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1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论文
  • 张红武;徐向舟;张欧阳;吴腾
    人民黄河. 2005, 1(12):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回顾前人研究成果及分析土壤侵蚀模型试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黄土高原小流域沟道坝系模型设计的方法.认为在水力侵蚀最活跃的黄土高原地区,降雨强度是影响产流产沙的关键因子,从而需要抓住降雨与侵蚀产沙这对主要矛盾,根据降雨侵蚀空间或时间的集积效果来实现模型流域与原型流域产沙特征的相似.为保证沟道坝系地貌演变相似,除降雨历时遵循重力相似条件外,模型降雨产沙关系还应通过借助天然资料率定产沙量比尺的途径与原型相对应.
  • 吴功和;李辉
    人民黄河. 2005, 1(12): 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基本河情信息发布系统,是使用ArcIMS开发的基于Internet/Intranet全面向用户提供流域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治理开发等各方面信息以及地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信息发布系统.系统的数据体系由系统数据源、系统数据存储、数据发布流程3部分组成;系统的结构体系包括:数据层、业务层和展示层3个层次;系统的主要功能有:基本地图操作、信息查询和分析、专题地图发布、用户管理、数据下载等.
  • 杨国宪;李福生;刘争胜
    人民黄河. 2005, 1(12): 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西北内陆河下游生态演变问题,共性的认识是水资源与生态演变关系十分密切.但是,目前研究成果宏观的多,微观的少;概念性的多,具体性的少.有鉴于此,从水资源的角度,探讨了生态演变的特点、成因,借助RS、GIS及相关理论,提出了水资源分区应与生态分区相结合,指出影响西北内陆河地区生态演变的因素主要是人为因素.从水资源利用和生态工程两方面阐述了生态修复的对策,认为生态演变研究应朝着时间化、空间化和具体化方向发展.
  • 冷元宝;王锐
    人民黄河. 2005, 1(12): 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模型黄河"测控系统是"模型黄河"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完成了系统一期工程的建设.一批特点鲜明、性能优良的量测仪器设备和技术研发成功,并投入使用,如SW-2型水位计、热示踪流速仪、自动制模技术等.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对"模型黄河"测控系统认识的不断加深,进一步提出了"模型黄河"数字化的思想,即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室内GPS等先进技术,建设"模型黄河"数字化工程集成平台和虚拟环境.
  • 季红飞;沈菊琴;谢函
    人民黄河. 2005, 1(12): 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全面地对防洪经济效益进行量化分析,针对现行防洪经济效益计算内容的不完整性,分析了现行对防洪社会经济效益量化的意义.在简要总结我国交通、森林等其他行业工程社会效益量化思路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防洪经济效益包含的内容,对防洪社会经济效益的范围和内容进行了分析界定,认为可量化的防洪社会经济效益包括因防洪工程增加的土地利用价值、增加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沿江(河)开发区的发展、城镇房地产增值及投融资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并重点对防洪社会经济效益进行了成因分析,对其量化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了初步构架.
  • 吴春华;王晓峰
    人民黄河. 2005, 1(12): 13-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源区地势高亢、气候寒冷,属高寒草原区,是黄河的主要水源补给区.区内人口稀少,居民多以放牧为生.由于近年来气候升温、持续干旱,加上超载过牧及其他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径流量减少,水土流失、泥石流加重,草场退化、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使当地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受到威胁,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从黄河源区生态修复的适宜性入手,提出了该区生态修复的措施:①开展禁牧育草和休牧育草;②抓好沼泽湿地的保护;③做好生态移民工作;④实施一系列政策、法规保障措施.
  • 张希芳;张建怀;李宝军
    人民黄河. 2005, 1(12): 15-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科学编制和核定控导工程维修养护经费预算,规范控导工程的维修养护,研究编制了控导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控导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的编制思路是:首先按照控导工程平面形态和工程建筑结构划分维修养护类别,按照维修养护修理规程规定的养护工作任务确定维修养护项目,按照各项目的维修养护要求和测算统计资料确定每一项目的维修养护工程(工作)量,然后根据项目的维修养护作业方式确定合理的取费单价,进而确定项目的维修养护定额标准.为正确使用控导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研究提出了定额标准的应用程序.
