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4年, 第1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论文
  • 廖义伟
    人民黄河. 2004, 1(11): 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黄河下游滩区基本情况和功能的分析以及与淮河行洪区的比较,指出黄河下游滩区频繁受淹对黄河治理开发的不利影响主要有:①中小洪水时影响防洪安全;②影响滩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区域经济的发展;③限制了黄河治理方略的实施;④影响了河道依法管理的进程.黄河下游滩区具有明显的蓄滞洪区的性质和功能,几十年来,这些功能的发挥为黄河的安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由于黄河处理泥沙的特殊需要,滩区没有按蓄滞洪区进行控制运用,造成了黄河下游滩区没有能够享有蓄滞洪区的补偿政策.因而,应尽快将黄河下游滩区列入国家蓄滞洪区名录,受淹后由国家给予相应补偿,国家补偿的基本方式包括:①风险公平的事前基本补偿;②临时撤离的安置补偿;③基本生产损失的补偿等.
  • 张红武
    人民黄河. 2004, 1(11): 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黄河下游治理难度大、河情十分特殊的实际,提出了黄河下游治理的主要对策:①必须把握黄河未来水沙变化的规律;②要解决好黄河下游水资源不足的实际问题,在加大减沙入黄措施的同时寻求调水济黄途径;③应加大宽河道整治力度,重点研究"二级悬河"治理的对策;④对黄河下游宽河道边界应有新的布局;⑤黄河口治理应采取"输、挖、分"并举的方案,即束水冲沙、输沙入海,挖沙疏浚和科学分洪.
  • 叶宗笠
    人民黄河. 2004, 1(11): 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黄河河南段堤防安全、河槽整治、滩区治理、河务管理等问题,提出了黄河河南段治理的建议:①小浪底水库建成后,减小了特大洪水和大洪水发生的几率,但仍有可能产生较大洪水,要保证堤防不决口,就要立足于防大水、抢大险;②要根据水沙条件变化,营造相应的边界条件,束窄中常洪水通道,稳定主槽,减小游荡范围,增强河流挟沙能力,淤滩刷槽,以扭转"二级悬河"的不利局面;③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保障滩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④要加快法规建设步伐,依法治河,促进治黄机构与周围社会的和谐相处.
  • 张连胜
    人民黄河. 2004, 1(11): 9-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收集分析大量最新资料基础上,通过水文地质及环境地质等的综合调查,查明黄河桃花峪-陶城铺区间存在水资源持续衰减、水质污染、地面沉降、地裂缝、水土环境异常等环境地质问题.对已出现的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傍河取水开发黄河两岸地下水资源、加强地下水资源勘查寻找新的水源、开展人工调蓄或人工增加地下水补给及抽咸补淡减灾增源改变生态地质环境等防治对策.
  • 汪自力;岳瑜素;许雨新
    人民黄河. 2004, 1(11): 1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确定<堤防工程养护修理规程>编制思路、编制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堤防工程养护修理的特点,将堤防工程分为堤防、堤岸防护工程、穿跨堤建筑物和管理设施4个部分;作业层次分为3层,即工程检查、工程养护、工程修理.另外,还对编制中争议较大问题的处理进行了说明,包括规程适用范围、"养护"和"修理"的界定、堤防工程抢修、堤身裂缝和滑坡处理、电法探测隐患等.
  • 卢杜田;朱艾钦;齐洪海
    人民黄河. 2004, 1(11): 13-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根石位移实时监测这一问题,根据河道整治工程实际情况,分析了工程发生根石位移的原因,提出了"根石位移上传+位移传感器法"监测、GPS定位监测、接触式光纤监测、分布式电极监测等8种根石位移实时监测和安全预警技术,并最终确定了较为有效的"根石位移上传+位移传感器法"的监测方案.该方案初步解决了4个方面的技术问题:①如何适应黄河下游河道工程根石位移的特点;②如何确定合理的监测布置原则;③自动化采集和通信技术问题;④如何建立安全评价和预警的理论模型.
