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2年, 第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论文
  • 王家耀;周海燕
    人民黄河. 2002, 1(1):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数字黄河的定义、主要目标、框架体系、信息技术系统、信息应用服务技术体系以及数字黄河的关键技术支撑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数字黄河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黄河信息技术系统应包括黄河流域信息基础设施、黄河流域空间数据基础设施、黄河流域监测与数据采集体系等;其信息应用服务技术体系主要包括黄河流域洪涝灾害预测与对策智能技术系统、黄河流域洪水防治与调控系统、黄河生态环境监测与规划系统、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规划系统等.
  • 杨希刚;王敏;曹俊峰
    人民黄河. 2002, 1(1): 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水利规划工作的地位和特点,提出了编制水利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结合黄河水利规划实际情况,明确了今后水利规划管理工作的重点,即应抓好规划项目的总体安排、实现规范化管理、注重提高成果科技含量和加大投入力度.
  • 李泽刚
    人民黄河. 2002, 1(1): 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宽浅,边滩变动快,主流摆动频繁,"横河、斜河"经常发生,是"背着石头撵河"这种防洪被动局面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黄河下游河道有三级造床流量,宽河道中具备产生窄河道的自然条件.目前河南段河道之所以还在游荡,主要原因是治理不到位.河南段河道的治导线,应该参照山东段河道整治成近500 m宽的微弯型河道.其方法是用种草和修建透水桩坝固定嫩滩.分析结果表明河道缩窄,对山东窄河道及河口并无不利影响.
  • 魏向阳;张素平;陈银太
    人民黄河. 2002, 1(1): 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民治黄以来,黄河下游初步建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加之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汛期堵复决口成为可能.黄河干流堤防发生溃口后采取"裹、拦、导、分、堵、排、围"措施是结合黄河实际提出的科学对策,可为各级防汛部门编制具体方案和行政首长指挥决策提供参考.
  • 汪自力;张宝森;田治宗;王卫红;张喜全
    人民黄河. 2002, 1(1): 1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堤防漏洞形成发展机理极其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在室内外试验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土力学、水力学等有关理论,对试验结果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漏洞进口吸力大小与洞内流速关系最大,而与洞子进口高低无直接关系;漏洞的形成和发展经受着冲蚀与坍塌破坏两者的共同作用,整个过程先缓后急,具体可分为形成阶段、缓慢发展阶段、急剧发展阶段和溃口阶段.
  • 窦焕春;朱志方;朱建奎
    人民黄河. 2002, 1(1): 14-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浪底水库建成后改变了黄河下游水沙条件,白鹤至京广铁桥河段现有河道整治工程对水库运用初期的水沙变化和游荡性河段河床演变形势具备一定的适应性,对控制下游河道游荡范围效果明显.调整河湾布置方案,尽快完成重点整治河段工程布点,能进一步控制下游河势变化;大力推广新结构、新材料的应用范围,重视工程自身安全,加固现有工程根石基础,有利于增强工程抗冲能力,提高整治工程对小浪底水库下泄清水的适应性.
  • 焦恩泽;李红良
    人民黄河. 2002, 1(1): 16-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浪底水库已于2000年1月下闸蓄水,其入库水沙过程受制于三门峡水库出库水沙过程.因此,小浪底水库的运用必须考虑入库的水沙特点,水库泥沙问题也应结合库区其他条件来研究.制订水库运用方案时应充分吸取三门峡、官厅、巴家嘴等水库的经验教训,以期达到合理的目标.建议对富裕输沙能力问题、异重流排沙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多年调节泥沙问题应当慎重对待.
  • 苏茂林
    人民黄河. 2002, 1(1): 18-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1年黄河花园口站实测径流量约165亿m3,仅为多年均值的1/3,为有实测资料以来第二个少水年份.其中汛期径流量为44.7亿m3,为有实测资料以来同期最小值.7月份,黄河中游河段头道拐、吴堡、龙门、潼关等站相继出现有记录以来的最小流量.面对严峻的调水形势,黄河水利委员会充分发挥流域机构的水行政管理职能,防汛、防断流两手抓,通过对刘家峡、万家寨、小浪底和东平湖等水库的科学调度,不仅保证了沿黄省(区)城乡人民生活用水和农作物关键期用水,而且特大干旱之年还实现了黄河不断流的目标,使河口地区生态环境初步得到改善.
  • 赵斌;彭功勋;张丽
    人民黄河. 2002, 1(1): 2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资源量的概念及其计算一直是国内外水利界所关注的问题.目前水资源量是一个体积意义上的概念,它未考虑淡水作为资源的时效性,简单地认为"等量即等价".为弥补水资源量概念存在的缺陷,从时空的角度提出了水资源丰度模型,并在模型中开拓性地提出了"淡水寿命"概念,用于描述水资源的潜在价值,同时还尝试性地把淡水的污染和治理也纳入该模型中.该模型为评估地区水资源富含程度、界定水资源归属和评价河流战略地位等提供了新的途径.
