化配置和有效保护提供全方位的现代化手段和快捷的智能决策支撑.
  • 潘启民;邵坚;宋瑞鹏
    人民黄河. 2005, 1(9): 37-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本次(2002~2004年)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黄河流域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采用可开采系数法或实际开采量调查法评价黄河流域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并将本次评价结果与上次(1982~1985年)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黄河流域平原区浅层地下水矿化度M≤2 g/L的计算面积为152 485 km2,浅层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61.94亿m3,可开采量为119.39亿m3;其中矿化度M≤1 g/L的可开采量为90.75亿m3,占平原区地下水可开采量的76%.本次评价与上次评价成果相比,全流域平原区浅层地下水矿化度M≤2 g/L的计算面积减少了14 522 km2,总补给量和可开采量成果基本接近.
  • 田秋菊;曾令宜;王现国
    人民黄河. 2005, 1(9): 39-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述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黄河下游岸边河南段水文地质勘察和研究工作,总结和分析了多年来有关黄河岸边集中水源地水资源评价的方法,并指出了这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为黄河岸边地下水资源与黄河的水文条件、地层结构、开采方案等关系密切.黄河下游水文地质勘察和研究虽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还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如黄河边界的处理概化,黄河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水资源计算方法,地下水开采对黄河大堤的影响的理论探讨,黄河的治理、开发对岸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等是今后水文地质工作的重点,也是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工作的重大课题.
  • 左一鸣;崔广柏;王振龙;蔡开玺;宋崇能
    人民黄河. 2005, 1(9): 4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水多、水少、水脏"等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努力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社会条件的关键因素.只有不断增加对水的客观规律的认识,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增加可用水资源量,实现人与洪水和谐共处,对现有的水资源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建立统一的水务管理体制,以对区域的防洪、除涝、蓄水、供水、节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及其回用、地下水回灌等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配,实行水务一体化,建立"生态控制与生态修复相结合,流域管理与区域控制相结合"的治水思路,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才能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维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万林海;金海元;吴伟功;郭鹏
    人民黄河. 2005, 1(9): 43-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与传统的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方法相比,利用有限差分法,通过强度折减来求得边坡的安全系数,更加方便合理,更能够真实地反映边坡的实际情况,它对于天然边坡、填筑边坡和开挖边坡都适用.运用有限差分强度折减法,借助FLAC-3D分析程序,选择理想弹-塑性模型、合适的屈服准则和流动法则,评价西段村水库两级消力池开挖黄土边坡的稳定性,得到了良好的效果,进一步证实了有限差分强度折减法在工程中的实用性.
  • 王晓奇
    人民黄河. 2005, 1(9): 45-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软基溢洪道陡槽内宽浅式高速水流存在的横向动量失稳及其对下游消能带来的问题,通过试验研究创造性地采用潜没式三角翼分流墩介入式干扰,实现了坡面水流横向动量的均匀分布,并据陡槽内掺气高速水流能量损失大的情况,采用斜坡式消能工,从而达到了泄流消能安全及泄槽体型优化的目的.
  • 李东方;李平
    人民黄河. 2005, 1(9): 47-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进行水闸安全性评价多采用主观性较强的基于专家经验的实用鉴定法.依据相关规范,构建了水闸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基于模糊模式识别模型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并对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的拦河闸进行了安全等级评价.结果与实际的专家经验法评价结论一致.
  • 曾令宜;曾令琴;娄梅;程迎春
    人民黄河. 2005, 1(9): 50-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目前计算机绘图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使用AutoCAD绘制水利工程图时,应按<技术制图标准>创建文字样式,设置虚线、点画线,按<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创建尺寸标注样式,并指出了应用AutoCAD按形体真实大小绘图及注写高程的简便方法.
  • 陈永华;戴艳萍
    人民黄河. 2005, 1(9): 52-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投资计划管理业务的重要性、水利信息化发展的迫切需求和目前投资计划管理软件大多是单机版的现状,开发了基于B/S技术的投资计划管理系统,实现了包括投资下达、投资计划申报、计划文件管理、投资统计、计划执行在内的所有投资计划管理业务的网上政务功能,解决了基于B/S结构的报表打印、图表分析等技术难题.
  • 孙觅博;袁群;杨利军;王辉;李杉
    人民黄河. 2005, 1(9): 54-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圆柱体横劈法测定了长龄期水工混凝土芯样未碳化层名义横劈强度、碳化层名义横劈强度及未碳化层与碳化层交接面名义横劈强度,分析了这3种强度之间的关系及其与碳化深度的关系,指出若要避免碳化后混凝土强度出现过大波动,应注意提高混凝土的质量.另外,还指出:圆柱体横劈法试验可以用来测试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自然环境下,像闸底板这类水工结构碳化混凝土的强度比未碳化混凝土的强度低,这与其他领域的研究结论相反.
  • 宋永嘉;田林钢;李河
    人民黄河. 2005, 1(9): 56-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天桥水电站和盘石头水库溢洪道水工模型试验进行观测研究,探讨了进水渠进口的不同形式与溢洪道泄流量之间的相对关系,指出进口导墙应根据不同地形采用相应的流线圆弧形式,使水流流态平顺,进流均匀,从而有效提高溢洪道泄流能力.
  • 赵华玮;代学灵;黄功学
    人民黄河. 2005, 1(9): 58-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探讨影响水工混凝土耐久性的裂缝、冻融、磨损、空蚀等问题,结合国内关于钢纤维混凝土的试验研究成果,分析了钢纤维改善水工混凝土性能的作用.分析结果表明,钢纤维可有效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抗渗性、抗冻性、抗疲劳性、抗冲击性及抗冲刷耐磨性.
  • 王玮;钱会
    人民黄河. 2005, 1(9): 60-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三维有限差分法,建立起黑河水库单薄山梁在水库正常高水位作用下的三维地下水稳定渗流模型,并采用水平径流障碍模块对灌浆帷幕进行了模拟.在此基础上,以帷幕上下游水位差以及通过单薄山梁的渗漏量为指标,对影响帷幕效果的帷幕深度、帷幕排数以及帷幕单位吸水率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布设灌浆帷幕是必要且有效的,可有效降低帷幕下游浸润线标高,部分减少下游渗漏量;悬挂式帷幕能显著降低帷幕下游浸润线标高,但不能显著减少通过单薄山梁的渗漏量;帷幕的质量对帷幕的效果影响最大,在帷幕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严把质量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