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4年, 第1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论文
  • 赵宇坤;刘汉东;李庆安
    人民黄河. 2004, 1(12): 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简介了几种常用的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如利用极限平衡理论的各种方法及有限元法.利用这些方法,对黄河下游某段堤防采用极限平衡法和有限元法进行了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极限平衡分析各方法计算得到的滑坡稳定系数大致相同,安全系数差别不大;有限元法可以更客观地反映坡体的应力场,并能揭示坡体的变形特性.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边坡工程的具体特点及使用目的,尽量利用多种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分析、验证,力求得出一个客观、可靠、合理的评价结果.
  • 张涛;王宝成;马琳;郑喜勤
    人民黄河. 2004, 1(12): 2-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随机-模糊方法,对黄河堤防加高培厚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中抽检数据处理的实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取"考虑随机性、采用模糊最大逼近"思路的随机-模糊方法更适合于处理差异较大、分散较开的测试样本值.同时,提出了以下建议:①应进一步明确相关施工规范与验收规程中的操作细节;②堤防质量检测时抽检样本的数目最小应为7个或者14个;③测试样本的计算评价方法应在多种方法相互比较、相互校核后,考虑综合因素而确定.
  • 周念斌;史宗伟;李新;李宝军
    人民黄河. 2004, 1(12): 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查找并研究目前下游防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查险报险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不够,缺乏责任心;抢险指挥员的老少接替出现"断层";抢险道路不适应现代化条件下的大型机械抢险;个别预案没有把握好抢早、抢小的抢险原则;地方政府与河务部门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险工控导水位不确定因素较多;各项具体日常工作没有做到有始有终.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体制机制创新、强化落实责任管理、弘扬爱岗敬业精神、大兴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 李希宁
    人民黄河. 2004, 1(12): 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2003年9月大汶河干流琵琶山拦河坝发生的滚河险情进行了分析,得到几点启示:①建立防汛抢险现场调度指挥系统非常必要;②合理搭配抢险力量是保证连续作战的基础;③就地取材,适时适地运用抢险方法,才能掌握抢险的主动权;④最大限度地发挥机械化抢险的作用,是最明智的选择;⑤抢险用料物的质量好坏关系到抗洪抢险的成败;⑥多植树, 为防汛抢险储备料源.
  • 宋玉红;马春玲;袁国芹
    人民黄河. 2004, 1(12): 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黄河洪水管理项目的外资估算中,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Costab程序.实践证明,该程序具有全面性、规范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可在不同行业、不同国家中广泛应用.其输出成果并非只是单一反映工程的投资估算,它还可以详细地反映财政支付情况,借款人、贷款人投资分摊的比例及承包人须缴纳的税金等费用.从一定程度上讲,其结果是集概(估)算与财务分析为一体的综合分析报告.
  • 孙振谦;马浩录;刘道芳;陈杨;许志辉
    人民黄河. 2004, 1(12): 8-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冰对太阳光照有特殊的反射率及其自身与周围环境具有不同的发射率的特点,人们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来监测黄河凌情.同时,为了实现监测目标,使监测数据的获取在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上实现优势互补,加强目标的可判别性与监测区域的可重复性,黄河凌情遥感监测的数据源采用"四颗卫星三种数据"的监测模式,数据的获取采用MODIS、ETM+、TM、CBERS和 RADARSAT数据的组合模式.2002~2003年度和2003~2004年度遥感监测黄河凌情的实践表明:利用遥感技术监测黄河凌情,为黄河防凌工作提供了一种获取信息的先进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防凌工作的需要,提出的技术和方法用于生产实际中是可行的.
  • 华春雷;赵荣;赵乐;李黎
    人民黄河. 2004, 1(12): 1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适应水工模型试验要求,提高试验的技术水平,在"模型黄河"建设当中,将CAM自动制模技术应用于模型断面板的制作.实践表明:该技术大大提高了工效,缩短了模型制作的周期,不仅保证了河道整治科研对模型试验的需要,而且及时满足了汛期洪水预报试验的要求.CAM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将大大提高模型试验的水平,进一步促进科研的发展,从而产生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崔景霞;罗怀新;李新;史宗伟;申家全
    人民黄河. 2004, 1(12): 12-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黄河下游防洪预案编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指出了编制黄河下游防洪预案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①防洪预案的内容要全面、系统、完善;②要结合实际,使预案切实可行;③责任要明确,措施要具体;④防洪预案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指挥调度方案要有依据;⑤要注重新材料、新机具的运用,提高预案的科技含量;⑥把握好抢早、抢小的抢险原则;⑦预案内容要简明扼要,格式要规范.
