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论文
  • 王国安
    人民黄河. 2005, 1(2): 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PMP(可能最大降水)/PMF(可能最大洪水)研究与国际相比,其先进性表现在有一系列的突出特点,即:"三化、四结合、一广、一稳定"."三化"是指:①通俗化,即用中国水文学家的思路、观点和语言来理解、看待和描述PMP,因而通俗易懂;②系统化,即把推求PMP/PMF的各种方法、各个环节用一幅框图表示出来,给人以完整系统的概念;③理论化,即对PMP的定义、各种方法的认识及一些关键环节的处理,直到成果的合理性检查,都有一些较为科学的见解,并使大量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四结合"就是在工作方法上做到了分析计算与工程要求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水文与气象相结合;成因与统计相结合."一广"就是方法的适用范围不受流域面积大小、暴雨历时长短和地形条件的限制"."一稳定"就是所得出的PMP/PMF成果相对比较稳定.
  • 刘晓燕;常晓辉
    人民黄河. 2005, 1(2): 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源区径流量大幅度减少的现实,以及对影响径流的现状,对源区径流变化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降水是引起径流变化的重要原因,不同区域降水变化、季节降水变化以及降水强度变化等原因可能导致了径流量减少;源区气候变暖,但气温增加与水面蒸发量没有密切相关关系,二者相关性仍需要深入探讨;源区下垫面发生变化影响了降水量与径流量关系,但尚难明确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分别对下垫面变化的影响程度.
  • 车骞;王根绪;孙胜利
    人民黄河. 2005, 1(2): 9-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有关软件,选定径流过程中的显著性因子如上年降水量、汛期月降水量及上月降水量、地温等,分析了黄河源区径流的一般特点、统计特征以及径流与降水、地温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黄河源区汛期降水-径流的相关性较好,年降水量与径流过程的相关系数一般较大,说明地下水补给的作用显著;黄河沿以上地区径流-降水的相关性较差,但与地温的相关性较好,说明下垫面条件对径流调蓄的作用显著.
  • 马军建;王春霞;董增川;李致家;刘金涛
    人民黄河. 2005, 1(2): 1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数字高程模型,生成了研究流域的三维直观地形图,由数字高程模型自动提取流域的水系并生成了与流域情况相一致的河网.与实际水系图对比可知,生成的水系图在流域边界、主要水系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生成的研究区域三维数字高程模型对预报模型建模过程中单元划分、测站选择、河道演算参数等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起到了关键作用.实践表明,以新安江模型为基础、以数字高程模型为技术支持的实时预报模型在故县水库洪水实时预报中取得了很好的预报效果.
  • 潘启民;曾令仪;张春岚
    人民黄河. 2005, 1(2): 13-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流域1956~2000年多年平均,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为112.32亿m3,其中山丘区为39.89亿m3、平原区为72.43亿m3;1980~2000年多年平均,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为110.35亿m3,其中山丘区为43.61亿m3、平原区为66.74亿m3.1980~2000年均值与1956~2000年均值相比,全流域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有所减小,但山丘区由于近年浅层地下水开采量增加,使得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有增大的趋势.
  • 王勤香;张宇华;王文东
    人民黄河. 2005, 1(2): 15-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引黄用水保证率,采用微差爆破技术炸开引黄闸前淤积的引水渠,再从黄河主河槽引水冲刷爆破引渠.为确定爆破引渠断面尺寸,首先根据黄河下游的实际情况,选用非耦和解恒定均匀流非饱和悬沙模型,确定了有关参数,再通过对6种典型情况的计算,分析影响引渠冲刷发展的诸要素,结果发现:引渠比降对引渠冲刷影响很敏感,是影响引渠冲刷发展的首要因素;其次是爆破引渠深度;另外糙率、泥沙粒径对引渠冲刷发展影响也是值得注意的.最后,结合黄河下游渠系情况,得出爆破引渠最优深度为0.4~0.6 m,引渠比降取为0.50‰~0.75‰.
  • 陈晓铭;王宗敏;朱太山;杨华军
    人民黄河. 2005, 1(2): 18-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索河涵洞式渡槽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跨河建筑物之一,由上部槽身和下部涵洞构成,上部槽为双槽,单槽断面为矩形,下部涵洞为箱形.为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结构的优化设计,用ANSYS程序对其结构进行三维静力分析,并用平面模型对此进行了进一步分析比较,结论认为:该渡槽结构有足够的强度;空间三维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结构受力情况,是比较合理的分析模型.
