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3年, 第1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论文
  • 孙文怀;王江涛;石林珂;毋光荣;路新景
    人民黄河. 2003, 1(10): 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多维灰色系统综合评估理论提出了对堤防隐患的评估方法.通过分析堤防的工程地质条件、物探资料及对堤防已采取的工程措施等影响堤防安全的因素,对堤防隐患的程度作了较为合理、科学的评估.实例分析计算表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另外,通过工程实例分析,对黄河下游堤防隐患的程度进行了分类,结果令人满意.该方法对治理堤防隐患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 马鲜果;闫高辉;吕剑
    人民黄河. 2003, 1(10): 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释义>和国土资发[2001]355号文"关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用地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总结了国家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用地有关费用等方面修订的主要内容,结合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用地涉及的有关费用项目设置和各项目的计算方法及计费标准进行了分析探讨.
  • 梁志勇;李文学;张翠萍
    人民黄河. 2003, 1(10): 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渭河下游和黄河下游河道冲淤特性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回顾,利用渭河下游和黄河下游实测资料对从非平衡输沙理论推导出的冲淤临界流量与含沙量关系进行了验证和对比.以此为基础,对河床冲淤特性做出了新的解释,即"相对大水冲刷、相对小水淤积".按照来水来沙指标流量与含沙量的对比关系,将河床冲淤分成相对大水冲刷区、相对小水淤积区2个大区,或分为清水冲刷区(绝对大水冲刷区)、相对大水冲刷区、相对大小水冲淤临界区、相对小水淤积区、绝对小水淤积区5个小区.
  • 张厚军;安催花
    人民黄河. 2003, 1(10): 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西霞院水库的地形特点、运用方式以及来水来沙条件等因素,在水库淤积形态分析的基础上,对水库的汛期限制水位、水库正常蓄水位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和论证.从水库淤积形态方面分析,西霞院水库汛期限制水位不应超过131 m;根据动能指标、反调节库容需要等因素分析,汛期限制水位131 m的有效库容能够满足反调节库容要求,且发电指标较好.因此,选择汛期限制水位为131 m.考虑到小浪底坝下水位的影响,西霞院水库正常蓄水位选择范围为133~135 m,根据动能、经济方面的综合比较,选择西霞院水库正常蓄水位为134 m.
  • 王江涛;孙文怀
    人民黄河. 2003, 1(10): 1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大中型水电站水库调度规范>的要求,需要编制<小浪底水利枢纽拦沙初期调度规程>.结合小浪底水库运用方式研究成果和下闸蓄水近4年的实际运行情况,经分析研究认为:<小浪底水利枢纽拦沙初期调度规程>的制定应建立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基础上,全面分析论证拦沙初期调度运用特点,尽可能形成并维系坝前及塔前冲刷漏斗区,正确处理淤沙库容合理运用与调水调沙的关系,注意体现调度指令和调度计划的区别,建议采用并提高阶段汛限水位.
  • 张大伟;徐辉;王刚
    人民黄河. 2003, 1(10): 12-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流域水污染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其加以研究以找到水污染防治的应对措施是急需的,也是必须的.在分析黄河流域水污染现状及造成水污染原因的基础上,通过历史研究、比较研究、分析实证研究、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探索了流域、区域与行业的统一管理,流域管理与科技的结合,多渠道、全方位的资金来源,流域责任意识的树立及法律、法规的完善,明确各方的权、责、利,使各方都有所为、有所得,调动多方的积极性,真正建立权威、高效、统一、协调的流域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等防治水污染的途径.
  • 杨国宪;雷鸣;马迎平;王莉
    人民黄河. 2003, 1(10): 14-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干旱地区生态工程布局必须与水资源特性相协调的观点.针对黑河下游地表水年内分配不合理,纵向、侧向、垂向分布各不相同,对生态稳定影响各异的特点,提出该区域的生态工程应具有水资源调节功能、减小垂向蒸发功能等.针对上、下段,东、西河地下水变化规律各不相同,其生态效应各异的特点,认为对侧向渗漏的工程处理不宜过度,并提出"地下水不断流"的概念.另外,还根据水资源特性,对正义峡水库,甘蒙输水干渠,东、西河整治等黑河下游重大生态工程提出了看法,供生态工程布局决策参考.