  • 王亚华;胡鞍钢
    人民黄河. 2002, 1(1): 23-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治理"是国际社会最近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思想.从旧的控制到良治,是现代治理追求的目标,其内涵包括扩大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从只有政府的一个制度实施者转变为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公民、私营部门、媒体、国际组织在内的多个制度实施者,从黑箱操作到信息公开和信息透明.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流域治理,基本是一个流域开发和兴利除害的工程概念,和现代治理的概念有很大差别.长期以来我国江河流域水资源的分配,主要采取指令配置、自上而下的控制模式.在水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这种治理模式存在严重的体制失效,流域管理呼唤新的治理模式.目前关于流域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已经从政策层面推进到制度层面,水权与水市场的探索也已全面展开.但遗憾的是,流域体制改革的讨论大多局限于泛泛的统一管理的思路上.统一管理是一种强化集权控制的思想,虽然已经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仍然不能完全回避体制失效的问题.本文借鉴现代治理理念,提出黄河流域的良治框架,特别指出流域治理模式转变的关键是水公共部门的转型,水管理体制的改革归根结底是水公共机构职能的转变.
  • 陈晓坤
    人民黄河. 2002, 1(1): 26-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 对我国现行灌区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灌区硬件设施要改造配套、逐步现代化,灌区软件管理也要从观念、理论、制度、政策等方面进行改革.经济自立灌溉区(SIDD)是一种先进的灌区管理模式,从我国8个省(区)进行的试点效果来看,它完全符合我国国情.经济自立灌溉区的建立是我国灌区管理模式改革的首选方向.
  • 王延贵;匡尚富;李希霞
    人民黄河. 2002, 1(1): 28-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簸箕李和位山两灌区实测水沙资料为依据,分析了不同类型渠道(沉沙条渠、衬砌渠道、土质渠道和支斗渠)的冲淤特性以及引黄含沙量和粗颗粒泥沙对渠道冲淤的影响;指出,冲淤交替是渠道冲淤的基本特性之一,灌区工程改造是影响冲淤的主要因素之一;提出了变比降沉沙条渠泥沙冲淤模式.
  • 王晗生;王青宁
    人民黄河. 2002, 1(1): 3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全面正确地评价人工水土保持林,在分析人工林经营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将水土保持林划分为公益性和用材兼顾林两类,并论述了其成林过程、途径及效应等方面的性质,以及与单一追求经济目标的林分在经营上的差异.表明人工水土保持林接近自然的属性是保证其质量的重要特征;使得林木在一个世代内保持其稳定性而不早衰,或者演替为地带性顶极森林植被而产生的稳定性,则奠定了其功能持续的基础;较短时期内形成良好的贴地面覆盖是其快速有效性或具有显著功能的前提.
  • 罗万勤;郑新民
    人民黄河. 2002, 1(1): 33-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流域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区,与黄河流域面上的各种信息密切相关,水土保持数字化是水土保持工作决策科学化的基础,是"数字黄河"的重要内容;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已经开展了部分水土保持数字化方面的工作;水土保持数字化工作是长期的事业,任务很重,要有专门的机构组织专业人员抓紧实施.
  • 韩昌海;赵建钧;王溥文;顾正华
    人民黄河. 2002, 1(1): 35-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沙坡头水利枢纽导流明渠下游的消能型式由物理模型试验所得,是一项在低佛氏数条件下的二级消能方法的成功实践.在明渠出口处采用二级消能方法,同时结合扩散消能措施,有效地解决了明渠水流的消能问题,使明渠水流与下游河道得以很好地衔接,同时,该方案也为工程节省了大量投资.
  • 曲敏;屈龙;张书光
    人民黄河. 2002, 1(1): 37-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甘泽坡水利枢纽位于鄂尔多斯台向斜的东南边缘,东接山西台背斜.工作区属华北地区的陕甘宁蒙盆地地层分区.从坝址区向北,地层由老到新分别为: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三迭系和第四系.经过渗漏分析计算,认为库坝区渗漏基本上是绕坝渗漏,而且右岸大于左岸,过坝后渗漏至黄河下游.
  • 王桂娥;乐金苟;王育杰;校志强
    人民黄河. 2002, 1(1): 39-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9~1998年三门峡水电站进行了10年汛期浑水发电试验.除进行材料试验解决了抗磨蚀问题以外,重点提出了"洪水排沙,平水发电"的运用方式.通过试验运用证明,"洪水排沙,平水发电"可有效提高汛期发电运行小时数和水量利用率,虽然汛期发电天数小于全汛期发电时汛期平均发电天数,但发电量显著增加.
  • 李福生;王宝玉;王军良
    人民黄河. 2002, 1(1): 4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天桥水电站的运行方式及调峰任务,分析万家寨电站调峰不稳定流对天桥电站发电量的影响,并通过万家寨水电站调峰不稳定流演进分析,对万家寨电站投入运用后天桥电站的运用方式提出建议:调整天桥水电站日发电运用方式,恢复有效库容,扩机增容.
  • 人民黄河. 2002, 1(1): 43-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