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第41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9-10-10

 
       治黄方略
1 黄河骨干水库工程的建设运用实践与启示
 李文学
2019 Vol. 41 (10): 1-6 [摘要]   PDF (2.08MB)
       治黄方略
7 实施黄河口大保护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
 王建华,胡鹏,龚家国
2019 Vol. 41 (10): 7-10 [摘要]   PDF (1.49MB)
       水文泥沙
11 黄河近百年径流量变化分析与认识
 刘昌明1,田巍1,2,刘小莽1,梁康1,白鹏1
2019 Vol. 41 (10): 11-15 [摘要]   PDF (5.24MB)
       水文泥沙
16 黄河水文现代化发展思考与展望
 谷源泽
2019 Vol. 41 (10): 16-19 [摘要]   PDF (1.55MB)
       水文泥沙
20 河口河道延伸对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影响分析
 师长兴
2019 Vol. 41 (10): 20-25 [摘要]   PDF (4.73MB)
       水文泥沙
26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河重点区间径流的影响
 王国庆1,2,管晓祥2,3,王乐扬4,王婕1,2
2019 Vol. 41 (10): 26-30 [摘要]   PDF (3.05MB)
       水文泥沙
31 植被恢复改变黄土高原产流模式问题初探
 穆兴民1, 2,顾朝军1, 3,孙文义1, 2,赵广举1, 2,高鹏1, 2,王双银1
2019 Vol. 41 (10): 31-29 [摘要]   PDF (7.16MB)
       水文泥沙
40 Copula函数在水文多变量分析计算中的问题
 宋松柏1,2
2019 Vol. 41 (10): 40-47 [摘要]   PDF (1.60MB)
       防洪治河
48 黄河大堤高聚物防渗墙稳定性分析
 王复明1,2,3,李曼珺1,2,3,方宏远1,2,3,薛冰寒1,2,3
2019 Vol. 41 (10): 48-52 [摘要]   PDF (7.84MB)
       防洪治河
53 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的论证与形成
 李文家1,李焯2
2019 Vol. 41 (10): 53-57 [摘要]   PDF (1.43MB)
       防洪治河
64 黄河下游河道洪水期输沙规律研究
 郭庆超1,2,3,郑钊4,陆琴1,2,3,黄烈敏5,邓安军1,2,3
2019 Vol. 41 (10): 64-69 [摘要]   PDF (6.55MB)
       防洪治河
64 基于系统论的黄河下游河道滩槽协同治理研究进展
 江恩慧1,2,3,赵连军1,2,3,王远见1,2,3,李军华1,2,曹永涛1,2,许琳娟1,2
2019 Vol. 41 (10): 64-69 [摘要]   PDF (2.28MB)
       防洪治河
70 河川区域永续经营管理——以头前溪为例
 许盈松1,翁俪容2,黄志伟3
2019 Vol. 41 (10): 70-76 [摘要]   PDF (18.00MB)
       防洪治河
77 黄河冰凌近期研究简述与展望
 郜国明1,2,3,邓宇1,2,田治宗1,2,李书霞1,2,张宝森1,2
2019 Vol. 41 (10): 77-81 [摘要]   PDF (1.58MB)
       防洪治河
82 洪水超前预警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
 梁忠民,唐甜甜,李彬权,王军,胡义明
2019 Vol. 41 (10): 82-86 [摘要]   PDF (2.45MB)
       防洪治河
87 河床横向摆动计算方法及其在黄河下游游荡段的应用
 夏军强1,王英珍1,李涛1, 2,李洁1
2019 Vol. 41 (10): 87-95 [摘要]   PDF (9.19MB)
       防洪治河
96 城市行洪河道桥群阻水叠加效应量化研究
 吴时强,薛万云,吴修锋,周杰,戴江玉,庞翠超
2019 Vol. 41 (10): 96-102 [摘要]   PDF (5.45MB)
       水资源与水生态
103 西北内陆区水资源安全保障技术集成与应用
 冯起1,龙爱华2,王宁练3,钟德钰4,薛联青5,李福生6,席海洋1,温小虎1,司建华1
2019 Vol. 41 (10): 103-108 [摘要]   PDF (1.59MB)
       水资源与水生态
109 黄河“八七”分水方案过程点滴及现实意义
 王忠静1,2,郑航2,3
2019 Vol. 41 (10): 109-112 [摘要]   PDF (1.46MB)
       水资源与水生态
113 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框架
 左其亭1,2,韩春辉1,马军霞1,王鑫1
2019 Vol. 41 (10): 113-118 [摘要]   PDF (2.34MB)
       水资源与水生态
119 河道生态基流理论基础与计算方法研究
