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1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水文泥沙
  • 张红武;李振山;安催花;方红卫;黄河清;戴文鸿
    人民黄河. 2016, 1(12): 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回顾黄河下游河道与滩区治理研究现状、研究的总体目标、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基础上,指出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有:黄河下游中水河势稳定控制与特殊洪水行洪共适应机制及实现技术;常态中小流量下黄河下游河槽输沙能力提升的机理与技术;黄河下游宽滩区稀遇洪水行洪空间确定方法及其良性治理模式。需要开展的研究内容包括黄河下游未来洪水条件及其灾害情景、滩槽演变趋势及河槽变幅、河道输沙阈值及水沙调控作用潜力、河势稳定制导与输沙能力提升技术、滩区功能约束及其良性治理体系、综合治理决策支持系统开发及治理方案优化、河势控制与滩区治理示范研究等。最后介绍了项目组通过近期集中研发攻关与强力推进,在学科基本理论、河道冲淤预测方法与输沙效率、河道整治治导线流路规划设计方法、治理方案效果初步研究等方面取得的进展。
  • 陈卫宾;曹廷立;李保国;张建;蔡春祥;胡笑妍
    人民黄河. 2016, 1(12): 1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下游河道在历史上决口频繁。自1946年人民治理黄河以来,黄河下游的防洪措施确保了两岸保护区的安全,共取得防洪效益44 062亿元。采用“实际发生年法”对1996—2015年黄河下游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20 a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减免大堤决口9次,防洪效益38 515亿元。
  • 田伟;陈卫宾;蔡春祥
    人民黄河. 2016, 1(12): 15-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流域地形和地貌相差悬殊,径流量变幅较大,极易在弯曲、狭窄段卡冰结坝,壅高水位,造成凌汛灾害。人民治理黄河70年来,黄河治理开发保护与管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黄河凌汛治理与保护效果显著,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采用人民治理黄河50 a防凌效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水利工程建设前后洪水泥沙的对比,并考虑下泄流量变化,对黄河下游近20 a防凌效益进行分析。通过防凌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的估算,计算出黄河流域近20 a防凌效益,并估算人民治理黄河70年黄河防凌效益为1 608.58亿元。
  • 高健翎;高云飞;岳本江;徐佳;张建国
    人民黄河. 2016, 1(12): 2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民治黄70年来,黄河流域各省(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在《人民治黄五十年水土保持效益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统计调查与典型分析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水土保持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层面,对人民治黄近20 a来的水土保持效益进行了全面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截至2015年底,国家和各省(区)在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投资累计达502.48亿元,水土保持措施累计保存面积21.84万km2,修建淤地坝5.84万座,累计保土量193.54亿t。按2015年价格折算,累计实现经济效益1.42万亿元,其中直接经济效益1.18万亿元。水土保持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拦减了入黄泥沙量,减少了下游河道淤积;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农业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显著推动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
  • 安玉洁;赵麦换;苏柳;肖素君
    人民黄河. 2016, 1(12): 24-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上游的宁蒙河套平原、中游的汾渭盆地以及下游的沿黄平原是我国粮食、棉花、油料的重要产区,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通过灌溉效益分摊系数计算,人民治理黄河70年来,黄河灌区作物增产量为12 827.19亿kg,增产效益38 119.00亿元,其中灌溉分摊效益19 646.90亿元,近20年黄河灌区生产了占全国总量12%的粮食。搞好黄河流域的灌溉事业,对于保障流域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改善了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遏制引黄补源灌区地下水水位下降。
