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4年, 第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论文
  • 李国英
    人民黄河. 2004, 1(1): 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是一种新的治河理念,其初步理论框架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为黄河治理的终极目标;"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是体现终极目标的4个主要标志.该标志可以通过减少入黄泥沙措施的建设、流域及相关地区水资源利用的有效管理、增加黄河水资源量的外流域调水方案研究、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建设、制定黄河下游河道科学合理的治理方略、使下游河道主槽不萎缩的水量及其过程塑造、满足降低污径比使污染不超标的水量补充要求、黄河河口治理、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良性维持等途径得以实现."三条黄河"建设是确保各条治理途径科学有效的基本手段.
  • 廖义伟
    人民黄河. 2004, 1(1): 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黄河防总提出的"抢险不跑坝,漫滩不死人"的防汛要求,在防汛抢险方面,提出了适当降低当前河道控导工程的防守标准,适当增加河道控导工程的防汛备料、调整料物的结构,调整抢险力量结构,有针对性地修订抢险预案及加强抢险队伍的安全保障等建议;提出了优化水库调度,实施两个"二级分化"的调度方法;在工程建设与加固方面,提出了加高加固标准不足的工程,继续安排根石加固和加快重点河段综合治理进度等建议;在滩区安全和政策方面,提出了国家对黄河滩区总体上要实行"主动减灾、积极避水、政策扶持"的方针和继续积极稳妥地破除滩区生产堤等建议.
  • 杜玉海;毕东升;陈海峰
    人民黄河. 2004, 1(1): 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黄河山东段二级悬河形势的基础上,指出二级悬河主要有以下危害:①导致洪水位偏高,洪水演进异常;②危及堤防安全;③易破坏控导工程;④加重滩区灾害损失.为有效遏制二级悬河不利形势的发展,提出了以下防治措施:①淤填滩区串沟及堤沟河,减小滩地横比降;②加大主槽疏浚力度,同时结合淤背固堤、淤填堤沟河,改善河道断面形态;③充分发挥小浪底水库的调节作用,创造有利的水沙条件进行淤滩刷槽,增大主槽排洪能力;④进一歩完善滚河防护工程体系,确保堤防工程安全;⑤破除滩区生产堤并严禁新修和加修;⑥通过立法划定区域,禁止开展不利于行洪的一切活动;⑦积极采取生物措施;⑧加强水政监察执法力度,搞好河道管理与工程管理;⑨加大科研力度,进一歩研究二级悬河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 端木礼明;黄晓霞;杨中华;耿明全;甄守奎
    人民黄河. 2004, 1(1): 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阻力叠加方法,考虑侧壁影响,利用边壁和河底切应力与水力半径的加权推导出矩形断面二元流速分布公式.初步计算分析成果与模型试验检验表明,所建立的公式能较好地反映不同程度的侧壁影响,在计算边壁流速和底部附近流速时较以前的公式有很大进步.
  • 苗长运
    人民黄河. 2004, 1(1): 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堤坑塘、堤河极易使堤身发生渗透变形或渗透破坏,严重影响大堤的安全.结合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堤段的典型断面进行了稳定分析和渗透分析,认为由于近堤坑塘长年积水,大水偎堤时堤身渗水形成的积水更多,因而对大堤安全造成潜在威胁,也给汛期查险和险情处理带来很大困难.
  • 董红霞;梁丽桥;王玉晓
    人民黄河. 2004, 1(1): 1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黄河下游防洪工程的实施对环境影响的利弊分析,认为防洪工程的实施对环境的影响是利大于弊,环境方面的不利影响可采取相应的针对性措施加以减免,防洪工程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从环境方面分析,防洪工程的实施是可行的,不存在制约工程实施的环境因素.
  • 朱成群;李怀前;杨保红
    人民黄河. 2004, 1(1): 12-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武陟县黄河第一河务局标准化堤防建设的经验进行了总结,主要有:①提高认识,加大管理力度;②加快"三线"建设步伐,构筑标准化堤防;③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④创新管理手段,完善管理设施;⑤依法管理河道,拓宽管理领域.
