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4年, 第1卷, 第9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论文
  • 连惠萍;张志林;霍瑞敬
    人民黄河. 2004, 1(9):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影响黄河下游断面法计算冲淤量和冲淤分布成果精度的3个主要误差:测量误差、断面代表性误差和计算误差.测量误差为偶然误差,它随着测量次数的增多而减少;断面代表性误差和计算误差为系统误差,测量次数越多,累积误差越大.为最大限度地减小误差,提高测量成果的精度,提出了以下建议:①合理划分冲淤河段和滩槽分界;②合理确定断面间距;③地形图求算滩地、主槽及河段平面面积;④根据不同河段漫滩情况灵活计算冲淤量.
  • 卢立新;陈更华;王汉忠
    人民黄河. 2004, 1(9): 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高压摆喷防渗板墙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堤防加固、水库防渗、基础处理等领域.高压水、压缩空气、水泥浆及提升速度、摆角等是施工质量控制的主要参数.其墙体设计指标要求渗透系数小于1×10-6cm/s,且抗压强度大于2.0MPa.按照指定工序和相关技术要求施工完毕后,还须对墙体的连续性和抗渗性进行检测.台前县黄河大堤段的堤脚截渗墙工程中采用了该技术,经检验证明,其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取得了较好的防渗效果.
  • 皇甫行丰
    人民黄河. 2004, 1(9): 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洪水发生的机理看,其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结果,所以可以说,黄河下游的洪水灾害是地质灾害.因此,从地质学角度来讲,黄河下游防洪减灾的对策有:①利用河道泥沙加宽大堤;②根据地质条件加固大堤;③重塑黄河下游河流地貌;④利用中游水利工程将泥沙输送到大海;⑤增大黄河径流量,减少下游河床淤积.
  • 陆付民;李建林
    人民黄河. 2004, 1(9): 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渗透破坏是堤防工程中一种较为常见的险情,要做好渗透破坏的除险加固工作,应了解渗透破坏的类型,并进行防渗加固方案比较,以找出经济合理的加固措施.重点讨论了采用黏土斜墙法、复合土工膜防渗法、贴坡排水法、压浸平台法、劈裂灌浆法进行堤身防渗,以及采用加盖重、加铺盖、帷幕灌浆、排渗井、减压沟、土工膜及垂直防渗墙进行堤基防渗的方法.指出堤防防渗方法的确定取决于堤身的土质和填筑质量、堤基土体的地质特性及堤防周围的地理环境等因素,必要时应采用渗流计算进行复核.
  • 崔武;张永正
    人民黄河. 2004, 1(9): 9-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机械化做埽技术的由来和笼埽的结构形式、施工方法及特点.结合在蔡集控导工程中的应用,从施工准备、机械配套与人员安排以及施工流程等方面对机械化做埽技术进行了说明.实际应用表明:采用笼埽进占施工,其投资与柳石搂厢进占、抛柳石枕的传统施工方法基本相当.同时,采用机械化做埽技术,不仅可加快施工进度、缩短工期,而且还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 人民黄河. 2004, 1(9): 1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袁东良;李德贵;张留柱;田中岳;张法中
    人民黄河. 2004, 1(9): 1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水文缆道存在的自动化程度低、操作不便等问题,从系统的功能、原理及软硬件设计等方面入手,开发研制了水文缆道自动化测控系统信号采集与传输、流量测控自动化和流量计算软件等关键模块.与人工吊箱流速仪测量进行的比测试验表明:水文缆道自动化测验控制系统采用的部分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流量、流速及水深等方面的测量误差均满足<水文缆道测验规范>和<河道流量测验规范>的要求.
