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0年, 第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论文
  • 杨振怀
    人民黄河. 2000, 1(1):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充分肯定了新中国50年治黄的成就,对黄河进一步治理以及针对黄河存在的断流、泥沙淤积、河水污染等重大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对策。指出黄河流域水资源紧缺、洪水以及水质污染仍是制约黄河两岸经济发展的关键,需要在建设节水型社会以缓解水资源紧缺的同时,坚持水沙兼治的综合道理,通过水土保持这一治黄之本,将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争取达到黄河冲淤基本平衡。并就黄河的水污染问题、黄河下游的防洪、黄河干流待建水库的排序等问题,从发挥水利工程效益和建设成本等多角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本对策。最后强调了黄河立法的重要性,建议加快黄河法的立法工作,做到依法行政,依法治水。
  • 黄明;余达征;王明海
    人民黄河. 2000, 1(1): 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概述了智能决策技术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方向,在总结国内外防洪调度系统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框架下的防洪调度系统基本问题及研究方向。
  • 李希宁;孟祥文;孙振杰;杨义财
    人民黄河. 2000, 1(1): 8-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山东黄河河道整治工程中,利用土工合成材料做土袋枕代替根石、土工织物加筋土砌筑坝岸、模袋混凝土沉排保护坝岸基础,并应用于堤防截渗等方面,节省了投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总结经验、展望未来的基础上,提出了继续推广应用的意见。
  • 人民黄河. 2000, 1(1): 1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边鹏;吕锐捷;张丰周
    人民黄河. 2000, 1(1): 1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下游大堤加固工程中,运用挖泥船进行吸淤固堤的较多。本研究运用工控机进行挖泥船测试自动控制、数据处理,经现场测试,系统性能稳定可靠,成果精度高。
  • 吕亚洲
    人民黄河. 2000, 1(1): 13-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贯穿于黄河大堤加高培厚工程建设始终的、重要而又属基础性的工序--工程测量,却在设计、施工、验收三个阶段中被轻视。针对工程测量在三个阶段中的现状,结合有关规范、规程和实例,分析其危害性,并提出规范性做法,以引起各级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视。
  • 宾光楣
    人民黄河. 2000, 1(1): 15-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系洪潮灾害十分严重的国家,堤防工程是防御洪水的主要屏障,但长期以来堤防工程没计无标准可循。国标《堤防工程设计规范》的发布实施,适应了全国堤防工程大规模建设的需要,填补了堤防技术标准的空白。《规范》是技术立法,是堤防工程建设的重要技术保障。《规范》编制中考虑了全国地域差异,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江河、湖、海等不同类型堤防,新建、加固改建等不同情况,提出了不同的技术指标要求。《规范》兼顾了设计中的统一性和灵活性,并考虑到安全和经济的关系。《规范》还编到了6个附录,为设计中涉及的计算提供计算内容及适用公式。
  • 人民黄河. 2000, 1(1): 17-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谢鉴衡
    人民黄河. 2000, 1(1): 18-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泥沙问题的复杂性和治理难度为世界之最,泥沙问题是治黄的症结所在。新中国成立后,黄河的治理开发受到空前的重视,黄河泥沙的研究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从泥沙的来源和特性,三门峡等水库泥沙问题,黄河下游河床演变基本规律,动床河工模型试验和泥沙数学模型计算,以及黄河下游引黄淤背理论和实践技术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半个世纪以来黄河泥沙研究取得的重大进展和突破,指出"拦、排、放、调、挖"作为处理和利用黄河泥沙,解决悬河状态的综合途径,是切合实际、稳妥可靠的。
  • 许珂艳;冯相明;陶新;陈静;彭梅香;刘萍
    人民黄河. 2000, 1(1): 22-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9年汛期黄河流域降水量明显偏少,受降水影响,除黄河上游来水偏丰外,汛期各区来水来沙量偏少较多,属枯水枯沙年份。花园口站于7月18日、24日出现两次小洪水,洪峰流量分别为2 550和3 260m3/s,其中最大洪峰流量3 260m3/s为该站有水文记载以来的倒数第二位,仅大于1991年的3 190m3/s。
  • 人民黄河. 2000, 1(1): 23-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孙照东;崔鸿强;蒋廉洁;李学孟;曹久民