 徐宗学1,2,李鹏1,2,侯昕玥1,2,3
2019 Vol. 41 (10): 119-127 [摘要]   PDF (0)
       水资源与水生态
128 基于联系云和风险矩阵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金菊良1,2,陈磊1,2,沈时兴1,2,陈梦璐1,2,汪明武1,2,童芳1,2
2019 Vol. 41 (10): 128-134 [摘要]   PDF (3.63MB)
       水资源与水生态
135 水文地球化学方法在地下水研究中的应用综述
 张保祥,张超
2019 Vol. 41 (10): 135-142 [摘要]   PDF (1.50MB)
       工程建设管理
143 基于过程化管理的“河长制”与“强监管”
 解建仓,陈小万,赵津,钱凯旋,左岗岗,梁骥超
2019 Vol. 41 (10): 143-147 [摘要]   PDF (4.77MB)
       工程建设管理
148 岩体/混凝土结构水力劈裂研究进展
 沈振中1,2,甘磊2,徐力群2
2019 Vol. 41 (10): 148-154 [摘要]   PDF (0)
       治黄方略
1 黄河骨干水库工程的建设运用实践与启示
 李文学
黄河重大控制性骨干工程事关治黄大局,其规划建设与运行管理实践不断推动对治黄认知的深化。结合黄河中游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工程规划建设背景、运行管理实践等情况,简要回顾黄河骨干水库工程由实践到认识、到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以及贯穿其中的治河思想发展演变。基于新时代黄河治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加快推进古贤骨干水库工程建设的治黄建议。
2019 Vol. 41 (10): 1-6 [摘要]   PDF (2.08MB)
       治黄方略
7 实施黄河口大保护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
 王建华,胡鹏,龚家国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大江大河中生态现状最好、代表性最为突出、保护意义最重大的河口三角洲。实施黄河口大保护,不仅能有效改善河口三角洲生态环境质量,保护河口生物多样性,而且对于整个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带动作用和战略影响。近年来,随着入海水沙持续减少,黄河三角洲正面临着整体性生态退化问题和风险。由于黄河三角洲生态区位以及所面临问题的全局性和复杂性,因此需参照世界河口和长江流域大保护做法,在更高层次开展总体规划并综合施策。建议采取以下几点措施:以恢复黄河多流入海为抓手,奠定三角洲整体生态格局;以水系连通为抓手,优化区域水土资源格局;以生态恢复为抓手,维持黄河口湿地空间格局;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抓手,维护区域生物群落格局;以科研监管和生态补偿为抓手,建立保护修复长效机制,在国家层面尽快启动并实施黄河三角洲大保护计划,全面打造我国向世界展示河口文化的标志区。
2019 Vol. 41 (10): 7-10 [摘要]   PDF (1.49MB)
       水文泥沙
11 黄河近百年径流量变化分析与认识
 刘昌明1,田巍1,2,刘小莽1,梁康1,白鹏1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水资源的变化对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缺水态势是黄河当前与未来的最大挑战。基于黄河干流兰州、头道拐、花园口和利津4个典型水文站1950—2017年近70 a的实测径流数据,分析了黄河干流年径流量变化特征。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黄河干流各水文站年径流量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且下降速率呈现累积效应;20世纪60年代是百年来黄河径流量最大的时期,而90年代后径流量减少显著;4个水文站实测径流量在1985/1986年发生突变,变化期相较于基准期年径流量显著下降,且下降幅度从上游至下游递增。实测资料分析结果只反映黄河径流变化是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含土地利用)共同影响的结果,如何区分它们的影响比例是尚待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美丽中国建设,黄河不可或缺。建议以促进流域水-生态-经济协同发展为目标,梳理黄河流域水-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水-能源-粮食之间的复杂关联,尽快提出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生态保护和经济协同发展方案。
2019 Vol. 41 (10): 11-15 [摘要]   PDF (5.24MB)
       水文泥沙
16 黄河水文现代化发展思考与展望
 谷源泽