  • 丁小平;牛福铭
    人民黄河. 2005, 1(2): 2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大河家水电站动力渠岩石段渠堤凸形墙背式挡土墙破坏的计算分析,并结合现场调查,得出结论:凸形墙背式挡土墙的上斜墙受水、土压力的共同作用,下斜墙无土压力作用,由于挡土墙相对为透水体,实际存在水压力作用,使得渠体破坏.但岩基中的挡土墙与土体基础中的稳定性不同,从工程调查看,岩体段的挡土墙由于存在着粘结力作用,因此其稳定性好于土体基础.
  • 赵仁荣;沈祖诒;田玉清
    人民黄河. 2005, 1(2): 22-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移民安置工作是一项繁杂巨大的系统工程.运用系统运筹学的思想,建立了移民安置工作的DEA评价模型.从定量的角度就配置效率(AE)、成本效率(CE)、技术效率(TE)、纯技术效率(PTE)和规模效率(SE)5个方面,对温孟滩二期移民24个安置村的移民安置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移民安置综合评价方法.通过DEA评价,可以对移民安置中出现的成本无效来源、技术无效来源等作出判断、分析,并找到提高效率的措施.
  • 李杉;袁群;孙觅博;李宗坤;曹雪玲
    人民黄河. 2005, 1(2): 25-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河南省白沙水库泄洪闸已运用46年,经对泄洪闸结构中的钢筋锈蚀率以及其他力学指标的取样测定,得到了不同锈蚀率钢筋的力学性能:①随着锈蚀率的增大,钢筋的名义屈服强度和名义极限强度都逐步降低;②随着锈蚀率的增大,钢筋的塑性逐渐降低;③锈蚀率小于5.2%时,极限延伸率的下降不明显;④长龄期水工结构中锈蚀钢筋力学的变化规律与民用建筑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该研究为长龄期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评估提供了参考.
  • 李斌;沈凤生;袁群;何鲜峰
    人民黄河. 2005, 1(2): 27-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因钢筋混凝土耐久性下降导致建筑物结构失效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正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已成为各国工程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为此,笔者开展了多项创新试验和研究工作,主要有:①研制出一种具有环保功能的混凝土防碳化涂料--回收聚苯乙烯树脂;②通过锈胀试验、拉拔试验、摩擦试验等,就锈蚀对机构安全性的危害性防治及对粘结力的影响力进行了研究分析;③在对结构中钢筋锈蚀进行检测时,检测保护层中的铁离子不失为一种可行且有效的检测法;④在构件承载力丧失后的加固处理方面,使用钢板和环氧树脂板使承载力提高幅度更大,外贴玻璃纤维可使应力分布更趋均匀.
  • 李斌;何鲜峰;王昆昂
    人民黄河. 2005, 1(2): 3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外粘钢板等加固混凝土梁技术是目前较为流行的结构加固方法.为了比较不同的粘贴材料对结构承载力的影响,使用钢板、环氧树脂板、玻璃丝布等3种不同的粘贴材料对承载力损失后的构件进行加固,通过试验的方法确定其加固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各种加固材料基本满足了承载力的加固要求,加固后的承载力比原构件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使用钢板和环氧树脂提高幅度更大.
  • 何鲜峰;李斌;常向前
    人民黄河. 2005, 1(2): 32-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钢筋锈蚀后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所造成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为了解钢筋锈蚀对结构的影响,通过试验的方法来寻求钢筋的锈胀规律以及锈蚀对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粘结力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潮湿、多盐的环境会促使钢筋锈蚀,较轻微的锈蚀不会造成保护层胀裂;当钢筋锈蚀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保护层顺筋裂缝;钢筋在轻度锈蚀情况下,如果保护层未胀裂,则粘结力仍然较大,粘结力随着锈蚀率的增大而迅速减小.
  • 李斌;袁群;常向前
    人民黄河. 2005, 1(2): 34-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检测评估已经发生锈蚀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锈蚀现状,采用了多种试验手段试图找寻一种可行的方法进行评估,并对测量的有效性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试验.此外,还对通过检测保护层中铁离子含量推断钢筋锈蚀度以及使用钢筋锈蚀测量仪检测钢筋锈蚀度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
  • 杨艳春;宋海亭;李斌
    人民黄河. 2005, 1(2): 36-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混凝土在空气中容易发生碳化而降低耐久性的问题,利用正交试验的方法,通过室内、室外试验,研制出了一种利用废旧塑料制成的环保型混凝土表面防碳化涂料.对防碳化涂料进行了全面的物理、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涂料造价低廉、性能稳定、防碳化能力强,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产品.
