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4年, 第1卷, 第8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论文
  • 汪自力;余咸宁;许雨新
    人民黄河. 2004, 1(8): 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小浪底水利工程的投入运用和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的逐步完善,以往笼统地将黄河下游滩区作为行洪河道管理的方式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全面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将黄河下游滩区按其功能分为3类进行建设与管理的新思路,即:Ⅰ类为行洪区、Ⅱ类为行滞洪区、Ⅲ类为集中居住区.为做好滩区的分类管理,现阶段应重点研究滩区的分类试点、滩区的补偿政策以及生产堤建设标准与管理政策等.
  • 徐国宾;任晓枫
    人民黄河. 2004, 1(8): 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加快推广应用护岸工程新技术的步伐,就一些新型护岸工程技术如混凝土四面六边体透水框架、潜没式导流板、混凝土连锁板和土工合成材料护岸的基本原理、特点、应用情况、设计及施工要点等进行了简要介绍.认为:这几种新型护岸工程各有其特点,须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和施工技术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合理有效的护岸型式,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
  • 王现国;王和平;吴东民;彭涛
    人民黄河. 2004, 1(8): 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黄河下游存在的河道淤积、地面沉降、松软土分布广泛、水质污染、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河岸侵蚀崩塌、海平面变化等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对黄河大堤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的主要对策为:①从地质学、生物学、海洋学、地球化学、生态环境学等多学科入手,综合研究这些问题间的关系;②要着重研究黄河下游河道带地貌、微地貌,尤其是二级悬河的形成与演化规律;③要着重对黄河下游区域基底断裂的分布、活动性及地震问题进行研究,加强对活动断裂两盘的活动进行监测、分析和预测,并分析其对黄河河道演化的影响;④应把黄河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加强对黄河中游泥沙的来源、运移、侵蚀和下游泥沙落淤的规律进行研究;⑤从新构造运动入手,分析研究海岸带地质作用、海平面的变化对黄河河床冲淤规律的影响以及在黄河下游河道演化中的作用;⑥应开展针对不良环境地质问题的调查、监测、预报工作,防止或减少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为沿黄经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 张原锋
    人民黄河. 2004, 1(8): 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对水沙条件、潼关高程影响渭河下游淤积的程度有更明确的认识,对相关实测资料进行了分析,认为:①近期渭河下游河道冲淤主要受来水来沙、潼关高程及河床边界等因素的影响,水沙条件是影响渭河下游冲淤的主导因素且水量的影响程度更大;②渭河洪水对潼关高程影响较大,渭河高含沙洪水期间,当洪峰流量较大时,潼关河床往往发生强烈冲刷,造成潼关高程大幅度下降;③潼关高程持续抬升时渭河下游淤积增加,但造成的淤积不可能完全由潼关高程降低所产生的冲刷来使之平衡,也就是说潼关高程的升降给该河段造成的冲淤变化是不可逆的.
  • 张少文;何伟;王文圣;丁晶;王玲
    人民黄河. 2004, 1(8): 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小波分析的方法,对黄河陕县(三门峡)水文站528年的年径流时间序列资料进行了多尺度分析,认为:①在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分析中,引入小波分析这一先进工具来探讨黄河年径流时间序列在时序演变上的复杂结构以及多尺度变化的特性是适宜的;②黄河年径流时间序列存在128年左右和64年左右的周期变化,它们主导着黄河年径流超长期的变化特性;③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黄河年径流变化的大趋势处于枯水阶段,并会持续若干年,应当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 李万寿
    人民黄河. 2004, 1(8): 13-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源头的泥沙不仅是黄河源头的水文要素之一,而且也是反映黄河源头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指标.在统计黄河沿站实测输沙量的基础上,初步分析了源头泥沙的来源和分布,认为:黄河沿站泥沙主要来源于鄂陵湖出口-黄河沿站区间;年平均进入扎陵湖、鄂陵湖的泥沙量为13万t左右,其中大部分淤积在扎陵湖内.依据黄河源头年径流深和输沙模数呈自东向西随海拔增高而递减的分布规律,认为鄂陵湖以上多年平均输沙模数一般为5~10 t/(km2·a),鄂陵湖出口以下多年平均输沙模数为20~40 t/(km2·a).
  • 牛萍;胡建军
    人民黄河. 2004, 1(8): 15-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黄土高原地区部分重点流域进行了研究,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区域坝系建设的基础效益的分项指标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推算确定.在经济效益的计算中,提出了坝地种植效益、养殖效益、灌溉效益、防洪保护效益、拦泥经济效益的计算公式.指出了小流域坝系社会效益的两方面内容:一是能减少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二是能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社会进步等.
  • 李粉婵;张喜录;王仰仁
    人民黄河. 2004, 1(8): 18-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调查典型县现状灌溉定额,以当地灌溉水可利用量为控制条件,采取自下而上、层层平衡的方法,编制了山西省6个分区7种主要作物的灌溉用水定额.以小麦、玉米两种主要作物为例,将其编制定额与过去研究的充分灌溉、经济灌溉定额作了分析对比.如果按照编制的定额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进行灌溉,玉米在平水年份能够满足其需水要求,干旱年份则达不到充分灌溉要求和经济灌溉的目标;小麦编制的定额均偏小,不能满足小麦的需水要求,属于非充分灌溉.编制成果与典型县调查汇总结果基本相符,满足了水利部<编制灌溉用水定额细则>的要求.