  • 霍世青;王庆斋;刘龙庆;邬虹霞
    人民黄河. 2004, 1(1): 14-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3年上半年,黄河流域主要来水区(站)来水量较常年偏少40%~70%,为有资料记录以来的最小值.进入汛期以后,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持续偏多,其中泾河、渭河和三门峡-花园口区间7~10月降水量较常年偏多60%~70%;9~11月渭河华县站、洛河黑石关站和沁河武陟站来水量较常年偏多1~6倍.7月30日北干流府谷站发生该站有实测资料记载以来最大洪水;8月下旬到10月上旬,渭河连续发生6次洪水,咸阳、临潼、华县等站出现历史最高洪水位;洛河部分站也出现有实测资料记载以来最大洪水.黄河下游小浪底-利津河段全年约冲刷泥沙2.55亿t.
  • 王春青;彭梅香;张荣刚;金丽娜
    人民黄河. 2004, 1(1): 17-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流域在经历了持续6年的枯水段后,2003年转为多雨年,中游地区连续出现了数次较强的降水过程,使干支流相继涨水.通过分析汛期降水的趋势和分布,总结出2003年汛期黄河流域的天气有四大特点:雨季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时段明显;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偏低;汛期大到暴雨过程多;台风生成较常年偏早,间接影响黄河流域的台风较常年偏多.另外,对造成2003年黄河流域汛期降水异常的环流特征和主要天气系统都作了详细分析.
  • 蒋昕晖;陶新;刘龙庆;孙文娟
    人民黄河. 2004, 1(1): 2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受中游洪水、调水调沙试验及后期防洪调度运用影响,黄河下游干流各站于2003年8月28日至10月31日期间先后产生了3次持续洪水过程.整个洪水过程中,花园口以下各站的同流量水位、各河段的传播时间均比2002年调水调沙期洪水偏小,河道行洪能力也较2002年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 许珂艳;陶新;刘龙庆;秦飞;孙文娟
    人民黄河. 2004, 1(1): 22-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洛河位于黄河小浪底至花园口区间,是黄河下游主要暴雨洪水来源区.该区属半湿润地区,兼有蓄满产流和超渗产流特性.2003年8月28日~9月6日,受高空低涡切变影响,洛河普降大到暴雨,小花间出现了持续10天的降雨过程.由于洛河流域前期影响雨量较大,本次降雨持续时间又长,土壤长时间处于饱和状态,极易产流,因此洛河出现了数次较大的洪水过程.经故县、陆浑两水库的防洪运用,黑石关站9月3日2时洪峰流量2 220 m3/s,洪峰水位113.42 m,为1982年以来最高水位,伊河、洛河夹滩地区出现了自"82·8"洪水以来的最严重的漫滩.本次洪水中洛河径流系数为0.31,仅比1984年9月洪水小,而比"82·8"、"96·8"洪水大.
  • 蒋昕晖;霍世青;刘龙庆;孙文娟;陈静
    人民黄河. 2004, 1(1): 24-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受持续强降雨影响,2003年8月26日至10月13日;渭河连续发生了6次洪水过程.其中,华县站9月1日11时洪峰流量3 570 m3/s,为1992年以来最大流量;相应水位342.76 m,是有实测记录以来最高水位.在渭河首场洪水过程中,临潼至华县河段洪峰削减率高达53.1%,传播时间52.3小时,均为历史之最.初步分析认为,本次渭河洪水有以下特性:①水沙条件改变,河床淤积严重,形成了高水位洪水;②河道过流能力降低,比降变小,致使前期洪水削峰率大,传播时间长;③人类活动以及支流大堤的决口对削峰率和传播时间有影响;④洪水后期下游河道明显冲刷,漫滩流量增加,洪峰传播时间缩短.