  • 张柏山;曹金刚;温红杰
    人民黄河. 2005, 1(2): 38-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沁河下游90 km长游荡型河道有畸形河势6处,这些畸形河势对堤防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20世纪90年代以来,沁河下游来水减少,又缺乏有效的规划治理,短时期内畸形河势难以依靠水流自然的力量得到改善.理论分析和实践表明,采取人工切滩导流措施改变沁河下游畸形河势是必要的,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另外,沁河畸形河段切滩导流必须掌握好时机、方法和技术的协调.
  • 张伟中;曹金刚;张文林
    人民黄河. 2005, 1(2): 4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沁河下游河势游荡,还没有系统的整治规划,双岸整治措施为沁河下游治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沁河下游游荡型河道双岸整治的必要性在于:①河势游荡,堤防上布满了险工;②丹河的汇入加剧了沁河河势紊乱;③弯曲型整治在沁河治理中有局限性;④黄河双岸整治模型试验成果为沁河治理提供了依据;⑤沁河双岸整治可作为黄河游荡型河道的野外实体模型.双岸整治的可行性有:①沁河下游没有系统整治规划,为双岸整治提供了可能;②局部河段顺直,双岸整治适应多方向来流;③堤防间距小,实施双岸整治投资较小;④天然来水量减少,畸形河势难以改变,只有系统整治才是根本;⑤河口村水库修建后,下游出现中小洪水几率增多,双岸整治有利于下泄清水塑造良好河势.
  • 曹金刚
    人民黄河. 2005, 1(2): 42-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沁河是黄河的重要支流,沁河堤防保护着两岸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了当地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沁河下游不断增多的跨河桥梁正侵占着日益萎缩的河道,对沁河下游防洪、河道治理及工程管理构成了负面影响,应采取以下防御对策:①开展沁河整治研究,制定详细治理规划;②依法行政,严格跨河桥梁建设的审批程序;③跨河桥梁与堤防交叉应以立交为主.这样,才能够实现既满足沁河防洪的需要,又保证交通便利,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
  • 李栓才;曹金刚;岳仁意
    人民黄河. 2005, 1(2): 44-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3年8月下旬至10月中旬,沁河下游先后出现4次洪峰,武陟水文站最大流量为900 m3/s,洪水持续时间长,河势发生较大变化,出现6处重大、较大险情,仅第二次洪峰就淹没耕地约2万hm2,经济损失约4497万元.通过对这次洪水的分析认识到:①沁河村以下河道排洪能力下降,小流量洪水造成的损失增大,防洪难度加大;②应系统进行河道整治,尽快制定出治导线;③中小洪水持续时间长,也能出现大险,应制定中小洪水防守预案;④应提高大型机械设备在抢险中的抢险效率.
  • 曹金刚;温红杰
    人民黄河. 2005, 1(2): 45-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沁河下游以防御小董站20年一遇洪峰流量4000 m3/s为目标,对超标准洪水,丹河口以上靠沁北自然滞洪区调蓄洪水,以下靠沁南蓄滞洪区调蓄洪水.沁河蓄滞洪区是沁河下游防洪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蓄滞洪区宜建设不宜废弃,但建设标准应区别对待:沁北滞洪区建设标准可适当提高,沁南蓄滞洪区建设标准可适当降低.另外,应尽快修建河口村水库,以减少蓄滞洪区的利用几率.
  • 周森;王亚春
    人民黄河. 2005, 1(2): 47-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受气候干旱、水资源无序开发和低效利用等的影响,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日渐恶化,已成为制约流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的主要问题.塔里木河干流治理的主要任务是在干流修建输水堤、生态闸和河道护岸工程,防止洪水漫溢,变无序用水为控制用水,提高该河段水资源的利用率,其作用是在满足上中游两岸生态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的同时,增大向下游的输水量,到2005年实现向大西海子以下河道输水3.5亿m3的目标.根据分析计算,治理工程实施后可基本达到向下游输水5.08亿m3的目标,堤防工程的修建可增大河道输沙量,减少泥沙淤积.同时,工程布局以及河道护岸工程建设如何根据未来河势的变化进行调整和完善,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 周光奎;郭雁军;王艳洲
    人民黄河. 2005, 1(2): 49-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GPS技术在塔里木河生态综合治理工程中的应用进行的分析表明:①在塔里木河干流进行大范围、低等级高程测量时,利用GPS"大地水准面精化"技术,可以减轻劳动强度、缩短作业时间、提高作业效率、及时提供准确的基础资料,从而为抢救下游生态赢得时间;②为满足塔里木河综合治理对测绘工作的要求,充分发挥GPS技术优势,应在塔里木河干流区域建立一个统一的"似大地水准面模型",这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是可行的,也是可靠的;③建议将GPS网和国家GPS网跟踪站进行联测,以提高成果精度.