  • 吴兴波;牛景涛;牛景霞;宋星原
    人民黄河. 2004, 1(8): 2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玉符河人工回灌试验确定了河道渗漏水能力、渗漏水区域、地下水影响程度与范围,验证了济南泉域水文地质模型.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近期回灌方案为利用卧虎山水库进行放水补源,年补水量为4 000万m3;远期方案结合引黄、南水北调客水补源,补水量可达7 000万m3.同时,试验也证明了玉符河人工回灌对济南泉水系统修复的作用是显著的.
  • 秦明;洪振舜
    人民黄河. 2004, 1(8): 23-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天然沉积软黏土与重塑黏土的压缩性状往往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如何评价土结构性和外加荷载对天然沉积饱和软黏土压缩性状的影响,是软土地基处理工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通过对大量饱和重塑软黏土进行室内固结试验研究,明确饱和重塑软黏土的压缩性状和主要影响因素,导入一个简单指标--比体积指数对各种重塑软黏土的固结压缩曲线进行归一化.饱和重塑软黏土的归一化压缩曲线可以作为评价土结构性和外加荷载对天然沉积饱和土压缩性状影响的参考基准体系.
  • 人民黄河. 2004, 1(8): 25-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康玲玲;王昌高;张永兰;陈江南
    人民黄河. 2004, 1(8): 26-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黄河中游地区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黄河中游近50年降水变化特点,建立了天然年径流量计算公式,计算分析了降水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1986年以来降水量较前期减少明显,使得1986年以来天然年径流量较前期减少近20%,尤其1994年以来最甚,平均每年减少66.5亿m3.
  • 王昌高;王琦;王玲玲;王云璋
    人民黄河. 2004, 1(8): 29-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黄河中游夏半年各季干旱指数系列,分析了干旱发生频率及其变化特点.结果表明,黄河中游干旱发生概率较高,初夏和秋季发生干旱与否的比例大体是7:3,盛夏为6:4;1955年以来发生三季连续特旱的有1997年,而无三季连涝,只有两季连涝情况;干旱发生概率随年代递增,1986~2002年夏半年特旱、大旱出现概率是前期的3倍多,秋季干旱指数一直维持高值,基本没有秋汛.
  • 康玲玲;张亚民;王玲玲;陈江南
    人民黄河. 2004, 1(8): 3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近50年水文、气象资料,通过统计分析气温、降水变化对径流影响及气温、降水相互关系,发现近50年黄河中游呈"干暖型";据此定义流域干旱及其指数计算思路,建立了干旱指数的计算公式,计算给出了1955~2002年黄河中游夏半年及初夏、盛夏、秋季的干旱指数系列.
  • 王琦;张亚民;康玲玲;王玲玲
    人民黄河. 2004, 1(8): 34-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黄河中游夏半年干旱指数及其与径流量的关系,建立了天然径流量计算公式,计算分析了干旱化趋势对中游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近期黄河中游干旱化趋势加剧,对径流影响显著,其影响量基本与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当;1986年以来的年影响量达52.2亿m3.此外,还就黄委日常所引用天然径流量的偏差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 杨义文;王云璋;康玲玲
    人民黄河. 2004, 1(8): 37-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中游地区旱涝对黄河水量的丰枯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而中游盛夏降水则是中游旱涝的关键.相对于全国旱涝分布类型而言,盛夏中游有长江以北干旱型、淮河以北干旱型和黄河以北干旱型3种基本干旱类型.大气环流变化是造成黄河中游盛夏降水多少的直接原因;贝加尔湖阻高型、鄂霍茨克阻高型、大陆高压型和副高偏弱偏东型是形成黄河中游盛夏干旱的4种主要环流型.
  • 杨义文;刘海波;王云璋;康玲玲
    人民黄河. 2004, 1(8): 4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大气环流和海洋下垫面资料,分析了影响黄河中游盛夏干旱的前期信号,提取了对预测黄河中游盛夏干旱有明确指示意义的物理因子,建成了黄河中游盛夏干旱统计预测模型.计算结果和综合分析表明,1955~2000年期间拟合概率较高,2001~2003年试验预报效果较好,黄河中游盛夏以A型干旱为主要特征的少雨干旱趋势预计还要持续6~7年.
  • 王云璋;张永兰;李荣;王昌高
    人民黄河. 2004, 1(8): 43-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流域内旱涝等级和部分树木年轮资料,重建了黄河中游1575年以来的干旱指数序列,分析了干旱的历史规律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干旱变化的阶段性显著,近429年大体经历了6个干旱段和5个不旱段,干旱段特旱、大旱出现概率分别是不旱段的3.3倍和2.1倍,而不旱段涝、不旱出现的概率则分别是干旱段的6.5倍和1.8倍;②干旱变化还具有较显著的周期性,主要周期长度为5、7、22.5、32、55、69年和123年;③未来30年干旱变化趋势是,除近期数年和21世纪20年代中前期仍以干旱年为主外,其余大多年份可能以不旱和涝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