  • 宋红霞;胡笑妍
    人民黄河. 2016, 1(12): 28-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流域进行了大规模水利建设,建成了一批城镇工业、生活供水工程和流域外调水工程,黄河供水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采用分摊系数法对人民治黄以来黄河城镇供水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截至2015年,黄河流域建成蓄水工程1.90万座、引水工程1.29万处、提水工程2.23万处、机电井60.32万眼,黄河累计城镇供水量3 084.04亿m3,产生的总经济效益为23 603.46亿元。
  • 李淑贞;张立;张恒;郭瑞丽;冯晨
    人民黄河. 2016, 1(12): 35-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黄河流域水资源及其面临压力的基础上,对20世纪80年代至今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及水质变化进行了分析: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随着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用水量增加,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大量排放,流域水质一度呈恶化趋势,2000年前后流域水污染达到高峰;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国家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水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大,流域废污水排放量及主要入河污染物量增长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并逐步降低,流域水质状况整体得到改善。从黄河干流、主要支流、省界水体、水功能区和水源地等方面,全面分析了2000年后黄河流域水质状况及其变化:黄河干流水质明显好转,主要支流水质有所好转,污染物浓度大幅降低,重要水功能区全因子评价的达标个数及达标率均呈上升趋势,黄河流域省界水体水质逐步好转。同时总结分析了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体系建设情况,对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效益进行了评价。
  • 李航;王瑞玲;葛雷;王增礼;余真真
    人民黄河. 2016, 1(12): 39-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形势的基础上,总结了流域水生态保护开展的主要工作,对黄河下游河流生态和河道生态用水保障、典型区域河口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近海生态修复状况和流域外供水区生态保护进行了分析。黄河水量统一调度、调水调沙、河口生态调度、生态补水、湿地修复等措施的实施,提高了河流基本生态流量满足程度,遏制了黄河下游生态系统不断恶化的趋势,下游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恢复;黄河下游河道湿地面积增加,河流湿地生态功能得到一定程度恢复;改变了黄河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黄河入海水量显著增加;河口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随着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的实施,黄河流域着力加强了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初步遏制了流域水生态失衡的态势,水环境恶化趋势得到缓解,重要区域的生态得到修复。
  • 王俊;刘翠;赵海滨;王勤香
    人民黄河. 2016, 1(12): 42-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河道输沙平衡关系是通过工程措施调控水沙组合、冲刷河槽淤积泥沙、塑造河槽形态、提高河槽输沙能力和泥沙资源化配置的理论依据。通过对影响黄河小浪底—利津河段河道汛期输沙平衡的水沙指标进行分析,建立了河段汛期淤积比与小浪底站水沙指标的关系,计算了1950—2000年小浪底—利津河段对应的不同计算时段、不同河段(包括全河段)和上、下临界输沙平衡状态的50组输沙平衡临界指标,分析其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对1967年实测典型洪水过程及2007年汛期调水调沙过程的输沙平衡状态分析,得出了各自对应的输沙指标,结果表明自然形成的洪水过程和调水调沙人造的水沙过程均可以达到河道输沙平衡。
  • 牛长喜;邓清漪
    人民黄河. 2016, 1(12): 47-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1次实测断面流量资料,依据水位变化引起垂线水深与流速的变化关系,获得多个水位变化后相应的流量数值,作为水位—流量关系数据参与定线。结果表明:①Q+h分析法流量推算的平均误差绝对值为7.94%,系统误差为0.53%,70%保证率的推算误差绝对值为9.68%,90%保证率的推算误差绝对值为16.0%,72.7%的年份可以保证70%保证率的推算误差绝对值小于10%;②Q+Z分析法流量推算的平均误差绝对值为6.88%,系统误差为0.16%,70%保证率的推算误差绝对值为7.78%,90%保证率的推算误差为15.3%,从年份来说,85.7%的年份可以保证70%保证率的推算误差绝对值小于10%。建议洪水过程中以较高的精度进行流量测验,从以往的要求测验次数转变到要求测验精度上来,在洪水过程中应力争用常测法测验,为洪水过程采用分析法推算流量提供条件。