  • 李远发;陈俊杰;朱超;武彩萍;郭慧敏
    人民黄河. 2005, 1(12): 18-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河工变态模型试验中,几何变态造成水流的流速场和动力场不完全相似,具体反映在糙率相似、起动切应力与起动流速不协调及时间变态等问题上.从动力调整的新视角来分析,在变态模型试验中,可将模型旋转改变比降,调整糙率,解决阻力相似和起动流速与起动切应力的不协调问题;动床模型时间变态会使模型中最基本的水力因素的相似性产生严重偏离,目前使用的任何校正措施都难以奏效.分析发现使用动力调整技术,可以改变模型水流的挟沙能力,进而影响冲淤变形时间比尺.提出了解决时间变态问题的一个新途径.
  • 李永乐;肖自龙;刘翠然
    人民黄河. 2005, 1(12): 2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改进的非饱和土三轴仪,对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的非饱和土抗剪强度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①非饱和土存在基质吸力,并且基质吸力随着含水率的减小而增大.②非饱和土的抗剪强度均高于饱和土的抗剪强度,且抗剪强度随含水率的不同而不同:含水率越小,土体的基质吸力就越大,抗剪强度亦越大;反之,含水率越大,非饱和土的基质吸力就越小,抗剪强度亦越小.③含水率趋于饱和时,非饱和土的抗剪强度逐渐接近于饱和土的抗剪强度.
  • 霍建伟;刘尧;马麟;陶富岭
    人民黄河. 2005, 1(12): 22-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改进堤防工程设计手段,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开发完成的堤防CAD系统,解决了堤防工程设计中施工图绘制、工程量计算、稳定分析等关键问题,实现了堤防工程的全过程参数化、标准化和自动化设计.应用表明:采用堤防CAD系统,可显著提高设计水平、效率和成果质量.
  • 张汝印;耿明全;吴兴明
    人民黄河. 2005, 1(12): 24-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几年来,黄河下游滩区来水严重偏枯,人口高速膨胀,滩区居民对滩区进行了盲目、无序开发,造成滩区行洪障碍繁多,河槽淤积严重,"二级悬河"形势严峻,生产堤问题突出,人水矛盾严重.为此,必须清除滩区过洪障碍,保证大洪水能够安全、顺畅下泄;推行集中建镇政策,使滩区居民可以防御100年一遇洪水,确保生命和财产安全;进行"二级悬河"治理,使黄河滩面横比降小于河道纵比降,达到"防滚河"的要求;科学改造现状生产堤,保护滩区作物免受小洪水淹没;以滩区综合治理指标规范滩区群众行为,使滩区群众与洪水和谐相处,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 王庆中;王秀清;王兵;靳正立;刘同春
    人民黄河. 2005, 1(12): 26-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黄河上传统的泥沙采样方法仍是手持悬杆式采样器,在大水采样时操作困难、危险,效率低;双仓采样器在小浪底水库异重流测验中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手拉开关可靠性不高.采用遥控技术和水下动力技术研制出"四仓遥控悬移质采样器",该仪器操作简便、安全、效率高、劳动强度小,经过2003年、2004年两个汛期在小浪底水库异重流测验中试用,各项技术指标均能满足设计要求,填补了我国深水高含沙水流条件下无线遥控多仓采样工具的空白.
  • 张法中;李德贵;孙建宽
    人民黄河. 2005, 1(12): 28-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黄河小浪底-花园口区间暴雨洪水预警预报系统中水文测验设施的现状、建设目标,论述了水文测验设施中的定位技术、测验控制技术、信息传输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等关键技术的应用情况.建成后该区间水文测验的测洪能力与精度将有明显提高,将为黄河下游的治理开发与防洪决策提供更好的服务.
