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3年, 第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论文
  • 李国英
    人民黄河. 2003, 1(1): 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提出建设"数字黄河"工程,以信息化促进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现代化;从实际出发,提出了治黄通信工程建设规划应注意的问题和通信工程建设工作的重点,指出基础平台必须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要把遥感技术广泛应用于治黄工作之中.
  • 赵云章;邵景力;闫震鹏;崔亚莉;焦红军;贺国平
    人民黄河. 2003, 1(1): 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下游黄河水补给地下水的范围在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下变得非常复杂,至今在学术界也没有定论.通过系统研究黄河流域地下水的动态特征,划分了水文型、水文-气象型到气象-水文型,逐渐过渡到气象型、气象-灌溉型和气象-开采型等动态类型,并于2000年和2001年进行了两次地下水流场统一调查和同位素测试分析.采用地下水流场分析法和同位素测试分析法综合研究,较准确地划分了黄河不同河段影响带的宽度,为黄河影响带地下水资源评价奠定了基础.
  • 苏茂林
    人民黄河. 2003, 1(1): 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2年,黄河流域降雨稀少,旱情严重,无论是来水还是水库蓄水都为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少的一年,全年唐乃亥、头道拐、潼关、花园口等水文站实测径流量均为历史倒数第一位.面对严峻的水调形势,黄河水利委员会充分发挥流域机构的水行政管理职能作用,精细调度水资源,经过综合运用有效措施,在确保黄河不断流的前提下,基本保证了沿黄地区按计划用水,超额完成了向山东调水的任务,并为引黄济津筹备了水源,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 孙广生;刘晓岩
    人民黄河. 2003, 1(1): 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水量调度应急实施方案建设项目包括:信息采集系统、总调度中心、决策支持系统.数字黄河工程"一期工程"实现的主要功能有:数据接收处理;实时监视;远程监控、监测、监视;自动报警;信息查询和发布;方案生成和虚拟仿真.通过这些系统建设并发挥作用,极大地改善了黄河水量调度的手段,使"数字黄河"工程从蓝图走向现实.
  • 陈昌杰
    人民黄河. 2003, 1(1): 1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资源贫乏是我国西北地区大开发的最大制约因素,解决大西北缺水问题,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西南调水大西北设想方案,是对解决大西北缺水问题的一次初步探讨.该设想方案从西藏东部和四川西部各大江河干流调水1 200亿m3左右,采用隧洞自流引水到大西北.须开凿隧洞24条,总长1 311 km;建调节水库8座,总库容708亿m3.该设想方案,虽然工程艰巨,投资巨大,但可以分期实施,分期受益.本方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可根本改变大西北地区严重干旱缺水的局面,还可使我国近50%的地区的气候及空气质量得到改善.
  • 徐建华;王玲;王健
    人民黄河. 2003, 1(1): 13-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土高原植被建设必然要消耗一定的水量,从而减少径流量.通过黄土高原有植被和无植被相邻流域水文观测资料对比分析发现,在降雨特性相似情况下因植被截留蒸腾蒸发作用,径流系数减少34%(草)~54%(乔木),说明植被建设一方面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但同时也消耗了一部分水量.根据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到2050年在高标准植被覆盖情况下需耗水量约81亿m3,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或水资源利用规划中,至少安排50亿m3,而现状植被实际耗水只有2亿m3.
  • 陈智汉;冉大川;闫晓玲;邱宇宝
    人民黄河. 2003, 1(1): 16-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黄土高原地区坡面雨洪径流优化集存技术--池窖联蓄系统的研究背景、基本涵义、设计思路、系统组成、功能特点及设计要点等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对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简要分析.试验证明:本系统具有充分拦蓄、有效分离、分区贮存雨洪径流和泥沙的显著优点,是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特别是多沙粗沙区实现雨洪资源化、提高雨水利用率和利用效率、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为黄土高原乃至整个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实现充分、优质、高效开发利用雨洪资源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 王文龙;李占斌;张平仓;刘敏
    人民黄河. 2003, 1(1): 18-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皇甫川流域地处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高原的交接地带,属于水蚀风蚀过渡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通过分析该流域的气候、地貌地形、地面物质组成等条件,结合皇甫川流域泥石流发育现状分析后认为,一般情况下皇甫川流域典型泥石流过程几乎不发生,但是高含沙水流、泥流过程的高发区和多发区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皇甫川流域泥石流的危害是潜在的,对于增加入黄泥沙,特别是对黄河沿岸的府谷、保德以及天桥电站的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 张翠萍;姜乃迁;张锁成;李文学;张原锋
    人民黄河. 2003, 1(1): 2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量的泥沙淤积在下游河道,河床逐渐淤高,是渭河下游水患威胁严重的根本原因.堤防质量差、河道整治工程不完善、河势多变和南山支流排洪通道不畅等是渭河下游防洪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高加固防洪大堤、加强河道整治工程和控制潼关高程等防洪对策.