  • 刘建周;邹剑锋;陈东亮;戴其祥;巴建峡
    人民黄河. 2005, 1(2): 5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塔里木河干流治理工程所处地区的环境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指出:①塔里木河干流地势平坦,属冲洪积平原区,局部为风积沙丘区;②地层岩性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粉(细)砂夹砂壤土、壤土;③区内无大断裂通过,属构造相对稳定区;④工程基础和边坡需要进行抗冲处理,水工建筑物需要进行抗滑稳定性和沉降变形验算;⑤表层土具有冻胀性和腐蚀性,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⑥环境水对普通水泥具有结晶类腐蚀作用,应使用抗硫酸盐水泥.
  • 刘建周;戴其祥;陈东亮;邹剑锋
    人民黄河. 2005, 1(2): 52-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满足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拟在沙雅县境内选择合适的位置修建塔里木河大桥.对大桥周围环境介质的分析表明:①桥址表层岩土对混凝土具有严重腐蚀性,深部岩土腐蚀性较弱;②左岸表层潜水对混凝土具有严重腐蚀性,应采取涂膜防护或其他防护措施,塔里木河河水对混凝土具有强腐蚀性,应采取三级防护措施,右岸表层潜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③区内表层潜水受季节、气候、塔里木河流量、排碱渠水等的影响,其水质变化较大.
  • 杜好;何蕴华;乔吉平
    人民黄河. 2005, 1(2): 54-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达到既不减少中上游生态供水又能保证向下游供水的目的,结合塔里木河堤防建设修建了生态供水闸,对较大的跑水口进行了控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生态供水闸的防渗、水力计算、消能防冲、闸顶高程及抗冻设计等方面在传统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优化处理,从而使生态闸设计在适用性、安全性、经济合理性上实现了协调统一.
  • 于剑丽;周森;徐世俊;李伟
    人民黄河. 2005, 1(2): 56-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工程质量、减少施工工序、降低整体工程造价,在塔里木河管理道路途经盐渍土、季节性冻融翻浆等不良路段时,使用了土工合成材料.实际应用表明:这种路基处理方法施工技术简单、工期短、造价低,值得在类似的地基处理中推广.
  • 连惠萍;连惠瑶;周森
    人民黄河. 2005, 1(2): 57-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塔里木河干流输水堤附属工程主要包括护堤房、护堤林、堤顶硬化、标志牌、防风固沙工程等,从附属工程的设立、建设的必要性、建设目的、建设的内容以及在运行期间发挥的重要作用等方面,详细阐述了附属工程在塔里木河干流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事实表明:①穿越沙丘堤段的输水堤保存完好,尚未发现被风沙掩埋的现象;②往年汛期看不到水情、水势的局面得到了彻底改观;③以前查勘中下游河势需要7~10天,如今仅需要2天即可完成;④护堤房的建设使得防汛人员安心工作,水情、水势送报及时,给2004年的防汛管理和水量调度带来了极大方便;⑤由于护堤林尚未进行建设,同时今年来水偏小,因此其作用尚未显现,但从其他流域的治理经验判断,在大水期间,近堤护堤林也必将对输水堤的保护起到很大的作用.
  • 乔吉平;周森;于剑丽
    人民黄河. 2005, 1(2): 59-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塔里木河干流输水堤有220.49 km穿越沙丘活动频繁区域.为了减少流沙对输水堤的危害,在流沙严重的堤段采取了适当的防风固沙措施以保证输水堤的安全.经比较生物固沙、机械固沙和化学固沙等国内外较为常用的3种流沙固定方法,结合塔里木河流域实际,最终采用机械固沙中的草方格沙障作为主要固沙措施,并对草方格的规格、材料选择和施工方法进行了论述,认为:①草方格沙障能增大地表的粗糙度,有效降低地表的风速,而无草方格固定的地表则处于风蚀状态;②在草方格形成的风积环境条件下,细沙能够将落在沙表面的植物种子埋起来,便于植物种子的生长;③随着植物在草方格中定居生长,沙面趋向固定,生物结皮的厚度、硬度增大,有机质逐渐在沙层中积累;④草方格沙障需要定期更换以保证其固沙作用的正常发挥.同时应配合生物固沙措施,及时恢复塔河沿岸的植被,以达到长久固沙的目的;⑤应加强观测,进一步探索新的固沙措施、固沙材料以及合理的出露草头高度和防护带宽度,为今后的工程提供基础资料和设计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