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论文
  • 刘善建
    人民黄河. 2005, 1(1): 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分析了有关部门对黄河调水调沙的试验研究成果,结合近年来黄河水沙情况认为,要解决黄河河道不淤积问题,可能还需要冲沙用水数十亿立方米.今后,随着水土保持工作力度加强、河床形态改善和外流域补水等措施的逐步实施下,不淤积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建议将调水调沙作为治河的主导战略,强化研究攻关,促进其早日列入计划正式实施.
  • 庞家珍
    人民黄河. 2005, 1(1): 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与一切事物都有两重性一样,黄河泥沙也有两重性,既要认识到它对人类为害的一面,又要认识它对人类有益的一面.黄河断流及"二级悬河"的主要成因是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使滩区长期不能淤高,泥沙大部分淤积在断流断面以上的主河槽内,堵塞了排洪通道.必须坚定地、有计划又有步骤地废除生产堤,妥善安置好滩区群众,移民建镇,滩区应实行行洪补偿的政策,使中常洪水也能淤滩刷槽.全流域要大力节水,提高用水效率,要严格控制和降低引黄水量,增加生态和冲沙用水,争取10~20年使黄河下游河道向良性方向转化.淤积、延伸、摆动、改道是在一定水沙条件下黄河河口的演变规律,河口治理应在尽量延长清水沟流路使用年限基础上,有计划地安排入海流路.
  • 张秀勇;王春迎;丰土根
    人民黄河. 2005, 1(1): 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众多治黄专家治黄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对黄河治理的策略:①在中游地区兴建多级拦泥坝网络和其他水土保持措施,构筑拦截泥沙的第一道防线,将部分泥沙拦截在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之中.②由黄河干、支流上的大中型水库构筑拦截泥沙的第二道防线,同时利用水库调控水沙.③束水冲沙构筑减少下游河道泥沙的第三道防线,同时整治河道,通过调水调沙减缓主河道的淤积情况.④为防止黄河下游生态环境恶化,缓解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危机,必须保障下游生态用水,并实施全流域的节水策略.⑤应考虑采取"三堤两河道,新河道行洪,原河道排沙"的治黄方案等.
  • 周振红;张成才;王琦
    人民黄河. 2005, 1(1): 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COM组件版本进行升级,旨在扩展组件功能,使之满足新的需求.通过添加新的COM接口,能产生新的组件版本,原有客户可以继续使用旧接口,新客户则可使用升级接口的扩展功能.ATL通过C++类继承和模板来支持组件开发,若要添加升级接口,须编辑IDL文件和C++类的声明及实现文件;VCL则使用了Delphi的类继承和接口技术,添加升级接口只需要直接编辑类型库,并在实现单元中插入接口方法的实现体即可,VB用于测试组件简便高效,COM中的数组参数须特别对待.
  • 黄强;倪雄;谢小平;李勋贵
    人民黄河. 2005, 1(1): 1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确定梯级水库防洪标准的最优方案,应用可能度-满意度理论,提出了确定其防洪标准的步骤,系统地构建了一套含不确定变量的梯级水库防洪标准评价指标体系,并与层次分析法进行了比较验证.结果表明:采用可能度-满意度理论来确定梯级水库防洪标准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并且具有思路清晰,合理、有效、直观和便于决策等特点.
  • 武彩萍;齐璞;张林忠;郭慧敏;陈俊杰;勾兆莉
    人民黄河. 2005, 1(1): 12-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检验游荡性河道双岸整治方案的可行性,选择了黄河下游花园口-夹河滩河段开展了动床模型试验,分析了该河段双岸整治工程在大、中、小水期间的控导性能以及对排洪能力、河道输沙能力的影响.试验表明:双岸整治工程在小浪底水库泥沙多年调节运用的条件下,初期(下泄清水期)起到了护滩的作用,阻止了河槽的展宽,使冲刷向纵深方向发展,河势得到了有效控制;在水库利用洪水排沙期,河道具有很强的输沙能力,在以洪水排沙输沙为主、清水冲刷与少量小水挟沙的共同作用下,能维持输沙的基本平衡.
  • 张宇华;王勤香;赵宏欣
    人民黄河. 2005, 1(1): 14-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下游为典型的冲淤变化剧烈的游荡型河道,控导主流河势是河道整治的重要内容.针对目前黄河河道整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除需要对已建工程不断完善,使其规划、设计更趋合理外,可采用微差爆破技术控制河道主流,开辟最小引河断面.通过试验证明,该方法能较有效地改善主流方向,只要确定合理的引河位置,不失为一种有效、可行的河道整治措施.