在总结黄河水文现代化发展现状、充分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研判新时期水利“强监管”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水文的新要求,提出现代化建设目标,从考核指标、技术途径、组织架构、具体措施等方面明晰现代水文发展思路,围绕水文站网完善布局、测报能力提挡升级、信息服务提质增效等,谋划推进黄河水文现代化、打造“智慧水文”的重要举措。为推进水文现代化,满足基层职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构建以水文信息采集自动立体化、传输网络化、处理智能化、服务多样化为表征的水文现代测报体系,持续推行自动测报、巡查验证、机动运维相结合的水文运行管理新模式,形成“测站主测、中心主算、机关主管”的水文测报工作新格局。
2019 Vol. 41 (10): 16-19 [摘要]   PDF (1.55MB)
       水文泥沙
20 河口河道延伸对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影响分析
 师长兴
利用黄河下游大断面观测数据、水文站日水沙数据和近河口断面水位变化等资料,构建黄河下游5个河段河道断面平均冲淤量与水沙因子和河段比降之间的关系式,进而计算分析了黄河下游1976—1996年来水来沙条件下两种情景中河口延伸对下游的增淤作用。这两种情景中,一是对比了现状与1976年河口改道后河口河道未再延长情况下下游淤积量的差异;二是对比了黄河河口继续走刁口河情况下下游的淤积量与现状淤积量的差异。结果显示:此期间河口延伸增淤主要发生在泺口以下河段,并且在该河段淤积量中占较大的比例,其中第一种情景下20 a累计增淤占比超过50%,但20 a河口延伸累计增淤量低于整个下游总淤积量的5%。这一时段河口延伸增淤量占比较小与历史上黄河输沙量长期增加、下游冲积平原构造下沉和三角洲建造有关。分析认为2000年以来黄河下游经历来水来沙量显著减小后的持续冲刷过程,但是近年随着冲刷减缓,下游趋向输沙平衡发展,河口延伸增淤对下游冲淤过程的影响程度将相对加大,并且在长期缓慢但不断积累的河口延伸中使下游转向低强度淤积状态。
2019 Vol. 41 (10): 20-25 [摘要]   PDF (4.73MB)
       水文泥沙
26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河重点区间径流的影响
 王国庆1,2,管晓祥2,3,王乐扬4,王婕1,2
科学分析径流变化归因是流域治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对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水文模拟途径定量评估了气候要素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河重点水文站华县、河津、头、龙门水文站河川径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受人类活动影响,实测径流量出现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突变之后的径流量较突变前减少了30%以上;可变下渗容量模型对黄河流域天然径流量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能够用于天然径流量的模拟;人类活动是黄河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的影响占径流量减少的70%以上;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降水增加,因此气候要素对径流量减少的贡献率有减小趋势。
2019 Vol. 41 (10): 26-30 [摘要]   PDF (3.05MB)
       水文泥沙
31 植被恢复改变黄土高原产流模式问题初探
 穆兴民1, 2,顾朝军1, 3,孙文义1, 2,赵广举1, 2,高鹏1, 2,王双银1
产流模式是研究所有水文及其相关学科问题之基。植被有效恢复深刻地改变了黄土高原土壤水文性质,进而影响地表产流模式,是黄河水沙变化归因分析中亟待研究的新问题。在有限时期内,地质地貌相对稳定,地表产流模式可以表征为降雨及水文下垫面的函数。植被恢复能增加冠层截留及地表糙率等,随植被恢复年限增加,土壤容重降低,土壤孔隙度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土壤持水性能和入渗能力提升。通过对典型植被恢复流域河川径流过程分析,发现黄土高原部分地区的产流模式出现了从超渗产流向蓄满产流转变的趋势。植被恢复引起的土壤入渗能力增强、流域蓄水容量增大、调蓄能力增强是导致流域产流模式变化的主要原因。针对黄土高原地区产流模式变化对植被恢复的响应,指出未来应当加强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结构、土壤水文物理特性及对产流模式变化影响的研究。
2019 Vol. 41 (10): 31-29 [摘要]   PDF (7.16MB)
       水文泥沙
40 Copula函数在水文多变量分析计算中的问题
 宋松柏1,2