  • 谢军;孙百启;梁建锋
    人民黄河. 2004, 1(11): 15-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2004年黄河第三次调水调沙试验期间,为促使河槽向窄深方向发展,提高河段过洪能力,选择"二级悬河"状态比较严重的山东雷口断面附近河道进行了泥沙人工扰动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扰沙试验实现了河道减淤,提高了卡口河段的主槽行洪能力,漫滩流量由扰沙前的2 300 m3/s左右提高到了2 900 m3/s,河床过流能力明显提高.同时,提出了以下建议:①对水流挟沙能力须做进一步研究;②设计适合下游扰沙的专用设备和船只,提高自动化水平,减少人为因素对扰沙效果的影响;③将人工扰动与淤填堤沟河及低洼地相结合.
  • 程义吉;杨晓阳;孙效功
    人民黄河. 2004, 1(11): 17-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总结了清8改汊前后的水沙变化及特点,分析了新口门附近不同等深线的冲淤变化和拦门沙纵断剖面冲淤变化的特征,认为:①清8改汊后,来水来沙不平衡,水沙集中在汛期8、9两个月的1~2次洪水中;②浅水区等深线的推进距离大于深水区,并且不同等深线向海中推进的形状均为由曲变平;③清8改汊后尾闾河道主槽产生了一定距离的溯源冲刷,到2002年汛后拦门沙还未形成;④口门前缘海岸线不甚突出,河道滩槽高差较大,水流入海畅通,输沙状况良好.
  • 申冠卿;李勇;岳德军;李小平
    人民黄河. 2004, 1(11): 19-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艾山-利津河段泥沙输移特性进行的分析表明:①艾山以下窄河段的河床演变具有"大水冲、小水淤"及"细沙冲、粗沙淤"的基本特点,并且淤积主要集中在非汛期,粗沙、中沙及细沙均发生淤积;汛期除粗沙淤积外,细沙及中沙均发生冲刷.②艾山-利津河段河道冲淤主要与流量大小有关.同时,根据1960~2002年的洪水资料,分析了粗沙、中沙、细沙冲淤的临界流量,建立了艾山-利津河段不同粒径组泥沙排沙比与流量间的关系;考虑到洪水演进及区间引水引沙等因素,初步建立了在洪水期艾山-利津河段不发生淤积的条件下艾山站临界含沙量与流量间的关系式.
  • 张建华;陈俊卿;何传光;崔玉刚
    人民黄河. 2004, 1(11): 22-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黄河口孤东海堤及新滩海域2002~2003年地形测量实测资料,分析了该海域冲淤变化特征,结论认为:①孤东海堤近堤根部剧烈刷深的堤段为J11~J18断面,J11~J13断面堤段为侵蚀最剧烈部位;桩号11+100(J12)50 m长的堤段为冲蚀最严重的部位,桩号11+100(J12)~10+100(J18)400m长的堤段为冲蚀最严重的堤段,桩号10+600(J13)断面距堤120 m处有一个约1 km2的5 m等深线闭合区.②拐弯堤段与丁字堤堤段处于小流速浅水淤积区.③孤东新滩海域口门淤积、两侧海域冲刷.
  • 宋华力;樊引琴;李祥龙
    人民黄河. 2004, 1(11): 24-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于2002年成功建设了黄河花园口、潼关两座水质自动监测站,填补了国内多泥沙河流水质自动监测技术的空白.水质自动监测站为水量调度实时水质监控、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动态监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为"三条黄河"建设提供了基础信息源服务,为全面提升黄河水资源保护管理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它以社会效益为主,并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 张爱军
    人民黄河. 2004, 1(11): 26-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特殊土与渠道衬砌结构的相互作用机理,提出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区,渠道防渗设计应遵循"充分认识,预先处理,积极抵抗,综合防治"的指导原则;对于膨胀土地区,渠道防渗设计应该遵循"适应、削减和局部抵抗,分级分类,综合防治"的指导原则.同时,指出我国现行渠道防渗设计标准普遍偏低,与工程建设的需要以及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称,严重影响了渠道防渗工程的寿命,因而提高渠道设计标准迫在眉睫.
