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0年, 第1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论文
  • 李勇;翟家瑞
    人民黄河. 2000, 1(11): 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受水沙条件及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黄河下游河床边界近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对不同时期下游卫星照片、地形资料及河道横断面变化的分析,阐明了河道不同部位边界条件的变化特征:与50年代相比,近年来中水河槽尤其是主槽过洪宽度和过水面积明显减小,原本开敞通畅的滩区受生产堤及拦滩道路、渠堤的影响变得封闭不畅,滩唇高仰、堤河低洼的局势进一步加剧.
  • 曲少军;申冠卿;魏向阳;何红生
    人民黄河. 2000, 1(11): 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实测资料分析,黄河下游河道在持续萎缩情况下,漫滩洪水滩地过流比有增大趋势,洪水期间仍是"淤滩刷槽",主槽同流量的平均流速并未减小.论证了下游河道洪水期水位流量关系线随着流量的增大渐趋平缓的线型特征.在评述已有河道排洪能力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对近年来黄河下游河道排洪能力的计算分析方法作了阐述,提出对于水文站断面应根据断面形态不同分别采用水力因子法和涨率分析法作为主要的推求方法.
  • 苏运启;赵咸榕;程艳红;冯立亚
    人民黄河. 2000, 1(11): 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洪水过程中主槽平均流速和断面冲淤变化是影响下游河道排洪能力的主要因素.对黄河下游实测资料的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涨水期主槽平均流速随流量的增大而增加,但当主槽平均流速达到2.5 m/s时,流速随流量的增加而增加的幅度明显减小,主槽平均流速和流量呈对数关系;洪水过程中主槽涨水期冲刷、落水期回淤,相应的冲淤面积与洪水流量的变幅呈较好的线性关系;涨水期主槽冲刷面积受含沙量的影响不明显.
  • 李勇;侯素珍;罗怀新;黎桂喜;周万军
    人民黄河. 2000, 1(11): 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理论分析为基础,利用黄河下游洪水期实测水文资料,分析了游荡性河道主槽宽度变化对洪水水位涨率的影响,阐明了不同含沙量洪水水位表现的内在联系.结合窄河段水位涨率变化特点,探讨了主槽宽度、河道比降对洪水水位涨率的定量影响.黄河下游洪水水位涨率总体上与主槽宽度成反比,但当主槽宽度大于1 000m时,对水位涨率的影响程度明显降低.
  • 人民黄河. 2000, 1(11): 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尚红霞;韩名乾;刘巧媛;周万军;裴明胜
    人民黄河. 2000, 1(11): 9-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下游滩地是蓄滞洪水的主要场所,滩区边界条件的变化对滩区水动力条件和阻力特性产生了较大影响.通过系统分析漫滩洪水期典型滩区实测资料表明,近年来滩区阻水建筑物增多,局部水头损失增大,水动力作用明显减弱,滩区水面比降仅为大河比降的1/3~1/2;同时,滩区面积增大,植被增加,滩地阻力也增大.若直接采用大河比降反求滩区糙率系数,结果比实际糙率偏大很多.因此在用水文学和水动力学数学模型进行黄河下游排洪能力计算过程中,应注意滩区比降与糙率的率定及匹配.
  • 人民黄河. 2000, 1(11): 1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晓华;郝中州;王广峰;李风杰
    人民黄河. 2000, 1(11): 1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黄河下游实测洪水资料,通过分析不同河道边界条件下洪水传播的特点,深入研究了黄河下游宽河道洪水削减和传播时间的变化规律,认识到水沙条件和河道边界条件的对比是决定洪水传播规律的主要因素.在建立上、下游水文站洪峰流量的相关公式时,引进了表达上述因素的Qm/Qp与Qa/Qm因子,保证了公式的合理性和完善性.洪水传播时间因子Tm/Tp与Qm/Qp的相关图形表明,洪水在接近平滩流量时的传播速度最快,漫滩后随洪峰流量的增加逐渐减慢,在洪峰流量约等于2倍平滩流量时,洪水传播时间最长.洪水传播时间是随着断面平均流速变化的,但漫滩水体的进、退水又增加了洪水波变形的程度,影响了洪水的正常传播.
  • 陈孝田;陈明非;宋晓景
    人民黄河. 2000, 1(11): 13-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黄河下游洪水进行分类对比,系统地分析了各类洪水水沙特性、冲淤规律,着重强调了1986年以来水沙冲淤特性.研究了不同含沙量级洪水对河道冲淤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一般洪水对冲淤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含沙量,高含沙洪水是来沙量,低含沙洪水是来水量.
