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3年, 第1卷, 第8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论文
  • 朱庆平
    人民黄河. 2003, 1(8):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黄河"工程规划是"数字黄河"工程建设的基础工作.项目实施中,通过调研,统一了对"数字黄河"工程的认识;在"需求牵引,应用至上"的建设原则下,开展了"数字黄河"工程需求分析;遵循"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的编制原则,编制了<"数字黄河"工程规划>.该<规划>是一个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是我国第一个得到水利部批复的"数字流域"规划.规划成果包括"数字黄河"工程规划报告以及数字防汛、数字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公共基础信息采集、计算机网络、数据中心以及信息资源调查与整合等11个专题规划报告.今后<规划>的实施,首先要结合实际,制定规划实施方案;二要加快基础平台建设,促进信息互联互通;三要应用牵引,推进重点应用系统建设;四要逐步完善标准体系,加强标准化建设.
  • 安新代;王道席;王祥辉
    人民黄河. 2003, 1(8): 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黄河"工程建设,是应用IT、3S等现代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和服务技术,构建黄委统一的基础平台,实现信息整合和资源共享;以科学计算和数学模拟技术为核心,建设防洪减灾、水资源管理与调度、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管理和电子政务等六大应用系统;以人工智能技术和会商环境为支持,构建综合会商和宏观决策平台."数字黄河"工程是一项规模庞大、结构复杂、技术难度大、功能众多、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的系统工程,因此,建设时应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需求主导,共建共享;先进实用,开放扩展;统一标准,保障安全"的原则.
  • 娄渊清;马晓;滕阳
    人民黄河. 2003, 1(8): 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黄河"工程的总体框架主要由应用系统、基础设施、应用服务平台以及工程保障体系组成.其中,应用系统包括防汛减灾、水量调度、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与管理、电子政务等系统;基础设施包括信息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与管理等系统;应用服务平台包括应用服务和资源管理;工程保障体系包括政策法规、组织领导、标准体系与技术支持等.该总体框架以治黄业务应用为主线,满足了先进性、实用性和今后工程建设长期发展的要求.
  • 王道席;安新代;梁剑辉
    人民黄河. 2003, 1(8): 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设"数字黄河"工程是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数字黄河"工程的实施,将对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数据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使管理与决策能够建立在丰富、全面的信息基础上,增强对流域宏观把握的能力,从而提高管理与决策的时效性和科学性.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黄委的信息化工作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还很不够,防汛减灾、水土保持、水量调度和工程建设与管理等部门都已在自己的业务工作中明确提出了对这些技术的迫切需求和应用设想.因此,建设"数字黄河"工程是实现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现代化的关键措施和必由之路,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迫切.
  • 滕阳;任齐;李胜阳;赵乐
    人民黄河. 2003, 1(8): 9-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黄河"工程需求分析工作主要是针对治黄主要业务,这些业务包括防汛减灾、水量调度、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与管理、电子政务等.通过对业务组织管理、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应用系统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具体分析,提出了有关信息采集、各业务应用系统、基础设施以及标准体系等建设需求.
  • 魏向阳;任伟;李永亮;蔡彬
    人民黄河. 2003, 1(8): 1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数字防汛"工程建设就是利用遥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三维数字模拟等科技手段,在高速宽带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建成先进实用、高效可靠、覆盖黄河流域重点防洪地区的包括暴雨洪水预警预报、洪水水沙调度、防汛组织指挥、洪水水沙演进、抢险减灾等方面的具有三维可视化数字虚拟会商环境的防汛减灾系统.要保证该工程的顺利实施,必须对人员、资金、技术、设备和计划进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管理.
  • 李根峰;蒋昕晖
    人民黄河. 2003, 1(8): 13-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浪底-花园口区间是黄河中游重要的暴雨中心之一,建设小花间暴雨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十分必要.该系统建设由水文测验设施建设、水情信息采集传输系统建设、气象水文预报系统建设、预警预报中心建设4个部分组成.建设目标是基本实现小花间水文测报自动化,达到缩短测验历时0.5~1小时、3~5分钟内收齐区域水情信息、花园口洪水警报预报预见期超过30小时、预报精度明显提高的目的.