  • 高姗姗;周新志;雷印杰
    人民黄河. 2016, 1(12): 52-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水位智能识别系统中,采集到的水尺图像可能存在刻度模糊、局部缺失等情况,对水尺识别产生不利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稀疏表示的水位识别方法。该方法利用多幅连续水尺图像对字典进行训练,通过重构残差的比较对样本水尺图像进行分类,根据分类结果计算出水位值。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光照变化和局部的遮挡、模糊等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可以准确地对水尺兴趣目标图片分类并进行水位计算,计算出的水位与实际水位之间的误差不超过±1 cm。
  • 王开荣;余欣;陈雄波;于守兵;韩巧兰;王万战
    人民黄河. 2016, 1(12): 57-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拟订清水沟流路和刁口河流路不同使用方式及其水沙调配方案的基础上,利用黄河河口相关数学模型,对刁口河流路的泄洪排沙能力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当利津站流量≤4 000 m3/s时黄河来水全部走清水沟流路,当利津站流量>4 000 m3/s时启用刁口河流路分流、最大过流为3 000 m3/s的方案为最佳水沙调配方案。该方案在设计水沙系列条件下,刁口河流路水位升高速率、河道延伸长度均为最低,总淤积量也处于较低水平,能够有效减轻河口防洪压力。
  • 防洪治河
  • 要永在;于海云;魏学敏
    人民黄河. 2016, 1(12): 62-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黄河内蒙古段各水文站多年流量变化规律,采用断面水量平衡法分别计算出2004—2015年各年度凌汛期黄河内蒙古河段石嘴山—巴彦高勒、巴彦高勒—三湖河口、三湖河口—头道拐区间的槽蓄水增量,分析黄河内蒙古段凌汛期槽蓄水增量的变化规律,区间槽蓄水增量均值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三湖河口—头道拐河段>巴彦高勒—三湖河口河段>石嘴山—巴彦高勒河段。利用时序分析模型对黄河内蒙古河段2015—2018年各年度凌汛期槽蓄水增量进行预测,槽蓄水增量预测值石嘴山—巴彦高勒区间分别为4.31亿、3.88亿、4.65亿m3,巴彦高勒—三湖河口区间分别为7.35亿、6.55亿、7.88亿m3;三湖河口—头道拐区间分别为8.55亿、9.26亿、10.48亿m3。通过与实测值进行比较,说明模型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
  • 王俊燕;刘永功;卫东山
    人民黄河. 2016, 1(12): 66-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的流域管理涉及多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协调问题。单纯依赖流域行政管理手段难以协调多利益主体关系、解决流域治理危局和充分发挥公众在流域管理中的作用。运用公众参与分析框架,从公众参与主体、参与范围、参与程序、参与渠道和参与工具等方面对流域管理中公众参与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我国现阶段的流域管理公众参与基本处于理念倡导阶段,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参与机制,公众参与缺失存在着深层次的制度原因。据此提出了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机构设置、公众组织化、信息公开等方面的建议。
  • 崔萌;黄淑阁;刘生云;张瑞海;暴入超
    人民黄河. 2016, 1(12): 70-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防汛物资是国家各级防汛部门防汛抢险的重要物质基础。根据《防汛物资储备定额编制规程》对防汛物资储备数量的计算规定,对黄河下游黄委直管河段内堤防工程、河道防护工程(含控导工程)、涵闸(泵站)、水库大坝等几类工程防汛物资测算所需关键参数进行了分析探讨,计算了黄委直管河段所需防汛物资储备数量,为黄河防汛仓库建设及防汛物资储备提供了数据支撑。
  • 张凯;侍克斌;李玉建;吴福飞;王欣;任志
    人民黄河. 2016, 1(12): 74-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力插板透水丁坝的坝头局部冲刷严重影响着水力插板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采取单因素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室内动床试验,探索了坝头冲刷坑深度与模型沙粒径、束窄度、流量、水力插板透水率、丁坝挑角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模型沙粒径从0.058 mm至0.138 mm增大138%时,坝头冲刷坑深度从9.2 cm至5.7 cm减小38%;当丁坝束窄度从0.08至0.42增大425%时,坝头冲刷坑深度从5.3 cm至9.2 cm增大74%;当流量从10.28 L/s至16.03 L/s增大56%时,坝头冲刷坑深度从6.5 cm至9.6 cm增大48%;当水力插板透水率从0增大至80%时,坝头冲刷坑深度从8.9 cm至2.1 cm减小76%;当挑角θ小于90°,从30°至90°增大200%时,坝头冲刷坑深度从6.5 cm至9.0 cm增大38%;当挑角θ等于90°时,坝头冲刷坑深度达到最大值;当挑角θ大于90°,从90°至150°增大67%时,坝头冲刷坑深度从9.0 cm至7.1 cm减小21%。详细分析了模型沙粒径、束窄度、流量、水力插板透水率、挑角的变化对坝头冲刷坑深度影响的机理。