  • 李少华;董增川;任黎
    人民黄河. 2004, 1(9): 13-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千河流域为例,提出了西北半干旱地区流域总径流非线性响应的Volterra模型,并用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了流量过程误差序列的实时校正.结果表明:①由于考虑了流域产汇流的强非线性特征,因此基于Volterra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的实时洪水预报方案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效果;②该预报方案的适用性尚须在其他流域进行进一步检验;③通过引进一个"门槛值"将雨强分阶,将结构和求解过程都比较复杂的Volterra模型改进为高阶多输入形式,是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李希宁;刘曙光
    人民黄河. 2004, 1(9): 15-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影响河口水沙变化的降水量、水库蓄水和沿程引水引沙量这3个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黄河入海水沙量骤减的原因主要来自3个方面:一是近20年来天然径流较20世纪50、60年代偏枯;二是上游干流大型水库蓄水的影响;三是沿黄引水引沙量的增加.其中,沿黄引水引沙量的增长为主要因素,约占69%;天然来水偏枯和上游水库调蓄影响约占31%.
  • 王金霞;王贺明
    人民黄河. 2004, 1(9): 17-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水资源短缺的日益严重,如何合理有效地分配水资源就变得十分重要.比较分析了各种水资源分配方式,即边际成本定价、公共(行政)手段分配、水市场分配和基于用水者分配的优缺点,以便为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分配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分析表明,没有某种分配类型是适应所有情况的最优分配;各个国家都应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本国国情和水情的水资源分配机制的组合.
  • 陈庆秋
    人民黄河. 2004, 1(9): 19-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是改进和加强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系统识别并消除水资源部门分割管理体制的弊端是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的基础,科学确立改革原则是进行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提.传统水资源部门分割管理体制的弊端主要反映在:①助长部门利益的膨胀;②阻碍管理信息的交流;③制约相关规划的融合;④造成管理职能的重叠;⑤导致管理领域的盲点.改革现行水资源管理体制应遵循如下原则:①职能整合;②法治行政;③强化服务职能;④政务透明;⑤提高效率.
  • 冯保清;姜海波
    人民黄河. 2004, 1(9): 2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引黄灌区测沙资料不能及时服务于管理工作的情况,为及时整编资料、合理分摊各县(市、区)清淤量,同时也为合理核算水价提供依据,开发研制了灌区测沙资料整编与分析模型.该模型由测沙资料整编、输沙率平差及泥沙淤积分析等3个功能模块组成.运行结果表明,本模型具有快速、方便、灵活等特点,能较好地满足水文规范及灌区管理工作的要求.
  • 贾伟智
    人民黄河. 2004, 1(9): 24-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输配水管网中,因排气不畅引发气爆型水锤而导致爆管的事故时有发生,因而研究有压输水管道的排(进)气问题对输水管道的安全运行有重要意义.有压输水管道排(进)气阀设置应注意的问题是:①不能只按管道直径比例选取;②不能只在隆起点设置;③不能不加区别地选用同一类型、同一口径的阀.长距离有压输水管道排(进)气阀的设置要点为:科学定量、区别造型、三点三线、控制流量.
  • 王立正
    人民黄河. 2004, 1(9): 26-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胜利渠灌区水资源短缺形势日趋严重.在对灌区水资源现状和供需平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模式,主要包括:空间配置、时间配置、用水配置、水源配置、工程布局模式等.实现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式的途径为:①建立具有权威性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②确定大中型灌区在区域水资源管理中的法律地位;③建立水价体系;④统一规划灌区工程建设;⑤建立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体系等.
  • 杨道富
    人民黄河. 2004, 1(9): 29-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重大水工混凝士工程灾害防治的度、温度、冻融、冲刷、气蚀、磨损、水质、碳化深度和氯离子含量等方面的特性分析,选择裂缝、渗漏、混凝土强度和钢筋锈蚀等几个影响其安全及耐久性的主要因素进行评估,划分出等级标准,构建评估的技术体系.建立水工混凝土结构安全警示档案,以满足水利工程"经常养护,随时维修,养重于修,修重于抢"管理原则的要求,提高我国水利工程防灾、避灾的综合水平和能力.