基于Copula函数的水文多变量分析是统计水文学新兴的研究领域,经过20多a的研究和实践,Copula函数已被应用于洪水、暴雨、干旱和枯水概率等多变量分析计算,研究成果丰富了Copula函数理论体系,拓宽了Copula函数的应用领域。根据国内外有关研究进展,从Copula函数的主要类型、Copula函数在水文应用中面临的几个问题等方面总结了实际计算研究面临的计算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Copula函数水文多变量分析计算研究的建议:①非平稳多变量联合概率分布与设计值计算的实用化;②提高Copula函数的参数估计精度;③提高随机变量和、差、积、商分布计算的精度。
2019 Vol. 41 (10): 40-47 [摘要]   PDF (1.60MB)
       防洪治河
48 黄河大堤高聚物防渗墙稳定性分析
 王复明1,2,3,李曼珺1,2,3,方宏远1,2,3,薛冰寒1,2,3
为防止黄河大堤发生渗漏、管涌等险情,确保郑焦城际铁路桥跨越黄河大堤工程安全,建立考虑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作用的三维大堤数值模型,分析堤前水深、高聚物防渗墙厚度和密度等因素对大堤防渗墙体应力变形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聚物防渗墙防渗效果及稳定性优于混凝土防渗墙;高聚物防渗墙厚度越大,墙体的水平位移和受到的竖向压应力越小,墙体所受竖向压应力随墙体高度增加减小;堤前水位越高墙体所受压应力越小,水平位移越大;当高聚物取不同密度时,墙体水平位移变化规律一致,随着墙高增加先增大后减小,位移最大部位在墙体中部。
2019 Vol. 41 (10): 48-52 [摘要]   PDF (7.84MB)
       防洪治河
53 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的论证与形成
 李文家1,李焯2
黄河下游堤防是华北平原乃至国家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和生态安全的保障线。该堤防是在黄河下游改道后重建的,且随着河床淤积升高而加高。1999年后,为解决堤防质量差、堤基复杂、部分堤段高度不足等问题,从历史险情、各类加固措施效果、稳定和渗流计算、抢险交通需求等方面对堤防建设断面进行了论证。挖取黄河泥沙加固堤防,淤固体一般宽100 m,顶高比设防水位低2~3 m,十分重要的堤段与设防水位平,顶部栽植适生林;堤顶宽12 m,沥青碎石硬化,临河侧栽植30~50 m宽防浪林,按设计安全改建重要险工,概括为黄河标准化堤防。至2018年标准化堤防主体工程建设完成,形成了黄河下游防洪安全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
2019 Vol. 41 (10): 53-57 [摘要]   PDF (1.43MB)
       防洪治河
64 黄河下游河道洪水期输沙规律研究
 郭庆超1,2,3,郑钊4,陆琴1,2,3,黄烈敏5,邓安军1,2,3
利用1960—2010年黄河下游304场次洪水实测水沙资料,以小浪底站为黄河下游河道进口控制站,以花园口、高村、艾山和利津4站为节点将黄河下游划分为4个河段,系统地研究了黄河下游洪水期河道水沙输移规律,分析了花园口、高村、艾山和利津4站输沙率与各自上站流量、含沙量和输沙率的关系。结果表明:黄河下游河道的下站输沙率与上站输沙率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小浪底场次洪水来沙系数进行分级,得到了分级来沙系数的下站输沙率与上站输沙率的相关关系。采用建立的下站输沙率与上站输沙率关系式计算得到的黄河下游各河段冲淤量和冲淤过程与实测资料符合很好,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利用建立的关系式可以方便地预测未来黄河下游河道洪水期不同河段冲淤量,快速判断场次洪水对黄河下游河道冲淤的影响。
2019 Vol. 41 (10): 64-69 [摘要]   PDF (6.55MB)
       防洪治河
64 基于系统论的黄河下游河道滩槽协同治理研究进展
 江恩慧1,2,3,赵连军1,2,3,王远见1,2,3,李军华1,2,曹永涛1,2,许琳娟1,2
黄河下游河道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但受系统外社会、环境和上下游边界条件的约束,还受系统内滩与槽关系的强力制约。多年来,科技工作者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使得黄河下游河道治理的理论与技术有了显著的提高。系统介绍了近年来黄河下游河道滩与槽协同治理的理论和技术研究进展,并进一步指出在未来河道边界条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良性维持的现实需求发生显著变化条件下,探求黄河下游河道河流系统滩槽协同治理的策略与方法,可有效解决滩区发展和治河矛盾日益突出的难题,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黄河防洪安全大局的和谐。
2019 Vol. 41 (10): 64-69 [摘要]   PDF (2.28MB)
       防洪治河
70 河川区域永续经营管理——以头前溪为例
 许盈松1,翁俪容2,黄志伟3