  • 水资源
  • 吴宝国;卢捷;魏永强
    人民黄河. 2016, 1(12): 79-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广东省东江流域水资源水量水质监控系统在采集、共享和接入数据的基础上,实现流域水情、雨情、工情、取水等数据实时更新,并预测其发展趋势。该系统按照SOA三层架构设计思想,采用了数据采集平台、数据交换平台和水量水质评价预测模型等数据集成共享技术,实现了重点监控对象实时监控和数据接收处理功能,并对广东省水文局、东莞水务中心等单位站点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与共享,提高了水利资金的应用效益,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避免了不同数据来源差异性,降低了运维成本,为落实广东省东江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奠定了技术基础。
  • 冯峰;倪广恒;谢秋皓
    人民黄河. 2016, 1(12): 83-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安全有效地利用河流洪水资源,按照规避风险,发挥效益的原则,对于各种蓄滞利用洪水资源的方式,例如水库、湿地、泡塘等,建立蓄滞洪水量、风险、效益之间的对应关系,计算其单元模块的效益/风险比,根据效益/风险比的峰值确定各种利用方式的消纳量阈值。以吉林省白城市为例计算效益/风险比,结果表明:水库的洪水资源利用消纳量阈值为4.20亿m3,为最大可蓄量的75.8%;湿地的消纳量阈值为2.00亿m3;泡塘的消纳量阈值为8.24亿m3,为最大可蓄量的80.0%。消纳量阈值的确定为洪水资源利用的优化配置奠定了基础,从而科学合理地利用洪水资源,一方面可以有效规避洪水风险,另一方面可以获得期望的综合效益。
  • 段超宇;马海峰;王景山;马如国
    人民黄河. 2016, 1(12): 93-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全国7个水权试点省(区)之一,为解决贺兰县当地水资源短缺问题,开展了农业水权随土地流转(农业用地流转为工业园区用地)转向工业的水权交易试点,将186.7 hm2土地流转为工业用地,土地所附带的143.8万m3黄河水使用权转让给山东如意集团。综合分析价格现值、企业发展等因素,从节水潜力分析、交易水量确定以及水权交易的主体与客体、合同期限、费用价格、程序方式、监督管理等方面设计农业水权随土地流转转向工业水权交易试点技术方案,确定试点区交易期限为15 a,单方水权交易指导价格为1.391元/m3,可为黄河流域类似的水权交易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 朱启林;申碧峰;孙静
    人民黄河. 2016, 1(12): 97-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用水效益分摊法分别率定了北京市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的净效益参数,结合北京市供需水分析,构建了简化的北京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线性规划模型,经模型求解得到北京市水资源影子价格。结果表明:2011年北京市水资源影子价格为12.87元/m3。该成果反映了北京市当年水资源供需状况和价格水平下的水资源价值,可为当地进行水权交易提供参考,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水价标准和完善水价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 水环境与水生态
  • 嵇晓燕;孙宗光;聂学军;姚志鹏;陈亚男
    人民黄河. 2016, 1(12): 99-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2006—2015年的数据,对黄河流域近10 a地表水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水质总体呈好转趋势,水污染防治主要减排指标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浓度年平均值均呈显著下降趋势;黄河干流水质一直保持优良,主要支流由重度污染转为轻度污染;沿黄各省(区)除了甘肃和内蒙古的化学需氧量有所升高外,其余各省(区)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年均浓度值均呈波动下降趋势;污染物排放量的逐年递减和地表水资源量的增加是黄河流域近10 a地表水质改善的重要原因。
  • 董红霞;黄海真;刘大庆;王雷;宁亚伟
    人民黄河. 2016, 1(12): 103-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黑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流域气候和海拔差异较大,由环境差异形成了独特的流域水生态系统。在流域水生态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水电梯级开发和水资源利用情况,分析了黑河流域存在的水体连通性差、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高等水生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留自然状态,划定禁止开发河段,建设过鱼设施,恢复河流连通性,优化调度方案,保障中下游河流水系连通等措施,以恢复和保护流域水生态环境。