  • 霍世青;蒋昕晖;罗思武;何晓应;许苏秦
    人民黄河. 2004, 1(1): 26-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3年7月31日黄河龙门站洪峰流量7 230 m3/s.洪水在小北干流河道出现大漫滩,到达潼关水文站时洪峰流量只有2 150 m3/s,洪峰削减率达70%,洪峰传播时间长达30.1小时,其削峰率之大和传播时间之长均为历史同级洪水之最.经分析认为,小北干流河段主槽淤积、萎缩严重,漫滩流量显著减小,洪水峰高量小及人类活动影响等是造成洪水削峰率大和传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
  • 佟春生;骆涛;黄强;刘俊萍;薛小杰
    人民黄河. 2004, 1(1): 28-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流域水资源管理尚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在管理的实践中常常带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影响了流域水资源管理的有效性和合理性.通过采用概念界定的分析方法,对水资源、管理和水资源管理等概念进行了新的界定,阐明了管理与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关系,以及实现保护、开发和利用的管理体制、管理运行和管理机制的关系.分析表明,管理与保护、开发和利用之间是一种层次关系;保护、开发和利用之间,以及管理体制、管理运行和管理机制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由此勾画出的流域水资源管理的理论框架,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 姬宝霖;吕忠义;申向东;牟献友;张琮;董锁
    人民黄河. 2004, 1(1): 3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一级支流内蒙古达拉特旗十大孔兑发源于鄂尔多斯台地,上游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中游为库布齐沙漠,下游为冲积平原.由于流域内降雨集中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导致洪水峰高量大,陡涨陡落,最大含沙量1 550 kg/m3,每年平均输入黄河的泥沙达2 711万t.根据上、中、下游不同的立地条件,对丘陵区、风沙区、平原区的综合治理方案进行了探讨.
  • 秦鸿儒;贾树年;付明胜
    人民黄河. 2004, 1(1): 33-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流域坝系建设是黄土高原地区最有效和富有特色的水土保持措施.在对40多条建设基础较好的典型小流域坝系进行调查总结,并对近300条小流域坝系(工程建设和初步规划情况)的布坝密度、大中小型淤地坝配置比例、治沟骨干工程平均控制面积等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黄土高原小流域坝系的布局、规模、结构、建坝顺序、建成时间间隔等进行了探讨.
  • 孟春红;夏军
    人民黄河. 2004, 1(1): 37-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工神经网络误差反传前馈网络(BP神经网络)在水科学领域应用最为广泛.运用BP神经网络对黄河下游引黄水量进行了预测,采用1983~1992年资料建立了引水量与降水量、灌溉面积、灌溉定额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计算的引黄水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BP法精度明显高于线性回归法.
  • 牛运光
    人民黄河. 2004, 1(1): 39-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截至2000年底,全国由各级政府水行政部门管理的大中型水闸共3 764座,这些水闸在防洪、排涝、挡潮防碱、人畜饮水、保障沿河两岸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资料分析和实地调查,约有一半的大中型水闸存在防洪标准低、闸基不稳定、消能防冲设施冲刷磨损严重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重点对基础防渗、上下游闸体结构冲蚀磨损加固、裂缝加固、抗震加固等提出了相应的工程处理措施.
  • 吴长征;凌霄
    人民黄河. 2004, 1(1): 4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隧洞方案设计,根据穿黄河段特殊的地形地质、洪水泥沙条件和目前国内外隧洞设计施工的先进技术,设计采用预制和现浇双层结构和泥水平衡式盾构施工的先进技术.由于穿黄隧洞的规模和设计运用条件的特殊性,该工程的设计目前在国内外工程实例很少,因此方案布置、结构计算及施工等诸多课题都需要研究.
  • 李金都;王学潮
    人民黄河. 2004, 1(1): 42-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区桑日麻断裂的探测,就应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新技术进行断层深部特征的探测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可用于探测断层深部的发育情况,为分析工程地质问题提供基础性资料,并且可以很好地指导钻探工作的布置.
  • 张瑞金;郭晚荣;张欢
    人民黄河. 2004, 1(1): 44-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解决转轮叶片裂纹问题是三门峡水电站1号水轮机技术改造的主要目标之一.根据转轮应力计算分析,采用新设计对水轮机改造后,无论在叶片上还是在转轮体上,都不会出现危险的应力值,也未出现叶片自振频率与可能的激振频率相接近的情况,因此叶片产生裂纹的危险性大大减小.1号水轮机改造后已运行近两年,叶片未出现裂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