台湾近年河川管理观念已转变为要求提升河川之环境质量、资源利用及环境生态之永续发展,将加强河川环境管理列为重要措施。依据台湾河川管理办法第27条规定,管理机关依据河川治理计划,并参考所辖河川水土资源、生态环境、自然景观、河川沿岸土地发展及其相关情况,制订河川环境管理计划。通过评估现今台湾头前溪干流使用行为与管理作为,朝维护水流正常功能、确保水资源永续发展、维护生态环境及促进河川区域内土地整合使用等目标迈进。针对头前溪固有特色及当地民众需求,据以完成河川环境管理规划,再依河川治理计划及施政方针制订河川环境管理计划,从事有计划的河川环境管理。
2019 Vol. 41 (10): 70-76 [摘要]   PDF (18.00MB)
       防洪治河
77 黄河冰凌近期研究简述与展望
 郜国明1,2,3,邓宇1,2,田治宗1,2,李书霞1,2,张宝森1,2
黄河冰凌问题在历史上以危害严重、易致决口、难以防治而闻名于世。黄河凌灾因孕灾环境复杂、突发链发性强、防御困难而成为我国冬春季节大江大河中极为突出的自然灾害。简述几十年来黄河河冰的基础理论、冰凌原型观测、凌情预报和防凌减灾技术等方面的部分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目前黄河冰凌研究需要解决的若干科学和技术问题,初步展望了黄河冰凌研究的趋势。
2019 Vol. 41 (10): 77-81 [摘要]   PDF (1.58MB)
       防洪治河
82 洪水超前预警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
 梁忠民,唐甜甜,李彬权,王军,胡义明
从满足防洪预警的实际需求出发,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洪水超前预警合理性“精度-可靠度”评价方法,即将洪水量级预报精度评价与预报结果可靠性评价相结合,进行洪水超前预警的综合评价方法。以黄河一级支流湫水河流域为例,开展该综合评价方法的适用性研究。利用随机森林模型对湫水河流域1980—2010年23场洪水进行超前预警,通过综合评价方法得到:在进行洪水预警精度评价时,合格率为83%;进行洪水预警可靠度评价时,合格率为100%;综合评价的合格率为92%,评价等级为“优”。研究结果表明该综合评价方法在洪水超前预警的合理性评价方面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2019 Vol. 41 (10): 82-86 [摘要]   PDF (2.45MB)
       防洪治河
87 河床横向摆动计算方法及其在黄河下游游荡段的应用
 夏军强1,王英珍1,李涛1, 2,李洁1
深泓摆动、主槽摆动等河床横向变形过程容易引起游荡段河床形态的剧烈调整,从而对河道防洪及滩区土地利用等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提出河床横向摆动的定量计算方法并用于黄河下游游荡段,对深入研究该河段的河床演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提出利用遥感影像资料、实测断面地形资料以及河段平均的方法来定量计算河床横向摆动宽度及强度,并通过1986—2016年黄河下游游荡段实测资料加以检验。结果表明:小浪底水库运用后,游荡段深泓及主槽摆动的宽度和强度均显著降低,深泓及主槽摆动宽度分别由1986—1999年的234、410 m/a减小到1999—2016年的119、185 m/a,分别减小49%、55%;来水来沙条件是影响深泓及主槽摆动强度的主要因素,年均水流冲刷强度则是影响摆动强度的关键水沙因子;深泓及主槽摆动是河床横向摆动的不同表现方式,但二者存在本质上的差异,通常大尺度的主槽摆动会引起深泓摆动,但深泓摆动不一定会引起主槽摆动。
2019 Vol. 41 (10): 87-95 [摘要]   PDF (9.19MB)
       防洪治河
96 城市行洪河道桥群阻水叠加效应量化研究
 吴时强,薛万云,吴修锋,周杰,戴江玉,庞翠超
针对城市行洪河道桥梁群形成的叠加阻水效应问题,以南京市重要行洪通道秦淮河为例,考虑桥墩不过水边界等因素,建立了秦淮河涉水桥梁群的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对桥群阻水叠加效应进行量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河道上游水流受桥梁群阻水影响,水位壅高较为明显,壅水高度随桥墩数量的增加而增大。基于计算结果,推导出了桥梁群壅水高度计算公式,并通过滁河六合城区段桥群壅水叠加影响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良好。同时,给出了桥墩在河道两侧及河道中心的位置影响系数值,阐明了桥群壅水叠加机理;所建立的壅水叠加公式较好地反映了河道桥群的阻水叠加效应,为城市河道桥群壅水叠加影响的量化分析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9 Vol. 41 (10): 96-102 [摘要]   PDF (5.45MB)
       水资源与水生态
103 西北内陆区水资源安全保障技术集成与应用