  • 孙芳强;尹立河;马洪云;王晓勇;张俊;王化齐;郭莉
    人民黄河. 2016, 1(12): 106-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新疆三工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地表水、浅层地下水及深层地下水采样,分析δD、δ18O及氘过量参数d的分布规律,得到地表水及地下水之间的转换关系。结果表明:山区降水是研究区内水体的主要补给源;降水向地表水转化过程中,受蒸发作用影响较弱;地表水在出山口入渗补给地下水过程中,经历了较强的蒸发作用,地表水入渗地下后,一部分转入深层地下水,一部分转入浅层地下水,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贡献量所占的比例为78.0%;深层地下水与浅层地下水水力联系较密切,在平原区深层地下水逐渐向浅层地下水运移排泄;浅层地下水主要受地表水、灌溉水补给,少量受大气降水补给,受蒸发作用影响强烈。
  • 马剑飞;李向全;侯新伟;张春潮;王振兴
    人民黄河. 2016, 1(12): 110-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青海祁连山煤炭基地为例,从含水层敏感性、含水层功能和煤炭开采影响力三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高寒冻土区含水层保护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含水层亟需重点保护的区域面积较小,并且不存在某一种含水层类型普遍处于亟需保护的状态;含水层一级重点保护区零星分布,仅为弧山矿区、江仓煤矿二井田和四井田、冬库矿区的冻结层上含水层以及研究区内主要大泉的补给区;研究区内超过50%的面积为含水层五级保护区,其中绝大多数地区为高山基岩区,虽然保护等级低,但也应加强含水层结构稳定性等方面的监测;木里盆地、江仓盆地与默勒盆地相比较,前者含水层敏感性较强,后者含水层功能较强,虽然保护等级均为二级,但是含水层保护的侧重点不同。
  • 水土保持
  • 李金燕
    人民黄河. 2016, 1(12): 116-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宁夏中南部干旱区域由北至南的8县(区)为研究对象,估算了区域植被潜在蒸散量以及降水消耗性植被的生态需水量,分析了植被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和植被生态需水与降水平衡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而讨论了降水消耗性植被生态需水与水资源量关系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7月植被潜在蒸散量呈逐月递增的趋势,8—12月呈逐月下降趋势,植被潜在蒸散量空间分布总体趋势为由北向南逐渐减小;中部干旱带生态缺水较南部山区严重,缺水最严重的是盐池县,而位于最南端的泾源县植被生态需水在整个生长季均处于盈余状态;位于中部干旱带的盐池县、同心县、海原县以及南部山区较为干旱的原州区、西吉县、彭阳县存在一定量的水资源无效蒸发量,为区域植被建设留有适当空间,位于南部山区降水相对丰富的隆德县、泾源县增加林草植被种植面积的空间更大。
  • 工程勘测设计
  • 郭泽宽;张洪明
    人民黄河. 2016, 1(12): 122-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某水电站平面钢闸门设计为例,利用ANSYS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对主梁腹板有无排水孔及孔口尺寸不同时闸门各个构件应力、变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近椭圆孔口尺寸为700 mm×350 mm时,各个构件的应力与变形值均符合规范要求,部分区域的应力集中效应减弱,闸门各构件的应力、变形几乎不受开孔的影响,平面闸门构件应力、变形随着排水孔截面尺寸变小而减小,为保证结构安全,设计时需进行严格的力学分析。
  • 许祥猛;陈铂;陈绍文;赵利平;方坤乐
    人民黄河. 2016, 1(12): 126-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给一种新型水沙分离装置——泥沙浓缩旋管提供设计依据,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不同曲率半径泥沙浓缩旋管内单相水流的阻力特性,测量了泥沙浓缩旋管内径和曲率半径对水头损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曲率半径越小,该装置局部水头损失越大,局部水头损失主要由二次流造成;总水头损失也与曲率半径有关,该装置水头损失系数ζ与d/R呈正相关,二次流是流动阻力的主要来源。
  • 工程建设管理
  • 杜伟华;徐军;顾志刚;陈广森
    人民黄河. 2016, 1(12): 129-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计算赶工费用的方法很多,但得出双方都能公平接受的计算结果颇具难度。工效损失导致合同费用增加是合同双方均认可的,但测定工效损失率是最棘手的问题之一。结合诸多工程实践经验,提出一种基于挣值理论及数学模型的工程赶工工效损失计算方法。该方法计算所使用的数据是经过合同双方均认可的基础数据,计算过程基于客观、无偏的数学模型,支撑理论为业界公认的挣值理论,计算结果更为客观有效。
