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2年, 第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论文
  • 李国英
    人民黄河. 2002, 1(3):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李仪祉先生是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第一任委员长兼总工程师.他悉心研究黄河治本之策,从历史上局限于下游堤防防洪工程,到把近代水利科学技术与传统河工相结合,提出符合黄河实际的上、中、下游统一治理的方略,并付诸实践,从而把治理黄河的方略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首次提出了粗沙、细沙的概念,明确指出粗沙来自龙门以上两岸,细沙则来自汾河、洛河、泾河、渭河等支流;他发表的<黄河水文之研究>是研究黄河水文最早的重要科学论著;他还促成了我国治理黄河历史上首次河道模型试验的开展……李仪祉先生不愧是中国近代水利事业的奠基人.
  • 刘万铨
    人民黄河. 2002, 1(3): 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黄河水利委员会编撰、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图说类画册,从悠远的黄河历史中,截取最值得书写的20世纪,以百年为时序、以治黄为主线、以黄河流域为舞台、以百年中的重大事件和重点人物为表现对象,视角独特,手法新颖,主题鲜明,构思巧妙,重点突出,选材精当,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现实价值和历史价值.
  • 卢杜田;翟家瑞;尚全民
    人民黄河. 2002, 1(3): 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1年12月17日9时25分,黄河内蒙古乌兰木头河段民堤发生凌汛溃堤决口,凌水波及面积约40 km2,泛水区水深0.5~2 m,受灾人口约4 000人.造成堤防溃口的原因主要有:①堤身质量差,满足不了抗冲、抗渗要求;②封河速度快,气温冷暖反复;③堤线布置不合理,易受水流顶冲.建议今后加强民堤防守,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堤防除险加固步伐,杜绝类似险情的再度发生.
  • 侯新闻;梁建峰
    人民黄河. 2002, 1(3): 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平湖水库分洪运用应达到"分得进,守得住,排得出,群众保安全"的要求,2001年汶河洪水暴露出东平湖水库在泄流问题上还存在着湖水北排出路不畅、南排流路尚未打通、入黄口门淤积严重造成排水不畅等一系列问题.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①疏浚扩宽河道,彻底清除行洪障碍,扩大出湖河道排水能力;②开辟新的南排出路;③经常疏浚河道,防止黄河水倒灌淤积;④彻底废除湖区生产堤,扩大老湖的调蓄能力.
  • 罗昌忠;马振民;张平安;薛清敏
    人民黄河. 2002, 1(3): 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故县水库位于黄河一级支流洛河中游,是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供水、发电、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大(Ⅰ)型水利枢纽工程.1996年通过国家首次大坝安全鉴定,被评为安全Ⅰ类坝.水库总库容11.75亿m3.大坝设有两个泄洪底孔,1个泄洪中孔,5个溢流表孔,最大泄洪量12 500 m3/s.电站厂房为坝后式厂房,装有三台单机容量20 MW的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60 MW,年设计发电量1.45亿~1.62亿kW*h.故县水利枢纽管理局工程管理分局下设机械、水工、绿化3个分厂,主要负责工程防汛设备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及时处理设备缺陷,使设备完好率、可调率均达到100%;按上级指令及时准确地启闭闸门,完成工程防洪任务,确保防汛安全;负责大坝的安全监测,保证大坝的正常安全运行;负责水工建筑物管理、运行、维护和保养.通过10年来的发展,故县水库工程面貌、设备状况得到较大改观,各项管理制度日臻完善,管理工作正逐步走上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的轨道.
  • 王玉明;张学成;王玲;周建波
    人民黄河. 2002, 1(3): 9-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流域地处我国腹地,多年平均降水量455.5 mm.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持续干旱少雨,沿黄地区引用黄河水量普遍增加,致使全河径流普遍偏枯,下游非汛期频繁断流.对黄河流域的降水及径流的分析结果表明,9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降水量和径流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实测径流的变化幅度远大于天然径流.