  • 贺国平;邵景力;崔亚莉
    人民黄河. 2003, 1(1): 22-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水文地质条件和建立黄河下游(河南段)影响带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采用FEFLOW软件建立了三维地下水流模拟模型.详细描述了模型中截渗墙的处理,并用模型模拟了截渗墙建成后黄河侧渗量和地下水流场的变化.结果为截渗墙埋深为20 m和45 m时,黄河年间侧渗量减少率相应为5.50%和7.48%,影响范围位于大堤两侧10 km以内.地下水位的变化表现为大堤内侧水位相应升高,大堤外侧水位相应下降.
  • 何曙霞;夏亦鸣
    人民黄河. 2003, 1(1): 24-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防洪基建工程的档案资料产生于工程建设过程,它对工程建设从勘测设计到竣工验收进行具体描述和总结,是再现工程建设全过程的重要依据.面对新形势,在认真总结防洪基建工程档案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指出当前档案工作中存在领导重视不够、档案法律意识不健全和缺乏现代化专职管理人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建章立制、依法治档等建议.
  • 张继华;郑文君;陈成威
    人民黄河. 2003, 1(1): 26-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行的引黄供水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制约了引黄供水工作的发展,影响了供水管理单位自身经济效益的实现和提高.要从根本上解决供水与用水,供水与收费的矛盾,就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把引黄供水管理工作纳入市场化轨道,减少行政行为,以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规范引黄供水市场.
  • 苏茂林;何平安
    人民黄河. 2003, 1(1): 28-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温孟滩移民安置区大面积薄层放淤改土工程,无论是设计方案,还是施工措施,国内外均无可供借鉴的经验.经过近7年的工程实践,初步形成利用活动泵站抽吸黄河汛期表层浑水,配合管道或渠系输排水沙,采取续灌轮灌方式,人工控制动水放淤改良土壤的一套比较完善的放淤改土施工技术和生产经验,满足了工程要求.工程完工后,改良了土地的耕作习性,增加了可供种植的农作物种类.
  • 杨道富;孙五继
    人民黄河. 2003, 1(1): 3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际水电工程中的索赔按领域可分为工程索赔和商务索赔,按索赔的目的分延长工期索赔和开支亏损索赔,按索赔的原因分施工和设计变更索赔、工程量变化索赔、施工进度延期索赔、合同单价索赔、材料差价索赔、物资采购和运输的索赔、工程保险的索赔等.索赔的程序包括索赔项目的提出、索赔的证实、索赔价目的编报、索赔的解决和索赔的支付等.索赔工作中应细心研究合同条款,时刻关注索赔事件,建立施工记录档案,注意索赔谈判的方式和处理索赔的时限.
  • 杨建基;边立明;宋耀
    人民黄河. 2003, 1(1): 33-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跨流域调水工程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其管理体制包含了技术、经济、社会、环境和政治等多个领域的问题.从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的总体思路入手,结合调水工程的特点,具体分析了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可能融资渠道.在阐述了跨流域调水工程投资分担的主要原则后,对用水户的水价承受能力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水价的参考计算方法.
  • 石春先;吴泽宁;丁大发;左其亭;王海政
    人民黄河. 2003, 1(1): 36-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水资源可再生性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在分析调控措施、调控方案、调控机制和过程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黄河流域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方案评价的概念,建立了调控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并根据调控方案评价过程和理论,研究提出了流域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方案评价的模型体系.
  • 左其亭;吴泽宁
    人民黄河. 2003, 1(1): 38-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考虑到黄河流域水资源系统的具体特点、水资源系统本身的可再生性特性、水资源可再生性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作用及水资源调控的风险因素,建立了"基于调控风险的黄河流域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三大指标群,即水资源天然可再生性指标群、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性指标群、水资源调控风险因素指标群.对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及各指标的含义作简要说明,从而为黄河流域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与调控研究奠定基础.
  • 吴泽宁;左其亭;丁大发;王海政
    人民黄河. 2003, 1(1): 4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流域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所依据的各种条件和关系广泛存在着不确定性,必将导致调控效果的风险.从水资源系统风险的定义出发,提出了黄河流域水资源调控方案风险分析的概念;在分析了黄河流域水资源调控风险来源的基础上,研究建立了调控方案主要风险因素辨识模型体系;根据风险特征,研究了调控方案风险计算模型,从而为黄河流域水资源调控方案风险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 丁大发;吴泽宁;王海政
    人民黄河. 2003, 1(1): 44-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黄河流域为背景,根据流域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问题的特点,在对调控目标与风险辨识有关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拟的蒙特卡罗风险估计方法,在理论上解决了复杂流域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系统风险估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