  • 张毅;李季
    人民黄河. 2016, 1(12): 132-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对地质灾害隐患根据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进行分级,是灾害发生事后分级的一种方法,不利于预防和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结合黄河上游水电工程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提出对水电工程地质灾害发生前进行分级的方法,综合了失事危害程度和失事风险水平两个因素,将水电工程地质灾害隐患分为四级进行管理。其目的是指导水电工程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防治工作,对隐患点按照轻重缓急,分别采取不同措施加以应对:对灾害隐患突出、工程治理条件较好的隐患点,可分期实施工程治理;对灾害隐患一般、已逐步趋于稳定的隐患点,采取动态监测为主的防范措施。该方法在黄河上游水电工程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分级和防治工作中得到有效应用。
  • 刘曙光;张彦波;张菊;闫长旺;马飞
    人民黄河. 2016, 1(12): 136-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评价龄期对PVA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 PVA-FRCC )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影响,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对非等时距(14、28、56、90 d)的抗压强度原始序列进行等时距(9、35、61、87 d)处理,并构建微分模型,得到非等时距GM(1, 1)模型。采用残差和后验差检验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并对抗压强度作了进一步预测。结果表明:非等时距GM(1, 1)模型符合PVA-FRCC抗压强度的发展规律,精度较高,预测值与试验值相吻合且收敛,可以方便可靠地预测PVA-FRCC的立方体抗压强度。
  • 灌溉排水
  • 文辉;李风玲
    人民黄河. 2016, 1(12): 141-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悬链线形渠道是输水工程中新兴的渠道断面形式,其正常水深是渠道设计、运行管理的重要水力要素,但其基本方程为超越方程,数学上无解析解。目前其正常水深计算仍然存在过程繁琐、误差较大和公式复杂等缺陷,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悬链线形水力最优断面特点,结合工程实际应用情况,合理地确定了公式的适用范围。通过对悬链线形断面均匀流基本方程进行数学变换,对引入的无量纲参数与无量纲水深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计算,应用曲线拟合和优化原理提出悬链线形渠道均匀流正常水深的线性计算公式,在工程常用范围内计算正常水深的最大相对误差小于0.583%。该线性计算公式形式简单、精度高、适用范围广。
  • 李小龙;邱勇;苗正伟;徐利岗
    人民黄河. 2016, 1(12): 144-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盐环定扬水工程为例,介绍了引进的直开口闸门测控一体化系统结构组成及建设内容,从测流准确性、闸门反应时间、开度准确性、可靠性等方面对干渠直开口闸堰测控一体化系统运行情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系统自动测定的水深误差为-5.83%~3.75%,日累计水量误差为-5.63%~0.64%,系统反应时间为0.4~1.0 s,开度误差为-2.67%~2.86%,各参数误差均在允许范围内,综合评估认为该系统功能全面,运行可靠,数据准确,可在明渠输配水工程中应用并推广。
  • 孟立敏
    人民黄河. 2016, 1(12): 149-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宁夏引黄灌区河东灌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秦渠开展复合衬砌材料渠道的糙率原型观测,根据断面几何尺寸、渠底比降观测数据,利用曼宁公式率定不同水深和流量条件组合下的渠道糙率。按照不同材料占湿周的比例,分别利用国家和地方标准规定的现浇混凝土、预制混凝土板和卵砾石材料推荐糙率计算衬砌渠道复合糙率,并与现场实测反算的糙率进行对比,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并提出卵砾石材料建议糙率取值为0.026~0.028。
  • 王军;孙西欢;李永业
    人民黄河. 2016, 1(12): 152-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流体力学中的孔口出流原理,设计了一种与节水农业灌溉装置配套使用的新型配水节流器。采用理论分析和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孔口开度、工作水头、配水流量为因子,对该配水节流器的配水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不同配水节流器孔口开度下,配水流量随工作水头的增大而增大,且呈乘幂关系;在相同水头情况下,配水流量仅与孔口开度有关。这样就可以通过控制开度调节配水流量,精确控制灌溉水量,从而达到节水灌溉的目的,同时也非常方便田间操作。