  • 焦军毅;周仲华
    人民黄河. 2004, 1(9): 3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瞬态瑞利面波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浅层弹性波测试方法,具有简便、快速、分辨率高、测试范围广、提供参数多等特点,已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其在水电工程坝基岩体基岩风化范围、程度及其力学参数的测试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宋永嘉;张淙皎;田林钢;冯波
    人民黄河. 2004, 1(9): 33-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利工程建设中潜藏着众多风险,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是工程顺利建设的重要保证.水利工程风险管理是由风险辨识、估计、评价、控制四部分组成的科学体系,该体系中关键问题是风险的合理量化,多采用专家调查和打分法、AHP法等计算风险权值,再根据风险等级采取相应控制措施以减小项目风险损失.在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施工末期业主风险管理研究中,应用该评价体系对业主面临的风险进行合理量化及有效的控制研究,促进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 王长梅;朱建奎;窦焕春
    人民黄河. 2004, 1(9): 35-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标准化堤防建设是把黄河下游防洪工程由分散建设改为集中建设的一种新的建设思路.黄河河南段目前仍面临着严峻的防洪形势,并存在堤身隐患多、河道整治工程不完善、生物防洪工程规模小、堤防管护设施严重不足等问题,迫切要求进行标准化堤防建设.黄河河南段标准化堤防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堤防加固工程、险工改建工程、堤顶道路及防汛抢险道路工程、堤防管护设施、生物防护工程等.
  • 人民黄河. 2004, 1(9): 36-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先起;李建培
    人民黄河. 2004, 1(9): 37-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保证黄河河南段标准化堤防工程建成后经营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应建立"建管合一"的法人负责制、实行管理费用补偿制、引入激励及约束机制和开展多种经营等管理措施.激励及约束机制包括:引入岗位目标责任制、推行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加快"管养分离"改革等;建立多种经营管理机制包括:充分开发土地、交通和水沙资源,树立向经营管理要效益的理念,充分发挥技术人才优势等.另外,堤防工程的经营管理还离不开完善的管理配套措施.
  • 吕文堂;潘东升;高永传;温红杰;曹文中
    人民黄河. 2004, 1(9): 39-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尽快发挥工程整体效益,开展了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根据防洪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郑州-开封标准化堤防建设的标准为:堤顶帮宽到11~12 m,防浪林带宽50 m,淤区宽90~100m,堤顶道路路面宽6 m,险工改建满足抗冲稳定.其目标为:能够防御设计标准内的洪水,保证防洪车辆畅通,防止风浪淘刷堤防、缓流落淤泥沙,改善生态环境,形成较完整的防洪、交通和生态工程体系.
  • 宋靖林;王庆伟;刘秋云
    人民黄河. 2004, 1(9): 4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我国建设领域推行建设监理制度,其目的就是完善现有的建设项目管理体制,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投资效益,保证国家建设计划和工程承包合同的顺利实施.在标准化堤防工程建设中,监理工程师应本着公正、独立、自主,权、责一致,考虑综合效益,实事求是等原则,在预控、中控、终控等几个关键环节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以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和施工进度,提高工程投资效益.
  • 周灵杰;赵丕新;杨志超
    人民黄河. 2004, 1(9): 4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大堤顶部的雨后排水问题,是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难题.随着堤防道路建设工程的实施,河南黄河河务局首先在黄河堤防工程示范段路面两侧修建了纵向排水沟,有效地减少了堤防水沟浪窝;同时,雨水通过排水孔浇灌了堤防行道林及堤坡植被,节约了部分养护经费.
  • 李兴平
    人民黄河. 2004, 1(9): 42-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黄河河南段的防洪形势,指出防止堤防冲决、溃决是黄河河南段堤防建设的重点.同时,根据"选择防洪位置特别重要、先集中一岸建设"的原则,"十五"期间,黄河河南段标准化堤防建设选在黄河南岸的郑州-开封段.通过对标准化堤防建设的内容进行描述,认为标准化堤防建设工程竣工后,昔日抵御洪水的黄河大堤不仅将成为防洪安全的重要屏障,还将成为一道靓丽的生态景观线.
  • 李建培;张先起
    人民黄河. 2004, 1(9): 44-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确保2004年年底黄河河南段标准化堤防建设顺利完成,并为以后的工程建设提供借鉴,对黄河河南段标准化堤防建设与管理的经验及做法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①为标准化堤防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②统筹规划,做好工程建设前期工作;③加强资金管理,确保投资及时到位和安全使用;④明确分工;⑤坚持规范化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