  • 陈智汉
    人民黄河. 2004, 1(11): 28-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我国开发建设项目日益增多、人为新增水土流失日趋加剧并且缺乏定量评估、科学预测水土保持措施有效度和新增水土流失危害度依据等问题,从建设"模型黄土高原"及相关试验研究需要出发,提出将水土保持效益按水土保持效益系数μ值划分为正效益和负效益两大类型.同时,提出以"实体模型"为试验平台研究黄土高原地区不同类型水土保持效益形成机理的具体方案,主要包括试验研究方案的设置思路、研究内容、实施手段以及具体实施步骤等.
  • 秦红玲;孟遂民;杜轩;唐波
    人民黄河. 2004, 1(11): 3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利用VB语言和专家系统工具Fuzzy Clips结合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确定建立人工砂石料系统流程设计和设备选型专家系统的具体实施方案.由总控模块、参数咨询模块、工艺流程设计计算模块、设备选型模块等组成的系统易于实现人工砂石料系统设计的智能化、自动化,能大幅度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
  • 任德记;张超峰;陆付民;尚泽宇
    人民黄河. 2004, 1(11): 33-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不等时距监测数据序列绘制的图像失真,会给人以错觉,使人判断失误.针对万家寨变形控制网不等时距的监测序列,用改进埃特金插值法进行了数据补差,形成了等时距数据序列,绘出的图形直观明了.改进埃特金补差方法计算简单、数值稳定、没有累积误差,可为安全监测资料分析等后续工作提供完整、可信的数据序列.
  • 陈懋平;席凤仪;高超
    人民黄河. 2004, 1(11): 35-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河道整治工程是黄河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控导工程建设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近年来,在做好黄河下游河道整治主体工程设计的同时,及时开展了工程建设的环境影响分析评价和环境保护设计工作,环境保护措施主要包括:①工程占压区环保设计;②生态保护措施;③水质保护措施;④扬尘及噪声的控制;⑤人群健康保护等.这些措施对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已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 李永强;王广欣;王学通;赵广运
    人民黄河. 2004, 1(11): 37-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散抛石水中进占筑坝中进占体断面设计、块石粒径、块石入水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①进占体应按外坡1∶1、内坡1∶0.75、稳定边坡1∶1.5设计,稳定边坡以上占体作为工程运用后的预抛根石;②散抛块石的稳定临界粒径为40~45 cm;③抛投块石应根据有关计算结果并结合实际来水条件进行修正.同时,将水中进占筑坝技术与传统的柳石进占技术在施工工艺、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及工程运用情况方面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散抛石水中进占技术要优于柳石进占技术;当具备一定施工条件时,在合理安排好施工组织设计的前提下,推广应用散抛石进占方案是可行的.同时,也应进一步加强对已建散抛石结构坝的观测,合理优化设计进占断面.
  • 胡俊玲;曹文中;李纪辉
    人民黄河. 2004, 1(11): 39-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着实事求是和对工程影响区群众负责的原则,对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占压处理方式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论证.认为:在占压处理时,应贯彻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扶持相结合的安置方针,使农民生产有出路,劳力有安排,并逐步达到或超过原有生活水平,力争使工程占压处理方式技术可行、经济合理.为了保质如期完成建设任务,指出:如何使工程建设中生产安置工作做到以人为本,更加科学、有序、合理地进行,是今后需要长期在黄河防洪工程建设中努力探讨的问题.
  • 陈学剑;陈懋平;张翠萍
    人民黄河. 2004, 1(11): 4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下游传统的柳石结构坝垛易出险,为改变被动抢险的不利局面,近几年开始在黄河下游逐步推广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坝.为设计出合理安全的桩基,以SBNWF法为基础,建立了合适的数学模型,并开发计算软件进行结构受力计算分析,较好地解决了桩-土之间相互作用时的内力传递问题,也为工程设计提供了可靠、精确的计算成果.
  • 张翠萍;陈学剑;张林波;刘欣
    人民黄河. 2004, 1(11): 44-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武庄护岸1995年开始修建,设计采用了铅丝笼沉排结构,该结构既可护底,又可护根,抗冲能力和稳定性较强.通过计算冲刷深度、排体长度、锚固长度和排体厚度等参数确定排体结构.武庄护岸工程自修建以来,常年靠大溜或大溜顶冲,运行至今安然无恙,未发生一次险情.实践证明,采用铅丝笼沉排结构修做护岸工程,技术上可行,其稳定性也是经得起考验的,达到了少抢险或不抢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