  • 王铁民;刘晓岩;陈永奇;于松林
    人民黄河. 2003, 1(8): 15-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数字水资源管理调度"应具备黄河水资源管理调度信息实时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监测以及水资源实时预报、水资源实时分配、水量实时调度、引黄涵闸远程实时监控、主要控制断面小流量预警、取水许可网上审批、水资源实时管理等功能.它由1个二级水量调度决策支持系统、3层计算机网络结构、4类信息采集系统构成.黄河水资源管理调度决策支持系统是"数字水资源管理调度"的技术核心,它由水资源预测预报、水资源监测管理、水量调度方案管理、水量调度业务处理与综合监视、危机调度管理、取水许可管理等子系统组成,并包含骨干水库联合调度模型、黄河干流春夏秋冬四季实时调度模型、枯水径流演进预报模型等.
  • 王先锋;李东亚;张绍峰;牛永生;张颖;赵会林
    人民黄河. 2003, 1(8): 17-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数字水资源保护"就是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成以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为中心的水资源保护计算机网络系统;完善现有水资源质量站、省界水质监测站和重要城市供水水源地站,使其满足功能区管理和水污染总量控制管理要求.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监控中心、水资源保护综合数据库、水资源保护管理系统,实现流域监测资料自动建档入库,污染趋势分析及预警预报,能够及时科学地进行全流域水资源保护综合评述和质量评价,发布水资源保护质量信息等.逐步建成一个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能全面支持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数字化、信息化体系,最终实现监测技术现代化、数据采集自动化、信息资源共享化、管理决策智能化.
  • 崔建中;卢杜田;李大玉
    人民黄河. 2003, 1(8): 19-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工管"是"数字黄河"工程六大应用系统之一.主要由信息采集与传输、业务应用等部分组成.业务应用分工程建设管理、运行管理、安全监测、安全评估、维护管理5个系统.系统建成后,可实时掌握和了解工程运行状态,评估工程安全状况,自动生成工程维护方案,并在可视化的条件下为工程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 朱小勇;王峰;曹炜;郭玉涛
    人民黄河. 2003, 1(8): 2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的建设内容包括:①监测站网建设;②信息采集体系建设;③信息传输网络建设;④数据存储系统建设;⑤应用服务平台建设;⑥应用系统建设.通过这些系统的建设,将极大地促进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基础研究、监测与评价、规划设计,水土保持治理、预防监督与宏观战略问题的科学决策管理等工作的信息化、现代化.
  • 司权;娄立军;朱桂珍
    人民黄河. 2003, 1(8): 23-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水利委员会电子政务建设是 "数字黄河"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黄河网、内部政务信息系统2个门户和公文管理、综合办公、政务公开、规划计划、科技外事、人力资源、档案图书以及财务资产信息等8个系统.要搞好建设,必须加强领导、加强建设管理、强化运行管理、完善标准体系、做好人员培训工作.
  • 滕阳;王益民;穆琳琳;舒楚明
    人民黄河. 2003, 1(8): 25-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黄河"工程公共基础平台主要包括通信网、计算机网络、数据存储与管理系统、遥感中心、黄河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服务平台以及相应的标准协议等.通过公共基础平台的建设,可以妥善解决专业之间的共用平台问题,减少或避免重复建设,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 李兆星;冯存华;崔淼
    人民黄河. 2003, 1(8): 27-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有黄河通信网存在通信宽带严重不足、信息采集点缺乏宽带接入手段、上游和小北干流地区缺乏通信线路、程控交换网设备落后且网络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对其优化改造的策略为充分利用现有通信资源、树立适度超前的意识、采用专网与公网相结合的建设方式和优化信息流的分布.通过对黄河上中下游和小北干流地区通信网采用不同的方案进行改造,将把黄河通信网建成一个技术先进、可靠性高、传输容量大、能支持多种业务的通信专网.
  • 崔庆;王益民;李兆星;舒楚明
    人民黄河. 2003, 1(8): 28-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服务平台是"数字黄河"工程的资源管理者和应用的服务者,其逻辑结构由专业门户组件、业务应用逻辑、公共服务处理逻辑、空间信息处理逻辑、数据仓库、知识库和模型库等构成.应用服务平台的建设策略为建设实验系统、合理规划信息资源和确立统一的应用系统开发模式.