  • 杜玉海
    人民黄河. 2005, 1(1): 16-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由于冲吸式挖泥船造浆系统所采用的清水泵流量太小,造浆能力不足,因此容易产生稀泥浆.通过对造浆系统进行改造,适当更换较大流量的清水泵,可以增强挖泥船的造浆能力,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和挖泥船对开挖土质的适应能力.实践表明:①适当加大冲吸比对提高挖泥船的造浆含沙量效果十分明显;②在改进造浆系统以后,现场操作也必须加以相应的改进,否则将会严重影响技术改进的增产效果.
  • 张少文;张学成;王玲;王文圣;丁晶
    人民黄河. 2005, 1(1): 18-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改进的BP算法,对黄河兰州水文站45年(1956~2000年)的年降雨和径流实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年降雨-径流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仅用预报前时段的年降雨和径流资料作为输入来预测下一时段的径流,其预报精度较差,但在预报期内有相对误差小于10%的降雨预报值输入时,所建模型对下一时段的径流预测与传统的统计建模方法相比,预报精度较高,能较好地反映黄河上游区的年降雨-径流规律.
  • 史辅成;慕平;王玉峰
    人民黄河. 2005, 1(1): 2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径流量连续偏小,目前人们对于偏小的主要原因认识不一.经过对河源地区降水量与径流量关系分析,以及对中游地区渭河、伊洛河、沁河2003年汛期径流量和汛期多年径流量的对比分析认为,径流量偏小应与降水量连续偏小、超过一定量级的暴雨次数偏少、气温的增高以及蒸发量增大等多种因素有关.这些气象因素的变化,主要受气候波动的影响,至于河源区下垫面的破坏、中游中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等不应是黄河径流量变小的主要原因,因此对未来径流量不需要进行降水量与径流量关系的"一致性处理".
  • 李鸿雁;刘晓伟;李世明
    人民黄河. 2005, 1(1): 23-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实际资料,以改进的神经网络模型检验了小浪底-花园口区间洪水智能预报方法的可行性和精度的可靠性,并对出现个别较大误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遗传算法优化网络初始权重和引入峰值修正系数的改进BP算法进行洪水预报,其模型合理、算法可靠、精度较高.同时,为充分发挥神经网络对复杂系统映射的优势,建议:①加强水文观测力度,获得较为准确的观测资料,包括连续的水位、流量资料,洪峰传播时间以及区间入流等;②在实际应用中直接采用当前洪水数据作为训练样本,以使网络更能反映当前洪水的演进规律,并提高预报精度;③开展误差实时修正的研究,将误差修正方法引入到模型中;④扩大建模范围,建立降雨-径流预报模型,并考虑区间入流情况,以进一步提高网络的预报精度,延长预见期.
  • 李玉建;侍克斌;严新军
    人民黄河. 2005, 1(1): 26-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鉴黄河泥沙治理的成功经验,采用资料分析和对比的方法,研究了塔里木河干流泥沙的分布特点、来源和产生的影响,并针对塔里木河的具体条件,提出了塔里木河干流泥沙治理的途径:①修筑输水堤防,防止漫溢洪水将两岸土壤带入河床落淤;②修建透水控导建筑物,平衡河床滩槽水沙;③利用沿河灌注式水库的引水沉沙池和库外引洪渠引水引沙;④修建生态排沙闸;⑤疏浚河道,提高河道输沙能力;⑥源流及干流灌区实行节水措施,增加干流河道输沙水量;⑦保护性修复生态植被,减少风吹沙尘进入河道;⑧推动泥沙产业化,发挥泥沙资源效益;⑨修建源流大型控制水库;⑩修建新疆北水南调工程,最终解决塔里木河泥沙问题.
  • 茹玉英;刘杰;朱岐武;朱世同
    人民黄河. 2005, 1(1): 28-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利津水文站的实测水沙资料,分析了1950年以来黄河口水沙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6年以来进入河口的水沙量、水沙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水沙搭配、洪水特性等均发生了特征性变异,即枯水枯沙年连续出现时间长,年际变幅减小;10月份水沙特征已接近非汛期,洪峰流量逐年减小;汛期约50%的时间、全年有 72.8 %的时间流量小于 500 m3/s;小流量级径流量和挟带泥沙量比例增大,大流量级径流量和挟带泥沙量比例减小;输水流量级已由2 000 m3/s以上降到了1 000 m3/s以下,3 000 m3/s以上流量级输沙比例减幅达43.35%.