  • 陈俊卿;张建华;崔玉刚;何传光
    人民黄河. 2004, 1(12): 14-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黄河口孤东海堤及新滩海域流场调查实测资料,分析了孤东海堤及新滩海域水文泥沙因子和流场特征及流场与现黄河口海域岸线蚀退的关系.结果表明:黄河口孤东海堤及新滩海域的潮流主要是往复流、不规则半日潮流、沿岸流,潮流椭圆的旋转方向为逆时针;南向流为涨潮流,北向流为落潮流,涨潮流底层流速小于表层流速,落潮流底层流速大于表层流速;余流有定向输送泥沙的特点,对泥沙长距离搬运的作用非常明显,并且余流流速一般为5~6 cm/s,余流的方向以北方向为主;海岸区域主要受风浪掀沙、潮流输沙作用,河口泥沙输送于外海,很少扩散到近海岸,海岸处于蚀退状态.
  • 李祥龙;宋世霞;封克俭;彭勃
    人民黄河. 2004, 1(12): 17-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黄河水资源保护研究成果的回顾,提炼了以往研究成果中的精髓,并对发展中的水资源保护管理和监测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围绕黄河治理终极目标--"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提出了近期亟待开展的"黄河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研究"、 "水功能区管理和入河排污总量控制关键技术问题研究"等六个方面研究课题,为今后黄河水资源保护科研工作指明了研究方向和任务.
  • 任汝信;童国庆;李静;沈秀珍
    人民黄河. 2004, 1(12): 19-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黄河下游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确保黄河不断流必然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提高水量调度的快速反映能力势在必行,因而提出了一维河网非恒定流数值计算模型在黄河下游枯水演进中的数学基础、实现方法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枯季水量调度软件的应用,通过对1985、1988年利津水文站流量的拟合结果比较可以看出,利用一维河网非恒定流模型建立的黄河下游枯水演进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 韩涛;李怀恩;李贵宝
    人民黄河. 2004, 1(12): 22-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渭河临潼断面1991~1999年氮污染水质监测数据,计算了河水中3种形态氮(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和总氮的负荷量,分析得出:①年降水量和径流量对渭河中总氮负荷影响显著,年降水量与总氮污染负荷有很好的相关性;②硝态氮是渭河非点源氮污染的主要存在形态,渭河河水中的非点源氮污染主要来自于农田和水土淋溶流失的硝酸盐氮;③氨态氮是渭河点源氮污染的主要存在形态,主要来自于渭河流域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乡镇企业废水.
  • 宁立波;耿瑜平
    人民黄河. 2004, 1(12): 24-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自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断流问题极大地影响着两岸的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对黄河断流的原因进行了解释,认为主要问题之一在于对黄河水资源产权的认识模糊,导致保护和补偿的责任不明确.就此提出改革的建议:①明确界定水资源产权;②加强水资源权属管理;③建立健全黄河流域水权交易市场.
  • 屈凤莲;姚西文;毛泽秦
    人民黄河. 2004, 1(12): 26-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平凉市纸坊沟一坝坝地及两岸沟坡土壤为对象,测定了0~1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及相应样点的小麦产量,并采用对比分析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坝地土壤水分、不同坡度、坡向及断面土壤水分和小麦产量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0~120 cm土层内土壤含水量分布为坝地>沟坡梯田,沟坡下部>中部>上部;沟坡梯田小麦产量情况为下部>中部>上部;收获期0~120 cm土层内坝地土壤含水量与沟坡梯田无显著差异,而坝地小麦产量明显高于沟坡梯田,且存在极为显著的差异.可见淤地坝建设和坝地的形成,能提高两岸沟坡土壤的含水量,并能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
  • 郝凤毕;郑宝明;王煜;田永宏
    人民黄河. 2004, 1(12): 28-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无定河流域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的交接地带,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4 667万t,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以减少入黄泥沙、恢复植被、改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和群众生活条件为目标,以充实的调查资料为基础,根据无定河流域地形、地貌、地面物质组成和水土流失的特点,将全流域划分为河源涧地区、风沙区、黄土丘陵沟壑区3个类型区.针对3个类型区的特征,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方略及分区治理措施的配置模式.