 冯起1,龙爱华2,王宁练3,钟德钰4,薛联青5,李福生6,席海洋1,温小虎1,司建华1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西北内陆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在变化环境下,区域的水循环要素必然发生变化,使得水资源系统的变化过程更为复杂、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高效节水和水量调配是西北内陆区可持续发展之急需解决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以保障西北内陆区水资源安全为目标,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调控为主线,按照“理论方法-技术研发-方案集成”的总体思路,以西北内陆区水资源安全风险评估及变化环境下水循环与水资源变化趋势为基础,集成保水节水技术、空中与地表水资源联合利用关键技术、荒漠绿洲生态保护的水资源调配技术,提出西北内陆区水资源配置方案、保障体系与对策建议。
2019 Vol. 41 (10): 103-108 [摘要]   PDF (1.59MB)
       水资源与水生态
109 黄河“八七”分水方案过程点滴及现实意义
 王忠静1,2,郑航2,3
1987年国务院颁布的《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八七”分水方案)是国内第一个全流域水量分配方案,不仅奠定了几十年黄河水资源调度的基础,也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流域水量分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堪称我国水权分配的历史丰碑。回顾了黄河水量分配的动因和过程,分析了分水方案的内涵与意义,总结了分水决策的经验与体会,认为细致深入规划是支撑分水方案民主协商的科学基础,民主集中是分水方案形成过程博弈和协调的原则,生态水量是保障分配方案可持续性的关键内容。黄河“八七”分水方案实施至今已有30余a,分水的限定条件已发生变化,“八七”分水方案必将面临新的挑战。
2019 Vol. 41 (10): 109-112 [摘要]   PDF (1.46MB)
       水资源与水生态
113 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框架
 左其亭1,2,韩春辉1,马军霞1,王鑫1
面对日益凸显的水资源空间不均衡问题和矛盾,推进和落实水资源空间均衡已成为当前水利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到底什么是水资源空间均衡以及其理论方法是什么,是当前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通过对现有空间均衡研究的梳理和分析,结合水资源空间均衡发展理念的形成背景,提出了水资源空间均衡的定义以及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的概念;在对水资源空间均衡原理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体系框架,并对其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介绍;最后,从理论、方法和应用3个方面对水资源空间均衡研究的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展望。总体来看,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方法的研究对解决我国现代治水实践中的空间不均衡问题,支撑国家现代化水利建设论证与规划,促进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空间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为今后开展水资源空间均衡管控与实践奠定基础。
2019 Vol. 41 (10): 113-118 [摘要]   PDF (2.34MB)
       水资源与水生态
119 河道生态基流理论基础与计算方法研究
 徐宗学1,2,李鹏1,2,侯昕玥1,2,3
系统梳理了生态基流的概念、内涵、确定原则、研究内容和计算方法,回顾了生态基流理论发展的历程,构建了生态基流计算分析的总体框架。以渭河关中段为例,首先识别了其生态保护目标,然后分别运用水文学法、水力学法和综合分析法估算了渭河关中段主要控制断面的生态基流,并基于专家论证意见,初步确定渭河关中段林家村、魏家堡、咸阳、临潼、华县断面生态基流近期目标为4.0、6.0、8.0、12.0、16.0 m3/s,远期目标为8.0、10.0、12.0、18.0、20.0 m3/s,最后从农业用水管理、地下水管理、工业用水管理、水质管理、水量调度管理等方面对生态基流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建议。
2019 Vol. 41 (10): 119-127 [摘要]   PDF (0)
       水资源与水生态
128 基于联系云和风险矩阵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金菊良1,2,陈磊1,2,沈时兴1,2,陈梦璐1,2,汪明武1,2,童芳1,2