  • 李红良;王玉明;蒋秀华;赵元春
    人民黄河. 2002, 1(3): 12-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对黄河干支流28个主要水文站1952~1998年悬移质泥沙中粗泥沙输沙量的分析得出:1967年以来,随着上游青铜峡、刘家峡、龙羊峡等大型水利枢纽的相继投入运用,头道拐站的悬沙输沙量明显减少,但悬沙中粗泥沙量变化不大;头道拐-龙门区间,70年代中后期悬沙输沙量明显减少,其中粗泥沙量减少的幅度更大;三门峡水库出库粗、细泥沙量随水库运用方式的不同而变化,从时段累计结果看,蓄清排浑控制运用期,潼关以下库区在运用年内虽然达到了冲淤平衡,但已呈现出"拦细排粗"的特性;下游河道粗、细泥沙量的变化主要受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的影响,粗泥沙量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高村以上河段,高村以下相对稳定.
  • 刘洪先
    人民黄河. 2002, 1(3): 15-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水北调是一项跨流域、跨省市的远距离调水工程,由于沿线各省(市)的自然地理、人口、资源、社会、经济等状况各不相同,因此必然存在流域、城市之间用水矛盾和利益协调问题.通过对国内外水权现状进行研究,根据水权基本理论,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水资源状况和南水北调工程实际出发,提出了南水北调工程水权分配的基本思路、原则和程序.
  • 陈莉
    人民黄河. 2002, 1(3): 18-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发展角度来看,水土保持的持续目标是不断趋向"利"与"害"动态平衡的环境目标、满足"环境消费"的经济目标和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发展的优良化过程.把水土整治土地类型划分为"开发地整治、保护地整治和贮备地整治"三大系统,彻底摒弃了过去"农、林、水、牧……"专业化产业分割的"工程、生物--种草、造林……"专业技术分割,提出复式治理和持续产业化思想.
  • 陈江南;段文中;王国庆;杨顺利;严国民
    人民黄河. 2002, 1(3): 2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当前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前期工作中的典型小流域方案比选这一难点入手,以黄土高原沟壑区和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为例,通过典型小流域选择和土壤侵蚀分区,按照水土流失规律和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提出了不同部位的治理措施布局;经过实地布设和多方案比选,对各种措施进行了优化配置.认为:典型小流域要有代表性,方案比选要紧密结合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的新要求并与实地布设相结合,以保证比选优化结果作为类型区治理措施配置的依据.
  • 杨林同;周万银;张锡林
    人民黄河. 2002, 1(3): 23-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民胜利渠是新中国引黄灌溉第一渠,1952年4月12日开灌,结束了"黄河百害,惟富一套"的历史,迎来了开发利用黄河水沙资源的新时代.50年来,灌区解决了引黄灌溉三大难题: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泥沙处理、水资源优化配置;探索了井渠结合灌溉的制度;走出了科技兴灌区之路.
  • 张玉贵
    人民黄河. 2002, 1(3): 25-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搞好渠道防渗与渠系建筑物维护是灌区挖潜节流扩大效益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灌区走向"以水养水"良性循环轨道的根本之举.防渗渠道毁坏的主要原因是:基础处理不实,渠床纵坡、混凝土级配、伸缩缝及其填充材料设计不合理,渠道选线时未考虑地下水位、地下泉眼等.另外,还分析了桥梁、跌水、陡槽、渡槽、涵洞和斗门等的毁坏原因.
  • 黄振平;周振民;周兰香
    人民黄河. 2002, 1(3): 26-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黄河下游引黄灌区不同灌溉模式,在对模糊综合评判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优化灌溉模式评判指标,建立模糊集合评判模型,通过模型求解,对各类灌溉模式进行了评价,使一直沿用的传统引黄灌溉模式定性分析定量化,使决策更为科学合理.
  • 李丕武;崔亚令;郭玉松;袁江华
    人民黄河. 2002, 1(3): 28-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物探从创建至今走过了46年,其发展过程经历了创业时期、水工物探时期和工程物探时期.1985年,黄河物探开始挺进市场:桩基检测成为拳头产品,堤防隐患探测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并获两项国家发明专利.面对新的历史时期,黄河物探面临着机遇与挑战,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就必须优化队伍结构,加大科研工作力度,选择超前课题,不断出新成果、创高效益.