  • 魏向阳;韩巧兰;薛云鹏;祝杰
    人民黄河. 2000, 1(11): 15-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后,黄河下游在较长时期内受下泄清水影响,河道冲淤演变及排洪能力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在现场查勘的基础上,通过对丹江口水库和小浪底水库拦沙初期下游河道演变、排洪能力变化特点的对比,分析了黄河下游防洪面临的新形势:小浪底水库拦沙初期,下游河道发生冲刷,但艾山以下窄河段冲淤变化不大,近年来形成的淤积萎缩的状况难以很快改观;游荡性河段调整剧烈,工程出险机遇增大;河道水位流量关系中水流量以下部分同流量水位明显降低,中水流量以上部分水位降低幅度可能会明显偏小,防洪形势仍不容乐观.
  • 张锁成;宋红霞;刘占松
    人民黄河. 2000, 1(11): 17-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概述了黄河主要支流的特征.根据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要求,提出了对黄河治理开发和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有较大影响的洮河、湟水、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汶河等11条主要支流的治理开发意见.
  • 王广欣
    人民黄河. 2000, 1(11): 19-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黄河堤防工程设计效率,缩短设计周期,降低设计成本,基于AutoCAD的命令脚本文件接口功能,应用高级语言开发出SectCAD软件.该软件具有一次性生成堤防设计的全部纵横断面图、自动计算全部工程量、自动打印出图的功能,从而实现了黄河堤防加高加培设计的自动化.
  • 人民黄河. 2000, 1(11): 2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勇;许祥龙;董崇民
    人民黄河. 2000, 1(11): 2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8年汛后,黄河堤防工程首次实行了工程建设监理制,使工程质量、进度、投资控制等方面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为规范黄河堤防工程建设监理工作,建设单位应给予大力支持,引入设计阶段监理,使设计文件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解决在工程开工之前;加强施工招标阶段监理和监理单位自身建设;尽快编制堤防工程建设监理规程,修改现有施工合同版本;并提出应提高黄河堤防工程建设监理费用的建议.
  • 人民黄河. 2000, 1(11): 22-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何同溪;钟新生;张洪明
    人民黄河. 2000, 1(11): 23-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全面推行了项目法人制、建设监理制和招标投标制,以保证工程质量、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实践证明,项目建设单位通过建立高效多能的管理机构,充分发挥建管职能,对施工实施严格的科学管理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
  • 高治定;刘占松;王宝玉;符长锋
    人民黄河. 2000, 1(11): 24-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向型暴雨是形成小浪底-花园口区间特大洪水的惟一雨型.在概括黄淮海地区经向型大暴雨特征的基础上,论证了西界110°E、北界39°N、东界116°E、南界32.5°N可以作为此类暴雨的可移置范围,即包含小浪底-花园口区间在内的气象一致区范围,为计算小浪底-花园口区间可能最大暴雨提供依据.
  • 李海荣;慕平;王宝玉;张新年
    人民黄河. 2000, 1(11): 26-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伊洛河河道两岸堤防的存在使夹滩地区的滞洪作用不同于天然滞洪区,它不仅对入黄洪水起滞洪削峰作用,而且对洪水总量还略有削减.不同时期堤防的建设标准及河道条件不同,夹滩地区的滞洪作用也不同.经对1935、1937、1954、1958、1982年实测洪水资料的分析知,夹滩地区对入黄洪水的滞洪作用与洪水量级大小、洪水过程胖瘦、堤防决溢程度等因素有关.在现状堤防条件下,如果再发生1954、1958年量级的洪水,在确保洛河北大堤安全的情况下,有计划地使用夹滩及南岸滞洪区滞洪,则夹滩地区对入黄洪水的削峰率可达20%~25%.但夹滩地区的容量有限,因此对洪水总量的滞蓄作用不大.
  • 张志红;王宝玉;李伟佩;刘占松
    人民黄河. 2000, 1(11): 28-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58年7月与1982年8月黄河下游分别发生了1949年以来的第一和第二大洪水,两场洪水是下游防洪最重要的参照洪水.然而,这两场洪水的暴雨洪水关系却存在明显差别.在对三花间水库工程大规模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小型水库的防洪作用;并采用降雨径流关系法与新安江模型分别定量估算了前期影响雨量和暴雨时空分布对两场洪水的影响.从对大型水库工程、夹滩滞洪区以及暴雨时空分布、前期影响雨量、中小型水库等因素分析来看,暴雨时空分布的影响是主要的,中小型水库的影响并不显著.