  • 刘晓岩;薛建国
    人民黄河. 2003, 1(10): 17-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3年1~7月,黄河主要来水区来水严重偏枯,水资源供需缺口大,黄河水量调度面临着自1999年实施全河水量统一调度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根据我国<水法>的有关规定,黄委编制了<2003年旱情紧急情况下黄河水量调度预案>,并经国务院同意,由水利部印发沿黄有关省区和有关枢纽管理单位实施.经过有关单位、部门的共同努力和采取综合有效措施,调度期内,在确保黄河不断流的前提下,较好地协调了沿黄地区城乡人民生活及工农业生产用水.为了今后水调工作的顺利开展,建议:黄河水量调度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和断面流量控制责任制;黄河干流重要水利枢纽进行统一管理调度;<黄河水量统一调度条例>和<黄河水量调度规程>等法律法规尽快出台.
  • 万斌;王正中
    人民黄河. 2003, 1(10): 19-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石头河灌区北干渠输水渠道裂缝产生的原因是:极端的温降收缩及干缩变形受到渠底堑层及原砌石的约束,使得混凝土底板内产生的拉应力超过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通过对坡角约束、基础约束、温度差与收缩差产生情况下的研究,推导出了衬砌底板在温降及干缩作用下受基础约束产生的拉应力计算公式及最大最小裂缝间距公式.
  • 徐建华;李雪梅;王志勇
    人民黄河. 2003, 1(10): 2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土高原地区水利水土保持工程现状减少入黄泥沙约3亿t,减少入黄水量约10亿m3.通过按径流组成分析、水土保持规划措施预估、减沙目标分析等,黄土高原地区2010、2030和2050年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需耗水约为20亿、40亿和50亿m3.
  • 刘增进;李宝萍;杜明侠
    人民黄河. 2003, 1(10): 23-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豫西黄土丘陵区自然、社会经济特点分析了退耕还林还草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自然条件和技术经济等方面论述了退耕还林还草的可行性.针对本区立地条件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的对策,探讨了本区退耕还林还草配置模式、乔木树种的配置方案和牧草种植模式.
  • 杨邦柱
    人民黄河. 2003, 1(10): 25-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水库(淤地坝)淤积是多沙河流的普遍现象,详细地测量计算其淤积量成本较高.经多年研究,总结出一些简化的测算方法,在建立概化模型的基础上,推求出相应高程法和面积外延法:当小水库及淤地坝存在原始库容曲线时,可用相应高程法;如无原始库容曲线时可采用面积外延法计算.
  • 余文学;赵世来;陈洪山
    人民黄河. 2003, 1(10): 27-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平湖水库移民对库区社会经济的影响,可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是移民安置的历史过程,重点关注和研究移民搬迁安置、返迁安置和处理遗留问题3个阶段不同的政策和管理手段对库区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二是移民造成的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变动,重点关注和研究库区淹没和移民造成的资源损失以及社会经济关系的破坏与整合对库区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东平湖水库移民不仅对库区的人际关系、亲缘关系、社会网络和生产网络造成了较大破坏,而且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也很大,在当地社会处于恶性运行状态的背景下,社会经济关系的改善和修补成本巨大,而且需要较长的时间.
