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0年, 第1卷, 第9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论文
  • 李文学;赵文林
    人民黄河. 2000, 1(9): 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50~2000年50年的建设,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河流泥沙研究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性水利科研机构.拥有国内外屈指可数的大型河工动床模型试验厅、国内第一台100 t大型电液伺服粗粒土动静三轴仪等先进的试验设备和仪器,承担并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等在内的各类科研任务2 300余项.在黄河粗泥沙来源区的确定、多沙河流水利枢纽"蓄清排浑"运用方式的提出、黄河泥沙数学模型研制、黄河下游河床演变规律分析、实体动床河工模型模拟技术研究、工程结构与抗震技术研究、饱和-非饱和三维渗流计算研究、大型水利枢纽整体布置中的水力学及泥沙问题试验研究、引黄灌溉、防洪抢险及水利量测技术等诸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为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为我国水利科学的进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 张俊华;张红武
    人民黄河. 2000, 1(9): 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50年代初,黄科院即将浑水模型律作为主攻方向之一,开始黄河动床模型试验方法的研究.在此期间,与其他单位共同主持完成了三门峡水库淤积及渭河回水发展野外大模型等试验研究工作.经历了由比尺模型到自然模型方法的探索.60年代开始,又将重点转向比尺模型方法的研究.提出了适应于黄河的模型相似律,并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研究.90年代以来,黄河模型的相似理论、模型沙材料及试验方法等方面均有了长足的发展,且趋于完善.完成或进行着大量的试验研究课题.其中小浪底至苏泗庄河段模型及小浪底水库模型规模十分巨大,得到各级领导及科技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就实际作用及发展趋势而言,模型试验也许永远是解决重大工程泥沙问题的主要手段.
  • 梁国亭;钱意颖
    人民黄河. 2000, 1(9): 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泥沙数学模型的研究与流域规划、工程建设和管理运用等生产问题紧密结合.根据黄河治理情况及各时期治黄对数学模型的要求,黄科院开发和研制了水文学和水动力学两类模型.通过简单回顾黄科院黄河泥沙数学模型的发展概况,对黄河水文学模型的特点,水动力学模型的基本原理、计算方法、关键技术问题的处理等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述,指出了已取得的成就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 申冠卿;张晓华;李勇;尚红霞;潘贤娣
    人民黄河. 2000, 1(9): 1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6年以来,受气候变化、工农业用水增加及大型水库调节的影响,黄河下游出现枯水少沙、大洪水几率减小、高含沙洪水频繁发生、年内水沙分配改变的情况,致使河道主槽发生严重淤积、河道萎缩、平滩流量减小、河道排洪能力降低,中常洪水即可出现高水位,洪峰传播时间长且沿程变形复杂,小水大灾.
  • 张红武;刘海凌;董年虎;赵新建;李丙瑞;曹永涛
    人民黄河. 2000, 1(9): 12-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黄河动床模型相似律完成了小浪底水库下游游荡性河段模型的设计.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模型满足水流运动相似、阻力相似、泥沙运动相似、河床变形相似等条件,且通过验证试验选取的河床变形时间比尺与水流运动时间比尺基本一致,从而避免了因时间变态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利用该模型对小浪底水库运用后游荡性河道河床演变规律和将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预估,并先后完成了洪水预报和河道整治方案检验试验.
  • 张俊华;王国栋;陈书奎;张红武;田治宗
    人民黄河. 2000, 1(9): 14-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现代模型相似理论及关于异重流运动相似条件的研究成果,在分析原型资料和对模型沙特性比选的基础上进行模型设计;同时利用三门峡水库实测资料完成了模型验证试验;在模型设计及验证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水库在拟定的运用方式下泥沙运动规律、泥沙淤积机理及河床纵横剖面形态变化等.
  • 姜乃迁;李文学;张翠萍;张原锋;侯素珍
    人民黄河. 2000, 1(9): 17-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影响潼关高程的主要因素有来水来沙条件、上下游河段冲淤状况和坝前运用水位,其中来水来沙条件起着主导作用.潼关高程的变化受下邻河段(黄淤36~41断面)冲淤的影响要大于上邻河段(黄淤41~45断面).减少三门峡水库非汛期高水位的运用对减缓非汛期潼关高程的抬升起着重要作用.清淤河段选在黄淤30断面以上,重点在黄淤36~41断面.清淤时间分为桃汛期和汛期两个时段.清淤对潼关高程的上升趋势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 姚文艺;江恩惠;李晓鸣;侯志军
    人民黄河. 2000, 1(9): 19-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黄河下游开展挖河疏浚有很多关键技术问题需要解决.近两年来,重点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并辅以数学模型计算及对挖河固堤启动工程的实测资料分析,对拟定的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及弯曲性河段不同挖河固堤方案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分析,研究了挖河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得出了一些初步认识,并对挖沙减淤计算的有关问题作了讨论.