  • 黄洪生;温志敏;刘强
    人民黄河. 2005, 1(12): 3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浑匀沉降消光法为泥沙颗粒分析常规分析方法之一,但消光修正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为此,透彻地剖析了浑匀沉降消光的分析原理,加深了对相关概念的理解,推导出计算消光系数的实用公式,编制了自动进行消光系数修正的软件,并将此成果应用于1996年始研制成功的DLY系列光电颗粒分析仪中.该仪器及其分析技术经黄河、长江等不同水系数年的实际应用,效果良好.
  • 金双彦;贾新平;蒋昕晖
    人民黄河. 2005, 1(12): 33-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自相关和方差谱密度分析方法,对黄河三门峡站1470~2002年、1919~2002年和1949~2002年3个系列天然年径流量的近似周期成分进行了识别、表示和提取.研究表明:1470~2002年序列首先存在11年、其次存在3年的近似周期成分;1919~2002年和1949~2002年序列明显存在3年的近似周期成分.
  • 马细霞
    人民黄河. 2005, 1(12): 36-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常规方法处理多变量关系时存在人为误差较大、基函数选择及系数求解较困难的问题,通过实例对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处理多变量关系的模拟及预测结果进行分析,并与常规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指出: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建立降雨径流关系,能较好地反映流域的水文过程,且参数具有明显的物理意义;模型能够应用于流域降雨径流预报,且预报效果良好;人工神经网络能够有效地处理多变量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当因变量与自变量间确实存在较密切的联系时,所建立的多变量间的关系具有较高的精度.
  • 尚红霞;茹玉英;李勇
    人民黄河. 2005, 1(12): 38-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浪底水库从1999年10月25日下闸蓄水至2004年10月,实测库区淤积泥沙14.991亿m3,其中绝大多数是中粗泥沙,主要淤积在干流,库区淤积量时空分布不均,坝前干流河段河床仍在抬高,干支流库容淤损有别.
  • 李升;曹剑锋;平建华
    人民黄河. 2005, 1(12): 4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黄河下游多水文站的多年水位资料,用自适应BP神经网络对艾山水文站的水位进行预测,同时与逐步回归分析以及普通BP神经网络得到的结果对比,结果表明:①自适应BP神经网络的预报精度高于普通BP神经网络、逐步回归法,尤其对最高洪水水位的预报精度有较大的提高;②普通BP神经网络存在易陷入死循环、收敛速度慢、对神经元个数依赖大等缺点,可以利用学习率自适应调整和动量法改进BP神经网络;③建议在补充、完善资料的基础上,将神经网络与时间序列相结合,加强黄河下游洪水水位预报的研究和实验,进一步提高预报精度.
  • 杨立彬;马迎平;赵麦换;杨振立
    人民黄河. 2005, 1(12): 42-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龙口水利枢纽位于黄河干流万家寨和天桥两枢纽之间,合理确定其最小下泄流量,可提高下游龙门、潼关断面预警流量的保证程度,减少万家寨电站调峰不稳定流对下游取水口和电站的不利影响,提高梯级电站的综合效益,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做出贡献.通过对万家寨、龙口、天桥等水利枢纽的长系列联合调节计算,分析提出了天桥水电站最小下泄流量应按190 m3/s控制,相应要求龙口最小下泄流量为60~130 m3/s.
  • 叶春生;侯志军
    人民黄河. 2005, 1(12): 44-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总结了国内外河口泥沙通量研究的现状,内容涉及到水文泥沙统计模型、沉积动力学与数学模型.探讨了泥沙通量测量仪器的研发及其应用,简述了河口段水流挟沙力及河床阻力的研究状况.结论认为:①黄河口泥沙通量的研究,可能要包括下游河道某断面(譬如利津断面)水沙通量的研究、河口入海区水沙通量的研究、整个渤海水沙通量的研究,甚至还要研究河口的"过滤器"效应;②在研究断面水沙通量的过程中,需要采用等面积时变网格技术,以期减少统计误差;③总结黄河口泥沙通量的研究方法,对于研究黄河口泥沙通量具有指导意义.