  • 谢学东;李万义;赵惠聪;王文海;易其海;路秉惠
    人民黄河. 2005, 1(1): 3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黄河内蒙古段巴彦高勒、三湖河口、头道拐3个水文站整个封冻期盖面冰下垂线流速分布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就封冻期常规测流采用的1点法、2点法、3点法计算垂线平均流速的误差进行了评定.结果表明:①立封河段封冻时滞留在冰底的冰花,位于主流的部分在3~5天内消失,位于主流边的部分在15天左右消失,小流速或靠岸边的部分到封冻后期消失;②立封河段在封冻初期,最大垂线流速位置往往出现在相对水深0.6~0.8处.随着冰底粗糙度的减小和冰花的消失,最大垂线流速位置约40天后上移至相对水深0.4处,之后不再上移,各层的流速梯度随着冰底愈来愈光滑在逐渐变小;③从封冻初期到开河前,平封河段的最大垂线流速位置一直保持在相对水深0.4附近,但封冻初期、中期、后期的流速梯度各不相同,初期大,中期次之,后期变小;④封冻期有效水深在1.50~2.00 m之间;⑤半深流速系数在封冻前期变幅较大,在封冻中、后期趋于稳定;⑥在封冻后的15天内,流量测次的间隔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3天左右为宜;在封冻中、后期可根据水位的变化布置测次.
  • 王普庆;姜乃迁;王建伟
    人民黄河. 2005, 1(1): 33-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2002~2003年清淤观测资料,分析了在不利水沙年份(2002年)和有利水沙年份(2003年)实施潼关清淤工程对潼关河段河道演变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水沙量平稳的桃汛期,射流清淤促使水流由分散变为集中,由多弯变为顺直;②从断面形态的变化看,虽然在不利水沙年份清淤河段发生了淤积,但淤积部位多分布在老滩上,清淤河段的断面形态趋于窄深;③无论是在2002年枯水"多沙"年份,还是2003年相对水量偏丰年份,潼关清淤均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局部河段的水面比降,同时增大了河道的纵比降,增加了水流的动力条件,有利于造成河床冲刷;④2002年汛期潼关高程略有抬升,2003年汛末潼关高程较2002年汛末潼关高程下降了0.88 m.依据典型洪水类比分析以及历年汛期潼关高程变化,射流清淤对抑制潼关高程的抬升是有作用的.
  • 吴泽宁;曹茜;王海政;丁大发
    人民黄河. 2005, 1(1): 36-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流域水资源多维调控问题的特点,对其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方法和原则进行了分析,同时以黄河流域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项目为背景,从调控方案实现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果及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入手,建立了黄河流域水资源多维调控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的量化方法进行了相应的分析.通过黄河流域调控方案评价应用,证明建立的指标体系和提出的量化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 蒋晓辉;刘昌明
    人民黄河. 2005, 1(1): 39-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三门峡以下河段高含沙水质,给下游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极大的不便,造成水资源供需紧张.通过水库模拟调配,研究黄河三门峡以下流域在不同状况下水资源的供需形势.研究结果表明:①三门峡和小浪底两水库的运行,极大地改善了三门峡以下水资源的供需状况,但在来水较枯的年份,水资源供给仍然紧张;②小浪底水库采用多年泥沙调节的运用方式既保证了下游输沙生态用水、减少了泥沙的淤积,又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③由黄河下游向外流域调水,可引用的水量既少又不稳定,因此在枯水期过多地引水只能加重黄河下游自身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 朱玉伟;拾兵;黄勇;焦志洋
    人民黄河. 2005, 1(1): 42-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黄河口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短缺问题,须对河口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要保护和维持河口三角洲湿地环境,协调人类活动与生态、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则确定其生态环境需水量是核心问题.通过分析国内外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现状,阐述了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有关概念.指出未来生态需水量研究发展趋势是综合多学科的研究,微观上从水分需求机理研究入手,宏观上关注尺度效应和耦合效应研究.
  • 李菲菲;曾维华;张艳会;张永军
    人民黄河. 2005, 1(1): 44-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资源冲突普遍存在于水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已成为危及地区和平与安定,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谈判是一种缓解冲突的有效方法.谈判学作为一门科学,其丰富的内容和手段,为实现水资源冲突的缓解乃至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从冲突协同理论分析水资源冲突入手,研究针对水资源冲突进行谈判的概念、内容与决策的机理.认为要想解决水资源冲突,必须最终走向协同,而谈判正是这样一种良好的"协同手段".