  • 曹洪升;赵世来;陈洪山
    人民黄河. 2003, 1(10): 29-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两个方面,介绍了库区移民的贫困现状,指出了造成库区移民贫困的原因一种是原发性贫困,另一种是由于工程建设引起资源减少和社会关系破坏而造成的贫困,进而提出了反贫困的6条措施:①把库区作为山东省反贫困的重点地区;②增加处理移民遗留问题的投入资金;③做好库区下一歩发展规划;④控制库区人口增长;⑤实施教育扶贫政策;⑥加大库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 赵世来;余文学;刘拴明
    人民黄河. 2003, 1(10): 3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平湖库区移民在搬迁安置、返迁安置和处理遗留问题3个阶段的人口变动具有以下特征:①人口自然增长率高;②人口变动时间长;③人口素质不高.库区移民人口的发展对资源、环境和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库区移民人口发展战略为:①控制人口增长;②加强人力资源培养的投入;③提高人口素质.
  • 刘拴明;余文学;赵世来
    人民黄河. 2003, 1(10): 32-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库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特征,指出制约库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自然条件的影响、自然资源的限制、基础设施落后、劳动者素质较低和移民搬迁遗留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等,提出了实现库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5条思路:①协调发展社会经济;②控制人口增长;③发展经济要以人为本;④优先建设基础设施;⑤调整产业结构.
  • 陈洪山;郭国全;曹洪升
    人民黄河. 2003, 1(10): 34-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平湖库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水量资源和水面资源的开发利用.针对库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一级湖库区水污染呈加重趋势、一级湖库区水位涨落不定、二级湖库区易涝成灾等问题,提出了加快汶河水污染治理、加快库区排涝工程建设及涝洼地治理进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等对策.
  • 郑会春;向桐
    人民黄河. 2003, 1(10): 36-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后河水库工程是小浪底水库移民的补偿工程 ,由灌区和枢纽大坝组成,总投资1.9亿元.黄委设计院于1994年6月承担枢纽主体工程的设计工作,其内容包括优化设计、招标设计、碾压砼坝方案论证设计、施工详图设计等.后河水库是续建工程,坝址区地质情况复杂,为此,设计人员对工程进行了安全复核,并邀请国内许多专家进行咨询.经过大量的补充计算工作,认为:经过一系列加固处理措施后,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后河水库工程的安全是有保证的.
  • 郑会春;云西峰
    人民黄河. 2003, 1(10): 38-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后河水库工程规模属中型,大坝坝高73.3 m.该工程以其地质条件和建设背景的复杂性、工程的重要性及1998年发生的重大施工质量事故等独有的特点曾引起国内同行和专家的关注."后河水库工程"项目组针对工程的几个主要特点和设计中的几个难点进行了重点攻关,采取了针对性的处理措施,经过施工期的蓄水检验和观测,未出现异常情况,且坝后无渗水现象,证明效果良好.
  • 戴其祥;张瑞怡;付友苏
    人民黄河. 2003, 1(10): 4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后河水库是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淹没区的移民安置工程之一,其工程地质条件十分复杂.从区域稳定性、库区环境地质、坝基工程地质以及天然建筑材料等四方面,在对后河水库工程长期以来的地质勘察研究工作进行论述的基础上,认为正确处理地质勘察与施工设计的关系,是顺利实施工程地质勘察研究工作的关键.
  • 潘晓红;李振连
    人民黄河. 2003, 1(10): 4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后河水库工程坝址区地质情况复杂,地形条件苛刻,特别是两岸坝肩岩体存在断层、裂隙、节理、软弱夹层.当坝肩承受拱座传来的推力后,两岸坝肩存在抗滑稳定问题.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进行了坝肩稳定计算,并确定了控制两岸坝肩稳定最关键的一组底滑面--4号间歇面和缓倾角结构面上加设砼硐塞的长度.
  • 罗毅;郑会春;翟才旺
    人民黄河. 2003, 1(10): 43-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后河水库1号沟位于后河水库大坝右坝肩,其所处区域的地质条件极为复杂.为了保证大坝的稳定安全,经分析,决定对1号沟采取回填加固处理.效果分析计算表明,1号沟回填混凝土及贴坡混凝土能够改善坝体建基面的应力分布,使下游面的受力明显加大,并能够明显减小坝体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