  • 刘晓岩;王建中;于松林;周建波;姚建闯
    人民黄河. 2000, 1(11): 3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9~2000年度黄河水量调度期内,黄河流域及下游沿黄地区遭遇了严重凌情和干旱灾害.面对严峻形势,黄河水利委员会充分发挥流域机构的水行政管理职能作用,采取按时发布调度方案,加强协商协调,实时调度水量,加大用水的督查力度,并配合水量调度发布水质信息等措施,基本保证了沿黄省区按调度计划用水,实现了调度期内黄河不断流的目标.针对水调工作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要尽快制定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保护的法规、条例,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基础研究工作,尽快建设引黄涵闸远程自动化监测系统,加大国际间交流等建议.
  • 王仰仁;杨丽霞;胡焱;王瑞芬
    人民黄河. 2000, 1(11): 34-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山西省15个试验站点,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对30种间作套种组合种植模式进行了历时6年的灌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作物组合种植具有显著的节水增产效果,其单位耗水产量和产值分别可达到1.25~2.04 kg/m3和1.25~2.45元/m3,较传统单作种植高0.08~0.45 kg/m3和0.25~0.65元 /m3.其节水增产的机理为:间作套种作物需水高峰期不同步和相邻条带间根层土壤水分的相互调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作物受旱程度;组合种植的局部灌溉明显地减少了作物棵间土壤表面无效蒸发量;利用作物间播期不同和生长期不同,通过适当的组合,实现了对光、热、水等资源的充分利用;作物条带种植时的边行增产效应.
  • 齐震明;何冰;史淑娟;吴建军;孔彩粉
    人民黄河. 2000, 1(11): 36-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确保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区内水工建筑物的安全运行,充分发掘管理区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实现"防洪(包括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发电、蓄清排浑、除害兴利、综合利用"的工程开发总目标,对工程管理区进行了总体规划.总体规划运用区域经济发展的观点,采用城市规划的方法和理论,将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区放在中原核心城市群这一区域中进行研究.在分析比较国内同类工程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区的发展目标,预测了管理区的发展规模,确定了管理区的规划布局,并对管理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从而更好地指导了管理区今后的发展建设.
  • 史海英;于立新;王重工;孟旭央;何蕴华
    人民黄河. 2000, 1(11): 38-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浪底工程采用了由导流洞改建而成的新型多级孔板消能泄洪洞.新洞型的采用,解决了重复利用导流洞所带来的高水头、高流速的复杂技术问题.在多次水力学模型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孔板消能泄洪洞设计逐步优化和完善,主要研究的方案依次为:①小圆塔进口,洞内设5级孔板;②龙抬头进口,洞内设5级孔板,其中第5级为偏心孔板;③龙抬头进口,洞内设5级孔板,出口设溢流挡水堰;④龙抬头进口,洞内设4级孔板,孔板后设中闸室;⑤龙抬头进口,洞内设3级孔板,孔板后设中闸室.最终方案满足了消能和防空蚀的要求.
  • 刘海军;董海钊;刘亚丽;党雪梅;李晨英
    人民黄河. 2000, 1(11): 4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浪底水利枢纽进水塔群下部混凝土内布置有多层纵横交错的廊道,廊道内设置了多种管路和仪器.由于廊道布置在塔体复杂的流道、门井混凝土结构内,常年处于深水之下,因而对进水塔群廊道的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针对廊道系统的功能和特点进行了结构布置,并对细部及防渗作了细致、周密的考虑,充分利用和发挥了廊道在管路系统布置、原型观测、交通以及混疑土并缝中的作用.
  • 王胜;王积军;熊卫;柴志阳
    人民黄河. 2000, 1(11): 42-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浪底水电站安装6台300 MW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钢蜗壳外铺设弹性垫层,金属蜗壳承担全部内水压力,蜗壳外围混凝土结构只承担上部结构传来的水轮发电机和楼板等重力荷载.根据结构设计的特点进行强度计算、配筋和构造设计.监测资料表明:在钢蜗壳上部铺设弹性材料后浇筑混凝土的结构形式是可行的,只要垫层材料选择合适,施工措施得当,结构的安全是有保证的.
  • 赵武生;刘庆亮;郭莉莉;罗毅
    人民黄河. 2000, 1(11): 44-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后河水库工程坝肩稳定分析考虑了3种工况、2组缓倾角滑动面、7种地质结构面组合,运用刚体极限平衡法进行稳定计算并辅以三维非线性有限元等方法验证,计算结果均是坝肩失稳.为此,采用1号沟回填、混凝土抗剪平硐等综合措施使坝肩的诸多不稳定滑移体得以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