  • 江恩惠
    人民黄河. 2000, 1(9): 22-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介绍了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近年来利用河工模型开展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演变、河道整治及其有关问题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了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河道整治工程适应性、河道演变规律及历次河道整治规划治导线的检验与修订试验成果.通过对游荡性河段河道整治工程设计有关问题的探讨,指出河道整治设计流量以选取4 000 m3/s为宜;东坝头以上河段河道整治河宽可降为1 000 m、东坝头以下可降为800 m,潜坝过水后应计入或部分计入排洪宽度.
  • 李信;常向前;贾中民;李建军;张健
    人民黄河. 2000, 1(9): 24-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国家投资力度的加大,黄河防洪工程建设逐步推行以"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为主要内容的工程建设管理新体制.在黄河堤防工程施工中要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办法、建立建全质量检查体系:对施工单位呈报的开工令进行严格审批;在施工阶段,要充分发挥监理工程师的作用;严格按照工程规范进行施工,对任何违反施工程序、不合乎质量要求的地方一律返工;保证达到堤身填筑段接缝的密实、填土压实度不小于94%、干密度不小于1.5 t/m3的要求.
  • 潘恕;汪自力;余咸宁;许雨新
    人民黄河. 2000, 1(9): 26-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溃口的危险依然存在.如充分利用橡胶坝充胀速度快、移动方便等优点,在决口口门的上游设置橡胶坝围堰,给口门的堵复创造有利条件,则可以达到汛期快速堵复决口、减少水灾损失之目的.通过论证橡胶坝围堰快速堵口技术的可行性,分析了无基础橡胶坝围堰快速堵复决口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并总结了现场试验结果,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意见.由分析计算和现场试验得出结论:在围堰处流速不大于3 m/s、水深不大于5 m的条件下橡胶坝围堰可以作为黄河决口快速堵复的一种新技术.
  • 冀春楼;徐刚;高航
    人民黄河. 2000, 1(9): 29-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黄委会基本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检测工作质量管理体系介绍的基础上,对近年来在立足黄河和面向市场两个方面的工作进行了回顾,并对在基本建设工程"三项制度"改革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育的条件下,工程质量检验机构作为第三方服务机构如何快速健康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 <人民黄河>杂志社
    人民黄河. 2000, 1(9): 3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潘恕;常向前;沈凤生;李斌
    人民黄河. 2000, 1(9): 32-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自行研制的大型电液伺服粗粒土动静三轴试验仪为工具,对砂砾石、掺砾土两种粗粒土的试验资料作了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供动力分析使用的振动孔隙水压力和残余应变数学模型.考虑初始剪应力影响,归纳了指数函数型表达的超静孔压增长规律和残余剪切变形规律.在三维有效应力有限元法中,运用上述模型对地基土的地震反应进行分析,不但可模拟土体孔压和永久变形在地震过程中的变化情况,而且能够对地震过后一段时间的变化进行模拟.
  • 陈士俊;张俊霞;李莉;张宝森;朱登峰
    人民黄河. 2000, 1(9): 34-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总结了渗流数值计算的方法,简要介绍了三维稳定、非稳定渗流,裂隙岩体三维渗流及饱和-非饱和渗流计算的微分方程及定解条件.同时,介绍了网格的自动剖分、自由面的确定、渗流量计算、排水井列的计算及前后处理等的处理原则.并结合小浪底水利枢纽、瀑布沟水电站土石坝等工程,运用所编程序进行分析计算,其研究成果为工程设计、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
  • 王笑冰;赵寿刚;孟献颖;马卫东;杨小平
    人民黄河. 2000, 1(9): 37-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室在多年的治黄实践中,应用土力学理论及相关技术,针对像黄河这样的多泥沙及泥沙淤积严重的河流存在的具体工程问题,进行了软土试验、在淤土地基上加高土坝、水力冲填筑坝技术等课题的研究.结合工程编写了岩土工程固结计算和多种数值分析计算程序,通过多种技术手段解决了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大量技术难题,并对今后岩土工程的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
  • 人民黄河. 2000, 1(9): 39-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国庆;王云璋;尚长昆
    人民黄河. 2000, 1(9): 4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简要介绍了黄河月水文模型,然后在分析气温变化对黄河流域蒸发能力影响的基础上,采取假定气候方案,分析了黄河主要产流区径流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最后根据全球气候模型GCMs输出的降水、气温结果,估算了温室效应对主要产流区水资源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得出:黄河未来几十年径流量呈减少趋势,汛期径流和年径流约分别减少25.4和35.7亿m3,其中兰州以上减少最多,占总减少量的一半以上.
  • 姜丙州;张霞
    人民黄河. 2000, 1(9): 42-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黄河下游水资源特点及水资源利用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下游引黄灌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实行水资源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利用干流枢纽工程调节径流,并适时调入外水以增加下游水量;防止水污染,以增加可利用水量;灌区以节水为本,合理利用区域水量,调整水价.
  • 吉祥
    人民黄河. 2000, 1(9): 44-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孙墅林
    人民黄河. 2000, 1(9): 44-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