  • 任立新;冯亚楠;王雁
    人民黄河. 2005, 1(1): 47-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干流龙羊峡至五佛寺河段(简称青甘段)排污口调查工作采用排污口监测和调查统计相结合的方式,其目的在于查清黄河干流青甘段入河排污口的数量、位置及排放特性、方式和规律,为水体功能区划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提供必要的条件.通过调查评价得出:目前黄河干流青甘段排污口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较1998年大幅下降; 区间支流水质状况有所好转,但部分污染物排放量仍有明显增加,应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企业的环境监督管理.
  • 唐书平;王利;陈付申;宋会香
    人民黄河. 2005, 1(1): 49-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下游沿黄两岸(河南段)埋藏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是沿黄城市供水的前景水源地.应用水文地质学理论,以郑州市"九五滩"水源地水质分析资料为依据,对比分析了黄河对两岸地下水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黄河水化学成分中SO2-4、Cl-、Na+、NO-3的含量明显高于地下水,Fe、Mn、HCO-3的含量明显低于地下水,其他成分二者相近.②对地下水有影响的主要是Cl-、SO2-4,表现为距黄河越近影响越大、含量越高,越远影响越小、含量越低;随水源地开采时间的延长有增加趋势,但其绝对含量不会超过黄河水.
  • 冉大川;赵力仪;王宏;刘斌;白志刚;马勇
    人民黄河. 2005, 1(1): 5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梯田是黄河中游地区水土保持三大坡面治理措施之一,具有明显的减洪减沙作用.对黄河中游河中镇-龙门区间及泾河、北洛河、渭河流域梯田的保存率、保存面积、质量分级标准、减洪指标体系及梯田的减洪减沙作用等的研究表明:1970~1996年,河中镇-龙门区间梯田年均减洪减沙量分别为3 290万m3和1 180万t,分别占水土保持措施(梯、林、草、坝)减洪减沙总量的9.2%和7.9%;泾河流域梯田年均减洪减沙量分别为1 250万m3和1 200万t,分别占26.1%和32.6%;北洛河流域梯田年均减洪减沙量分别为530万m3和340万t,分别占17.3%和21.6%;渭河流域梯田年均减洪减沙量分别为6 620万m3和1 265万t,分别占60.7%和58.0%.据此对黄河中游地区今后的梯田建设提出两点建议:①梯田建设要"少而精".淤地坝可以拦蓄坡面治理措施见效之前的泥沙,但不能一劳永逸.既要实施淤地坝建设工程,也不能放松坡面治理.②黄河中游地区当前应以淤地坝建设为重点,同时必须加强坡面治理,只有合理配置梯田、林、草等坡面治理措施,才能达到既治标又治本的目标.
  • 张海霞;张福海;张文慧;陈勇
    人民黄河. 2005, 1(1): 54-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海省分布的膨胀岩土与我国南方膨胀土的形成年代不同,为第三系膨胀性泥岩.膨胀性泥岩的胀缩性质与南方膨胀土有较大差别,若从自由膨胀率判断,第三系泥岩为非膨胀土或弱膨胀土,但泥岩的膨胀力极大,因而泥岩的膨胀特性对引水工程特别是隧洞工程有较大的影响.通过试验获得了青海膨胀性泥岩的吸水变形特性和强度衰减特性,为当地水利工程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地质资料参数,并揭示了青海泥岩的基本变形和强度规律.
  • 曹永强;倪广恒;胡和平
    人民黄河. 2005, 1(1): 56-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要"发展经济"必须大量修建水利水电工程,要"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少修甚至不修水利水电工程.针对这一矛盾问题,详细阐述了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从普遍意义上讲,水利水电工程在环境方面的影响主要包括移民问题,对泥沙和河道的影响,对气候、水文、地质、土壤、水体、鱼类和生物物种的影响,以及对文物和景观的影响、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等.认为在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决策时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着眼长远,对整个生态系统负责;②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开发目标;③完善移民政策,使移民能长期共享水电开发的效益.
  • 陈艳;刘宁;陈进;杨海霞
    人民黄河. 2005, 1(1): 59-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实现具有抗洪作用的水利枢纽结构的功能优化设计,介绍了针对抗灾结构功能优化设计的二层次优化设计法,使之与抗洪结构的功能设计应用相结合.并详细讨论了作为设防荷载参数的防洪水位和频率洪水这两种不同参数的特点,建议使用频率洪水作为防洪结构功能设计的设防荷载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