  • 冯存华;李兆星;王益民
    人民黄河. 2003, 1(8): 3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黄河"工程的建设需要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平台支持,计算机网络系统是信息基础设施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设和完善黄河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广域网、局域网、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内容,并合理规划黄河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互联方案,必将会建成一个高速互联的宽带计算机网络,从而更好地为"数字黄河"工程建设服务.
  • 王益民;崔庆;冯存华
    人民黄河. 2003, 1(8): 32-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黄河"工程数据存储与管理系统由黄河数据中心、7个数据分中心和1个灾难备份中心等节点构成.各节点采用日益成熟的网络存储技术建设数据存储平台,并在此平台上以统一的标准整合数据资源、建设各类数据库.各节点以协调的运行机制和科学的管理模式为基础,以完整的技术标准与规范体系为依据,构成了比较完善、高效的黄河数据存储管理体系,可以全面支持全流域防汛、水调、水保和水资源保护等应用的需要.
  • 王祥辉;孙建奇;王刚
    人民黄河. 2003, 1(8): 34-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数字黄河"工程建设如何提高黄河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现代化水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数字黄河"工程具有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提高水行政工作质量和效率以及增强社会参与等重要作用,它的建设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孙建奇;王刚;张国芳
    人民黄河. 2003, 1(8): 35-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保证"数字黄河"工程顺利有序地实施,须建立严密的工程建设组织管理体系、工程运行维护管理体系和人才培训与引进机制.同时,要建立和采用完善的标准和规范体系,使之贯穿于系统设计开发和运行维护等的各个阶段,保证系统的开放性、通用性和可扩展性,并要加强对关键技术的研究,特别是要重视信息技术在治黄业务中的应用.
  • 王刚;梁剑辉;王祥辉
    人民黄河. 2003, 1(8): 37-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黄河"工程标准体系建设,就是在国家及水利行业相关标准体系的指导下,参照相关国际标准和先进技术标准,结合"数字黄河"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形成适应"数字黄河"工程建设的标准体系,以规范和指导"数字黄河"工程的建设."数字黄河"工程标准主要由术语、信息分类和编码、规划设计、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与交换、信息存储、信息处理、管理、安全、地理信息等10类标准组成.在"数字黄河"工程标准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加强标准体系的管理、加快标准的研制进程、加大标准的执行力度、制定与标准实施相配套的政策.
  • 梁剑辉;张国芳;孙建奇
    人民黄河. 2003, 1(8): 39-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委信息资源调查的成果包括空间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与数据库.空间基础设施有空间地理数据和遥感信息资源;应用系统与数据库是20世纪80年代后建立的,存在规模化小、不规范、处理手段落后等问题.信息资源整合遵循的原则为:积极稳妥、去粗存精、开放性与标准化、成熟先进性.整合对策为:①搭建应用服务平台;②采用中间件技术.
  • 杨希刚;刘伟
    人民黄河. 2003, 1(8): 4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黄河"工程规划>是指导治黄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依据.由于"数字黄河"工程复杂而庞大,因此如何开展好"数字黄河"工程的基建前期工作是规划实施的首要环节.通过分析以往信息化建设情况,结合治黄前期工作的特点和要求,提出"数字黄河"工程基建前期工作应采取统一安排、突出重点、加强技术论证、重要项目先试点后推广等措施.
  • 张国芳;崔淼;梁剑辉
    人民黄河. 2003, 1(8): 42-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应用程序需要在网络环境的异构平台上运行.为解决分布异构问题,中间件技术应运而生.中间件技术具有能解决大量复杂问题、缩短系统开发周期、降低开发风险、减少开发费用等优点,因而得到了迅速发展."数字黄河"工程庞大、复杂,代表了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在其建设过程中,中间件技术将起到重要作用:①可以整合新老系统;②可建立数据共享服务;③可开发空间信息处理逻辑;④可构建通用会商支持模块等.
  • 娄渊清;任齐;马晓
    人民黄河. 2003, 1(8): 44-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信息化建设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特点,有创新、有特色、有远见的规划是信息化成功的关键.信息化规划没有固定的方法和步骤,结合实际确定信息化编制的方法和原则是保证信息化规划质量的关键."数字黄河"工程规划采取了高层研讨、网上调研、需求分析、框架征询的步骤,确定了"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的规划原则,从而保证了各项措施规划的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