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3年, 第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论文
  • 李国英
    人民黄河. 2003, 1(2):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水少沙多的特点使黄河成为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一条河流.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流域自然条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黄河连年发生断流.断流导致河道萎缩、水质恶化、河口湿地减少.但近3年来,由于实施了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水量统一调度,因此在黄河来水偏枯的情况下维持了河口地区的不断流.为了保证黄河不断流,抑制河道淤积,必须建立"维持河流生命的基本水量"概念.
  • 黄玉琪;王刚;梁剑辉
    人民黄河. 2003, 1(2): 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网格是构筑在互联网上的一组新兴技术.基于网格的框架结构,提出建立基于开放式网格服务体系结构(OGSA)的"数字黄河"信息网格系统,作为整个"数字黄河"工程应用层的基础,以实现各种资源的高度共享、信息的实时处理、良好的人机交互环境和编程开发环境.通过开展对网格技术的研究,实现"数字黄河"工程远期建设的应用需求:即海量信息的存储、管理与共享; 网络化的信息处理;功能复用和分布式对象之间的互操作.
  • 段敬玉;阙振洋
    人民黄河. 2003, 1(2): 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人力资源系统设计从黄委网络设施现状和黄委的人力资源管理实际状况出发,通过必要性、可行性和需求调研分析,确立设计原则、目标、思路和系统功能,达到面向高层管理者、面向人事工作者、面向全体职工的要求,推动黄委各级单位人事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
  • 董侬生
    人民黄河. 2003, 1(2): 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信息标准体系在数字防汛中的基础地位,分析并着重介绍信息标准体系中信息表示标准、信息分类与交换标准和信息应用标准.结合<防洪工程数据库>,说明信息标准的复杂程度会急剧增加.在数字防汛工作中应优先安排信息标准体系建设.
  • 薛选世;杨忠理;武芸芸
    人民黄河. 2003, 1(2): 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揭河底"冲刷是高含沙洪水与河床边界矛盾对立急剧转化的必然结果.防止"揭河底"冲刷关键在于改善河床边界条件和水沙条件.提出了加强工程维修管理,加大河道治理力度,适时调水调沙,做好监测预报和水土保持工作,全面落实防汛责任制等治理对策.
  • 杨邦柱;务新超
    人民黄河. 2003, 1(2): 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有限元计算、砂槽模型试验、现场注水试验等分项目的研究,提出了黄河下游堤防荆隆宫薄壁混凝土截渗墙工程整体防水效果评价的方法,首次提出了等效水位的概念.对荆隆宫截渗墙防渗效果的评价结果为:该段截渗墙总体防渗效果满足设计要求,其试验方法对正确评价薄壁混凝土截渗墙的整体防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
  • 陈学剑;马乐;张忠民;赵献军
    人民黄河. 2003, 1(2): 13-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河道排洪能力分析一直是河流防洪工程设计和防洪抢险部署的基础工作.就河道排洪能力的分析计算这一问题,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计算机编写Delphi程序来减轻手工计算的任务量,提高该项工作的效率,并结合计算实例说明如何将该软件与工作实际有效结合.该项软件开发工作也和建设"数字黄河"的要求保持了一致.
  • 张挺
    人民黄河. 2003, 1(2): 15-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内流区应分为两种:一种是地表水资源与黄河及其支流无关,而地下水与黄河有关;另一种是地表水、地下水都与黄河及其支流无关.建议第一种命名为地表水内流区,第二种命名为闭流区.黄河流域的内流区属于第一种,应划入黄河流域.目前,黄河流域地下水超采已严重影响地表水资源,故对地下水资源应加强研究.
  • 王庆斋;刘晓伟;许珂艳
    人民黄河. 2003, 1(2): 17-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下游防洪需要三门峡、小浪底、陆浑、故县四座水库联合调度,客观要求花园口站洪水预报的预见期不少于30小时.要实现这一目标,惟一途径是通过暴雨洪水预报耦合技术的研究,建立暴雨预报和洪水预报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模型,直接应用降水预报的结果进行洪水预报.通过分析国内外气象预报、洪水预报和暴雨洪水预报耦合技术研究现状,介绍了黄河小浪底-花园口区间暴雨洪水预报耦合技术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确立了关键技术问题的处理方案.
  • 张留柱;刘建明;张法中
    人民黄河. 2003, 1(2): 2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黄河为例,详细介绍和分析了中美两国在水位、流量、泥沙等水文要素测验方面各自采用的技术方法.分析认为:①美国水文测站无人驻守,实行自动测报和巡测相结合,设施简单,自动化程度高,是现代水文测报发展的方向;黄河水文测报以人工为主,实行驻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②与美国相比,我国在水文测验方式、方法和技术上都存在一定差距,水文泥沙测验的自动化水平急需提高.