  • 杜榜清;李欣;杨岗民
    人民黄河. 2004, 1(12): 3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多年对黄河水资源管理的实践探索,深感宁蒙灌区取水量大,退水口多,退水过程、变化规律复杂,给黄河取水许可统一管理和水量科学调配带来了极大困难.为提高宁蒙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黄河水量实时统一调度监测技术手段以及优化黄河水资源配置模式,采用资料分析、大田实验、灌区监测和模型计算等研究方法,研究出宁蒙灌区退水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建立了宁蒙灌区退水量实时预报模型,并开发了相应的黄河水量实时调配计算软件,服务于宁蒙灌区农业生产和黄河水量统一调度.
  • 胡四华;赵祥平;丁彦君;张学珍;王荣海
    人民黄河. 2004, 1(12): 33-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优质钢板焊接技术和闸门橡胶底止水倒梯形结构加固底止水代替环氧树脂砂浆粘结橡胶止水的方法,使闸门橡胶底止水中的漏水现象可得到有效解决.这一新技术、新方法具有明显优点:①操作简便易行;②成本低;③一次维修加固可以长期使用;④止水效果理想;⑤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等.2003年5月至今已在3处涵闸工程中应用了该技术,发现闸门底止水使用效果理想、工程引水及防洪运用均正常可靠.
  • 刘建周;巴建峡;崔玲秋
    人民黄河. 2004, 1(12): 35-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浪底库区地层属华北型,除少部分地层缺失或不发育外,大部分地层在库区均有出露,其岩性多样.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极为复杂,岸坡变形随处可见.为了选择适宜的岸坡变形防治措施,分析研究岸坡变形内在规律是十分必要的.依据地层岩性、构造层的情况,将小浪底库区岸坡划分为五大类,不同类型的岸坡,其地貌形态、变形特征均不同.区内岸坡变形破坏与河道形态、地貌特征、地层岩性及其组合、结构面、地壳活动等密切相关.
  • 王党在;李章浩;王瑞骏
    人民黄河. 2004, 1(12): 37-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复合土工膜的渗透机理,结合土体的渗流计算模型,采用有限元法,编写了土石坝渗流计算的程序,对某复合土工膜面板坝进行了渗流分析.应用实例的计算结果表明,用复合土工膜防渗的土石坝的渗流计算结果是合理的,与未铺设复合土工膜的土石坝相比,浸润线坡度趋于平缓,渗透坡降明显减小,渗透流量大幅度缩减.
  • 李清富;何鲜峰;李斌;乔瑞社
    人民黄河. 2004, 1(12): 39-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对东平湖马口闸的安全性能与工作性能进行全面评价,根据检测结果对马口闸的过流能力、消能防冲能力、渗流稳定、结构稳定、结构应力、胸墙配筋等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马口闸基底容易发生不均匀沉降;出口段渗透坡降较大,不满足抗渗稳定要求;在地震荷载作用下,胸墙水平向应力超过结构所能提供的抵抗力;进、出口水闸闸室(竖井)损毁严重,闸门功能部分丧失;工作桥和机房已属于危险建筑;涵洞洞身伸缩缝止水均已老化破坏.因而,建议对马口闸进行全面大修,对部分损坏严重部位应拆除重建.
  • 盛海洋
    人民黄河. 2004, 1(12): 4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拟建的荥河渡槽及退水闸位于邙山岭南侧的山前倾斜平原上.通过地质勘探,查明了渡槽及退水闸基础的工程地质条件和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勘察结果表明,工程场区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冲积及坡洪积黄土状壤土和粉质黏土,地层分布稳定,厚度大于29 m.总体评价,场区地质构造简单、地壳稳定条件及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但第四系上部黄土状土具有湿陷性,强度略低.
  • 宋海亭;李斌;郭朝文;王爱萍
    人民黄河. 2004, 1(12): 43-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有限元法是对比刚性混凝土截渗墙和塑性混凝土防渗墙的应力应变特性的最有效手段之一.采用该方法对东平湖围坝截渗墙加固方案的应力应变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各种荷载作用下采用截渗墙作为防渗体对东平湖围坝的受力情况没有不利影响,墙体自身的应力条件也比较好;相对而言,墙厚为22 cm时的应力条件好于墙厚15 cm,当截渗墙材料为塑性混凝土的应力条件好于为刚性混凝土时,混凝土材料采用线性或非线性指标对计算结果基本没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