  • 陈洁;许长新
    人民黄河. 2005, 1(12): 47-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我国水资源贫乏、供需矛盾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完善水权交易制度势在必行.我国水权交易还处于初级阶段,水权交易制度还不完善,而智利的水权管理一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通过分析智利1981年水法特点及主张落实水权交易市场化的意义,针对提高我国水权管理水平和水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和完善水权交易制度提出了具体建议:包括完善水权交易的前提条件;做好水权交易的宣传工作;成立水权交易所;完善水权交易登记制度;防止投机行为,保障农民权益等.
  • 吴忠东;王全九;苏莹;纪轶
    人民黄河. 2005, 1(12): 49-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室内微咸水积水入渗土壤水盐运移模拟试验结果,分析了包括淡水在内的6种不同矿化度湿润锋、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微咸水入渗的湿润锋在相同的时间内运移深度更大,或者湿润锋运移到相同的深度时微咸水所用的时间更短.入渗水量与湿润锋呈线性关系,湿润土体的含水量由地表向下逐渐由饱和含水量减少至初始值,水分剖面变化由缓到陡.
  • 侯怀仁
    人民黄河. 2005, 1(12): 5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2004年河南省温县、原阳县和长垣县境内水质取样点的样本进行水质污染评价,指出:河南境内黄河水在2004年多数月份均发生污染,污染级别为轻微-中等级;主要污染离子有NH+4、NO-3 、 NO-2;受蟒河、沁河、天然文岩渠的影响,污染离子发生频率从上游到下游有增加趋势.
  • 司毅铭;张军献;赵山峰;张豫
    人民黄河. 2005, 1(12): 53-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流域生产技术相对落后,污染控制水平较低,流域产污量大,在水资源日趋减少的形势下,河流污径比持续增大,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主要污染物中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硬度等指标上升趋势十分明显.遏止水污染恶化趋势的对策:国家从政策、资金以及工程建设上给予支持,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流域与区域管理相结合、水利与环保相联合的治污机制;建立省界水质目标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度;加快实施入黄污染物总量控制及污染源排放许可制度.
  • 谷红梅;邱林;张民安;张巍巍
    人民黄河. 2005, 1(12): 55-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渭南市城市供水水资源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规划优化理论原理,建立了渭南市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提出了效益函数的建立方法,研制出了功能全面的水资源优化配置软件.该成果在渭南市水资源优化配置计算中取得了满意结果,可供同类型地区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参考.
  • 钱云平;Andrew L H;张春岚;王玲
    人民黄河. 2005, 1(12): 58-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黑河流域位于西北干旱区,流域水资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转换频繁.了解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转换关系是进行流域水资源管理和水利规划的重要依据.222Rn是一种放射性惰性气体,地下水中222Rn的浓度远大于地表水222Rn的浓度,同时,222Rn具有较短的半衰期,因此222Rn是一种研究地表水与地下水转换关系非常良好的示踪剂.利用222Rn作为同位素示踪剂,研究分析了黑河中游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换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出山口莺落峡至张掖黑河大桥河段,地表水入渗补给地下水;张掖大桥以下至正义峡河段,地下水排泄补给河流.
  • 燕华云;杨贵林;贾绍凤;周陈超
    人民黄河. 2005, 1(12): 60-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青海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监测资料,在径流系列一致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Kendall秩次相关法分析青海省黄河流域湟水、河源至玛曲区间、玛曲至龙羊峡区间1956~2000年降水、河川径流的变化趋势.指出:研究区域的降水、径流均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径流系数没有出现上升或下降的趋势.
  • 叶新霞;贾仁甫;蒋维;盛东升
    人民黄河. 2005, 1(12): 62-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跨流域调水工程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但其自身也面临着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其中水价是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中的核心问题之一.论述和介绍了跨流域调水工程投资分摊方法、三部制水价的计收方式、跨流域调水水价测算的层次和重点、供水口门水价的测算原则和内容、调水工程用户水价的测算方法等.用户对调水水价的承受能力,可按水费占工农业产值(或效益)和居民收人的比例及调水工程对水价总水平影响的程度等分析.