  • 张启明;余广川;张雷顺;李小枝
    人民黄河. 2002, 1(3): 3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7组21个环氧水泥浆黏结既有混凝土试件的劈裂抗拉试验,就环氧掺量及水灰比对既有混凝土黏结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得出环氧掺量为30%左右,水灰比为0.5~0.6时,粘结效果较为理想.该结果已在实际工程补强加固中得以应用.
  • 翟家瑞;赵咸榕;钱云平
    人民黄河. 2002, 1(3): 32-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万家寨水库凌汛期运用方式研究,其目的是为了减轻万家寨水库运用对内蒙古头道拐以下河段、坝下河曲河段和天桥水电站防凌的影响,并在保证防凌安全的前提下统筹防凌与发电的关系.该项目就水库蓄水对上下游河段防凌的影响及库区冰塞和冰坝壅水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凌期不同阶段的水库防凌调度模型和调度方案.经实际验证,方法可行,精度较高,受到专家们的高度评价.
  • 郑春茂;裴群;闫新光;姜梦久
    人民黄河. 2002, 1(3): 34-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万家寨水库修建后,喇嘛湾大桥以下河段成为稳定封冻河段, 封冻河段增长86 km.冰塞、冰坝险情增加,水位壅高,沿河企业、村庄受灾.万家寨水库运用对河曲河段及天桥电站的凌情影响,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应掌握时机降低库水位,适当抬高移民搬迁线.
  • 赵咸榕;汤国平;张素平
    人民黄河. 2002, 1(3): 36-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国内外冰塞研究现状、万家寨库区冰塞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针对万家寨库区河道特点,研制了一套完整的冰塞壅水计算方法,并经过了实测模拟.计算了原设计条件水库蓄水位975 m时不同冰量和流量情况下的拐上冰塞壅水位.在灵活运用<水文计算规范>提供的冰塞壅水计算方法上取得了新的经验.
  • 钱云平;金双彦;李旭东
    人民黄河. 2002, 1(3): 38-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万家寨库区开河期的主要问题是冰坝壅水问题.在开河期,由于库区特殊的地形条件,因而易卡冰结坝,造成严重凌灾.在库区冰坝形成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外研究成果,计算了万家寨库区冰坝可能的壅水高度.并根据近三年的开河情况,分析了库区冰坝溃决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冰坝上下游水位差、流量和库水位等.
  • 可素娟;王玲;金双彦
    人民黄河. 2002, 1(3): 4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万家寨水库运用主要分三个阶段,即初始封河期、稳定封河期和开河期.研究万家寨水库调度模型的目的是为了制订水库在凌汛期三个阶段科学合理的调度方案,在保证凌汛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库的经济效益.
  • 人民黄河. 2002, 1(3): 4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郝守英;李跃伦;蔡彬
    人民黄河. 2002, 1(3): 42-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万家寨水库在1998~2001年度3个凌汛期,依次经历了暖冬、冷冬、气温比较正常3个过程,比较具有代表性.万家寨水库防凌调度项目在边研究、边实践的过程中研究成果不断完善,水库防凌调度运用方式日趋合理,发电效益逐步提高,凌灾损失逐步减少.在1999~2000、2000~2001年两年度的凌汛期间,项目的研究成果在万家寨水库实时调度中得到应用.
  • 人民黄河. 2002, 1(3): 43-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翟家瑞;郝守英;可素娟
    人民黄河. 2002, 1(3): 44-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万家寨水库修建后,使拐上至坝址多年不封河的河段封河,并对河曲河段及天桥电站凌情产生了一定影响.在现行的移民高程条件下,为保证库区防凌安全,水库不能按设计正常运行,必须降低库水位运用.凌汛期水库泄流要相对平稳.宜尽快把移民线由现行的984 m高程提高到987~988 m.建议研究如何利用开河时凌汛洪水进行水库排沙减淤方案,严禁向河道弃渣,改善库区河道边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