为结合定量模型和水资源承载力的内在机理评价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水资源承载力状况,构建基于非对称联系云和风险矩阵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首先确定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然后结合规定的评价标准构建基于非对称联系云和风险矩阵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ACCRMM)。将该模型对2015年安徽省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应用的评价结果显示:16个地级市的水资源承载状况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从南到北有依次减弱的趋势;皖北地区6个地级市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等级均为Ⅲ级;皖中地区4个地级市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等级为Ⅱ级;皖南地区的马鞍山、芜湖市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等级为Ⅱ级,而铜陵、池州、黄山、宣城市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等级为Ⅰ级。评价结果与安徽省水资源现状基本一致,表明ACCRMM用来评价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2019 Vol. 41 (10): 128-134 [摘要]   PDF (3.63MB)
       水资源与水生态
135 水文地球化学方法在地下水研究中的应用综述
 张保祥,张超
水文地球化学方法在研究地下水方面已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同位素和热力学基本原理方法的应用,解决了定量、半定量的水文地球化学的实际问题,使得水文地球化学研究地下水的方法更加严谨、完善。主要介绍了地下水水化学研究中用到的水文地球化学方法以及有关水化学分析的常用软件。水文地球化学研究方法按照其应用技术可分为地质学法、同位素法以及热力学法,其中:地质学方法又分为水化学类型法、多元统计方法、离子比例系数分析法;水文地质学中常用的是氢元素的同位素,包括氢氧稳定同位素、碳同位素、硫同位素等;热力学方法可用来判断地下水系统在进行水岩作用时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同时根据热力学原理可进行水文地球化学模拟过程的研究。通过对现今水文地球化学研究中所使用的方法、技术以及国内外应用情况的总结、分析,力图相对全面地认识当前水文地球化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2019 Vol. 41 (10): 135-142 [摘要]   PDF (1.50MB)
       工程建设管理
143 基于过程化管理的“河长制”与“强监管”
 解建仓,陈小万,赵津,钱凯旋,左岗岗,梁骥超
水利行业强监管是新的治水思路,“强监管”需要过程化管理,需要在过程中解决关键问题,类同于全国全面推行的“河长制”,亮点就在于过程化管理,同样有“问题导向”“解决方案”“任务指派”“指挥联动”“在线评价”“反馈跟踪”等关键环节,这些关键环节需要以“流程化服务”实现“过程化管理”。“河长制”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责任体系等初步形成,制度推进快,正在由“有名”转入“有实”的新阶段。新形势下,“河长制”就是“强监管”,是落实在过程化中的“强监管”。以人为本,清晰责权利,以问题为导向,针对问题,实现“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由谁来做”的全过程化流程管理及决策服务,在过程中做到不断反馈跟踪、循环深入的“强监管”。
2019 Vol. 41 (10): 143-147 [摘要]   PDF (4.77MB)
       工程建设管理
148 岩体/混凝土结构水力劈裂研究进展
 沈振中1,2,甘磊2,徐力群2
结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梳理了近年来水力劈裂研究相关文献,从岩体/混凝土结构水力劈裂试验、机理及数值模拟方法等方面,总结了试验设备及测试技术、判据准则、缝内水压分布规律、数值模型和数值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实现了单裂隙水力劈裂试验研究及基于不同数值方法的数值模拟技术。指出了尚待深入研究的挑战性问题和发展方向有室内试验的高压水密封装置研制和多裂缝劈裂试验的数据采集、水力劈裂的损伤断裂混合判据研究、更加符合实际的流固耦合分析模型研究、非连续介质数值方法计算效率的提高及工程应用和不同数值方法的耦合应用技术研究等。
2019 Vol. 41 (10): 148-154 [摘要]   PDF (0)

豫ICP备13002438号-6
版权所有 © 《人民黄河》编辑部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1号 《人民黄河》编辑部 邮编:450003 电话:0371-66022096 E-mail:rmhh2010@163.com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当前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