  • 胡良明;高丹盈;高军省;张廷清;李合群;张金安
    人民黄河. 2005, 1(12): 64-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充分利用黄河水资源,加快郑州生态城市的建设,提出了向西流湖、龙湖、贾鲁河、魏河和东风渠供水的3个方案,并就各方案的水质、工程投资及生态效益等方面进行了比选.得出的主要结论是:邙山供水方案具有投资小、水质优、效果佳、前景好,能最大限度地加快郑州生态城市建设进程,因而,该方案被确定为推荐的供水方案.
  • 傅伯仁
    人民黄河. 2005, 1(12): 66-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以往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提出几点建议:应提高生态植被建设质量和效率,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采取生态补偿的政策措施;创新土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进行淤地坝、梯田建设;对当地居民实施以能代赈的政策措施等.
  • 万林海;王明龙;张健;黄志全;郭鹏
    人民黄河. 2005, 1(12): 68-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解释钉土的相互作用机理,采用FLAC3D对土钉在开挖过程中的变形性能进行了模拟和分析.根据土钉支护结构的开挖、支护情况,研究了基坑的整体变形、土钉的拉伸和剪切变形分布规律.指出:基坑水平最大位移出现在基坑的中下部,不在基坑的顶部;土钉的轴向变形是不均等的,土钉的轴向速度变化较大;土钉两端的剪切位移明显大于中间的位移值,中性点处位移为零,该点逐渐靠近土钉面层方向;土钉端部的径向变形量远大于底部的径向变形量.
  • 陈印刚;胜洪勋
    人民黄河. 2005, 1(12): 70-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故县大坝表孔机架桥于1992年底投入使用,1998年10月发现其主梁腹板侧面存在裂缝,通过裂缝成因分析及安全评价,研究提出了粘钢和预应力体外索加固措施.从加固后的运行效果来看,该技术方案可行,处理措施得当,保证了大坝防洪安全.
  • 谷胜利;马跃先;张天航
    人民黄河. 2005, 1(12): 72-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实际闸墩工程中后浇带结构的设计与施工,应用混凝土温度控制原理,对比混凝土结构设置后浇带前后温度和应力的变化,分析后浇带的防裂效果,表明了在混凝土闸墩中设置后浇带是进行混凝土温度控制和防止裂缝产生的有效方法.
  • 吴伟功;郭鹏;万林海;王明龙
    人民黄河. 2005, 1(12): 74-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霞院电站工程中所遇见的第三系泥岩地层,在岩土界定上存在疑问,故在应用常规方法确定其承载力方面也就存在一定困难.通过分别采用岩基、土基方法确定其承载力,再利用有限差分数值方法进行分析,最后与现场载荷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给出了泥岩地基的合理承载力标准值.得出按岩基计算结果偏小,按地基承载力公式计算结果偏大,而数值分析结果与现场载荷试验结果基本吻合的结论,说明数值方法在确定特定地层承载力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季日臣;陈尧隆
    人民黄河. 2005, 1(12): 76-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大型多纵梁矩形渡槽槽身结构及其受力特点提出了实用空间法,对三维实体有限元法和实用空间法进行对比指出:实用空间分析法简单实用又便于配筋,计算精度能满足工程设计要求;结构设计时可先采用实用空间法计算内力并进行配筋设计,再用三维有限元法校核主要受力断面的应力状态.
  • 朱崇辉;刘俊民;王增红
    人民黄河. 2005, 1(12): 79-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不同级配粗粒土的渗透试验研究和相关性分析,指出粗粒土的渗透系数与反映其颗粒级配特征的不均匀系数和曲率系数存在较大的相关性,并以太沙基公式为例,将原有公式修正为与级配参数相关的函数表达式,从而体现出粗粒土渗透系数与级配特征的关系,为粗粒土的工程特性进行了有益的进一步探索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