  • 王卓甫;边立明;肖亦林
    人民黄河. 2003, 1(2): 23-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分析了水价在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和建设水市场中的作用,提出了制定黄河流域水价要充分考虑的原则,并针对黄河流域农业用水量大、水资源稀缺和水量丰枯不均的特点,建议其采用季节性水价和累进制水价相结合的水价结构;其次,提出了黄河流域水价分两个级别水价管理区进行管理的思想.一级水价管理区以水系、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紧缺程度等因素划分,确定其水价管理目标,采用统一的水价管理政策;二级水价管理区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对同类用水户实行统一水价政策,将外调水、当地地表水和地下水等多种水源综合起来统一制定用水价格.
  • 胡建忠;闫晓玲;范小玲
    人民黄河. 2003, 1(2): 26-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国外引进优良林草植物后,按照仿拟自然顶极植物群落的观点,遵从植物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合理选择适于搭配的植物种类,人工创造不同植物之间的复合类型.刺槐(美国良种)+多年生香豌豆、黑核桃+多年生香豌豆等各种复合类型不仅可以高效合理利用土地,而且由于植物之间的有益共生,可以很好地促进生长,增加产出.林草或乔灌植物的不同复合方式在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恢复与重建工作中,显得至关重要.
  • 孙绪金;殷淑华;田卫宾
    人民黄河. 2003, 1(2): 29-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工程地质角度,通过对黄河中游高原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性特征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等状况的分析,研究了黄土高原黄土堆积的力学性质、结构特征和侵蚀的基本原因.黄河中游地区河流泥沙骤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类对环境的干扰破坏,更是因为该区复杂的地质构造、特殊的岩土层特征和干旱的气候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 王勇;王德生;张军
    人民黄河. 2003, 1(2): 32-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土资源短缺,生态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是制约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大障碍.加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依靠自然修复能力和人为重建活动,是提高生态环境容量、建设安全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有效途径.从甘肃生态环境的演变入手,论述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基本经验.指出:处理好预防保护与综合治理的关系、退耕还林还草与梯田建设的关系、开发建设与生态安全的关系、水土保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甘肃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
  • 于维丽;周黎明;张建泽
    人民黄河. 2003, 1(2): 34-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自1989年11月建成通水以来,已从黄河引水22亿m3,为青岛市供水9亿m3,供沿途农业用水11亿m3,并解决了沿途高氟区70万人的吃水困难,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准确计算输水河输水损失,验证混凝土板结合塑料薄膜复式衬砌型式的防渗效果,先后进行了动态输水和静水状态(蓄水保温期间)水量损失计算.阐述了动、静两种状况实测输水损失与设计输水损失之间的关系,验证采用的衬砌型式的防渗效果,得出结论是:引黄济青输水河衬砌工程设计合理,渠道防渗能力超过了设计要求.
  • 张一;曲敏;张书光
    人民黄河. 2003, 1(2): 36-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水库诱发地震的机理和条件,对古贤水利枢纽的区域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等条件加以分析,对坝区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进行详细的评价.初步认为该地区不存在明显有利于水库诱发地震的环境和条件,即使有诱发地震也是轻微的,不会对水库安全构成威胁.
  • 林宏达;张广贞;葛民宪;钟传利
    人民黄河. 2003, 1(2): 38-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黄河下游涵闸工程基础沉陷、变形规律,对确保防汛安全、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黄河下游涵闸地质状况、沉陷理论计算依据及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寻求涵闸垂直变形的一般规律,并进一步探讨了涵闸沉陷稳定的判定标准及基础变形对建筑物结构的影响,据此提出相关建议:在涵闸设计中软弱土基沉降变形计算不可忽略;必须从地基土质出发,通过比较选择最优地基处理方案;加强管理,合理安排施工程序,严格执行相关规程,确保涵闸运行的合理性.
  • 李松慈
    人民黄河. 2003, 1(2): 4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浪底称民项目投资87亿元人民币,是浪底水利工程总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及时准确地了解移民家庭搬迁前后的收入变化,检验安置效果,采用抽样踊跃方式对施工区移民家庭经济收入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施工区移民搬迁后已超过了原有的生活(经济收入)水平,但仍应进一步完善移民的农业安置措施.
  • 吴长征;张治平;阎红梅
    人民黄河. 2003, 1(2): 42-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南水北调中线穿黄河段的地形地质条件、黄河的洪水泥沙特性和穿黄工程规模大、技术复杂的特点,进行了多种方案的研究比较,推荐采用三向预应力矩形薄腹梁渡槽,下部结构为柱式墩、混凝土灌注桩基础.经过较全面的计算分析研究,渡槽能够满足各种可能条件下的施工和安全运行要求.
  • 施祖留;孙金华
    人民黄河. 2003, 1(2): 44-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中央政府、业主和地方政府三方在水利工程移民管理中的相互关系,建立博弈模型,分析三者的行为和移民管理中出现的现象,提出完善移民管理体制的建议:提高对地方政府和业主的惩罚系数、改进监督质量、建立绩效评价制度、增加社会监督、形成专职移民管理人员市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