    人民黄河. 2000, 1(1): 24-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沉降物含量较高水体的监测和研究数据可比性差的问题,对质量保证,水质样品的采集、保存、处理、分析测试技术,沉降物质量评价,数据处理等几个方面的科研成果以及一些现行办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如下建议:深入开展对痕量和超痕量的有毒有害物质的研究和监测,对采样分析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以及采取对部分水质参数进行水相、悬浮物相分别测定和适宜的数据处理方法。
  • 徐明权;汪岗
    人民黄河. 2000, 1(1): 26-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土高原地区水利水保措施对减少入黄径流、泥沙取得了显著作用,但在各支流流域面上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为了减轻黄河下游河道的淤积和洪涝灾害,加强黄甫川、窟野河、孤山川三条支流的水土流失治理是重中之重。淤地坝工程在拦截入黄泥沙中起着主力军的作用,近十年来因建设速度相对滞后、拦沙库容淤损等原因,拦沙效益逐渐减小,应提高对淤地坝拦沙作用的认识,采取"参与式流域治理"的机制,加快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的建设。
  • 郑新民
    人民黄河. 2000, 1(1): 29-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源区地势高、气候寒冷,属高地草原区,是黄河的主要水源补给区。区内人口稀少,居民多以放牧为生。由于近年来气候升温、持续干旱,加上超载放牧及其他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径流量减少,水土流失、泥石流加重,土地沙化,使当地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受到威胁,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此,应加强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并建议建立黄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河源区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工作列为治理黄河的重要任务之一。
  • 王福林
    人民黄河. 2000, 1(1): 33-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山坡地是黄土高原地区人们赖以生存的农、林、牧业生产基地,同时又是地表径流产生、汇集以及各种类型土壤侵蚀发生发展的主要区域。在研究山坡地水土流失特性及其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配置水土保持措施,并提出推广集雨、节水灌溉技术,配方施肥、目标产量施肥技术,农业丰产栽培技术,径流林业技术,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等措施来提高山坡地经济效益,使面积广大的山坡地真正达到生态稳定与经济持续发展的目的,为实现建设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宏伟战略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 马中元;汪平;丁玉合
    人民黄河. 2000, 1(1): 36-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流域的众多引水口测流,具有含泥沙量大、易沉淀淤积河床、漂浮物多、水量变化范围大、水路形状不规则等特点。在众多测流方法中,电磁感应原理的流量测量方法有着其他测流方法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主要介绍了明渠全渠宽线圈的电磁感应法流量测量的原理、方法、应用特点,并从原理和实际应用等方面,与超声波测流法作了比较。
  • 丁晓明
    人民黄河. 2000, 1(1): 39-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国际工程施工劳务调差的概念以及FIDIC条件下劳务调差的两种国际惯例:"基于价格"和"基于指数"的调差方法,并根据中国国情,对比国内劳务调差的做法,探讨劳务调差国际惯例在中国实践中的问题;同时,结合国际工程索赔案例,剖析劳务调差所导致索赔的争议主题和产生的原因。
  • 韩守国
    人民黄河. 2000, 1(1): 42-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浪底工程压力钢管接触灌浆,采用了德国专利技术FUKO管,经实验是成功的。FUKO管工艺操作简便,材料价格低廉,可灌性好,经济效益可观,发展前景看好。
  • 人民黄河. 2000, 1(1): 43-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厚玉;李长岭
    人民黄河. 2000, 1(1): 44-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下游涵闸安全鉴定工作是工程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指导涵闸工程维修改建的理论依据。通过对涵闸鉴定内容的分析,提出了针对黄河涵闸特点的鉴定原则和方法,并对鉴定的组织程序、现状调查方法、工程检测范围、复核计算及安全评定的内容作了分析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